
放療作為一種主要的治療手段,廣泛應用于頭頸部腫瘤的治療過程中。通過精確的放射線照射,能夠有效殺滅腫瘤細胞,達到控制腫瘤生長、延長患者生存期的良好治療效果。然而,盡管放療在治療頭頸部腫瘤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但其不可避免地會對周圍的正常組織和器官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這種損傷往往是不可逆的,可能會導致一些永久性的后遺癥,如張口困難、口腔干燥、吞咽困難、聽力下降等。頭頸部的功能鍛煉非常重要,它能夠從根本上提升血液循環速率,增強炎性產物的吸收,恢復患者肌群的協調性,更好地預防纖維組織粘連,從而實現關節強直和肌肉萎縮的防治目標,因此,需要盡可能地規避后遺癥的發生。
張口困難是頭頸部放療最普遍的后遺癥之一,其發生率高達58.5%,而嚴重的張口困難發生率為7.1%。起初,患者會感到顳頜關節的緊繃和疼痛,隨著病情進展,顳頜關節的活動能力會受限,張口時門齒的距離逐漸減小,導致言語含糊不清。在嚴重情況下,患者可能會出現牙關緊閉,進食變得困難,這可能會引起營養不良,甚至惡化為惡病質。
研究發現,放療后吞咽困難的發生率高達67.53%,與患者的放療劑量和個人因素緊密相關。這種情況可能在放療結束后的1個月至5年左右的時間內顯現。在治療期間,放射線可能引起舌肌萎縮和咽部運動障礙等癥狀,成為導致營養不良和吸入性肺炎的主要誘因。
放射治療引起的唾液腺反應是由于腮腺和唾液腺均位于放射治療的照射區域內,導致放療后腮腺及唾液腺的功能受到抑制,從而使得口腔唾液分泌量減少?;颊叱3械娇诟傻炔贿m癥狀。放射性齲齒也是頭頸部放療的后遺癥之一。由于接受的放療劑量通常較高,射線可能會對口腔黏膜、腮腺和唾液腺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這會導致患者口腔黏膜微環境惡化、唾液腺分泌減少,加之部分患者原本口腔及牙齒狀況不佳,更容易成為齲齒發生的誘因。鑒于放療后進行拔牙或種植牙手術可能會增加下頜骨壞死的風險,一般建議在放療結束后的3年內,應盡量避免進行這些手術。
頸部組織纖維化是一種常見現象,在生存期超過5年的患者中,其發生率高達88%~100%。由于許多患者同時伴有頸部淋巴結轉移,這些淋巴結在放療中接受的劑量較大,因此對頸部組織造成了顯著損傷。通常情況下,患者在放療結束后的1~2年內,開始出現頸肌和咀嚼肌等部位纖維化,進而導致頸部硬化和活動受限。
對上述后遺癥,可以采取哪些預防措施呢?通過一些“小動作”進行頭頸部的功能鍛煉,可以提高血液循環的速度,增強身體對炎性產物的吸收能力,有助于恢復患者肌群的協調性,有效預防纖維組織的粘連現象。這樣,我們能更好地防治關節強直和肌肉萎縮,盡可能地避免后遺癥,確?;颊叩纳眢w健康和生活質量。
眼部瞬目活動涉及眼球的順時針和逆時針轉動,以及交替的睜眼和閉眼動作,還包括眼球按摩運動。
鼻腔活動包括深吸氣和呼氣,確保氣流順暢地通過鼻腔,進行深呼吸運動。
口腔活動①張口運動。盡量張大嘴巴,可以使用軟木塞置于上下門齒之間,確保門齒間距離達到3.5~4厘米,持續保持這個姿勢5分鐘,之后休息10分鐘。重復這一過程1~2次。②咽津。做吞咽動作,使津液下咽,可刺激唾液腺分泌,濕潤咽喉部,減輕口舌干燥,并能運動舌頭及頰部肌肉,防止口腔功能退化。③鼓腮運動。鼓起腮幫,緊閉雙唇,深吸一口氣,讓腮部充分膨脹,保持5秒鐘后緩緩呼出;接著,含一口漱口水進行鼓漱動作,將漱口水在口腔內充分混合。④舌頭運動。將舌頭向前伸展、向后收縮,再向左右轉動各30次。
叩齒練習即輕柔地使上下牙齒相互碰撞(或緊咬牙齒),每天2~3次,每次30下,最后用舌尖環繞舔舐牙齒周圍3~5圈。有助于強化牙齒,有效鍛煉咀嚼肌,預防咀嚼肌纖維化。
按摩顳頜關節將雙手輕置于顳頜關節處,以順時針方向進行八拍圓周運動,隨后以逆時針方向重復相同的動作,進行八拍。每天重復此過程2次,每次8個八拍。有助于預防因顳頜關節及其周圍肌肉纖維化而導致的張口困難。
耳鼓膜訓練法輕輕用食指按壓耳郭人口,隨后松開。反復進行這一動作,有助于提升聽力并預防鼓膜粘連(若耳內裝有引流管則不建議進行此練習)。輕柔地牽拉并按摩外耳郭。
頸部活動緩慢地將頭部和頸部向左右兩側彎曲、旋轉,確保動作溫和,避免過度伸展。同時,使用同側手的大魚際肌進行輕柔的局部自我按摩,持續時間為5分鐘。需要注意如果患有高血壓或頸椎疾病,請避免進行頸部活動。
在頭頸部放療的過程中,患者常常會擔心治療后可能出現的各種后遺癥,由此造成心理負擔加重。不妨將這些簡單的動作融入日常習慣,無須額外設備,方便易行,且適合各個年齡段的頭頸部放療人群。這些“小動作”不僅能夠幫助患者克服放療帶來的挑戰,還能在心理層面給予他們安慰和力量,并且有效地預防和減輕潛在的副作用,從而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以上這些鍛煉方法不僅適用于康復治療,同樣也可以作為日常保健的一部分。堅持這些練習,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力量,提高關節的靈活性,預防口腔及面、頸部肌肉的退化,改善面部表情肌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