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胡濤名師工作室積極探索體育教師專業成長路徑,創新運用“知識內化閉環”學習模式。該模式以閱讀為載體,依托經驗學習循環理論(Kolb),圍繞“獲取知識—理解消化—實踐運用—反思優化”的學習路徑,以“悅視界”讀書會中“閱讀+實踐+寫作”的形式,推動知識內化閉環,描繪出一張助力體育教師專業成長的“閱讀地圖”。
關鍵詞:“知識內化閉環”;“悅視界”讀書會;體育教師;專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G62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3-0064-03
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體育教師的培養不再局限于專業技能的提升,更應著重于知識儲備的豐富和人格涵養的提升,以適應新時代教育對教師綜合素質的要求。工作室在培養學員的過程中發現,學員存在知識儲備不足、缺乏學習動力、學科知識更新遲緩等問題。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推出“知識內化閉環”學習模式,以閱讀作為關鍵載體,依托經驗學習循環理論(Kolb),助力體育教師夯實學識基礎,提升文化素養。
一、“知識內化閉環”學習模式的闡述
在《有效學習:7步打造個人知識管理閉環》一書中,構建了包含“明確目標、知識輸入、知識獲取、知識內化、知識輸出、知識應用以及復盤迭代”這7個步驟的個人知識管理閉環,借此實現知識的高效吸收與運用。受此啟發,工作室創新性地推出“知識內化閉環”學習模式。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循環往復的學習過程,旨在幫助體育教師更有效地獲取知識、理解消化、實踐運用和反思優化,形成知識的閉環運作。
二、“知識內化閉環”具體實踐
“悅視界”讀書會是胡濤名師工作室“三點六力”研修模型助力體育教師專業成長路徑中的重要一環,通過“閱讀+實踐+寫作”的學習形式,結合評價機制,推動“知識內化學習閉環”的實踐運用。
(一)“知識獲取”版—多元化學習資源與促讀
1.多元獲取
(1)閱讀國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文件。側重了解體育教育發展的方向和重點;閱讀教育刊物,及時了解體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學術動態和實踐經驗;閱讀人文書籍,提升人文素養和修為等。
(2)利用網絡資源。如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教師可以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板塊中觀摩課堂教學,發表評論、上傳優質資源、實現資源共享,促進教師的可持續性發展。在微信、視頻號等社交媒體上,通過關注學科名師、專家公眾號等方式,參與話題討論,分享經驗,獲取來自不同視角的知識和見解。
(3)參加培訓與學術交流。參加教育部門、教研機構舉辦的各類體育教師培訓活動,如:新課程標準解讀、新興體育項目教學方法、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等專題培訓,及時了解教育政策變化,掌握最新教學理念和方法。此外,參加體育學術研討會、教學觀摩會等活動,也是與同行交流、分享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的機會,拓寬視野,啟發創新思維,為自己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注入新的思路。
2.多元閱讀
為了幫助教師在閱讀過程中實現從基礎知識的學習到高級應用,逐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工作室結合學員理論基礎、專業素養、教學能力和溝通能力,采取以老帶新的方式,將學員分成青藍一組、青藍二組、青藍三組,構建了師徒關系,促進了新老教師交流合作,形成互幫互學氛圍,為小組學習打下了基礎。
(1)進階性閱讀
明確目標,根據不同的閱讀層次選擇合適的書籍和方法。如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的“閱讀三個層次”理論提供了從單純的接受者(接受和消化書籍文字表面的信息)、探究與游戲(更高的批判意識和探索欲望)到創造與自由(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創造潛力)的進階路徑[2]。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專業發展階段,選擇適合的閱讀層次和內容。
(2)系統性閱讀
工作室推行了“知識分層策略”,以滿足不同學員的閱讀需求。一是教學實踐性書籍,如教案集、課堂實錄等,提升教學技能;二是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書籍,拓寬教育視野;三是教育思想、前沿教育理論、跨學科書籍等,提升理論水平。
(3)精讀與泛讀結合
精讀,注重深度,通過圈注、寫讀書筆記等方式,與文本深度對話,理解教育理念;泛讀,注重廣度,快速瀏覽大量資料,獲取多元信息,拓寬知識面。
3.多元促讀
值日提醒,學員輪流擔任,提醒按時完成閱讀任務。
平臺督促,通過輪流撰寫閱讀推文,經審核后發至工作室微信公眾號,倒逼學員讀有所感。
考核激勵,把閱讀納入學員年度研修任務考核范圍。
4.多元反饋
個體反饋,學員提出在閱讀中遇到的困惑,尋求幫助。
小組反饋,定期開展小組總結會議。組長負責匯總小組成員的學習成果與問題,并針對共性問題進行集體討論和解決。
集體反饋,提出來自不同層面的反饋意見,幫助學員將反饋轉化為持續改進的動力。
整個閱讀閉環通過“獲取—閱讀—監督—反饋”的循環過程,幫助教師逐步將外部知識轉化為內在素養,形成持續改進和提升的學習機制,繪制了一張“閱讀閉環”板塊。
(二)“理解消化”版—多形式的交流與互動
1.交流會
讀書活動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每月一期,每期圍繞一個主題展開深度閱讀與交流。線上交流每次圍繞某一章節或主題,分享自己的理解、提出疑問或發表不同觀點;線下交流,分享本期閱讀的收獲與感悟,交流閱讀方法和心得。
2.脫口秀
時間3~5分鐘,以朗讀、故事或情景模擬等形式,將書中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引發學員共鳴與思考,實現“讀以致用”“讀以趣享”的目標。
在“知識內化閉環”學習模式中,教師通過參與交流會和脫口秀等活動,其語言組織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這已成為知識內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實踐運用”版—多場景的教學實踐與展示
1.微講座實踐
工作室在每次校際聯合教研中設置微講座分享環節,每學期期末組織學員微講座比賽。將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個人感悟、經驗積累、困惑堵點等,通過提煉、總結等形成“微觀點”,進行交流分享,教師能夠鍛煉語言表達能力,豐富理論基礎,提升學以致用能力。
2.研磨沉淀
工作室定期開展說課、模擬上課、小組研課活動。學員教師圍繞相應主題展開深入研磨與展示,重點突出教學設計的核心理念、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應用等關鍵要素。活動結束后,將研磨成果進行系統總結與整理,并將其融入到個人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持續優化教學效果。在此基礎上,工作室通過線上平臺與線下培訓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將這些優秀成果廣泛分享,促進教師之間的深度學習與交流。
3.展課驗證
工作室以“悅課研”為載體,每月組織一次教學研討會,旨在檢驗教師對新課標理念的理解與運用情況。研討過程中發現,部分學員雖然知曉新的教學理念,但在實際課堂中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落實。例如,在“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環節中,存在教學環節簡單拼湊的問題,尤其在“賽”的環節,僅針對單個技術動作開展比賽,未能充分體現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和連貫性。這種做法不僅破壞了技術動作的整體結構,還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挑戰熱情。
為解決這一問題,學員們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觀看優質課例、參與專題培訓等方式,深刻領悟“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理念的內涵與實施策略。深入剖析自身課堂實踐,尋找優化措施,并在后續教學中不斷嘗試改進。通過這一過程,學員們逐步領會到“教學內容結構化、練習形式多元化、教學比賽情境化、教學評價精準化”的核心要義,并將其融入教學設計中。
最終,學員們成功實現了各教學環節的有機融合,使“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理念在課堂中落地生根。這一改進不僅提升了教學效果,還有效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推動了新課標理念的全面落實,繪制出一張“實踐運用閉環”板塊。
(四)“反思優化”版—形成知識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和提升課堂教學水平的關鍵環節。學員在研討課中進行及時反思,梳理課堂中的亮點和成功之處,同時發現不足與困惑。通過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方法進行調整與優化,完善知識結構和應用策略。此后,學員再次回歸知識獲取環節,開啟新一輪的學習循環,持續深化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不斷反思、探索、挑戰、創新、嘗試、總結和實踐,逐步革新和優化教學方法,形成一個高效的課堂教學內化閉環,每個環節都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在整個閉環學習模式中,幫助教師逐步將外部知識轉化為內在的能力和素養。
三、“知識內化閉環”學習取得的成效
(一)教育理念的革新
工作室學員在教學實踐中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注重創設真實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提升整體認知能力,并培養理性思維。以籃球大單元教學設計為例,學員們在課堂上積極開展實踐探索,并在區內體育教研工作會上分享交流,舉辦《體育教學設計中如何體現大單元思想》《以龍崗一小籃球特色項目為例談學、練、賽的實施》《大單元教學設計》等專題講座,獲得與會教師的高度評價。針對區內各級各類學校校情、師資和學情的差異,工作室提出“資源共享、因校制宜”的解決方案。對于“非專業教師任教時技能掌握有困難”的問題,工作室通過簡化運動技能教學內容、優化教師資源配置等方式,確保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這種“以線帶面”的推廣策略,不僅解決了實際教學中的難題,還促進了全區體育教師在教學理念上的革新,推動了新課標精神的全面落實,為區域體育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教學能力的提升
工作室學員通過“知識內化閉環”學習,深刻領悟新課標理念,緊扣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遵循事物內在的邏輯性,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提出“好玩樂動·會玩能動”的玩動體育教學主張,致力于在幸福體育課堂中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如工作室學員將“學練賽評”理念融入《足球腳內側運球》教學設計,通過問題導入、合作學練等環節實現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結合《視頻處理中剪輯軟件的巧用》,開發短視頻教學資源包,提升課堂互動效率;將大足石刻文化融入耐久跑,打造地域特色課程,實現文化傳承與技能習得的融合。近四年,學員獲市級體育優質課競賽一等獎4人次,市級體育優質課競賽指導教師獎6人次,市級體育教師基本功技能大賽一、二等獎共10人次。
(三)教科研能力的增強
近四年,工作室推送讀書分享53期,開展讀書交流會50余場;學員發表學術論文5篇、獲市級論文獎項28篇、課例入選市級教學資源網8篇,《跳繩大課間在城郊學校實施案例》被評為“校園創新案例”“最佳課外體育活動案例”,成功入圍活力校園全國30強;2項市級課題在研、5項區級課題成功立項、3項區級課題已結題,實現了“以閱讀促教研,以教研帶實踐”的良性循環。
四、結語
通過幾年的實踐,工作室將四大學習板塊融合,繪制了一張體育教師專業成長的“閱讀地圖”。這張地圖極大豐富了體育教師的教育視野和教學智慧,使其能夠精準定位自己的學習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發展階段的閱讀材料和學習資源,從而實現個性化和差異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