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特殊歷史階段的產物。自1978年,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開啟了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在這一背景下,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大量涌入城市,尋求務工機會,孕育出一支特殊的勞動力隊伍——農民工。到了20世紀90年代,農民工的流動趨勢愈發明顯,形成了一股勢不可擋的民工潮。受限于城鄉二元結構、經濟壓力以及社會地位等諸多因素,大部分農民工雖然身處城市,但往往無力實現家庭的整體遷移,只能選擇將子女留在農村,托付給祖輩或其他人代為照看,由此催生出規模龐大的農村留守兒童群體。
如果說留守兒童是中國社會快速發展轉型時期的特殊群體,那么留守學前兒童就是特殊群體中的特殊群體。留守學前兒童自主行為能力弱,剛剛開始建立與家人的親密關系,卻面臨著正常撫養及關愛的缺乏、父母教育缺失和幼兒園教育質量不高等多重困境,容易產生社會情緒方面的問題,可以說,社會情緒問題是留守學前兒童問題的關鍵所在。2023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前教育研究室主任高丙成對六省市的八百多名農村留守幼兒進行心理健康現狀評估后指出,留守學前兒童的孤獨感、焦慮感、抑郁傾向和攻擊性行為高于非留守學前兒童,留守學前兒童的自我意識、同伴關系和親子關系低于非留守學前兒童,留守學前兒童的情緒識別與應對低于非留守學前兒童。我們組織的“留守學前兒童社會情緒能力發展的教育支持路徑研究”項目中也發現,農村留守學前兒童社會情緒能力整體表現不佳,存在風險持續累積的特點。
由于教育需求、照料需求以及心理發展階段的不同,留守學前兒童所面臨的境遇有其獨特之處,他們對于“留守”處境有著更高的敏感性。此外,農村留守學前兒童群體內部異質性較大,部分兒童表現出外顯的情緒與社會問題。我們還發現,農村學前兒童身體發展水平對社會情緒能力發展的調節作用顯著,而農村幼兒園身體(運動)游戲活動質量堪憂。特別令人憂慮的是,由于部分村辦園撤并,家長不得不將孩子送到鄉鎮上幼兒園,為此在鄉鎮租房居住,老人陪同,周末接回老家。一般租住的房間十分狹窄,甚至存在安全隱患,兒童缺乏活動空間,多在床上玩手機,導致大肌肉運動不足,留守學前兒童身體運動發展水平甚至低于城市兒童,這一問題和現象我們在其他關于農村留守學前兒童的研究中較少看到。
學前階段是個體社會情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也是社會情緒學習最有效的階段。相較于學齡階段的留守兒童,留守學前兒童的社會情感問題也呈現出一定的獨特性,如問題的潛伏性、萌發性和可塑性,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對留守學前兒童的社會情感問題給予具體且有針對性的關注和支持。由于留守學前兒童重要監護人的缺失以及帶來的家庭教育缺失,農村幼兒園教育對留守學前兒童的社會情緒能力發展具有極為關鍵的補償作用,特別是優秀的、有教育家精神的幼兒教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替代父母”的作用。因此,提升農村幼兒園教育質量,加強農村幼兒教師職后培訓十分關鍵。有經驗的幼兒教師會針對性地關注留守學前兒童的情緒和行為變化,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支持。同時,建立包括政府、社區、學校、家庭在內的多方參與的社會支持網絡也至關重要,以合力為留守學前兒童提供關愛和幫助。
我們希望更多人關心農村留守學前兒童社會情感問題,希望看到更多高水平的農村留守學前兒童研究,以科學適宜的方法指導農村學前教育實踐。加強對學前留守兒童社會情感能力的研究,盡早發現留守學前兒童社會情緒問題并及時提供干預,不僅是促進留守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必要措施,還是提升我國學前教育質量的關鍵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