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賦予孩子一個廣闊、遼遠的世界。種植活動是孩子們接觸大自然的方式之一,是他們與植物、泥土、水以及各種工具相互作用的過程,不僅能夠滿足他們的內在需求,還能有效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關愛之情。
水對蔬菜的成長至關重要,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幼兒園的種植活動中,孩子們遇到不少關于“澆水”的問題。
幼兒A說:“老師,水壺有點小,我都去接3次水了。”
幼兒B提議:“大班的哥哥姐姐們用水管澆水的方法很好,我們可以站在那邊看水管怎么用。”
幼兒C卻提出疑問:“可是我們的菜地有點遠,水管夠不著那邊。”
教師回應道:“水管不夠長,我們就想辦法讓它變長。你們在區域游戲時用玩具做過連接,知道兩根管子連在一起可以變得更長。”
說完,孩子們便去找“修理大師”門衛爺爺。說明需求后,門衛爺爺從倉庫里找來一段新水管。現在有了兩根水管,但新問題又來了:“有什么方法可以連接這兩根管子呢?”孩子們決定回家向爸爸媽媽求助。
在了解了連接水管的小技巧后,孩子們興奮地跑到爺爺的工具箱里尋找所需工具。在爺爺的幫助下,水管順利通到小菜園。孩子們激動地喊道:“有水啦!”
他們靜靜地圍在菜園邊,看著水在菜園中自由地流淌。很快,小菜園里到處都留下了水的痕跡,土壤也變成了深棕色。一次澆水活動順利結束。
活動反思:在已有的種植經驗中,孩子們深知水管可以傳輸水。當“水管連接”問題浮現時,他們開始積極探尋解決問題的策略。經過數次嘗試,他們開始合作搭建,一人輔助,一人纏繞,不斷嘗試材料組合。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與建構材料、教師以及同伴之間都產生了深刻的相互影響和交互作用。
科學活動的過程通常涵蓋“提出假設—動手操作—記錄信息及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四個環節。我們通過設置情境、營造氛圍,將科學探索的信息傳遞給孩子們。這種解決問題的歷程,正是科學研究過程的真實體驗:從發現問題到提出假設,再到進行實驗,最終得出結論。
隨著時間的推移,假期臨近,關于小苗如何飲水的新話題也應運而生:放假期間,小苗該如何獲取水分呢?
幼兒A提議:“可以把自來水管接到地里,放假時打開水管,水流調小一些,這樣小苗就不會渴死了。”幼兒B則說:“大家在假期可以輪流來澆水。”幼兒C補充:“也可以請值班的老師幫忙。”
然而,經過一番討論,這幾個提議都被否定了。幼兒D提出了一個新穎的想法:“能不能制作一個灌溉設備呢?”幼兒B立刻聯想到:“我看到李老師曾經把水裝進袋子里,扎上小洞,水就一點點滴出來,然后把袋子放在花盆里。這樣一來,長壽花每天都能喝到水。我們也可以試試這個方法。”于是,孩子們決定動手制作一個節水的灌溉瓶。他們在班級中搜集塑料袋、礦泉水瓶、釘子、牙簽、吸管等材料,并付諸實踐。
制作過程中,問題接踵而至:“剪不開瓶底怎么辦?”“瓶蓋要打多大的孔?”孩子們逐漸學會在遇到難題時主動求助,合作解決。比如,剪瓶底時需兩人合作,一人扶瓶,一人剪;打孔時,瓶子放置、孔的數量與位置都需考慮。嘗試用打孔器給瓶蓋打孔失敗后,孩子們轉而用釘子敲,也學會如何避免瓶蓋或釘子迸濺。經過不懈努力,灌溉器終于制成,被放置在菜園中。孩子們滿懷期待,靜候小苗健康成長。
活動反思:原生態、低結構的游戲材料是幼兒喜歡且需要的。他們通過操作或創造性地制作成品,反映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的認知與理解,自由探究水與水管的特性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學習使用各種容器和工具進行操作和比較。可見,小菜園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科學探究環境。我們要精心呵護他們在游戲過程中的好奇心,利用他們喜愛的游戲形式,引導其自由探索,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此次活動中,孩子們基于小班時期的種植經驗及日常生活中的知識積累,已經了解了種子發芽及植物生長的基本條件。在驗證水的需求時,活動自然延伸至澆水方法、水管連接以及自制澆灌工具等內容。
孩子們擁有無限的學習可能,需要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方法去挖掘和激發。教師的支持與引導是活動探究的基石,活動的持續開展則是幼兒深度學習的條件。我們與幼兒在一個個鮮活的游戲中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