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好事物融入幼兒的生活,讓他們親身感知、動手體驗,不僅能有效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還能激發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滿足他們的審美需求。自成為湖南博物院“館園共建基地園”后,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教育局朝陽幼兒園便與博物院的教研團隊攜手,共同構建館園共建的美育課程體系,助力幼兒“打破園墻,跨越領域”,成長為知曉歷史淵源、明確未來方向的人。
自“探館”出發,蓄積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基于文化傳承與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需求,館園教研團隊圍繞兒童需求,回歸兒童生活經驗,打破教育邊界,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場館資源,梳理對低幼階段兒童具有教育價值的館藏線索。通過教師的引導,家長與幼兒“走出”園所,在與社會的廣泛聯結中完善個性、發展智力、激發潛能。在長沙的各大場館內,節假日親子“探館”行動以打卡形式進行,父母攜幼兒一同探尋所居住城市的歷史足跡,不僅培養了對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還加深了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由“尋城”入手,篩選適宜課程資源類型。我們通過網絡檢索、實地尋訪、路線規劃等手段,整合出老城區內的手作工坊資源,并利用節假日組織交流與學習活動。在深入了解相關技術后,我們篩選出適宜的內容,將其融入領域活動和特色布局中的“指間拾光”主題場館,并據此編寫出適合幼兒參與的課程資源。
思“潤園”路徑,打造多維共育空間模式。其一,布局“合”與“分”的課程環境。“指間拾光”主題場館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美育空間,規劃了玩泥、玩木、玩染、玩編、玩繡、玩創六個區域。這些區域以直觀、可操作且符合幼兒特征與需求的材料和工具為課程基礎,旨在滿足幼兒運用多重感官探索材料的自然天性。在確保材料和工具數量充足、幼兒作品及半成品展示充分的同時,該場館還為幼兒的“創造+共享+交流”提供了充足的空間保障,更為開展一些需要團隊協作的創造活動提供了便利。為了方便幼兒在日常班級活動中熟悉和了解傳統文化創造所需的材料,各個班級的區角開辟了相關的材料展示區,讓幼兒能夠隨時接觸、體驗這些材料。“指間拾光”主題場館以主題性活動為主,同時結合節日、節氣等元素,開展相關的制作活動。班級空間的材料則主要用于幼兒在相關領域活動或室內自主游戲時的操作和體驗。
其二,整合“集中”與“自主”的學習方式。“指間拾光”的集中式學習模式能讓幼兒系統地掌握傳統文化手工物品的制作基礎,并習得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從而初步構建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框架。在室內自主游戲和戶外自主游戲中,幼兒可以不受限制地操作各種材料,根據自己的節奏和興趣開展自主學習。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能滿足幼兒的個性化需求,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泥區是幼兒樂于探索的戶外游戲場所。在這里,他們遷移“指間拾光”活動中的經驗,運用搓、壓、印、團、揉等方法來感知泥巴的特性,并創想出泥的多種造型。在有趣的操作過程中,幼兒常常發出驚嘆:“真好玩,干干的泥一捏就碎了!”“加了水的泥巴變得黏黏的,真是太神奇了!”當然,也會有一些求助的聲音:“為什么加了水還是捏不出想要的造型?”“為什么我的泥巴總是從指縫里掉出來?”幼兒通過不斷嘗試和同伴互助,學會了平衡水量與泥巴的比例。
在“集中”與“自主”相結合的學習模式中,教師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自然資源,并結合幼兒在活動中習得的技能,讓他們盡情享受與泥巴相遇的樂趣。這種方式有助于幼兒建構適宜、科學、趣味且自主的生長體系,從而推動他們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其三,激活“園”與“家”的共育空間。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帶動家長積極參與幼兒園的共育活動。為此,我們做出許多新的嘗試。園所將前期通過“探館、尋城、潤園”等活動整理出的素材,轉化為適合家長陪同孩子出行開展實踐活動的資源,并提供家庭互動活動的指導。這樣一來,很多家長從不知道如何高質量陪伴孩子度過節假日的困惑中走出來,開始有意識地陪伴孩子走街串巷、探館尋坊。高質量的陪伴活動,不僅開闊了幼兒的視野,還提升了家長的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