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示范幼兒園地處城鄉接合部,本土的教育資源十分豐富多彩——周邊不僅有豐富的農村自然資源,還有熱鬧的城鎮元素。在貫徹實施《綱要》的過程中,我園結合幼兒實際情況,挖掘貼近幼兒生活的本土教育資源,構建服務幼兒成長的園本課程。
自然資源。大自然蘊藏著巨大的教育財富,我園很多幼兒家住農村,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都是幼兒所熟悉、所樂意接受的事物。于是,我們鼓勵幼兒走進大自然,從大自然中獲取教育資源。春天,在麥田里放風箏,看油菜花;夏天,在菜地里拔青菜,摘西紅柿;秋天,在田地里摘辣椒,掰玉米。整個戶外游戲體驗中,我們發現幼兒更喜歡收獲的季節,在開發園本課程時,就把“豐收的玉米”作為重點研究方向。以大班為例,我們把玉米粒、玉米葉、玉米芯投放在區角中。美工區里,幼兒用玉米葉和玉米芯做成了漂亮的花、形態各異的小人;建構區里,玉米芯搭成的飛機、輪船、城堡令人叫絕;美食區里,幼兒自制爆米花、玉米糊,品嘗美食。幼兒在與玉米的互動中,體驗了動手操作的樂趣,拓展了想象的空間。
周邊資源。《綱要》中指出:幼兒園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我園的正對面是一個菜市場,幼兒早晨來園時,會看見一輛輛滿載著蔬菜的三輪車駛入市場,叫賣聲此起彼伏。熱鬧的菜市場成了教師和幼兒最好的觀察課堂——四季中的蔬菜有什么變化?我們平時吃的是蔬菜的什么部位?諸多問題都在這里找到答案。同時,交易雙方的買賣過程也是幼兒樂于模仿的,區域中出現了相關的角色活動。把課堂搬到市場,不僅激發了幼兒的探索興趣,使其感受到市場的熱鬧,還使他們在區域活動中有了更豐富的靈感。教育貼近幼兒實際生活,能更大程度地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從而真實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家長資源。在園本課程主題活動的開展中,我們充分發揮家長資源的優勢,引導家長參與課程建設。在大班課程“好玩的玉米”中,我們挖掘地域特色和家長資源,讓幼兒觀察成熟的玉米,學著掰玉米,感受勞動的快樂和喜悅,并邀請家長來幼兒園和幼兒一起創作玉米葉作品。在“了解民風民俗”主題活動中,我們請來浩宇的奶奶為幼兒現場講解花饃制作和民間剪紙。幼兒躍躍欲試,與家長一起動手操作,學做花饃及剪窗花。家長是幼兒最親近的人,他們的參與極大地提高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也使得課程的內容更加多元和生活化。
社區資源。為了開發幼兒的潛能,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我們充分發揮社區的教育資源優勢,多方面進行資源的開發、整合、利用,形成具有特色的園本課程。比如定期組織幼兒去附近的鐵道南社區,結合傳統節日及季節特點,開展“學雷鋒志愿者活動”“愛綠護綠,美化家園”“愛心認領自主活動”“我為孤寡老人獻愛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幼兒學會了感恩、互助、尊重與理解,懂得了熱愛家鄉、保護環境,在幼兒園和社區的雙向互動中,從社區“小社會”進一步接觸和感受“大社會”。
挖掘、優化并善用浸潤地方氣息的本土化課程資源,宛如為幼兒園注入一股清泉,澆灌出獨具地方韻味的園本課程,使課程內容更加豐盈而生動。本土資源的融入,仿佛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向廣闊天地的門,讓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空間得以延展。課程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自然萬物深情對話。孩子們在情感的熏陶中,增強了對社會和自然的感知與理解。同時,家園社協作參與,繪就了一幅和諧的教育畫卷,溫暖而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