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徑,自主游戲能夠滿足幼兒發展需要,培養幼兒自由選擇、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意義的學習可以推動幼兒尋找問題答案,發現規律,生成新經驗。如何讓有意義的學習在自主游戲中自然發生,引導幼兒在真實的活動情境中,獲取經驗、獲得發展,已成為教師關注和重點思考的問題。基于相關實踐,趙旭瑩名園長工作室成員在對自主游戲的深入探討中,找尋支持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答案。
在觀察與傾聽中,看見真實的兒童
張晨暉
觀察、傾聽是支持幼兒有意義學習的前提,而其根本在于教師對兒童的尊重和接納、好奇與共情。以兒童的視角看待所見、所聞,才能在等待和放手中更好地理解和回應幼兒。
◎實錄一:尊重和接納,學會“等一等”
當有孩子第一次登上木屋頂時,其他孩子也想嘗試,最先上去的三個人說:“沒地方了。”站在下面的宏宏說:“不讓我上去,我就把梯子搬走。”芒芒見狀,和宏宏一起搬走梯子。老師站在一旁,忍住了上前制止的沖動,決定等一等。上面的三個孩子趕緊滑下來,又搬來了一架梯子。在他們第二次登上木屋頂后,宏宏和芒芒再次將梯子搬走。過了一會兒,芒芒搬來一架新梯子,并朝著上面的孩子說道:“給我鼓鼓掌,給你們換新的。”聽到芒芒的話,他們紛紛回應道:“我們的梯子舊了,要換新的。”教師預想中的沖突,在孩子反復搬梯子的行為里變成了新游戲。
教師認識到當放下個人主觀判斷,會看到不一樣的兒童。我們通過日常學習、觀察,能夠重構心中的“兒童形象”,當教師將兒童看作積極主動的學習者,這種認識也會投射給幼兒,讓他們感到被認可和接納。同時,將對幼兒游戲行為的不解轉化為追問,“他為什么會這樣做”,通過持續觀察了解幼兒的實際意圖。
◎實錄二:好奇和共情,主動“換位思考”
中一班幼兒接連兩天將木梯木板連成一條直線反復爬,玩著玩著便失去興趣。班級交叉觀摩的許老師好奇,為什么幼兒對放置在游戲區的小車沒有興趣?若是自己一定想試試。許老師通過仔細觀察,發現軒瑞短短時間內從小車旁經過6次,還和同伴說“你看那輛車”。中一班的老師傾聽了許老師的觀察分享,隨后,在對軒瑞是否想玩小車的詢問中,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在兩位老師的觀察和幫助下,軒瑞興奮地爬上小車,吸引了很多孩子來到車上,他們大膽地爬上爬下,每到一站,便自動換位置。銘銘站在車上,指著國旗說:“我們到了天安門,我看見國旗了。”
教師對兒童本身及其內在感受保持好奇,能夠更好地理解他們的情感和發現。我們通過共讀《窗邊的小豆豆》、回溯童年經歷和體驗游戲,感受好奇、興趣和挑戰;通過游戲后的傾聽與對話,將自己的觀察與幼兒的講述相聯系,嘗試解讀幼兒行為背后的意圖,學會“換位思考”,與幼兒共情,為幼兒的游戲提供支持。
以《評估指南》為指引,優化自主游戲
張平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強調以幼兒為本,關注幼兒發展的整體性和連續性。而自主游戲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在自主游戲中,孩子們是主角。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游戲內容和玩伴,自由地探索、嘗試和創造。自主選擇的過程能讓孩子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其內在的學習動力。
例如,在“積木搭建城市”的游戲中,孩子們通過挑選不同形狀的積木,嘗試搭建高樓、橋梁等各種建筑。他們在不斷調整積木的位置和組合方式的過程中,鍛煉空間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在討論如何讓建筑更穩固時,有的孩子提出增加底部支撐,有的孩子想到用三角形結構加固。在游戲體驗中,他們學會合作與交流,同時對物理常識建立初步理解。
《評估指南》強調要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過程。在自主游戲中,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孩子們的游戲行為、傾聽他們的對話,記錄孩子們的學習過程、了解他們的發展需要。例如,當孩子在繪畫區專注作畫時,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他們的繪畫內容、色彩運用和表現手法,評估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審美能力的發展情況。
同時,我們也要為孩子們提供適宜的游戲環境和充足的游戲材料。多樣的材料可以激發孩子們的游戲興趣,豐富他們的游戲內容。安全、舒適的游戲環境則能讓孩子們更加放松地投入游戲,增強他們的游戲體驗感。例如,在幼兒園的沙水區自主游戲中,教師為孩子們提供小鏟子、小水桶、模具等豐富多樣的游戲材料,設置防護墊等保護設施,既保證游戲環境的安全性,又能激發孩子們的游戲興趣。孩子們在挖沙、堆沙堡、制作沙雕的過程中感受到沙子的特性,在挖渠引流的過程中,感知水流的特點,促進身體與大腦發育。
多維支持,感受成長的力量
安辛
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要保障兒童游戲的權利,真正將游戲還給兒童,在自主游戲中看到兒童成長的力量。
環境材料引發幼兒游戲。打破園區壁壘,陳設開放,同時兼顧環境立面與平面的應用。其一,在寬闊無障礙的室外場地,放置半透明開放式攀爬架、投擲墻等器械,為幼兒提供自由奔跑、跳躍、攀爬的機會。其二,利用空出的土地、草地,創設土坡、沙池、水池等自然化空間,滿足幼兒在自然中探秘游戲的需要。其三,基于幼兒生活已有經驗,創設更多游戲環境,如美工區、木工區、表演區等。
除此之外,為幼兒提供數量充足、層次多元的游戲材料。一是可移動、可組合的低結構材料,如梯子、墊子、輪胎、滾筒等。二是準備貼近幼兒生活的輔材,如廚房用品、表演服飾、野餐用具等。
時間空間保障幼兒游戲。樹立廣義游戲觀,助力幼兒游戲。給予幼兒充分的游戲時間,讓準備、過程、整理都成為游戲環節。開放游戲空間,幼兒可以按需在不同場地、操作臺開展游戲,如運動場、桌面、地面、柜面等。
師幼互動支持幼兒游戲。寬松氛圍、有效觀察、靜心傾聽是游戲的保障。教師應放手讓幼兒自主選擇游戲材料、同伴和玩法,支持幼兒參與一日生活中有關自己的決策。教師在觀察與分析中,應從幼兒的學習品質、五大領域核心經驗、幼兒思維方式、圖示行為等不同角度發現幼兒學習的契機和意義,同時做好一對一傾聽,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
深入游戲過程,師幼攜手成長
應建美
《評估指南》指出:“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尊重理解并支持其有意義的學習。”游戲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最自然、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兒童是天生的游戲創造者、問題思考者。自主游戲具有開放性、探索性等特點,能滿足兒童自身的興趣與需要。
放手游戲,發現兒童。每個兒童都是好奇、積極、主動的個體。尊重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和獨特的認知方式,把游戲還給兒童,讓兒童有兒童本真的樣子,是教師應該追求的境界。自主游戲為兒童提供了自由、開放的“有教育意義的游戲環境”,在任意組合、自主選擇的過程中,兒童有了想象與探索的無限空間,創生出一個又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游戲,促進自身的個性化發展。
看懂游戲,理解兒童。在游戲里,兒童是自主的學習者,教師則是兒童學習的促進者。我們要做好“觀察、識別、發現”,以“兒童視角”去了解兒童喜歡玩什么、怎么玩,獲得了哪些發展。我們看到,在游戲中發現問題時,兒童能充分利用材料,通過觀察、比較、操作,體驗探究過程,將問題解決,從而培養出善于觀察、發問、獨立思考等學習品質。
回應游戲,追隨兒童。教師做好傾聽、分析、對話,回應游戲,支持幼兒的發展。在對話里師幼一起回溯、反思活動過程,就方法、體驗、觀點、問題、矛盾等進行討論和交流,形成一定的共識。在這一過程中,兒童的游戲不斷推進,不斷深入。
教師從幼兒興趣、需要入手,與幼兒一起發現、探究,建構經驗,共同運用多種形式表達與表征。在追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教師也能通過觀察、傾聽、回應,與幼兒共同成長。
聯通理論與情境,推動幼兒深度學習
王艷玲
傾聽兒童,抓住教育契機。在傾聽幼兒的過程中,以“傾聽—轉化—聯系—溝通”為主要路徑,聯系幼兒近期興趣、最近發展區、近期活動內容及目標,通過輸出有效信息了解游戲的想法,激發幼兒深入探究的熱情。
尊重兒童,記錄真實情境。依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采用“觀察—分析—解釋—支架—推動—反思”的觀察記錄六部曲記錄真實情境,重點觀察幼兒的游戲興趣、材料選擇、人際交往、游戲結果及規則遵守等情況,既要“觀”表面行為,又要“察”內在本質。教師在進行觀察記錄前,有目的地選擇記錄方法,遵循客觀性、完整性、目的性和翔實性,讓記錄更真實。
解讀兒童,分析行為表現。通過案例分享等形式,研究觀察幼兒的維度和解讀幼兒的要點,如:觀察幼兒的興趣、需要和已有經驗,觀察幼兒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觀察材料、環境所起的作用,觀察幼兒的互動情況等。在分析的過程中,通過三層分析法,依據分析的信息、分析的依據、分析的結果,讓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兒,為后續的支持提供更精準的依據。
適宜支持,推動深度學習。在自主游戲中,我們思考:如何在不干擾幼兒游戲的情況下支持幼兒有意義的學習?通過研究觀察、分析、支持,梳理并學習幼兒游戲行為觀察的“三層六格”、六頂思考帽、思維地圖和馬賽克等研究方法。如在多米諾游戲中幼兒發現“一塊骨牌倒了,會牽動一大片骨牌跟著倒掉”,依據“兒童教兒童”的原則,使用兒童會議方法解決問題,最終確定用大的圓柱形積木作為阻隔物,以避免骨牌意外倒掉而引發更多骨牌倒掉。通過問題解決的過程使幼兒收獲更大、配合更好、游戲更自主。
營造安全環境,支持幼兒大膽探索
劉斌
自主游戲是幼兒探索周圍世界、促進自我學習發展的最重要途徑,給予幼兒自主選擇、自主進行游戲的空間。幼兒對游戲的規則、內容、方式都有自己的選擇權,具有多樣性、主體性、趣味性、生成性等特點。教師如何讓幼兒有意義的學習在自主游戲中自然發生?
一是自主游戲的環境創設,要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幼兒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興趣點和需要有自身的年齡特點,也有個性化差異。幼兒的游戲環境應是開放的、打破空間限制的場地,同時能夠引導幼兒親近自然,如充滿自然野趣的材料容易引發幼兒游戲的挑戰性和發揮幼兒的想象力。比如,木頭片既可以作為幼兒搭建的材料,也可以變成幼兒涂鴉的畫板,甚至是幼兒想象游戲中的鍋碗瓢盆,只要幼兒敢于想象,木頭片可以變成他們所需要的一切游戲材料。
二是溫暖安全的師幼關系,支持幼兒大膽探索。安全感是幼兒開展任何活動都必須建立的心理基礎。在自主游戲中,一個具有安全感的環境能讓幼兒放松,自在地投入游戲,自由地探索游戲環境和材料,使幼兒敢于創造性地使用材料,富有創意地開展游戲活動。平等尊重的師幼關系,能讓幼兒擁有被接納、被關愛、被支持、被欣賞的感受,自然地產生安全感。只有教師愿意蹲下來傾聽幼兒,與幼兒共情,真正尊重幼兒,才能讓幼兒在這種寬松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溫馨的氛圍中,大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三是用心觀察和傾聽,以兒童視角捕捉幼兒需要。在自主游戲中,教師所有的支持和推動都應源于對幼兒的觀察和理解,從幼兒的立場出發,看見兒童的需求,追隨幼兒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支持和推動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去追尋和探究目標。只有在充分觀察幼兒的基礎上,教師才能在適宜的時機選擇以何種方式介入游戲,繼而引發對如何調整材料的思考,深度推動幼兒游戲。例如,教師在適宜時機提出問題,能夠激發幼兒深度學習的欲望,讓幼兒在不斷挑戰中獲得新經驗,收獲新成長。
讓有意義的學習在問題中推進
劉思純
面對自主游戲中出現的各種挑戰和問題,幼兒能夠嘗試自己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學習能力也會有所提升。比如,戶外自主游戲時,幼兒發現了逃出籠的兔子,于是開啟捕兔游戲。幾次抓捕失敗后,他們想到要做一個兔子陷阱。要挖在哪里,挖多大?怎么才能吸引兔子過來?怎么支撐上面的誘餌?一系列問題在游戲中自然地生發,幼兒的學習能力也隨破解的過程而增強。
又如,幼兒將編織用的毛線拴到護欄和桌腿上,用插片當纜車玩了起來。插片要用手扶著,玩一會兒就容易疲累,怎樣讓“纜車”自己運行呢?幼兒將繩子穿進了插片里,可插片自己滑不下來,他們分析原因,得出“線上絨毛太多”的結論。他們繼而尋找更合適的線,最終選擇了不易起絨的中國結繩。換完線后的“纜車”依舊滑得很慢,于是幼兒遷移戶外滑索的經驗:繩子要有一頭在高處。在對繩子的坡度進行調整之后,他們對“如何拼接一個可以搭載乘客的纜車”“如何吸引乘客”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究。在游戲中幼兒對于摩擦力、坡度與速度等物理知識有了初步認知,為后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基于游戲的需要,不斷地探究、完善、生發新的游戲,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幼兒是世界的“探索者”與“冒險家”,對他們而言萬事萬物都有著創造的可能。作為教師,我們要盡己所能為幼兒創造安全、多元、豐富的游戲環境,支持和鼓勵他們在探究、試錯、重復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向著更高的水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