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95后教師的加入,幼兒園在隊伍建設和人員培養上開始面臨新的挑戰。如何秉持“需求導向,精準支持”的原則,充分調研新教師的個人優勢與發展需求,為其提供個性化指導與支持,逐漸成為幼兒園管理者在新教師培養上亟待解決的課題。上海市浦東新區福山幼兒園以一名95后男教師在半日活動中面臨的困境為切入點,嘗試為新教師找尋設計和組織學習活動的有效途徑,以促進新教師專業保教能力的持續提升。
◎案例:
2020年9月,福山幼兒園聘用了一名應屆畢業生——男教師小C。自小C入園,幼兒園便安排了兩位骨干教師為其提供指導,但小C從不向導師開口請教。于是,兩位導師只能主動出擊、深入現場。在跟班過程中,他們發現小C在幼兒園半日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上都存在較大的問題。比如有一次,小C在課前拷貝了一份經典的科學活動,活動實施中,幼兒在操作環節提出問題,小C因為尋找不到“標準”答案而當場愣住,難以結合實際為幼兒解答。同時,小C的教案和實際教學現場大相徑庭,浪費了教學時間,也遺漏了兩則主要的活動總結。
類似的情況在兩位導師的跟班過程中頻頻發生。為什么小C的文本和實踐會有這么大差異?是臨摹的課太難了,還是有其他原因?在跟小C的交流中,兩位導師得知,他的一周活動設計大多從幼兒園現有主題包和一些名師的課中照搬而來。上交計劃后,小C只制作簡單教具,幾乎不會通過重溫教案,深入思考集體活動的設計意圖、方法、文本和自己班級的適配性。前期準備敷衍,導致活動中提問隨意、環節遺漏、操作材料準備不充分,甚至被幼兒問題難倒,最終將集體活動呈現得“支離破碎”。
在設計和組織學習活動的嘗試中,許多新教師“屢戰屢敗”。針對上述情況,導師以小C為例,試圖從尋求教案的“改方”、活動設計的切入關鍵點、活動實施有效的前提等方面入手,幫助剛踏上崗位的新教師找準方向、把握命脈。
一是了解班本差異。在教學初期,毫無經驗的新手教師可能較為依賴現成的教材、別人設計的教案。但如果僅僅滿足于“抄方”上課,肯定會發現這些模仿的教案在實踐中用起來并不順手,設計者反思中出現的精彩片段不能完全顯現,遇到導師來觀摩,大多數新教師會因為緊張而導致提問卡殼,從而使整個活動進行得斷斷續續,毫無流暢性可言。如果新教師能經常翻閱一些指導性書籍中“同課異構”的設計,就會慢慢明白,“抄方”只是第一步。要學會認真觀察自己班級孩子的學習特點,摸索他們在不同學習領域的變化,并思考背后的原因。努力從“抄方”變成“改方”,才是組織好集體活動的前提。
二是做到吃透教材。解析主題、吃透教材是尋找活動設計切入點的關鍵。想要深入挖掘教材和主題的價值,必須有對相關知識經驗的儲備和理解。因此,針對一個素材點,在借鑒前人設計的基礎上,深入查閱資料、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尤為重要。例如小C上過的誦讀活動——繞口令《打醋買布》,一方面,教師要把握活動所包含的自然知識和社會常識、所涉及的語言形式透露的美感等;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自己班級孩子的情況,充分挖掘這首繞口令給孩子帶來的有價值的新經驗。將兩方面相結合,教師才能決定自己活動設計的側重點,讓活動后的孩子能在原有水平上“跳一跳”,甚至獲得一些“有挑戰性的經驗”。
三是提前有所預見。準備一份精心設計的方案,并不是活動順利實施的法寶。對活動現場的失誤有提前的預見,才是確保活動有效實施的前提。例如,當新教師被孩子的問題難住,不一定非要勉強回答,更不能立即否定和選擇回避,而是可以提示孩子從哪些渠道尋找答案,或者與孩子相約,找機會一同去探究結果等。師幼良好的互動在于日常經驗的積累,而非一時占領“上風”或是避而不談。又如,教具的擺放操作和材料的分層提供方面,教師對教學用具提前規劃,充分考慮其內在價值及使用場景,才能使其在不同的活動環節發揮不同的作用,為活動的順利實施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