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幼小科學銜接與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有效融合在日常工作中,是一些幼兒園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基于此,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幼兒園在三年多的探索實踐中,構建“1234”模式的家庭教育指導策略,努力為每個孩子搭建成長的階梯,確保他們穩健地邁出銜接期的第一步。
一個立足點,把握家庭教育的指導方向。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家長仍秉持傳統觀念,認為會算數、背詩、寫字就是幼小銜接的全部內容。因此,當孩子上完中班后,他們便考慮將其轉入專門的幼小銜接班學習。然而,這種做法可能導致孩子在進入小學后出現厭學、不適應等問題。為了優化幼小銜接工作,開展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我們堅持以“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為家園協同育人的立足點,通過政策引導、機制創新、文化熏陶、共同閱讀、家園互助等方式,形成家園社協同育人的長效動力機制。
兩個發展點,提升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觀念。其一,加強教師培訓。我們充分利用多種線上平臺,鼓勵教師參加專業理論培訓,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能力。同時,我們邀請專家進園開展專題講座,以提升教師的家園溝通技巧,使他們更好地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服務。其二,提升家長認知。為提升家長的育兒水平,我們定期邀請家長在線聆聽專家講座,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有效支持孩子的成長。
三個保障,促進家園社協同合作。第一,制度保障。我們成立協同育人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方案的制定、實施與監督,同時建立健全幼兒園內部的相關制度和規定。比如,成立家長委員會、完善家園聯系制度等,明確家園雙方在協同育人中的角色定位與責任。
第二,機制保障。家園社合作機制是優化幼小銜接工作的關鍵。我們積極與家長、社區進行溝通和協調,建立協同育人合作機制。每學期,我們開展家訪、開放日、家長會、家長進課堂等活動,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第三,資金與設施保障。我們劃撥專項經費,用于開展家長培訓和親子活動,確保家園共育工作順利實施。此外,我們還提供場地、設施等資源,支持家庭和社區開展相關活動。為加強資源共享,我們還建立了信息共享平臺,促進幼兒園、家庭和社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四種方式,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第一,主題推進。我們選擇與孩子們興趣相關且貼近生活的主題,遵循“一月一主題”的原則,邀請家長參與主題課程并提供協助或分享相關經驗。例如,在中班開展的“向‘筷’樂出發”主題活動中,我們通過親子調查問卷,引導孩子們認識種類繁多的筷子。隨后,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筷子設計環節,通過繪畫、手工等方式,不僅豐富了孩子的想象力,還點燃了他們學習使用筷子的熱情。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孩子們在趣味實踐中逐漸掌握了使用筷子的技巧。
第二,親子閱讀。閱讀是獲取知識和促進個人成長的重要途徑。家庭若能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鼓勵孩子閱讀各類書籍,將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進入小學后,就能更快地適應學校的閱讀要求。我們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親子閱讀活動,并在班級中開展“讀書漂流”“故事分享會”“親子書簽手工制作”等活動,讓家長與孩子共同享受閱讀的樂趣,培養終身閱讀的習慣。
第三,家長助教日。我們定期邀請家長來園半天,參與教學活動。家長可以擔任臨時教師的角色,分享職業經歷或生活經驗,以此幫助孩子開闊視野。同時,這也讓家長有機會直觀了解幼兒園的教育方式,增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與理解。
第四,親子活動。親子活動是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情感聯系、促進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比如,在清明節來臨之際,我們開展“知清明,悼先烈”活動,讓孩子在了解清明節傳統文化的同時,追念先輩、感恩當下。此外,我們還組織親子運動會、親子春(秋)游、親子表演等活動,為孩子帶來了愉快的體驗,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機會。
經過實踐,“1234”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和家長的家庭教育素養,為孩子創造了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有助于他們在未來生活中更加自信和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