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是數智時代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重要舉措。為此,本文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為例,著力探究其在紅色文化傳承中的時代價值、現實困境與實踐策略,以期增強當代學生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新質人才,推進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現代化、數智化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紅色文化;高校思政教育;數智時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下簡稱“原理”)在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是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課程。鑒于課程較強的理論性與思辨性特點,“原理”課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斷增強課程的親和力和針對性。紅色文化是在黨的百年奮斗偉大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以“原理”中的實踐范疇為理論基礎、彰顯“為人類求解放”的“原理”主題,與“原理”保持內在統一性的強大精神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1]。為此,高校應積極推進紅色文化融入“原理”課程教學,完善和優化“原理”課程建設,推動數智技術賦能紅色資源,助力紅色文化與“原理”教學全流程全方位全領域的融合、融匯、融通,幫助學生更深刻地領悟“原理”的精髓要義,助力數智時代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
一、紅色文化融入“原理”課程教學的時代價值
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自帶強大的精神內核,是高校思政教育中天然且優質的教學資源和重要載體。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將紅色文化融入“原理”課程,是弘揚我國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彰顯先輩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傳承民族強大的文化自信、推進思政教育現代化、智能化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紅色文化充實“原理”的資源與教案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飽含深厚的精神要義與歷史底蘊。“原理”課作為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課程,其目的不僅僅是理論教學本身,而是把理論轉化為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關鍵就是要充分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將其中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理論、革命精神全方位、系統化地融入“原理”課教學。例如,紅色文化中豐富的遺址資源和多樣化的展現形式,對高校學生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切實把握歷史主體的選擇性與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認識以及加強信仰認同,諸如愛國主義教育、價值觀的塑造、信仰和理想的樹立等都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弘揚和運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原理”課教學,有利于充實“原理”內容、豐富“原理”形式、優化“原理”素材,為“原理”的傳達與講授提供更多的教案與資源。
(二)紅色文化堅定“原理”的理想與信念
紅色文化,具有思想引領的特性,是新時代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依托。一方面,將紅色文化引入“原理”課,能夠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條框式的內容生動化,可以幫助師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材。另一方面,紅色文化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現實性映射,具有凝心鑄魂的時代價值。紅色文化中記錄的諸多革命事件、革命英雄、革命文物及其蘊含的革命精神、革命夢想、情懷擔當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塑造功能,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紅色基因,還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紅色歷史的認同感,樹立高尚的信仰和遠大的志向,堅定其奮斗目標,充實其精神生活,敦促其擔當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彰顯“為無產階級和人類求解放”的“原理”主題。
(三)紅色文化助力“原理”的實踐與傳承
紅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展示,是黨的優良傳統的生動載體和鮮活見證。作為“原理”的實踐形態,紅色文化從根本上說就是黨帶領人民實現“三個解放”,成為“自然界的主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2]的過程。“原理”中國化是紅色文化的重要內涵,紅色文化是中國化的“原理”最生動和鮮明的表達。紅色文化融入“原理”,大力弘揚和宣傳紅色資源及其所承載的紅色精神,有利于將紅色精髓植根于學生的心田,強化學生對我國優秀文化的認可與理解,在汲取文化正能量的同時,樹立文化自信,自覺進行民族文化的推廣與傳承,實現紅色文化與“原理”發展同向同行。
二、紅色文化融入“原理”課程教學的現實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高校的“原理”課程基本以課堂和理論教學為主,未能有效將數智技術與紅色實踐融合,無法助力紅色資源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導致“原理”教學中紅色素材應用欠缺、紅色教育氛圍匱乏、紅色文化滲透不足等問題頻發,限制“原理”發展、影響“原理”力量、缺乏“原理”新意。
(一)紅色素材應用欠缺,限制“原理”發展
當前,全國各地擁有多元化的紅色基地和龐大的歷史資源,將其合理運用到“原理”教學中,可以有效豐富“原理”的教學內容、提升其教育有效性。然而,盡管部分紅色素材會偶爾穿插在“原理”課堂中,紅色文化的核心內涵卻并未被真正傳達。首先,教師在進行紅色文化講解和宣教時,更傾向于講授式教學模式,對紅色文化的展示缺乏生動性和形象性;其次,部分高校“原理”教學重理論輕實踐,難以將紅色文化成果轉化為學習成效,導致學生難以深入感受和認知紅色文化,不利于學生紅色思政能力的提升;最后,高校“原理”課程中對紅色資源的運用力度不足,未能切實激發紅色素材的育人功能,例如地方紅色文化在課程教學中的占有率低、覆蓋面窄、針對性弱、效果欠佳等,限制“原理”發展。
(二)紅色教育氛圍匱乏,影響“原理”力量
紅色文化包含崇高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氣節、優秀的道德品質和先進事跡,是中國特有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瑰寶。將紅色文化運用到“原理”課程建設中,不但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能讓學生在紅色課堂文化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與啟發,進而堅定文化自信和政治信仰。然而,目前高校校園文化氛圍營造中,對紅色文化的建設基本是以七一、八一、十一等特殊節日活動為主要紅色宣傳載體,紅色文化氛圍建設處于零散狀態,未形成常態化、動態化、持續性的紅色文化教育體系,導致紅色文化難以真正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影響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吸納與傳承,阻礙紅色文化感化力和凝聚力的有效發揮,影響“原理”力量。
(三)紅色文化滲透不足,缺乏“原理”新意
眾所周知,學校的宣教與指引對紅色文化的傳播和滲透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然而,部分高校在進行紅色文化傳播時,存在理解單一、內容枯燥、表現形式固化等問題,無法將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進行有效融合。與此同時,紅色文化滲透“原理”課程的方式缺乏新意,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分裂,導致紅色教育難以引起學生的關注與重視,教育功能亦無法真正發揮。此外,紅色文化的傳播不應只局限于課堂或宣傳欄中,其傳播內容也不應只局限于革命事件的塑造或歷史文化的傳遞中,更應該是深入人心的紅色實踐與感同身受的精神領悟。因此,數智時代的“原理”教學要結合新時代學生的特點,深挖與之契合的素材資源,用數智技術賦能紅色教育,提高紅色文化與“原理”課程的時代契合度。
三、紅色文化融入“原理”課程教學的實踐策略
紅色文化作為民族的魂魄、民族團結的根脈,具有信仰塑造和精神傳承的特性。將紅色文化融入“原理”課程教學,讓其發揮重要的價值與使命,是高校教育者的責任。因此,必須創新紅色文化與“原理”的融入模式,找到契合的路徑,以推動思政教育的現代化發展。
(一)提升紅色文化滲透度,增強“原理”實效性
紅色文化具有良好的隱性教育功能,可以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推動者、領路人,思政課教師肩負著紅色文化宣教的重要使命與不二擔當。在“原理”教學中,教師要著力宣教紅色文化、發揚紅色精神,加深學生對紅色思想的認知與認同;在實踐中,教師還應積極探索紅色文化融入“原理”課堂教學和課后實踐的新型教育模式,讓紅色文化突破課堂的場域限制,深入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這也是增強“原理”實效性的必由之路。此外,還要結合當下的時代精神,找到“數智時代的紅色文化”特色,充分考量學生不同的成長環境與情感需求,提高“原理”教學的針對性與個性化,以引起學生的精神共鳴和思想震動。例如,運用人工智能、虛擬技術等向學生生動展示革命事件中的眾志成城、科研人員的不懈奮斗、邊防戰士的保家衛國以及當下人民群眾的鮮活事跡,讓學生在現代化技術的加持下切實感受“原理”在革命不同時期的具體體現與實踐運用,將紅色文化的魅力植根于學生心中,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紅色精髓,增強“原理”的實效性。
(二)挖掘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提高“原理”親和力
新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的有效傳播,依托于對地方革命精神與紅色事件的深入挖掘。一直以來,紅色文化的傳承都需要結合地域歷史文化特色,比如深耕地方紅色景點,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紀念館、革命遺址等紅色文化資源,讓學生在紅色物品、紅色古跡中,感受紅色文化、體悟紅色精神,提升其對家鄉、民族的自豪感和認同感[3]。此外,紅色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是時代所趨。讓“原理”教學與地方紅色資源結合,一方面,有助于加強對本地紅色文化的深度傳播,提升紅色文化的生命力、說服力;另一方面,還能夠豐富“原理”教材內容,提供創新性的教育方法和實踐模式,助力“原理”課程跳脫傳統的單向輸出模式,讓“原理”更具教育親和力,為“原理”課程的改革與創新提供實踐參考。此外,學校可以通過各種主題活動打造紅色文化氛圍,比如參觀紅色革命基地、組織紅色文化宣講團、紅色精神征文比賽等,或者在學習園地、圖書館等場所建設中加入地方紅色元素,以多元化形式讓學生感受紅色文化中所傳達的紅色底蘊與精神,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引導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打造紅色新媒體平臺,推動“原理”數智化
數智時代,新媒體平臺的普及為紅色文化在“原理”教學中的推廣提供了更多可能。以“VR技術+‘原理’課+紅色教育”為基礎,多角度推動“原理”數智化教學,以創新方式讓紅色基因得到傳承與發揚。一是用VR微視頻“育心”。“原理”課運用VR微視頻,為學生再現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傳播史、最新理論動態等,其中,VR微視頻的創作由學生主導,從編寫劇本、搭建場景、設計交互到VR全景拍攝都由學生完成,讓學生在紅色VR微視頻的創作過程中不忘初心使命、升華感悟境界、厚植家國情懷;二是用VR實踐“育人”。“原理”課積極探索將思想政治教育、紅色基因傳承與專業教學相互融合發展路徑,隨著“VR實踐+紅色教育”的不斷深入,打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育相互隔絕的阻礙,運用數智技術提升育智育德效果。比如在“原理”實踐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參觀紅色紀念館,并鼓勵學生在VR實訓室進行模擬演練,通過場景重現讓其直觀感受革命往昔、回顧崢嶸歲月,幫助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感知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所賦予的精神與靈魂;三是用VR技術“育未來”。“原理”課組織學生訪尋革命足跡、影像數據采集、并用VR技術實景再現,讓學生在虛擬世界中完成“紅色文化之旅”,在現代技術與歷史文化的交融中,將有著時間跨度、歷史厚度和現實深度的紅色記憶深入到學生心中,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時代的力量,自覺將紅色記憶轉化為時代擔當。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數智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是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原理”課程為例,高校思政教育要善用數智技術、依托新媒體平臺、結合地域特色、應用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借助多元化的表現形式與豐富的內容,開辟紅色文化傳播的新路徑,促進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與此同時,通過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大力開展紅色教育,讓紅色文化潛移默化地洗滌學生的心靈,切實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從紅色記憶到時代擔當,面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弘揚與傳承,青年大學生要把紅色精神融入血脈,實現真正的“知行合一”,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青年思維,讓世界聽到中國青年的聲音,做推動數智時代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優秀新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求是, 2021(10):4-18.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7.
[3] 姜長寶,任俊霞.紅色資源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可為、應為、難為與何為[J].中國大學教學,2024(03):40-46.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2024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政專項(2024SJSZ0264);2024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思政專項(24SZB-021)。
(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