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推進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尊重學生個性,滿足學生多樣化教學需求,激發學生學科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態度與應用能力。在此背景下,教師需要精準把握學情,包括知識結構和個體經驗,動態分析學生情況,調整教學策略。
“新課標”解釋了學習任務群,即將不同學習內容分解為任務項目,以完成任務為導向,教師需要圍繞主題,提供所需要的學習材料,指導學生識別有效的方法,輔助開展綜合任務學習,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從學情出發,討論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的實踐策略,不僅能踐行新課程改革理念,還能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動態化分析與針對性的任務設計,能更好地滿足當前整體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學情視角下小學語文“單元任務群”教學設計思路
(一)基于學情的學習主題分析
根據學情定義,可以將其劃分為學生的知識經驗、心理特征以及發展階段等多個維度,教師在學科教學中需要精準地把握不同維度,并將其貫穿整節課,以提升教學質量。教師結合“新課標”教學要求以及單元教學內容,發現與“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有諸多契合點,通過學習活動,學生可以獲得更深層次的學習體驗、審美體驗,得到文學創作能力的提升。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首次引入“段”的概念,承接著概括段落和描述事件的過渡,突出本單元教學的核心地位,本單元以“欣賞祖國山河”為主題,創設“暢游祖國大好河山”的沉浸式情境,帶領學生領略西沙群島的豐富物產、海濱小城的美麗風光以及小興安嶺的迷人風景,感受祖國山河壯闊,以此激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基于學情的學習目標確定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沉浸式教學體驗,結合“類化”文本形式,將本單元劃分為經典故事與現代文兩部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誦讀作為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要求學生流利、飽含熱情地進行文本誦讀。學生在誦讀中不僅可以感知并欣賞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與秀麗,還能提升其審美認知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培養是本單元學習的核心任務,學生需要梳理文本結構,尋找關鍵語句理解段落的意思及其深層次內涵,提升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發現,進一步討論文本的主題思想。詞句積累是基礎,教師需要鼓勵學生整理與積累文本中優美的段落、字詞句,并結合自己的體驗評價,以此豐富學生的語文詞匯,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口語表達方面,學生需要熟讀文本,并結合具體內容向同學分享自己喜歡的部分,鍛煉其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其自信心。在寫作訓練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察景物,圍繞關鍵詞描述一段話,把所學方法應用到實際寫作中,做好詞匯積累,嘗試創意表達,提升其寫作水平與個人的觀察能力與創造性思維。
通過上述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本單元教學目標可以得到有效達成,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三)基于學情確定語文教學要素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圍繞學情,確定語文學科教學要素,以此來提升教學質量。在部編版教材中,“單元任務群”設計理念強調學生主體性與實踐性相統一,教師需要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考慮實際學情,精準定位教學要素。學情包括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風格以及興趣愛好等,教師對其進行了解,以確定符合學生實際要求的教學要素與教學方法。結合前文分析,在本單元三篇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和《美麗的小興安嶺》中都提到了“段”的教學。如《富饒的西沙群島》每段關鍵語句幾乎都集中在段首;《海濱小城》課后小問中,需要學生找到文章中的關鍵句子,以此來理解一段話的含義;《美麗的小興安嶺》描繪了不同季節下的小興安嶺美景,讓學生明白段首提到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是關鍵詞,這些為“段”教學開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根據上述分析結果,本單元的教學要素確定為“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含義(意思)”,此要素既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了更好地落實本單元任務群教學要素,對其進行整理,如表1所示。
在學情視域下,部編版小學語文單元任務群的教學設計中,需要基于學情,確定語言要素,通過理論支持、學情分析以及教學分析等多種方式,可以輔助教師精準定位教學要素,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并在教學實踐中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和作文研究的開展以及實踐應用的培養,以此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學情視角下小學語文“單元任務群”教學流程與實踐
學情分析是“單元任務群”教學的基礎,在開始教學前,教師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學習興趣點以及學習習慣等要素,并以問卷調查、課堂觀察以及作業反饋等多種方式,收集相關的數據信息,明確學生實際學習需求、學習難點與重點等。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為基礎,開展語言活動,將學習任務與內容通過教學情境、教學資源進行串聯,設計出富有創意、實效的教學活動,制訂可衡量的、具體的教學目標,并圍繞此單元主題構建結構化的教學任務群,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以滿足個性化發展的需要。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本單元學習任務群的主題為“欣賞祖國山河”,教師要創設“暢游祖國大好河山”的學習情境。
(一)任務一:探索“地圖”山河美景
學習活動一:探尋山河美景線路并做好標記
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教材文本,結合“語文園地”中“日積月累”教學內容,逐步構建對本單元內容的初步感知。基于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學生通過互動與實踐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教師提出:“同學們,今天我們將一同探索祖國的大好河山。”利用希沃白板,帶領同學們在中國地圖上找尋“天門山”“西湖”“洞庭湖”“西沙群島”“海濱小城”和“小興安嶺”所在的地理位置。
教師:同學們,誰能告訴我南天門在什么位置呢?
生1:我知道,位于安徽省。
教師:非常好。西湖和洞庭湖又在哪里呢?
生2:西湖在浙江省,洞庭湖在湖南省。
基于地圖,標注好它們在地圖上的位置,規劃“景點行程路線圖”。學生按照旅游景點的順序,探索山河美景。
“現在,請大家通過網絡渠道、地理地圖等方式,搜集與天門山、西沙群島等相關的景區資料。”教師繼續引導,“西沙群島不僅風景秀麗,還擁有非常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由此來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地方。師生共同討論各景區的特點和獨特風光,如天門山的奇峰異石、海濱小城的寧靜風光。學生通過這些互動與探索,不僅學到了地理知識,還增強了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
學習活動二:獲取山河美景“直通票”
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使用多樣化的方式來完成本單元每篇課文的誦讀(自由閱讀、合作閱讀等),在誦讀過程中,要求學生標注出文本中出現的省份、城市及景區名稱。在閱讀《黃山奇石》時,教師需要標注出安徽省黃山市,并講解其地理位置以及特點,后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黃山位于哪個省份嗎?”生2:“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以奇松、怪石而聞名,是我國非常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在這里引用地理知識)教師借助這種互動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然后,組織學生學習“語文園地”中的教學內容,尤其是在“識字加油站”部分,教師可以通過分析生字詞的構成與特點,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偏旁與字形,如“峰”是由“山”和“夆”構成,“山”代表的是“山脈”,“夆”是形容高聳,因此“峰”是指山的最高點。當學生熟悉識字內容后,教師可以給他一張“直通票”,作為對其學習成果的認可與獎勵,激發其進一步探索祖國的大好河山,有效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及愛國情感,實現學生識字能力及文化底蘊的提升。
(二)任務二:描繪古詩中的“山河景觀”
學習活動一:品讀詩文游“山河”
組織學生閱讀《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早發白帝城》等經典古詩詞,通過深情誦讀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想象以及分享。在誦讀《望天門山》時,教師可以提問:“李白在這首詩中用了哪些詞語描繪天門山的雄偉?”此時,生1回答:“‘中斷’與‘開’,這兩個動詞的應用將天門山的壯麗景象生動地描繪出來。”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展示動態的插圖與注釋,讓學生開展互動討論。在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時,教師可以展示西湖的照片,并提問:“蘇軾筆下的西湖為何如此空蒙?你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這種意境嗎?”學生在觀察圖片后,參考注釋,并嘗試用語言再現的方式闡述自己對詩中美景的理解。
學習活動二:“對比學習”深入鑒賞
在“四首古詩”的精讀學習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捕捉古詩中有關山水的關鍵字詞,并結合文本插圖、注釋以及個人經驗展開想象。在李白的《望天門山》中,提問“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描繪了怎樣的景象。學生通過觀察插圖與注釋,結合個人的經驗,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景色。此時可以引入錢鍾書先生關于“意境”的觀點解讀,強調理解詩人創作的悲壯豪情的重要性。隨后進一步提出:“與其他三首古詩相比,《望天門山》的意境有何獨特之處?”通過師生互動討論,學生嘗試自己總結出古詩學習的方法,并在對比分析中歸納出古詩鑒賞的通用策略,以此來提升整體的文學素養。
學習活動三:搜集“大好河山”故事,創作“班級小詩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借助課余時間收集與“大好河山”相關的古詩詞,結合自己對此篇詩詞的理解,配以圖文加以說明,形成具有內涵的“古詩詞鑒賞卡”。此過程教師可以適當介入,著重讓學生分析詩詞所表達的意境與情感。以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為例,教師提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中,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將自然美景與人物之美相融合的問題。通過討論學生得出結論:詩人把西湖美景以“美女西施”作比,賦予西湖強大的生命力以及動人的情感。師生共同完成古詩鑒賞卡后,各小組將其成果在班內進行展示,后匯總整理成冊,形成“班級小詩集”,以供師生傳閱,由此促進學生美學素養以及文學素養的提升,在互動中學會欣賞美、鑒賞美,體會到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任務三:欣賞課本中的“大好河山”
學習活動一:探秘西沙群島,領略物產豐富
創設“跟著書本去旅行”的教學情境,帶領學生沉浸式體驗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并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內容結構的梳理、表格的填寫),以此來感受西沙群島獨特魅力。緊抓關鍵句,感悟西沙群島的生態豐富,如“鳥類、海底魚類”,在閱讀中體會、感悟“關鍵句”在文本學習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學習“總—分—總”結構的特點,定位西沙群島物產與風景描述的部分,讓學生以表格的形式呈現自己的理解,后模仿《富饒的西沙群島》第2-5自然段,描寫一處自己喜歡的景物特點。
學習活動二:尋找海濱美景,體驗“海濱”韻味
在學習《海濱小城》時,鼓勵學生積極閱讀和理解文章的結構,總結場景,把握文章內容,并利用關鍵語句深入地體會作者所描述的海濱小城的美景(海上風光、海灘美景)。利用“關鍵句”的方式,品味庭院、公園以及街道,鼓勵學生摘錄文章中的好詞好句。除此之外,組織學生梳理文本內容,繪制海濱小城導覽圖,并以導游的身份向他人介紹海濱小城的景點與特色,撰寫導游詞,讓學生在參與中體會海濱小城的獨特魅力。
學習活動三:體會四季之美,暢談心中的感想
在課文的學習中,需要把握關鍵詞,體會作者是如何描繪小興安嶺四季不同的美景,由此提出“春天的小興安嶺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呢?”“春天的樹木剛發芽,一片新綠”。向學生展示《植物學報》的數據,小興安嶺的春天植被覆蓋率比冬季要高30%以上,鼓勵學生結合文本內容,標注作者在描述不同景物特點時的用詞,在對比鑒賞中,體會到語文的精妙。在冬季作者使用了“銀裝素裹”,夏季則是“郁郁蔥蔥”,在比較互動中,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提升其文學素養。隨后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暢談自己心中的四季之美。
(四)任務四:書寫家鄉“美景”
學習活動一:“探尋”家鄉美景
在班級組織開展“探尋家鄉美景”的活動,鼓勵學生以小組的方式搜集與家鄉有關的圖片、視頻以及文字,將其匯總后,整理完成信息卡片。在活動中,把握本單元“關鍵語句理解與表達”概念,在“說家鄉”中融入讀、說、寫等多種方式,以此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引導學生想象并描繪家鄉的好風光。
學習活動二:我為“家鄉”好風光代言
在班內組織“贊美家鄉”發布會,學生以分組的形式相互交流,介紹家鄉的美景、美食,深化對家鄉認知的理解,同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任務,布置“這兒真美”的寫作任務,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文本的描寫方式展開對家鄉景物的描寫(物產、風土人情),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三、總結
學情視角下的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研究,需要結合本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實際需求。由于學生的認知與個人經歷有所不同,所具備的學習能力、閱讀能力也有很大的差異,教師需要精準定位,把握學情,了解學生閱讀的興趣點與難點,為學習任務群的構建奠定基礎。同時采用“類化”教學方式,通過分類文本,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學習知識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任務群構建中,教師要設計相關聯、相遞進的學習任務,以滿足學生深度學習需求,讓學生在參與中既可以實現知識的鞏固,又能實現其個人閱讀能力與批判性思維的提升。
本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緊抓“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通過設置四項學習任務,引領學生欣賞祖國山河的秀美。在教學中,教師緊扣本單元的主題,通過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編輯:張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