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指出: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課程方案安排了綜合實踐活動專門時間,并提出了用不低于10%的時間用于跨學科學習。跨學科學習具有鮮明的“綜合”特質,與綜合實踐活動相似度極高。在跨學科主題統整中,“跨學科”是前提,“主題統整”是落點。因此,我們在實施新課程方案時,可以把綜合實踐活動和跨學科進行主題統整實施。
一、跨學科主題統整意義
跨學科學習就是圍繞某一研究主題,以研究內容為主線,打破學科、知識領域界限,將多門學科整合起來,把新的知識同已有的知識、信息與體驗鏈接起來,理解學科之間的關聯及跨學科的真實內涵。跨學科學習基于學生的興趣、基礎和體驗,強調個人參與群體活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引領育人方式的變革,不僅教了知識、掌握了學習方法,還讓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最終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教師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打破學科界限,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而有效地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要注重實踐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走出教室,參與實驗、社區服務、環保行動等活動,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校園生活空間,還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內容,實現了多元融通,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全面形成。
跨學科主題學習突出了“跨學科”這一重要的取向,在課程設計上教師應有意識地突破學科界限,把相關學科或相鄰學科的多種知識和經驗整合起來,并在研究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動中學、做中學,讓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通過跨學科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在不同的學科領域中鍛煉自己的技能,如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教師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播者,而是變成了學生的學習指導者和合作伙伴,提供相應的學科知識、方法與資源,供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選擇與調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會更加頻繁和深入,這不僅能夠增進他們的理解和信任,還能夠激發他們的生命活力。
二、跨學科主題統整實施策略
我校融合學科育人,以“四季”為主線的綜合實踐活動策劃,圍繞中華傳統中特有的二十四節氣,把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與精神特質,有機滲透與融合在活動的推進與體驗中,設計“校園四季”活動:“尋春(尋覓春天,走進自然)、樂夏(歡樂一夏,體驗自然)、品秋(品味秋天,探秘自然)、迎冬(溫暖迎冬,分享自然)”。通過跨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統整,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真情實感,讓不同的季節蘊涵不同的自然節律,讓每一季都有特色,每一季都有創造。本學期,我校開展主題為“品秋‘品味秋天,探秘自然’”的跨學科實踐活動,嘗試用美術、音樂、勞動、數學、科學、語文、英語等多學科進行主題統整,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秋天的韻味。
(一)基于學生生活,深挖區域資源
學校通過校園內的資源“至美生態園”引導學生考察探究,科學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校開展“至美生態園大變身”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讓學生對至美生態園前后進行對比,提出生態改造建議。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至美生態園內的跨學科學習,探索秋季農耕知識,掌握秋季農作物的種植技能,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感受秋季農耕文化中的智慧與魅力,體會秋收勞動之艱辛、收獲之喜悅。如選擇了生態園內種植的蔬菜為觀察對象,科學教師現場介紹蔬菜各部分名稱;數學教師要求用多種方法計算、估算一畦蔬菜數量;美術教師指導學生畫蔬菜;勞動教師讓學生嘗試移栽蔬菜,并與科學教師一起幫助學生觀察能否成活;語文教師讓學生描述蔬菜并談一談活動感受。
這一過程涉及了語文、科學、美術、數學、勞動教育等不同學科內容的碰撞與融合,學生通過跨學科學習的方式,實現了對學科核心知識的建構與遷移。
在校外,教師讓學生走進博物館、科研企業進行假期探訪,將實驗課搬到校外等學習場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建構者和探索者。學校重視校內外“學習場域”協同,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技術支持、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實現了優質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充分使用了具有本土化的地方課程資源和教育基地,將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育資源納入教育系統,有計劃、有組織地構建校內外“學習場域”聯動的教育網絡,擴大學生、教師的學習空間,實現教育合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基于年級特征,形成序列主題
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品味秋天,探秘自然”這個主題下會有不同的興趣和認知特點。學校基于年級特征會形成一系列適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序列主題,以促進他們對秋天和自然的深入了解。
學校基于年級特征設立序列主題活動(見表1),讓學生親自觀察、摸索、聞嗅、聆聽和品嘗秋天的自然現象和食物。通過野外觀察、手工制作等方式,學生可以在秋天的大自然中積極參與,感受秋天的美妙。展開的集知識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體的跨學科作業,不僅讓學生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還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豐富了想象力,提高了動手能力,提升了他們的探究能力和文化素養,激發了他們對秋天的熱愛,表達著對家鄉的贊美。
(三)基于學科特點,統整主題課程
教師通過融入本學科知識的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教學,豐富學校的課程形式,拆除不同學科之間以及學科與生活之間的藩籬,使學生能夠接受多元知識的滋養,從而恰當應對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挑戰。
教師圍繞“品味秋天,探秘自然”主題,引導學生進行系統多學科探究,以生活邏輯為主線學習,實現五育融合、共生。
科學課——科學探索秋天、自然觀察;勞動課——種植體驗;綜合實踐課——秋天的美食;體育課——民俗游戲;語文課——秋天詩歌吟誦與創作;美術課——秋天美術作品展;音樂課——秋天的藝術。
1.自然觀察課程: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觀鳥、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學生用文字和圖畫記錄下對秋天自然萬物的觀察、體驗與感受。校園里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放慢腳步,他們每一次主動的凝視都是內心對這個世界開啟豐富感知的起步。
2.種植體驗課程:學生親自參與種植過程,學習相關知識,體驗秋季種植樂趣。
3.秋天的節氣與美食課程:在秋天相應節氣,學生帶上原材料,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分組制作秋天的專屬美食。教師會先對秋天的節氣與時令食物進行介紹,讓學生豐富對秋天的認識,并鼓勵學生積極與同學、教師交流想法,課后記下各自的體驗與感受。
4.民俗游戲課程:民俗傳統游戲體驗,如跳房子、踢毽子、扔沙包、跳花繩等,讓學生在玩耍中體會我國傳統文化,親近大自然。
5.自然筆記課程:自然筆記是學生在進行自然事物觀察時,運用圖畫和文字結合的方式,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以及內心感受。自然筆記課上,教師引導學生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手觸摸、用身體感受。
6.秋天詩詞吟誦與創作課程:通過吟誦秋天詩詞,讓學生建立與自然、與生活的聯系。
7.秋天的音樂課程:用歌唱、舞蹈的形式來了解秋天、品味秋天,并且把它們演繹出來,傳播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聚焦秋日校園的聲音、風景、活動等學習資源,以音樂學科為主體,汲取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8.秋天美展,落實藝術學科的素養要領,旨在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素養。通過“寫生”的課程學習與主題實踐,學生走進校園、發散思維、體悟自然、獨立創新。
(四)基于項目活動,促進五育融合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教育應讓學生廣泛地接觸生活、參與實踐、了解社會。教師運用跨學科主題學習項目的指導,讓每個項目的設計均圍繞學生的多方面核心素養展開,通過主題化、活動化、綜合化的項目式活動,實現多學科的深度融合,為學生自主探究、大膽創新、積極展示提供了多種平臺。
“秋季校園植物情況調查研究”項目就融合了多學科知識。如學生需要用數學知識測量每棵樹之間的距離,運用語文知識以日記的形式記錄測量過程。項目完成后,學生需撰寫調查報告。學生可以用相機拍下大樹的樣子,用美術知識在課件中進行構圖設計,然后用信息技術知識制作課件,并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這就是以項目帶動學科知識的相互支撐,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向日葵”項目中,學生經歷選種、播種、管理、收獲等過程,將勞動實踐與探究發現自然融于活動。
在項目推進的調查環節,學生運用了美術課的繪畫技巧,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調查、采訪、搜集、加工、整理流程,數學課中所學的測量方法,信息技術課中的PPT制作,打破課堂界限實現了學科整合。在展示匯報環節中,學生充分展現了自身的口語交際能力。在創作環節中實現了藝術課與綜合實踐課、科學課的整合,彌補了課程中的知識漏洞。項目活動體現了橫向覆蓋到縱向深入的過程,聚焦五育融合,凸顯課程育人價值。
(五)基于校級活動,聯動各門學科
教師結合校園節日,設計融合多學科實踐的活動,結合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節氣,舉辦“讀天地人事,做至美少年”的讀書節活動。學生在家長的協助下運用多學科知識,經歷策劃、實施、成果展示等過程,獨立完成閱享自然的愛心義賣。科技節活動結合橡皮筋動力小車的比賽,融合美術、科學、數學學科,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此外,教師可以開發適合本校特色的研學旅行綜合性課程,課程實施注重多學科融合、多主體參與,跨越學科邊界、課堂邊界、資源邊界、時空邊界。春季開展“賞天地大美,探自然奧秘”的春季研學,秋季開展“品味秋天,探秘自然”的研學旅行,有效地與多門課程有機融合,進行“互動式”“沉浸式”“體驗式”“情景式”教育,利于學生從比較廣闊的視角思考和處理問題,以適應社會問題復雜化、知識應用綜合化的新形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六)基于資源整合,實現綜合育人
在新的學習場景中,我們正在迎來“能者為師”的學習新時代。跨學科學習的真實性越高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社會優秀人士走進小學校園,分享知識與經驗;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學生通過傾聽思考,合作探究,由“被動吸收”“獨立學習”和“個別發言”走向“主動接受”“協同學習”和“共享表達”。教師在課堂上打破了學科的壁壘、場地的限制,讓知識拓展、延伸、統整。如開設“觀鳥”課程時,教師就把廈門觀鳥會的會長請到學校作為技術指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和家長參與到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中,拓寬校園生活的時空,連接起學校、家庭與社會。
教育即生長,兒童即可能。“四季”課程以時間為軸,以生活為半徑,利用大自然這本“活教材”創造的條件,讓孩子們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去感悟、去體驗、去收獲、去成長,展示他們的成長過程,成就美好的童年。
三、跨學科主題統整實施的挑戰與應對措施
(一)對教師專業素養的挑戰
跨學科要以學科為依托,但要超出單學科研究的視野,關注復雜問題或課題的全面認識與解決。實踐中很多教師難以跳出本學科的教學思維,忽視了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把跨學科學習做成了“學科大拼盤”。跨學科主題統整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本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還要了解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具備跨學科教學的能力。
學校可以通過組織教師培訓、開展教研活動等方式,提高教師的跨學科教學意識和能力,為跨學科主題統整的實施提供師資保障。
(二)對教學資源整合能力的挑戰
跨學科要以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研究和解決為依托,主題統整需要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包括教材、教具、實驗室、圖書館等。學校要加強教學資源的建設和管理,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教師也要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校外資源,如社區、博物館、科技館等,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三)對學生學習習慣的挑戰
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還處于形成階段,跨學科主題統整的教學方式可能會讓一些學生感到不適應。教師要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讓學生逐步適應跨學科的學習方式。
兒童的生活世界是一個整體,它是不分科的。綜合實踐和跨學科學習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必經之路。跨學科的教學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增強學科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要不斷探索和總結經驗,跨學科主題學習不只是為了解決復雜問題,更是為了拓展認知邊界,創造更多可能。
編輯:趙文靜
作者簡介:胡震宇(1975—),男,漢族,福建安溪人,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綜合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