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創”與“兩個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研究僅將二者關系進行單向定位,未視為共同發展的過程。通過消解概念邊界,將“兩創”與“兩個結合”動態過程作為共同主視角進行考察可知二者互為必要理論前提和有效實踐工具?;舆壿嫗橐浴皟蓜摗睘檩d體,推動“兩個結合”時代化、大眾化;以“兩個結合”為引領,實現“兩創”多元性、價值性發展。兩個過程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雙向互動關系,一方面使馬克思主義更好地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生活接軌。未來應在融合發展理論指導下的實踐中進一步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創新與發展之路。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習近平文化思想;“兩個結合”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25)02-0012-13
一、引言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會貫通是文化現代化建設緊扣“中國特色”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個著力”明確要求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兩創”),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兩個結合”),這些重要論斷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了理論指導。“兩創”與“兩個結合”不只是靜態的理論概念,更是動態的文化發展過程,二者在理論與實踐層面共同推動馬克思主義本土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形成了具有獨特魅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僅更好地對新時代文化建設發揮指導作用,也在世界舞臺上以特有的文化價值貢獻出中國智慧。
既有關于“兩創”與“兩個結合”的研究成果較為豐碩。對“兩創”的解讀從主體、價值、內容與路徑四個維度展開。主體維度對提出與設計運行“兩創”的推動力進行總結,認為主要來自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領導集體、學者及人民大眾〔1〕〔2〕;價值維度聚焦“兩創”的必要性與價值,主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身轉化與發展的必要性以及其對于當今社會的價值兩方面展開論述〔3〕;內容維度落腳于“兩創”的適用內容與標準,主要探討何為“優秀”〔4〕;路徑維度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研究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可行性路徑與載體〔5〕。
“兩個結合”的研究以發展梳理與價值考察居多,聚焦理論發展、現實要求、時代意蘊、結合價值與實踐邏輯五個方面。理論發展自建黨初期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于指導中國革命實踐講起,結合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求闡述“兩個結合”誕生的過程〔6〕;現實要求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需求出發探討“兩個結合”的重要性與必要性〔7〕;時代意蘊關注當下,解讀文化自信與文化強國追求背景下的“兩個結合”〔8〕;結合價值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共通性與價值聯結為切入點論證二者結合的可行性與必然性〔9〕;實踐邏輯重視理論的實踐性,探討理論能夠應用于實踐指導的可行方法與結合路徑〔10〕。
既有研究已將“兩創”與“兩個結合”進行理論拆解與邏輯闡釋,雖以一方為主題的相關研究會涵蓋部分對于另一方的探討,但或以某一方為主視角定義二者間的關系,不同研究間相對割裂,或是將原本的互動關系進行單向定位,如認為“兩創”是“兩個結合”的文明創新成果〔11〕,未將二者視為共同發展的過程來考察其間的互動關系與邏輯?;诖耍疚膶ⅰ皟蓜摗迸c“兩個結合”動態過程作為共同主視角進行考察,闡明因二者價值耦合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相融相匯的互動關系與邏輯。
二、“兩創”與“兩個結合”互為必要理論前提
必要理論前提即讓文化發展過程能夠順利行進并產生結果與發揮效用的客觀理論需要與必要理論條件。“兩創”與“兩個結合”文化發展過程分別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主體,前者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根脈,后者為魂脈,二者理論層面的價值契合決定了其緊密的互動關系,突出特點為雙向而非單向作用。一方面,以“兩創”為主視角進行考察,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12〕。堅持“兩創”之于傳統文化現代化的突出作用是馬克思主義本土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要理論前提。另一方面,以“兩個結合”為主視角進行考察,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13〕?!皟蓚€結合”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綱領性指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轉化與發展的必要理論前提。
(一)“兩創”為“兩個結合”提供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庫
在馬克思列寧主義被用于指導革命實踐并取得一系列成果之前,中國五千年文明歷經朝代更替未曾間斷,超越興衰延續至今。在其間發揮統領與穩定作用的,乃是長久以來積淀形成的,涵蓋古人治國理政、繁衍生息等無盡智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從古至今皆反映、影響、塑造著人們的行為舉止,在潛移默化中長期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是一個民族生根發芽的心靈歸宿和向前發展最根本的精神動力??v觀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均伴隨著文化的興衰,當文化衰敗不足以支撐社會發展時,往往會發生政權的崩塌,而重建新生的政權又始終保留著過去的文化底色,文明鼎盛時期的政權則是文化實踐與發展的成果。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14〕,具有自我主體性的“回心”型文明〔1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論經歷何種挑戰與威脅都沒有被真正摧毀,每次質疑與打擊都是對文化的篩選與革新,之后總會再次迎來中華文化復興的高光時刻?!爸腥A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16〕。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頑強的生命力與超越時空的價值使我們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要想真正地融入中國實際,指導中國式現代化,就必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傳統文化的形式是多元的,有的保存于傳統典籍中,有的通過生活習俗展現,在當代對這些形態的開發需要依靠“兩創”來完成。在去粗取精、古為今用、守正創新等現代化發展的客觀要求下,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17〕,首先對傳統美德現代化提出“兩創”要求。次年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將“兩創”的涵蓋范圍由傳統美德擴展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代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18〕,明確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文化建設中的任務與發展方向。文化的傳承與延續雖因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經受考驗,但傳統文化自身的韌性以及通過“兩創”實現的價值挖掘過程能夠為其延續與發揮作用創造基礎,由此建立起的傳統文化資源庫更為“兩個結合”創造了理論前提。
(二) “兩創”助力“兩個結合”完成適用性篩選與現代化處理
傳統文化資源貫穿中華民族興衰史,作為精神指引與實踐指導在修齊治平、抵抗侵略、爭取進步、捍衛獨立中發揮作用,“兩個結合”則將其中經過長久的發展淘洗所匯集成的人文精神、道德教化、思想哲理等價值資源運用到當代社會發展中。在早期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嘗試中,希望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前提下適應時代變化的“中體西用論”、主張以辯證視角綜合吸收古今中西文化之長的“文化綜合創新論”以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發展的“馬魂中體西用”論等均為保有傳統文化價值基礎上的理論融合嘗試。而這些理論嘗試或多或少都帶有因歷史社會環境差異而形成的時代性局限。
歷史經驗證明傳統文化中的諸多內容難以直接用于當代社會發展中,不能以拿來主義的態度直接將其作為“兩個結合”的客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我們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分析,對有益的東西、好的東西予以繼承和發揚,對負面的、不好的東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采取全盤接受或者全盤拋棄的絕對主義態度”〔19〕。因此“兩個結合”在理論建設過程中的客體須經篩選與目標轉化,這一環節需要依托“兩創”來實現。
“兩創”吸收了文化融合的經驗,對傳統文化資源庫首先進行去粗取精的篩選,保留下符合“優秀”標準的文化進而進行現代化處理?!皠撛煨赞D化”是指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文化內涵和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載體和傳播渠道,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是指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20〕。通過“兩創”對傳統文化加以理論改造、轉化與創新以使其滿足“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需求,最終呈現出能夠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與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適應的精華形態,而非落后的、封建的、不適用于當代社會發展的糟粕形態,這一過程亦為“兩個結合”得以實現的必要理論前提。
(三) “兩個結合”避免“兩創”走“政治儒學”之路
回歸理論結合實際的歷史需求來看,西方強勢文化破門而入之初,任人欺凌的屈辱與救亡圖存的強烈愿景使得志士仁人開始思考延續數千年的制度與文化是否真的腐朽不堪。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接受了先進思想教育的知識分子普遍將傳統文化的迂腐落后視為彼時現實中國落后的根源?!叭P西化”的主張使得拋棄傳統文化成為一時潮流,“五四情結”“文化決定論”〔21〕等思想使得傳統文化險些被全盤否定,“破四舊”等運動亦對儒家文化的傳承延續造成巨大打擊。對于傳統的拋棄一度導致了文化發展的停滯,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一步生根發展造成了阻礙。
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有條不紊推進,國家建設逐步走上正軌,社會生活全面向好。1982年黨的十二大首次提出要從文化和思想兩個方面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22〕并提出一系列措施。20世紀末期,改革開放已為全面現代化建設創造了良好條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二十周年之際,“把堅持發揚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同積極學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結合起來”〔23〕的要求正式提出,理論聯系中國實際與傳統文化的需求日益凸顯。作為千百年來得以存續的精神瑰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核心理念、道德規范、人文精神等經過長期的揚棄、繼承、弘揚后,其內涵的深刻性、功用的廣泛性和存在的必要性日漸被清楚認知。在認識到與傳統文化無法割裂的濃厚情感和歷史聯系后,文化自覺意識重新覺醒,“兩創”的政治性理論邏輯顯現。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被置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重要位置。
傳統文化回歸過程中,伴隨著文化研究的日益深入,發展方向偏離的風險需要時刻警惕。自20世紀末期興起并不斷發展的“大陸新儒家”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演變為頗為激進的政治思潮,選擇與馬克思主義站在對立面,并提出將儒學寫進憲法〔24〕,將儒家思想再度意識形態化。這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與唯物史觀缺失的表現,既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也不利于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進程。提倡“兩創”,尤其是儒學的轉化與創新,絕不是要重拾傳統社會的政治規則與文化規制,而是要掌握好“法”主“德”輔之間的主次關系與應用限度。這就需要堅持“兩個結合”,堅持馬克思主義立黨立國、興黨興國之本不動搖,堅持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發展馬克思主義不停步,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25〕。以“兩個結合”為理論前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進行更好的融合,使其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動“兩創”的正向與健康發展。
(四) “兩個結合”為“兩創”提供科學、辯證與開放的發展視角
正確的發展方向僅是“兩個結合”作為“兩創”理論前提的第一步。在文化傳承發展的實際過程中,需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以克服阻礙,確保其向著有益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前進。梁漱溟指出中華傳統文化存在五大病。一是幼稚,如人與人之間一旦形成便難以破除的幼稚可笑的宗法迷信。二是老衰,如原是松散靈活講究人情的禮俗社會日久慢慢機械化,竟走向了錮蔽不通不亞于宗教、剛硬冷酷或有過于法律的狀態。三是不落實,理想多過事實,且缺乏明確客觀之評判標準。四是落于消極,不積極于實利與力量,敷衍現狀。五是令人捉摸不透沒有明確討論的曖昧與不明爽〔26〕。這在現今可解釋為混淆主次矛盾以及陷入唯心主義陷阱等諸多落后于時代發展的價值困境,同樣對“兩創”的推行造成阻礙。因此,社會基礎、歷史差異和傳統文化自身的價值有限性使得“兩創”受到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的共同制約。
這些問題的產生歸根到底是缺乏科學的、辯證的、開放的理論指導。要想堅持正確的理論指導,首先應明確傳統文化雖面臨以上問題卻仍綿延至今和具有充分發展潛力的根本原因。這一原因在于文化的社會性本質。文化一旦擁有社會性,便能夠利用社會繼替的差序格局超脫生死定律,形成自身存亡興廢的歷史規律,從而產生歷史性〔27〕。這一歷史性決定了我們必須用歷史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整個傳統文化系統。而“兩個結合”提出的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則恰好提供了這一視角?!皟蓚€結合”這一時代命題和歷史任務由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28〕。由“一個結合”發展為“兩個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得到新拓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強調任何發展過程都應在堅持唯物主義的前提下運用辯證與歷史的雙重視角看待。通過將“兩個結合”這一視角運用于“兩創”的過程中,結合時代發展對傳統文化進行提煉和處理,是傳統文化激發生命力與發揮現實作用的重要途徑。
同時,在將“兩個結合”運用于“兩創”過程中,必須強調“堅守正道、弘揚大道,反對文化虛無主義,引導人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29〕。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共產黨人從來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文化虛無主義主張全盤西化,將現代化文化等同于西方文化,認為中華傳統文化是應被丟棄的前現代文化,這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性是相背離的?!榜R克思主義不排斥一切真理,不管它來自何時、來自哪里,只要是真理性認識,都可以作為豐富和發展自己的養分”〔30〕。在“兩個結合”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韌的生命力、強大的適應力與廣博的包容性為“兩創”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空間。我們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用寬廣視野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31〕?!皟蓚€結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為“兩創”提供廣闊的開放視角,使文化的最終呈現形態更加符合中國實際與現代化語境。因此,“兩個結合”提供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一必要理論前提必須毫不動搖地繼續堅持。
三、“兩創”與“兩個結合”互為有效實踐工具
有效實踐工具指向在文化交流交融過程中,各文化主體間破除壁壘與溝通障礙,共同正向發展的作用工具。一方面,以“兩創”為主視角進行考察,就會發現如果忽略五千年文明史,就難以真正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32〕。“兩創”堅守的傳統文化根脈以及轉化與創新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本土文化相結合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以“兩個結合”為主視角進行考察,就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寬廣視野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33〕?!皟蓚€結合”在為“兩創”提供理論指導的基礎上還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有效實踐工具發揮作用。
(一)“兩創”為“兩個結合”提供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載體
文化是由人民創造的。人民大眾作為文化主體,對于自己創造的文化所具有的傳承能力是先天性的,與生俱來的。在長久的歷史發展與社會生活中,風俗習慣與文化氛圍的形成賦予了本土文化穩定的延續性,這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規律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內在基因決定的??梢哉f,傳統文化的傳承是自然發生的、不可阻擋的持續過程,每一位中華兒女都因身上無法抹除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而成為“兩創”的實踐主體。而與之不同的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核心的“兩個結合”面臨因不同文化語境的對話背景而產生的交融隔膜。因人民大眾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一外來文化的接觸與學習是后天的,在理解其理論邏輯與深層內涵時本就存在天然的語境壁壘,難以將其中具有深刻價值的原理直接運用于實踐中,這就需要適當的本土轉化。而“兩創”恰恰提供了適當的文化載體,助力“兩個結合”的落地與推動。
在文化現代化建設實踐中,信息技術的飛躍式發展使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媒介成為信息傳播交流的主要載體,文化傳播與交流形式開始變得多渠道、多方式與多主體。這一轉變大大拓寬了文化信息來源并降低了信息獲取成本,使得文化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影響力日益凸顯。同時生產力與生產水平大幅提升下的人民整體文化素質與精神素養逐步提升,文化需求也日益上漲。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利于社會和諧的內容,形成符合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道德和行為規范”〔34〕,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并將其轉化應用形成符合當代需求的道德規范是對“兩個結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有效助力。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35〕。與現代化發展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以及與時代環境和文化需求相統一的要求均指向“兩個結合”的核心內涵。同時,“兩創”的核心同樣在于以當代視角與當代需求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以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講清楚文化超越時空的價值,賦予“兩個結合”鮮明的民族形式與特色。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華文化中樸素的社會主義元素也提供了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基礎”,〔36〕如以“民本”解釋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以“大同社會”解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為“兩個結合”提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以及本土化的、通俗易懂的語境,凸顯“中國特色”。
(二)“兩創”助力“兩個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經濟持續上漲、民主不斷健全、文化日益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時期。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二十四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廣泛弘揚,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文化的重要作用不斷得到彰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37〕的宏偉號召。這一號召既面向全國各族兒女,又是對全世界的莊嚴宣告,也是“兩創”與“兩個結合”的目標導向。想要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首先要激發民族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其中的文化既包含馬克思主義文化所指引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又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文化之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同樣重要,使得“兩創”在完善自身發展過程的同時對“兩個結合”形成助力。
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實際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38〕。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內容。通過“兩創”實踐,“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讓中華兒女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39〕。這明確了“兩創”之于“兩個結合”的必要性與實踐路徑,最終指向站在民族與國家的文化立場樹立文化自信。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均是“兩創”的轉化形式,依靠“兩創”,“兩個結合”得以更好地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再次強調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
另一方面,自20世紀末約瑟夫·奈(Joseph S. Nye)的“軟實力”論提出后,國際社會對文化之于綜合國力及國際戰略的重視程度極大提升。軟實力的作用方式為某一國家通過無形的話語與文化力量影響或重塑其他國家對該國的認知或態度,創造更有利于該國各領域戰略開展的輿論環境并提升該國國家整體形象。軟實力在中國的國家實力塑造中同樣得到高度重視,“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40〕的要求被提出。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一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所表現出的吸引力、感召力與作用力成為中國“軟實力”的重要來源〔4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42〕。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元表現形式是最能展現中國特色的文化形式。通過“兩創”,“兩個結合”得以依托中華民族獨有的、區別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與地區的文化展現社會主義的獨特魅力,為中國在國際社會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提升國際話語權提供助力,更為在世界舞臺得到尊重與認可,從而建設文化強國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動力。
(三)“兩個結合”為“兩創”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指導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雖然是在西方語境中形成的理論體系,卻是普遍性與特殊性有機統一的科學理論。其科學性與普遍性決定其能夠作為意識形態指導具體實踐并取得成功,其特殊性允許其靈活地適應內外部條件與環境的變動。同時,馬克思主義強調人的能動性,重視人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這是“兩個結合”的實踐基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點使得“兩個結合”在實踐過程中始終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這一理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指導作用于“兩創”,體現在由“一個結合”延伸至“兩個結合”、逐步增進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運用的實踐過程中。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以來致力于推動、完善與創新的實踐命題。在最初的實踐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給予了建黨初期的革命歷程無可替代的指導作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深刻總結過去走過的道路后逐漸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不能被“教條化”,而是要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就是將其本土化的思考。毛澤東指出,“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43〕。這里的與民族特點相結合既指向革命建設具體實際,又指向民族文化特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源指向中國的道路問題,選擇與運用馬克思主義是中國革命的需要,解決中國現實問題需要依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毛澤東的《反對本本主義》則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44〕。
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45〕。此處的中國特性一方面指向中國現實社會發展的特點,另一方面指向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依據這一要求發展出的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的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等原則,皆源自毛澤東思想對于傳統文化中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等理念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隨后,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幾十年的偉大征程上,歷屆領導集體均堅持“走自己的路”,深入貫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需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是經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形成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相統一的成果”〔46〕。如沒有“兩個結合”指導下的實踐,也不會有中華古老文明在新時代的蓬勃生機和活力。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與發展建設以及“兩創”的發展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逐漸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愈發通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本土化已取得顯著成果,馬克思主義在這片傳統文化沃土中更加根深蒂固。
(四)“兩個結合”助力“兩創”實現實踐自覺與創造實踐成果
“兩創”的根本導向在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在與現代社會接軌的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社會治理等還存在需要協調適應的地方〔47〕,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始終處于作用與反作用的動態關系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樣重要,需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如果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那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則是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后理論發展與實踐創造的必然成果,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持續向時代化大眾化推進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兩個結合”將傳統文化限定在“優秀”的范圍內,這與“兩創”是一致的?!皟炐恪边@一標準貫穿兩者實踐全過程以及其間的互動中,通過“兩創”,符合優秀標準的傳統文化被篩選與保留,傳統封建社會的糟粕被舍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社會新形態,使多樣豐富的文化元素在現實條件中不斷碰撞,推動傳統與現代的溝通對話。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統文化中的豐富經驗與可以汲取的價值,在發言講話中多次引用古代經典作為當今理論言說的佐證,他指出“社會主義并沒有定于一尊、一成不變的套路,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48〕。在此思想指導下,汲取了儒家“民本”思想的“以人為本”、與“知行合一”相契合的“理論聯系實際”、以《禮記·禮運》中設想的“小康”為基礎而發展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理論與實踐,均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現實結果。
“兩個結合”因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以及中國全面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而必然成為一個不斷發展、連綿不斷的長久進程。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地位被提升至新的高度,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49〕。“兩個結合”修正以往運用傳統文化實踐中唯心主義的錯誤觀念,尊重客觀規律,用科學的態度對待文化,共同創造符合時代需要的文化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50〕。這不僅從理論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定位、價值與啟示以及繼承態度與發展方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理論闡釋,進一步提出了“兩創”的指導原則和基本方法,也在實踐中對推進“兩創”做出了巨大貢獻。
四、“兩創”與“兩個結合”的雙向互動邏輯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方法論與世界觀層面天然存在內在契合。如有學者指出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全面發展、異化、公有制理論、人民史觀、實踐觀與儒家社群倫理觀、“內圣外王”之學、人性變遷論、“貴公”思想、民本思想、重踐履等在價值觀念上存在相互融通之處〔51〕。同時,這兩者也在為適應來自時代化與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及各自的進步需求不斷做出雙向努力。而時代化與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是拉近誕生于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不同語境的兩者間距離的重要原因,也是“兩創”與“兩個結合”相伴相隨同時得以進行雙向互動的客觀條件。根據“兩創”與“兩個結合”之間的親和性基礎、所面臨的時代性要求以及相互的需求,它們的雙向互動體現為相伴相生、相互作用與共同發展之勢。
(一)以“兩個結合”為引領,實現“兩創”多元性、價值性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集中體現,也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力量源泉,其表現形式也在強調民族“文化自信”的當今社會日益趨于多元化與現代化。文化自信一方面是對亙續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則是對經過了“兩創”與“兩個結合”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當今時代特色的、既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智慧又散發著傳統文化光芒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經歷時間洗禮得以存續的傳統文化,部分通過人民的實踐與改造業已完成現代化轉化,而部分仍保留著原本的傳統形式繼續生存在當下,能否通過“兩創”以實現傳統文化資源的再利用,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價值內容,則需要通過“兩個結合”進行引領。
首先,以“兩個結合”為前提對“兩創”的適用內容進行分解與汰選。作為整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其組成部分間的差異而必然各自具有特殊性,而其中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組成部分間也具有相通之處。當前“兩創”的適用內容與標準仍較為模糊,不可簡單以“優秀”二字籠統概括,而被定性為“優秀”的內容也會因受時代環境所限在特定時空表現出不適用性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52〕?!皟蓚€結合”的實踐過程能夠有效地依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將優秀傳統文化龐大體系進行拆分,通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角更加科學辯證地理解其發展與脈絡,挑選其中能夠經受實踐檢驗、增強文化自覺、夯實文化主體性、增強文化認同感、助力中國夢的實現以及提供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文化資源,尋找契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載體,進行提煉與思想再現,選擇具有融合價值與融合潛力的內容,從而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其次,以“兩個結合”為引領對“兩創”的發展路徑進行規范與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元內涵也決定了“兩創”實現路徑與載體的多元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53〕。這就要求在路徑建構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兩個結合”,以馬克思主義為前提和基本原則,將適用于“兩創”的優秀傳統文化龐大體系內的與“兩個結合”的需求存在契合與兼容性的內容進行創造性闡釋,以提升文化自覺為基礎,以樹立文化自信為標桿,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軟實力與國際影響力為目標,賦予符合“兩個結合”的時代性語境。
最后,以“兩個結合”為目標對“兩創”的呈現形態進行創新與塑造。通過語境再植與形態重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價值融合,破除語境生硬,消解文化壁壘,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融合理論。如對舊的文化要素進行創新性語境剝離,將其與誕生時所處的時代環境分割開,取其核心思想與價值內涵并對其進行符合時代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重新詮釋,以此破除客觀環境限制。通過建立新的、與“兩個結合”需求相契合的聯結使其獲得新的意義,充分發掘可行路徑與融合方法,以實現“兩個結合”與“兩創”的深度融合與價值表達。如有學者提出“儒學時代化”,即是以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和與時俱進的發展精神,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并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同步,著眼當代中國的建設與發展大勢,進而實現儒學的現實轉化〔54〕。
(二)以“兩創”為載體,推動“兩個結合”時代化、大眾化
時至今日,歷經社會歷史的發展與時代環境的變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仍以或具象或抽象的形式伴隨著社會發展,與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爸腥A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55〕。其本身雖存在一些特定的時代性局限,但仍在歷史長河中積淀出民族的文化底蘊與精神力量, 具有無可比擬的民族性與延續性,是“兩個結合”重要的精神載體與實踐路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憑借超凡的創新意識與勇氣,不斷推動“兩個結合”,大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馬克思主義也因此得以在中國站穩腳跟并在百年征程中蓬勃發展。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當今中國的具體實際時,馬克思主義必須進一步實現“中國化”,緊跟時代步伐,通過“兩創”實現本土化與大眾化。
在理論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學習和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在‘人類知識的總和’中汲取優秀思想文化資源來創新和發展黨的理論,形成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理論大格局大氣象”〔56〕。一方面要不斷挖掘傳統文化,進一步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補充,更加關注個體、道德、倫理等現實問題,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以及其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57〕。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滋養下,馬克思主義內化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活的民族形式、鮮明的民族特色,形成符合人民文化需求、適用于中國社會發展與現代化建設的馬克思主義。如將中華優秀文明成果在制度層面創造性轉化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在文化層面轉化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在價值觀層面轉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在歷史觀層面轉化為中國道路的歷史基礎;在人文精神層面轉化為中國精神等〔58〕。另一方面要加強文明交流互鑒,拓寬理論視野,不斷進行理論融合與創新?!皟蓜摗钡倪^程本身就涵蓋理論的借鑒吸收與創新融合,其最終呈現出的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形態是文化現代化的優秀成果?!皟蓚€結合”絕不應僅僅因循守舊地訴諸傳統典籍中的文化形態,而是應積極吸取經“兩創”改造過后的文化資源,著眼于一切有益的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成果。習近平文化思想即是“兩個結合”與“兩創”互動發展與融合的最新成果。
在實踐方面,“‘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59〕。不能僅將看似存在契合的文化成分進行粗糙的拼接,而是要實現其中的價值聯結。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要依托現代技術的力量??萍嫉陌l展為文化提供了多元的創新路徑與傳播方式,在此過程中,文化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權力關系逐漸變得平等,文化消費者或觀眾在互聯網平臺上通過創作媒介文本、傳播媒介內容、加強網絡交流的方式,參與到文化產品的生產中,由此形成一種 “參與式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60〕。依托新興技術的平臺,將馬克思主義融入本土語境,實現文化呈現內容、呈現方式、呈現形態的轉化與創新,用通俗易懂的形式進行展示與傳播,將抽象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通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載體的結合實現具象化表達,實現“兩個結合”時代化。另一方面要依托文化主體的力量?!皟蓜摗迸c“兩個結合”的文化主體為人民大眾。人民既是歷史和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歷史進步和文化發展的實踐者。文化的轉化最終要依靠人民群眾的推動和踐行,要大力發揮人民作為文化實踐主體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以及各行各業的文化工作者均提出要求,要重視真正發揮人民主體的力量,構建大眾化的理論體系與群眾熱情參與的文化氛圍,真正推動“兩個結合”枝繁葉茂。
(三)“兩個結合”與“兩創”二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
通過“兩創”與“兩個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破除時代與社會局限,重新煥發生機,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光發熱。這一過程不僅繼承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同時吸收馬克思主義價值內容并進行了融合與發展;通過“兩創”與“兩個結合”,馬克思主義得以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養分,不斷實現改造與發展,得以在中國真正落地生根,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道路。這一過程不僅沒有動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根基,反而對其進行了豐富與發展,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重大理論成果,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兩創”和“兩個結合”二者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道路上早已形成相互依存之勢,拋棄傳統文化的馬克思主義將會逐漸脫離實際,不接納馬克思主義的傳統文化也終會因時代局限而失去實踐價值。
文化相遇的結果是多樣化的,可能是并行不悖,也可能是碰撞而趨于對立和沖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走出了文化交融極為成功的道路,既培育了良好的民族文化意識,建立了牢固的民族文化認同,激發了民族文化自覺,同時也形成了良性的文化指引,對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帶來正向的助力。吸收融合發展儒家“修齊治平”等思想形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進行超越與發展的“生態文明”思想;對傳統民本思想進行升華的“以人民為中心”等思想理論;對傳統法治思想進行繼承轉化的“依法治國”基本指導方針;從傳統文化“德、禮、法”的治理模式進一步轉化而來的“法德共治”模式;對小康文化進行轉化與發展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等奮斗目標,均為“兩創”與“兩個結合”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互動成果。
五、結語
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五大特性決定了其接續傳承、開放融合并持續不斷發揮作用的歷史使命,與作為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的融合存在必然性與必要性。通過對“兩創”與“兩個結合”進行過程性考察,梳理二者間的互動關系與發展邏輯,能夠更好地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激發二者的潛在價值,一方面使馬克思主義更好地指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另一方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生活接軌。
綜上所述,“兩創”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前提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寶貴資源進行抽絲剝繭的過程,更是根據時代發展需要賦予其新生命的化蛹為蝶的過程〔61〕?!皟蓚€結合”是自馬克思主義理論傳入中國至今,在保留其理論內核的基礎上,依據中國國情與中國實際,吸收融合中華傳統文化中能為其所用的優秀部分而進行的動態發展與不斷完善,以求更好地服務于中國各階段的革命與建設的過程。二者自被提出到深化落實的各個方面均呈現相伴與互需之勢,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之路上的兩大法寶,對激發民族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當前“兩創”與“兩個結合”在推動過程中尚存在理論與現實融合程度不夠,未進行現實作用反饋與效果研究等問題,仍需進一步加強理論構建與實踐操作的聯結,推動二者的互動與融合,使概念不僅停留于紙面。統觀二者間的關系,“兩創”與“兩個結合”互為必要理論前提和有效實踐工具,兩者的發展過程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雙向互動關系。未來應在融合發展理論指導下的實踐中進一步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創新與發展之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參考文獻〕
〔1〕 徐光木,江暢.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2019,(2).
〔2〕 劉學斌.試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創新的邏輯進程〔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
〔3〕 〔61〕孔繁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運用與路徑探析——以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耦合轉化為例〔J〕.理論學刊,2018,(6).
〔4〕 李宗桂.試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評價標準〔J〕.社會科學戰線,2017,(8).
〔5〕 趙亞曦,劉曉婷.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媒體傳播實踐與挑戰〔J〕.國學學刊,2022,(3).
〔6〕 張允熠,張弛.從“一個結合”到“兩個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敘事〔J〕.思想理論教育,2021,(9).
〔7〕 楊金衛.“兩個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和發展邏輯〔J〕.東岳論叢,2022,(1).
〔8〕 張傳平.“兩個相結合”: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原創性貢獻及其世界歷史意義〔J〕.南京社會科學,2021,(12).
〔9〕 李庚香.從一個“相結合”到兩個“相結合”——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通性探析〔J〕.領導科學,2021,(19).
〔10〕 徐國民,王國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的科學內涵與實踐路徑〔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
〔11〕 王一閎,周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文明創新〔J〕.長白學刊,2023,(5).
〔12〕 〔14〕〔36〕〔50〕〔59〕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
〔13〕 〔49〕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18.
〔15〕 張飛岸,肖楚鋒.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三重內涵〔J〕.理論探討,2022,(5).
〔16〕 〔32〕〔55〕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J〕.求是,2022,(14).
〔17〕 習近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EB/OL〕.(2013-12-31)〔2014-12-31〕https://news.12371.cn/2013/12/31/ARTI1388504955461547.shtml.
〔18〕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 2565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
〔19〕 〔20〕〔38〕〔42〕〔47〕〔52〕〔57〕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89-90,57,17,90,57,228,342.
〔21〕 劉宏章.關于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文化之間關系的思考〔J〕.孔子研究,1996,(3).
〔2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4.
〔2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603.
〔24〕 張世保.“大陸新儒家”與馬克思主義關系探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6).
〔25〕 〔30〕〔56〕習近平.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
〔26〕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1-254.
〔27〕 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97.
〔28〕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
〔29〕 〔3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316,97.
〔31〕 習近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武裝全黨〔J〕.求是,2021,(22).
〔33〕 〔4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649,300.
〔3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661.
〔35〕 〔4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28,26.
〔3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6.
〔41〕 楊鴻璽.傳承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文化外交〔J〕.當代世界,2005,(3).
〔43〕 〔45〕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534.
〔44〕 王海穩,王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起點:問題、問題域與問題本源〔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2,(3).
〔48〕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6.
〔51〕 王帆.論馬克思主義人學與儒家倫理價值觀的融通〔J〕.理論學刊,2020,(4).
〔53〕 習近平.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EB/OL〕.(2014-10-15)〔2024-10-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15/c_1112840544.htm.
〔54〕 孔憲峰,周秀紅.馬克思主義對儒家文化的當代引領〔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58〕 孫力.“兩個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揭示〔J〕.思想理論教育,2021,(9).
〔60〕 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403.
【責任編輯:羅唯嘉】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傳統治理視角下的當代基層治理問題研究”(20BZZ029)
〔作者簡介〕季乃禮,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穎異,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381。
The Processual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and Logic between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mp;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Two Integrations”
JI Nai-LiCHEN Ying-Yi
〔Abstract〕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wo Creations) and the Two Integrations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Existing research has mostly positioned their relationship in a unidirectional manner, failing to recognize it as a co-evolutionary process. By dissolving conceptual boundaries and examining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of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Two Integrations from a unified perspective, it becomes evident that they serve as both necessary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and effective practical tools for each other. The logic of their interaction is as follow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ct as a vehicle to advance the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Two Integrations, while the Two Integrations serve as a guiding framework to foster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value-driven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hese two processes exhibit a mutually embedded, bidirectional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wherein Marxism is better positioned to guide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le simultaneously facilit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hina’s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Looking ahead,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f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carried out under the practice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Chines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Marxism in China;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Two Integr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