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實物檔案是學校辦學歷史、師生奮斗歷史的真實記錄,因其直觀性、特殊性和原始性等屬性,成為獨特而珍貴的館藏。深入挖掘實物檔案資源在凝練先進人物精神、挖掘隱性校史資源以及打造校史文化空間等方面的價值,對于推進高等院校可持續、高質量和內涵式發展,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意義重大。文章立足高校實物檔案特點和現狀,分析了“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實物檔案資源開發利用面臨的難點,包括檔案館、校史館實物檔案管理規范化不足、檔案館開發利用實物檔案資源的形式單一、檔案館開發利用實物檔案資源的視角局限以及檔案館開發利用實物檔案資源技術手段落后等,提出了編制實物檔案目錄、完善利用手續,主動舉辦展覽和校史館參觀活動、方便師生就地取材,創新敘事視角、挖掘實物檔案背后故事以及引入技術手段、開展實物檔案資源數字化的開發路徑,旨在為盤活高校實物檔案資源、助力“雙一流”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雙一流;高校;實物檔案;資源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G647;G270 文獻標識碼:A
“雙一流”建設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新發展理念、新發展形勢下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其最終目標是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提升全民基本素質。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是高校義不容辭的使命與擔當。2022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等十部門聯合頒布的文件提出要“利用現有基地(場館),分專題設立一批實踐教學基地”,更是把培育時代新人的責任細分至具備實踐教學功能的各大場館。高校檔案館作為高校內部機構,既是檔案保管和利用的基地,也是文化教育科研的場所,承擔著管理、服務和宣傳教育三大職能,與高校實現內涵式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現有館藏資源,是高校檔案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及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題中應有之義。實物檔案作為有形實體,因“看得見、摸得著”的特性,在眾多館藏檔案資源中擁有獨特的生命力,在校園文化營造和校園形象塑造方面具備語言、文字所無可比擬的優勢。
一、高校實物檔案特點及管理現狀
實物檔案是國家機構、社會組織或個人在社會活動中制作或獲取、以特定有形物品存在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實物,包括獎狀、獎杯、錦旗、證書、印章、印模、產品、標本以及工具設備等。高校實物檔案,即高等院校師生校友在行政管理、科學研究、學術交流以及文化宣傳等活動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有形物品。
一是來源廣泛。一方面,高校實物檔案的形成主體范圍龐大,不僅有單位內部活動形成的各類印章,還有來自上級單位、友好高校、海內外校友集體及個人贈送或授予的各類獎牌、證書、書畫和紀念品等;另一方面,高校實物檔案形成活動類目眾多,涉及機構廢立、校慶典禮、科研表彰、學術交流、技能展示、評優評先以及志愿服務等。
二是形制各異。高校館藏實物檔案因制作目的和使用場景不同,往往形狀大小不一,載體材料多樣,有的配有文字信息說明,有的并無只言片語,僅以器具或書畫作品形式單獨存在。
三是紀念性與藝術性兼具。館藏實物檔案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外校贈送,融合了時代特點和地域特色,具備工藝品的特征和較強的美學觀賞性,因而自帶展陳價值。
從研究成果看,現有成果對實物檔案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利用數字化、條碼管理模式等技術或理念開發利用實物檔案資源本體,更注重對“實物”的管理,如范澤龍從數字人文視角下探究了高校實物檔案資源管理的改進措施、馮愛學等介紹了條碼技術在高校實物檔案管理中的應用。二是實物檔案資源對其他事物的賦能,更重視對“實物”所承載精神內涵的挖掘,如車向清提出借助實物檔案展陳構建校園文化建設新陣地;葉璐提出利用檔案實物弘揚科學家精神。從實踐現狀看,對于實物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形式主要是展覽展陳,如南京中醫藥大學在2019年國際檔案日期間舉辦“承淡安先生實物展”、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檔案室在建校100周年之際舉辦“百年歷史實物作品展”。綜合來看,當前學界和業界都已經開始重視對實物檔案資源的價值挖掘,但利用形式偏向瞬時性活動,影響范圍有限,而巧妙利用“雙一流”建設東風有助于高校重視實物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價值,并擴大其影響力。
二、高校實物檔案資源價值闡釋
從哲學的視角看,“價值”屬于關系范疇的概念,指向的是客體對主體的有用性。實物檔案的第一價值是對形成者的價值,包括輔助辦公、肯定成就、維系友誼以及增進合作等。第二價值是對其他利用者的價值,在高校這一特定的地理場所,實物檔案衍生的第二價值主要圍繞校園環境中的師生展開。對此,筆者結合具體案例,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釋。
1.有助于凝練先進人物精神,彰顯榜樣力量
一流的高校需要構建一流的精神,崇高的事業需要榜樣來引領。高校實物檔案資源中有很多來自杰出校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檔案館展出赴朝語文工作隊成員梁義彬校友、參加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卓宗南校友捐贈的各類紀念章、戰時所用物資等,展現了上外學子棄筆從戎、投身報國的事跡,體現學子勇擔時代責任的使命擔當。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開發利用實物檔案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杰出校友創新創業、艱苦奮斗的昨日事跡和取得輝煌成就的今日風采,擺脫枯燥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向榜樣看齊,從而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傳承優秀校風和優良文化傳統。
2.有助于挖掘隱性校史資源,突出校園特色
盡管由于歷史原因,很多高校經歷了多次拆分、合并后往綜合性大學方向發展,但各大高校自身擅長的專業、學科仍各具特色。實物檔案資源是高校發展過程的見證,是校史的物質載體。正如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校史自然也是涵育新青年學子的最好養料。上海交通大學檔案文博管理中心就聯合校黨委宣傳部推出了“百年交大·青年說”系列活動,以學生為講述者,從南洋公學遺跡、紀念碑,到五卅紀念柱、楊大雄烈士紀念碑、史穆烈士墓和學校首個黨團支部紀念碑等實物引出一個又一個動人故事,使校園文化入腦入心。
3.有助于打造校史文化空間,營造文化場景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或新建校史館或制訂舊有館舍改造計劃,高校檔案館、校史館成了師生開展沉浸式教學活動、身臨其境感知校史以及觸摸歷史余溫的重要陣地。例如,南京中醫藥大學檔案館在對展陳實行提升改造布展后重新開館,展出實物檔案近400件,分蘊育之基、厚植之路以及教澤綿長三個展區,全面展現了學校艱苦創業、改革發展以及跨越發展一直到如今創新發展各個時期的奮斗征程和輝煌成就。走出館舍,校園里也融入了各種實物檔案元素,如名人雕塑、杰出校友書畫題詞等,把實物檔案資源從室內搬到室外,讓學生在有意或無意之中了解學校發展的文化根脈和文化基因,從而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三、高校實物檔案資源開發利用面臨的阻礙
檔案歷來蒙有神秘的面紗,盡管高校實物檔案是高校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實物檔案資源本身利用率并不高,其深層原因既有實物自身方面,也有管理不善的因素。
1.檔案館、校史館實物檔案管理規范化不足
實物檔案因其形狀不規則、材質各異,管理起來本身就有難度。有的檔案館在對其實行管理時僅在入庫時按類別進行題名、捐贈來源等簡單信息錄入,而忽視了尺寸大小、材質等信息,給實物檔案保管和開發利用帶來不便。例如,開展實物檔案展陳或校史館布展時,即便在有數字化圖像作為參照的情況下,也無法準確掌握其實際情況,阻礙了校史館空間的合理有效利用以及展品之間的相互關聯。
2.檔案館開發利用實物檔案資源的形式單一
當前,實物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形式是檔案館主動對外的展覽展示,在挑選展品時往往從工作人員自身工作便利角度出發,一些不便于搬運的大型實物或易損壞的珍貴實物則缺少了展示的窗口。還容易忽視校內外參觀人員選擇觀摩感興趣的實物檔案資源的需求,缺少展陳效果的收集和反饋渠道,最終造成的后果是一部分實物檔案常常用于展示,另一部分則無人問津,在庫房角落蒙塵。長此以往,實物檔案資源的吸引力逐漸下降,師生校友對它們的新鮮感、探索欲漸漸喪失。
3.檔案館開發利用實物檔案資源的視角局限
首先,高校在實行實物檔案資源布展時往往偏向宏大敘事視角,圍繞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實行線索串聯,布展者、觀展者及展品生成者之間存在代際隔閡。在校內,參觀群體主要是學生,他們年紀輕、閱歷少,有時無法產生情感共鳴;在校外,參觀者既有教育部門相關領導,也有對校園專業特色感興趣的自發參觀人群,關注點往往各不相同。
其次,時代在變化,實物檔案資源所承載的精神內核受解讀者的認知所限,有時無法得到全面、透徹和深入的挖掘及理解。
4.檔案館開發利用實物檔案資源技術手段落后
實物檔案資源由于載體特殊以及三維特性,在進行數字化掃描、著錄時,往往比文書檔案管理需要投入更多成本。在高校內部,很多檔案館作為二級部門掛靠在校長辦公室、圖書館或博物館下面,有的甚至只是檔案室,規模較小,領導重視不足,業務經費有限。因此,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維持文書檔案的正常借閱和利用上,對實物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分身乏術,對于其運用技術手段提升管理的計劃只能無限期擱置。
四、“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實物檔案資源開發利用路徑
為促使實物檔案資源對形成者的第一價值向對利用者的第二價值轉化,擴大實物檔案資源的傳播力、影響力和引導力,助力高校“雙一流”建設,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來破解高校實物檔案資源開發利用面臨的現實難題。
1.編制實物檔案目錄,完善利用手續
編制目錄既有利于日常的館藏資源盤點、核對,也有助于節日慶典時對實物檔案資源實行統一管理和調配。實物檔案目錄應包括物品名稱、接收時間、地點、事由、移交人/贈送者、接收者以及材質尺寸等必要的信息,并保證實時更新。各大高校檔案館在實施館內制度制定時,往往涵蓋各類檔案如何管理、文書檔案如何借閱利用,卻缺少對實物檔案向外出借的手續和流程規定,或是在《實物檔案管理辦法》中寥寥幾筆、含糊帶過。完善利用手續,明確借出活動范圍和利用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實物檔案資源的利用率和曝光率。
2.主動舉辦展覽和校史館參觀活動,方便師生就地取材
主動辦展“走出去”的同時,也要積極“引進來”,吸引對實物檔案資源感興趣的師生校友、社會群眾走進檔案館、校史館,不僅要做校史的講述者,還要聽取他們對館舍空間布置、展品挑選等的意見和建議,定期更換展品、更新空間。在其他院系班集體、部門活動利用實物檔案資源時可以主動配合,提供針對性的推薦服務,挑選能夠體現學校辦學歷程、重大事件的實物檔案素材,配合實際需求展開情景再現、影像攝制或文創產品開發。
3.創新敘事視角,挖掘實物檔案背后的故事
縱觀從高校走出的杰出校友、產業翹楚的成長軌跡,他們在校園里讀書時有的默默無聞、有的初初嶄露頭角,他們曾用過的學生證、鋼筆或試卷等小物件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對人物生平的好奇,拉近雙方距離,喚起情感共鳴。將敘事視角從宏觀轉向微觀,敘事對象從“大先生”拓展到“小人物”,可以讓學生一起加入實物檔案故事的講述隊伍中,激發他們對衍生產品的創作熱情,從而自覺地成為校史文化的傳播者和優秀理念的踐行者。
4.引入技術手段,開展實物檔案資源數字化
根據前期搜集的實物檔案資源的保管和利用情況,有條件的場館應響應國家《DA/T89—2022 實物檔案數字化規范》規定,制訂計劃,著手實物檔案數字化組織與加工活動。一方面,可以根據資源的珍貴程度、利用率、亟待搶救程度以及代表性等挑選一批實物,按照其特點和利用需求分類制定開展二維或三維掃描的數字化方案,以此達到開發利用的最優解;另一方面,可根據校史館建設情況,通過校內立項,申請專項經費,投入實物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于條件暫不具備的場館,應做好實物檔案數字化前的處理與準備工作,預先開展相關調研,通過課題立項等方式爭取相關經費,待到條件滿足時再開展實物檔案資源數字化。
參考文獻:
[1]樊樹娟.信息時代高校檔案館職能與屬性研究[J].辦公室業務,2016(10):138-139.
[2]范澤龍.數字人文背景下高校開展實物檔案整理和著錄的思考[J].黑龍江檔案,2021(05):88-89.
[3]馮愛學,張 波,肖媛媛,等.基于條碼管理模式的高校實物檔案應用探究[J].機電兵船檔案,2024(04):9-11.
[4]車向清.校史館實物檔案展陳賦能校園文化建設:問題與策略[J].蘭臺世界,2024(10):101-104.
[5]葉 璐.大學博物館利用檔案實物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實踐與思考——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24,10(03):101-104.
[6]袁小燕.高校舉辦校史展覽的檔案資源管理初探——以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為例[J].辦公室業務,2022(02):141-142.
[7]綜合新聞.“百年交大·青年說”系列活動近日開啟[EB/OL].[2023-05-06].https://news.sjtu.edu.cn/zhxw/20230506/182382.html.
作者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