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優良的產業生態是助力實體經濟穩定發展、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促進工業經濟提質升級從而實現山東工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山東狠抓優良產業生態培育,深入實施“鏈長制”,加大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力度,全面推進42條重點產業鏈和優勢產業集群發展,連續出臺“十大創新”產業生態創新行動計劃,高標準統籌謀劃落實舉措,著力營造優良產業生態、打造工業硬實力。
(一)大中小優質企業梯度共興
1.規上企業。2023年,山東規模以上企業數36387家,比上年凈增2347家,占全國比重為7.55%,居全國第四位。對比先進省份,廣東企業數70990家,居全國首位;江蘇企業數63082家,居全國第二位;浙江企業數57011家,居全國第三位。
2.生態主導型企業。由《財富》雜志發布的“2024世界世界500強”顯示,全國共133家企業(含臺灣地區)上榜,其中山東4家企業上榜,占全國的3.0%;對比先進省份,北京49家、廣東17家、上海13家、浙江10家、福建6家、江蘇3家。“2024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顯示,山東68家企業入選,總數居全國第二位,浙江(86家)位居第一,江蘇(56家)、廣東(43家)分列三、四位。
3.中小企業。2023年,我省累計培育中小企業446.1萬家,數量居全國第二位;累計培育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和產品237家(個),居全國第一位;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32家,居全國第四位;《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追蹤報告》顯示,我省現有獨角獸企業15家,居全國第六位。
(二)標志性產業鏈延展共生
近年來,我省全面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建設工作,圍繞重點產業鏈優化升級,進一步發揮大企業引領帶動作用,推動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鏈發展、強鏈支撐,促進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以11條標志性產業鏈和省重點產業鏈為抓手,持續用好“鏈長制”工作機制,加快構建“6997”現代化工業體系。
表1-1:2023年山東省重點標志性產業鏈發展情況
序號
標志性產業鏈名稱
產業鏈發展規模及市場競爭力
1
新一代信息技術
2023年,全省信息技術產業營業收入2.06萬億元,同比增長12.4%。重點產品中,服務器、彩色電視機、電工儀器儀表全國市場占有率較高,產量分別居全國第1、第2、第3位,計算機整機、手機、復印和膠版印制設備等產品產量全國占比不足1%,產業整體存在巨大發展空間。
2
高端裝備
2023年,全省裝備工業實現營業收入2.8萬億元,占全國的5.3%,居全國第四位,多個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重點產品中,動車組、大中小型拖拉機、收獲機械、推土機的產量排名居全國第1位。
3
新能源
2023年,山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量9395.8萬千瓦,占總裝機的44.4%。其中,光伏發電發電裝機分別達5692.5萬千瓦,占全國的9.3%,居全國首位;風電裝機2591.1萬千瓦,占全國的5.9%,居全國第5位;核電裝機265萬千瓦,占全國的4.7%,居全國第7位;生物質裝機439.8萬千瓦,占全國生物質發電裝機總量的10.0%,居全國第2位。
4
新材料
2023年,全省規模以上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4萬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2468.4億元。已累計培育出煙臺新材料、淄博氟硅新材料、濱州高端鋁材料、泰安建材新材料等11個省級“雁陣形”產業集群,及廣饒橡膠輪胎、煙臺經開區化工新材料、泰安岱岳區綠色建筑材料、臨沂費縣綠色家居材料等4個特色產業集群,淄博新型功能材料、煙臺先進結構材料上榜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5
高端化工
2023年山東化學工業實現營業收入2.8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24.7%,占全國的19.6%,居全國第一位。成品油、燒堿、橡膠輪胎外胎、化學農藥原藥等產品產量居國內第1位,純堿、合成樹脂聚合物產品產量分別居國內第2、3位。
6
醫藥工業
2023年全省醫藥工業實現營業收入2880.8億元,同比增長達3.9%,占全國醫藥工業營業收入的11.8%,居全國第2位,濟南、青島、淄博、煙臺、濟寧、臨沂、菏澤等地形成醫藥產業集群,淄博、威海、濟南、煙臺、青島、濟寧、泰安等地形成醫療器械產業集群,構建起涵蓋化藥、生物藥、中藥、海洋藥物、醫療器械等完整的產業體系。
7
輕工業
2023年,全省輕工業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居全省各行業第3位,造紙產業營業收入居全國前列;智能家電整機制造技術水平全國領先;2023年,在重點調度產品中,山東產品產量居全國前3位的品種高達19種,占全國重點調度產品的28.8%。其中,10種產品產量居全國第1位:原鹽、小麥粉、飲料酒、啤酒、紙漿、機制紙及紙板、農用薄膜、日用玻璃制品、玻璃包裝容器、家用冷柜。
8
食品工業
山東省食品工業規模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2023年全省規上食品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084.6億元,占全省工業的10.6%,主要產品中,原鹽、小麥粉、飲料酒和啤酒產量居全國第1位,精制植物油、乳制品、罐頭產量居全國第3位,成品糖產量居全國第4位。
9
紡織工業
山東省紡織工業產業基礎雄厚,產業鏈較為完整。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3067.3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6.7%。2023年中國棉紡織行業營業收入百強榜單中,山東有24家企業入選,數量全國第一,前十強中魏橋、魯泰、如意、德州恒豐集團、臨清三和等“魯企”占據半壁江山。
(三)產業集群集聚共榮
近年來,山東提出切實挺起產業“脊梁”,將產業集群提升能級、增強活力作為關鍵抓手,推進產業集群式發展,提出加快培育3個具有全球領先水平的世界級集群,包括動力裝備、高端鋁業、智能家電等3個超過5000億元的產業集群的總體目標。截至2024年底,累計培育國家級產業集群39個,產業主要分布在高端裝備、智能家電、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等高端制造業,其中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6個,數量居全國第四位,粵蘇浙分別為10個、8個、8個;國家級戰略新興產業集群7個,數量居全國第一位,粵蘇浙分別為7個、3個、3個;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11個,數量居全國第三位,粵蘇浙分別為14個、12個、2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15個,數量居全國第一位,粵蘇浙分別為14個、11個、14個。
(四)產業環境優化共盈
近年來,山東在大力實施積極產業政策、打造營商環境上持續發力。一是《山東省先進制造業促進條例》《山東省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認定辦法》《山東省特色產業集群管理辦法》等產業支持機制不斷完善。二是《關于建立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推進機制的通知》《關于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實施意見》等鏈群支撐政策著力突破產業鏈短板弱項、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接續實施標志性產業鏈突破工程、產業生態創新、營商環境創新行動,聚力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大行動,堅持把工業經濟作為頭號工程來抓,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有力的促進了我省產業發展環境的優化。
(一)生態主導型企業缺乏
當前,山東省躋身世界500強的工業企業僅有4家且2家是國有壟斷型企業,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僅有6個,遠遠落后于先進省份,反映出我省產業生態培育中具有產業生態控制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主導型企業的缺乏。全國制造業500強中,我省雖培育魏橋、海爾、海信、濰柴、萬華、東明石化、南山集團、利華益等營收過千億的企業,但這些企業均屬于傳統優勢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裝備等代表新型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頭部企業缺乏,缺少帶動性強、產業鏈長的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反映出相關產業未能形成穩健的產業生態。
(二)產業鏈聯通延伸不夠
產業鏈的發展水平關系著制造業發展質效和競爭力,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產業鏈上還存在著“斷鏈、細鏈、弱鏈、無鏈”現象。“斷鏈”關鍵核心環節缺失。像電子信息產業,集成電路、高端通信設備等領域產品相對較少。“細鏈”配套不足。像高端裝備行業,大馬力發動機、高端液壓件等供給能力偏弱,對外依賴度較高。“弱鏈”產品供給不足。像碳纖維產業,省內近90%消費需求仍需國際和省外采購。“無鏈”一些新興行業才起步。像純互聯網企業,山東相對于北上廣深還處于起步階段。龍頭骨干企業的帶動能力弱,龍頭企業與本地中小企業的關聯度比較低,中小企業無法從龍頭骨干企業的發展帶動中受益,產業鏈聯通發展的高質量發展產業生態尚未建立。
(三)產業集群協同融合不緊
我省產業集群內部企業協同發展意識不強,企業間關聯度不高、互不往來,無法形成緊密協作的上下游關系,跨區域的產業集群更是很難合作共享,集群本應發揮的協同創新、資源集聚、降本增效等規模效應和競爭優勢也大打折扣。2024年工信部最新評選出的35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中,跨區域協作集群達到26個,占比超過七成,加上2022年公布的45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80個集群中有37個跨區域協作集群,占比近一半,廣東、江蘇、浙江跨區域協作集群數量分別為5個、6個、4個,山東僅2個。
(四)產業生態結構偏重層次不高
山東六大高耗能行業營收占全部工業的比重高達47.3%,接近全省工業的一半,能源消費量占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更高達78.0%,利潤卻僅占34.9%,能源消費量大、盈利低;而全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規模偏小、產業基礎薄弱、產業層次偏低、頭部企業不足、重大項目偏少,集成電路產量僅占全國的1.1%,計算機整機、手機等產品全國占比不足1%,高技術制造業規模小,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9.7%,比全國平均水平還要低6個百分點。我省產業結構和企業結構仍以傳統產業為主,戰略興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比重仍有待提高,產業生態結構升級壓力依然較大。
(一)優化存量,轉型升級重塑產業競爭新優勢
傳統優勢產業是我省工業基本盤穩固的基石,我省需推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融合為牽引,挖潛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空間,塑強競爭優勢。一是推動關鍵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分類推動智能化改造、綠色化轉型、工業大數據等公共平臺建設,重塑制造業轉型發展新模式。聚焦產業發展的痛點、堵點和難點,推進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建設,更好支撐產業邁向中高端、增強核心競爭力。二是加大跨產業耦合協作。推動我省化工、有色、鋼鐵、機械、新能源、新材料等優勢產業跨產業鏈供應鏈延伸融合、交叉協作、互為配套,強化整機-零部件、裝備-軟件、制造-服務等產業間的融合發展度,釋放跨產業鏈供應鏈內生耦合、暢通循環效應。
(二)培育增量,引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
培育優良產業生態的核心是在點線面上做好延補強,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柔韌性、協調性和開放性。一是引育本土產業鏈鏈主企業和生態主導型企業,以產業生態招商,在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上下功夫,持續建鏈、補鏈、延鏈、強鏈,聚焦產業集群多、優、強,助力企業順暢鏈接上下游企業,降本減負,創新發展,培育出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和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二是以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為引領提升產業生態國際競爭力。加快推動產業提質增效、節能減排、綠色制造和數字化轉型,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政策鏈、要素鏈、數據鏈有機耦合,在國內外兩個市場中提升產業生態層次能級。
(三)創生新量,創新突破產業核心關鍵技術搶占新賽道
抓住技術創新和需求升級的發展窗口,在新興、前沿、重大技術創新領域搶先布局謀劃。一是加快構建自主創新平臺體系。提前布局謀劃高能級科創平臺、前沿技術裝備研發機構,加快國家級創新中心建設進度,爭取在前沿新興領域率先取得創新突破,以科技創新搶位產業率先發展。二是加快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研發應用。加強科技成果市場化轉化,驅動產業新質生產力,深度挖潛國內市場,不斷壯大消費新增長點。大力開拓“一帶一路”、RCEP等新興國際市場,推動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形成國際競爭優勢。
(四)鏈通流量,完善產業生態軟硬營商支持體系
產業競爭歸根結底是營商支持體系的競爭。一是完善產業生態培育要素保障。以資金要素為關鍵要素引領土地、能源、人才、創新等要素向構建優良產業生態集聚,構建起要素稟賦與產業結構升級相協調的發展機制,提供人力、土地、能源、資金、物流等最優要素保障。二是完善產業支持政策。完善產業生態規劃引領,聚焦重大裝備、關鍵材料、核心技術等“卡脖子”和短板領域重點施策,進一步增強創新、技術、質量、品牌、環保等方面的功能性政策。加強產業政策與關聯政策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