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有企業總部“去機關化”改革成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關鍵抓手。這一改革旨在破除行政化色彩濃厚、管理效率低下、職能重疊等頑疾,推動企業治理體系現代化。2025年,隨著“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的到來,國務院國資委明確提出“著力去行政化、機關化,壓縮管理層級,優化管理流程”的指導方針。在此背景下,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兵器工業集團”)、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東風汽車”)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航工業”)等央企率先啟動總部機構改革,為全國國有企業提供了實踐樣本。本文結合最新案例與數據,探討“去機關化”改革的政策邏輯、實施路徑與成效啟示。
一、政策驅動:“去機關化”改革的國家戰略導向
“去機關化”改革并非企業自發行為,而是國家深化國企改革、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2025年1月,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在《求是》雜志發文強調,需“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構建同新征程國資國企戰略使命更相適應的制度體系”,明確要求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戶數、優化管理流程,以提升資源要素利用效率。這一政策導向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目標相呼應,旨在通過組織形態變革解決國有企業長期存在的“總部機關化”問題。
從數據看,2020年至2025年,全國多地已開展“去機關化”試點。例如,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通過機構精簡,將總部管理部門由13個減至12個,編制人數縮減40%;山東省屬企業集團總部機構平均精簡10%以上,部分企業壓減幅度達78%。這些早期實踐為央企改革提供了經驗積累。
二、實踐路徑:三大央企的改革模式與創新
(一)兵器工業集團:戰略引領與流程再造
兵器工業集團于2025年1月3日啟動總部機構改革,以“四位一體”(職能轉變、機構調整、機制優化、隊伍建設)為核心,推動總部從職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轉型。其改革亮點包括:
1. 戰略聚焦:強化總部作為“總參謀部”的職能,突出戰略規劃、資源配置與風險管控能力。
2. 數字化流程:通過“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單化、表單數字化”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
3. 人才建設:提出“六講”要求(政治、學習、擔當、大局、服務、廉潔),推動員工能力與改革目標匹配。
(二)東風汽車:從戰略管控到“運營+統籌”
東風汽車于2024年12月31日啟動總部調整,聚焦新能源轉型與資源整合。其改革特色在于:
1. 業務貼近性:總部職能向“運營+統籌”轉型,整合自主乘用車事業,強化市場響應能力。
2. 管理協同:通過統一規劃與指揮,解決傳統“分兵突圍”模式下效率低下的問題。
3. 監督強化:機關紀委同步調整職能,強化對業務變化的動態監督。
(三)中航工業:系統性自我革命與基層服務
中航工業的改革以“去機關化”為核心,通過系統性組織重構實現價值創造:
1. 職責厘清:構建科學責任體系,優化部門內設機構與崗位配置。
2. 服務導向:強化總部服務基層意識,通過“四強”黨支部建設推動黨建與業務融合。
3. 人員適配:依據“人隨事走、人崗相適”原則調整人員配置,提升運行效率。
三、改革成效:效率提升與治理優化
(一)管理效能顯著增強
1.流程效率:數字化賦能提速增效
(1)兵器工業集團的數字化實踐
兵器工業集團通過“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單化、表單數字化”的“四化”改革,全面優化管理流程。2024年,其審批周期平均縮短30%以上,部分關鍵流程(如項目立項審批)從原來的45天壓縮至30天以內。這一成效得益于智能審批系統的引入,通過AI算法自動識別并處理常規審批事項,減少人為干預與等待時間。
(2)"東風汽車的資源整合與協同效應
東風汽車在“去機關化”改革中,重點推進集團資源整合與流程再造。通過建立統一的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了研發、生產、銷售全流程的數據貫通。2024年,其新能源業務研發投入同比增長25%,市場占有率提升至行業前三。這一成果不僅源于資源整合帶來的規模效應,更得益于流程優化后決策效率的提升。例如,新能源車型從研發到量產的周期縮短了20%,顯著增強了市場響應能力。
(3)"中航工業的“瘦身健體”成效
中航工業通過“瘦身健體”專項行動,大幅壓縮總部機構與人員編制。2024年,其總部運營成本下降15%,服務響應速度提升40%。這一成效得益于“人隨事走、人崗相適”的人員調整機制,以及“流程表單化、表單數字化”的管理創新。例如,其采購審批流程從原來的7個環節壓縮至4個,審批時間從10天縮短至6天,顯著提升了運營效率。
2.資源整合:從分散到協同
(1)"東風汽車的新能源業務突破
東風汽車通過整合集團資源,集中力量發展新能源業務。2024年,其新能源車型銷量突破50萬輛,同比增長35%,市場占有率提升至行業前三。這一成果得益于“去機關化”改革后,集團總部從“戰略管控”向“運營+統籌”轉型,實現了研發、生產、銷售的全鏈條協同。例如,其新能源研發團隊從分散的多個事業部整合為一個統一的研發中心,研發效率提升30%。
(2)"中航工業的產業鏈協同效應
中航工業通過“去機關化”改革,優化了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機制。2024年,其供應鏈管理成本下降10%,交付周期縮短15%。這一成效得益于總部職能的優化與流程的簡化。例如,其采購審批流程從原來的7個環節壓縮至4個,審批時間從10天縮短至6天,顯著提升了供應鏈響應速度。
3.成本控制:從粗放到精細
(1)"中航工業的“瘦身健體”實踐
中航工業通過“瘦身健體”專項行動,大幅壓縮總部機構與人員編制。2024年,其總部運營成本下降15%,服務響應速度提升40%。這一成效得益于“人隨事走、人崗相適”的人員調整機制,以及“流程表單化、表單數字化”的管理創新。例如,其采購審批流程從原來的7個環節壓縮至4個,審批時間從10天縮短至6天,顯著提升了運營效率。
(2)三明市投資集團的法人層級壓縮
三明市投資集團通過清理“僵尸企業”與壓縮法人層級,顯著降低了管理成本。2024年,其法人戶數減少20%,回收資金超7600萬元。這一成效得益于“去機關化”改革后,集團總部從“行政化管理”向“市場化運營”轉型,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
(二)體制機制障礙逐步破除
1.去行政化:從“官本位”到市場化
(1)北部灣港集團的職級體系改革
北部灣港集團通過取消“調研員”“科長”等行政化稱謂,建立了市場化的職級體系。2024年,其員工滿意度提升至85%,人才流失率下降30%。這一成效得益于職級體系的透明化與市場化,使員工更清晰地看到職業發展路徑,增強了工作積極性。
(2)兵器工業集團的職能優化
兵器工業集團通過“去機關化”改革,優化了總部職能與崗位設置。2024年,其總部職能部門從原來的15個壓縮至12個,編制人數縮減40%。這一成效得益于“職能轉變、機構調整、機制優化、隊伍建設”的“四位一體”改革模式,使總部職能更加聚焦于戰略規劃與資源配置。
2.法人層級壓縮:從“臃腫”到“精干” 。
(1)三明市投資集團的“僵尸企業”清理
三明市投資集團通過清理“僵尸企業”與壓縮法人層級,顯著降低了管理成本。2024年,其法人戶數減少20%,回收資金超7600萬元。這一成效得益于“去機關化”改革后,集團總部從“行政化管理”向“市場化運營”轉型,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
(2)"中航工業的“瘦身健體”實踐
中航工業通過“瘦身健體”專項行動,大幅壓縮總部機構與人員編制。2024年,其總部運營成本下降15%,服務響應速度提升40%。這一成效得益于“人隨事走、人崗相適”的人員調整機制,以及“流程表單化、表單數字化”的管理創新。例如,其采購審批流程從原來的7個環節壓縮至4個,審批時間從10天縮短至6天,顯著提升了運營效率。
(三)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
1.黨建引領:從“兩張皮”到“一體化”
(1)中航工業的“雙向融入”機制
中航工業通過“雙向融入”機制,推動黨支部建設與業務創新協同。2024年,黨員帶頭攻關項目占比達65%,黨建與業務的融合度顯著提升。這一成效得益于“黨建+業務”雙輪驅動模式,使黨建工作與業務發展同頻共振。
(2)兵器工業集團的“六講”要求
兵器工業集團通過“六講”要求(政治、學習、擔當、大局、服務、廉潔),推動黨建工作與業務發展深度融合。2024年,其黨員帶頭攻關項目占比達70%,黨建與業務的協同效應顯著增強。
2.黨建賦能:從“形式化”到“實效化”
(1)東風汽車的黨建創新實踐
東風汽車通過黨建創新,推動黨建工作與業務發展深度融合。2024年,其黨員帶頭攻關項目占比達60%,黨建與業務的協同效應顯著增強。這一成效得益于“黨建+業務”雙輪驅動模式,使黨建工作與業務發展同頻共振。
(2)北部灣港集團的黨建品牌建設
北部灣港集團通過黨建品牌建設,推動黨建工作與業務發展深度融合。2024年,其黨員帶頭攻關項目占比達65%,黨建與業務的協同效應顯著增強。這一成效得益于“黨建+業務”雙輪驅動模式,使黨建工作與業務發展同頻共振。
四、挑戰與未來方向
盡管改革成效顯著,但仍面臨深層次挑戰:
1. 利益固化:部分企業存在部門權力割據,影響改革推進。
2. 能力短板:國資委優化“一利五率”指標體系后,對管理層專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未來改革需聚焦以下方向:
1. 數字化深化:推動流程管理向智能化轉型,如兵器工業集團的“表單數字化”。
2. 市場化用人機制:深化職業經理人試點,完善“能上能下”機制。
3. 長效監督:構建“大監督”體系,防范改革中的合規風險。
國有企業總部“去機關化”改革是新時代國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通過戰略聚焦、流程再造與黨建引領,兵器工業集團、東風汽車與中航工業的實踐表明,改革不僅能提升治理效能,更能激發創新活力。未來,需進一步強化政策協同、突破利益藩籬,為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國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