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協同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和社會革命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從科學內涵看,黨的自我革命具有“為何、何時、何為、如何”四個維度;按歷史的脈絡和線索劃分,黨領導的偉大社會革命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創造了偉大成就,實現了社會的深刻變革。從辯證關系看,社會革命促進黨的自我革命,表現為社會革命不僅催生政黨運動而且為黨的自我革命提出任務、指明方向、構成外在驅動力;而黨的自我革命又是社會革命的強大動力,在歷史轉折時期更多表現為引領作用,在歷史穩定期更多表現為推動作用。“兩大革命”的辯證關系啟示我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要深刻把握自我革命的獨特規律,協同推進“兩大革命”的進程,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自我革命;社會革命;中國共產黨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442(2025)01-0005-08
〔基金項目〕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中國共產黨百年學習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研究”(TJDJQN24-001)的階段性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創造性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標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指引百年大黨開辟了自我革命的新境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要“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①。領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我們黨必須勇于進行自我革命,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當前,關于自我革命和社會革命的科學內涵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然而鮮有學者從共產主義運動的視角對自我革命進行分析,在“兩大革命”關系上同樣缺乏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的視域。本文擬就上述問題進行闡釋,進而揭示“兩大革命”對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具有的啟示意義。
一、“兩大革命”的科學內涵
從科學內涵看,黨的自我革命具有“為何、何時、何為、如何”四個維度,我們黨領導的偉大社會革命按歷史的脈絡和線索可劃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創造了偉大成就,實現了社會的深刻變革。
(一)在“四何”維度中理解黨的自我革命
第一,為何進行黨的自我革命?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其初心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100余年來,我們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等一系列偉大社會變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黨領導如此偉大的社會變革,關系億萬人民的美好生活,這就要求黨打鐵必須自身硬,主要體現在黨的信仰更加堅定、能力要更加過硬、紀律要更加嚴明、作風要更加優良。“自身硬”來自于徹底的自我革命,通過自我革命努力去雜質、除病毒、防污染,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始終具備踐行初心使命的健康肌體。可見,黨的自我革命是貫穿黨的發展全過程的永恒課題,是確保黨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戰略工程。
第二,何時進行黨的自我革命?時代的發展、事業的開拓、人民的期盼,不斷對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提出新要求。黨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這是由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決定的。從歷史經驗看,每當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入關鍵階段,我們黨都會通過自我革命破除思想束縛和利益藩籬。在革命時期糾正“左”右傾錯誤,在建設時期整頓黨風政風,在改革時期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進入新時代,面對“四大考驗”“四種危險”,黨的自我革命必須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在制定重大決策時破除思維定式,在推進改革發展時突破利益固化,在應對風險挑戰時提升執政能力。唯有如此,黨才能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牢牢掌握歷史主動。
第三,何為黨的自我革命?自我革命的典型特征是變革,但并非所有的變革都是自我革命。1875年德國工人運動中的兩派為了追求形式的聯合,愛森納赫派領導人向拉薩爾派作了一系列的原則讓步,通過了充斥大量拉薩爾主義觀點的《德國工人黨綱領》。1891年,由于德國社會民主黨內的部分領導人迷戀合法斗爭,宣揚改良主義,最終通過的《愛爾福特綱領》只字不談無產階級專政。德國社會民主黨兩次政策調整所帶來的變革都是倒退的,給德國工人運動帶來了消極的影響。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召開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列寧與馬爾托夫在會上圍繞黨的組織問題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最終列寧的建黨思想贏得了更多支持并在領導機構選舉中成為多數派。這一變革為贏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奠定了組織基礎。只有符合社會發展規律、促進歷史進步的變革才稱得上自我革命。
第四,如何進行黨的自我革命?推進黨的自我革命,需要真抓實干、久久為功。黨的自我革命要以正視問題的勇氣和刀刃向內的自覺,敢于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破解深層矛盾和利益藩籬。黨的自我革命不是自限性的去疾過程,“我們不能關起門來搞自我革命、而要多聽聽人民群眾意見,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靠人民群眾支持和幫助解決自身問題”。①這就要求黨的自我革命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以實際成效取信于民,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同時,黨的自我革命必須與推動偉大社會革命緊密結合,在應對風險挑戰、經受實踐考驗中錘煉黨性、提升能力,為實現人類解放事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二)在黨的百年歷程中理解偉大社會革命
在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中,社會革命是指在政治革命、工業革命等社會變革的推動下,引起的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深刻調整,進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的社會運動。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過程性與階段性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兩維面相。只有在二者的辯證統一中,才能全面把握偉大社會革命的豐富內涵。具體到我們黨領導人民所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既要理解其在百年進程中的連貫性和相繼性,也要清楚其在特定階段所呈現出的特性。
1921年,中共一大通過的綱領中明確提出,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此后,我們黨領導人民前赴后繼、不懈奮斗,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不斷推進社會革命,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近代以來,中國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和前所未有的社會危機。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黨領導人民進行了長達28年的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這場勝利不僅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的壓迫,結束了舊中國分崩離析的局面,而且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政治,實現了向人民民主的偉大轉變。新中國的誕生宣告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一個嶄新的、完全獨立的國家為更廣泛的社會革命和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初,長期戰爭的破壞使得國民經濟遭受重創,整個國家處于一窮二白的艱難境地。為了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國的現代化,黨帶領人民進行了“三大改造”,實現了我國所有制的深刻變革,鏟除了造成社會不平等、不公正的主要社會歷史根源,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伴隨著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也在適應和服務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共同構建起我國制度的基本框架,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我國的改革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起點,走出了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經濟領域到其他領域的改革之路,實現了人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巨大變革。正如鄧小平指出的,“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①通過改革不斷破除阻礙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的思想障礙和體制弊端,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限生機,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社會革命的新的實踐形態和實現方式。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黨領導的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具有許多新內涵。一是我們黨領導的社會革命都緊緊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開,但社會革命在各階段的時代任務和目標側重是不同的。習近平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②。圍繞這一主題,現階段社會革命的主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二是新時代黨領導的偉大社會革命相較于歷史上的歷次革命而言,其涵蓋領域更廣泛、意義更深刻。圍繞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致力于滿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各方面的新期待新要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構建起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體系。這是一次廣泛的社會變革,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方方面面,是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頂層設計的社會變遷。這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涉及思想理念的轉變,還涉及政策制度的調整,涉及工作作風和工作機制的完善。三是新時代黨領導的偉大社會革命追求的戰略目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途徑,沿著這條道路,我們必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促進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革命目標的實現,不僅將徹底改寫中華民族的發展史,而且還將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提供新的發展范本,推動人類文明邁向新高度。
二、協同推進“兩大革命”的辯證邏輯
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生動地揭示了人類社會是一個嚴密的自組織系統,其中構成社會有機體的各要素之間按一定次序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但決不是自行發展的,而必須通過有意識的、有自覺意圖的人的實踐活動。毛澤東指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爭,包括實現下述的任務: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①。毛澤東進一步明確“黨的組織”就是“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②,強調了黨在社會革命中的主體地位。可見,黨既是社會有機體的重要構成要素,也是具有自覺意圖的政治組織。在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視域下,“兩大革命”之間并非簡單的因果關系,而是呈現出一種“辯證互構”的復雜關系。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兩大革命”之間的關系成為我們黨的時代必答題。習近平將這對關系生動概括為“要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以偉大社會革命促進偉大自我革命,確保黨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③。
(一)以偉大社會革命促進偉大自我革命
第一,社會革命催生政黨運動。政黨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英國之所以能成為現代意義政黨的發祥地,歸根到底是由于英國的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壯大、資本主義政黨制度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不斷攫取原料產地、掠奪廉價勞動力以及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用堅船利炮奔走于全球各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以社會革命為基礎。近代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本主義因素的傳入、民族危機的加重以及中央權威的式微,為政黨產生并探索民族解放之路提供了歷史的機遇。學者張玉法認為:“迄于1913年底,新興的公開黨會,據初步統計,凡682個,計政治類312個。”④然而,一方面,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生態無法支撐資產階級政黨的合法政治活動;另一方面,資產階級與生俱來的軟弱性決定了其無法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進行徹底的革命。最終,這些政黨或帶有政黨性質的組織要么煙消云散了,要么名存實亡了。在風起云涌的革命運動中,接連的挫折失敗使中國人民迫切需要新的科學理論來引領救亡運動,迫切需要新的政黨凝聚革命力量。中國無產階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決定了這是一個具有遠大的革命理想、富有徹底的革命精神、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并能團結帶領人民斗爭到底的先進階級。工人運動的發展催生了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客觀需要,中國共產黨正是在波瀾壯闊的社會革命中應運而生的。總之,政黨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社會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
第二,社會革命促進自我革命。黨的自我革命作為社會革命的一個子系統,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革命這個母系統的制約,自我革命的動力、任務、目標都是基于社會革命的框架下構建的,不可能脫離時代提供的社會條件。
社會革命為自我革命提出任務。馬克思強調:“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①人類的歷史任務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因為任何歷史任務的提出只能由當時社會發展的物質條件決定,孕育歷史任務的物質條件要么已經存在,要么正在生成。也就是說,人類只有順應社會發展進而提出恰如其分的歷史任務才能把握歷史主動。黨的自我革命貫穿百年黨史,每一階段甚至每一次任務的提出都必然由黨所領導的社會革命決定。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了完成推翻三座大山的社會革命,黨必須建成列寧所倡導的無產階級“新型的政黨”。然而,中國社會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本階級都只占少數,最廣大的人民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的中間階級。黨內成員以農民成分為主體且成分混雜,各種非無產階級意識長期蔓延,“‘斗爭的布爾什維克黨’的建設,真是難得很”②。如何保證黨的無產階級性質成為黨自我革命的重大任務。1929年古田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從思想上建黨的必要性,奠定了思想建黨的理論原則。延安整風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圍繞思想建黨進行自我革命的光輝典范。通過整風運動實現了黨在組織上和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為完成新民主主義的社會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和政治準備。
社會革命規定自我革命的方向。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③人們要想創造歷史,必須基于社會條件順勢而為。100余年間,我們黨從少到多、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名不見經傳到世界第一大黨,不僅打破了一個舊世界,而且建設了一個新世界,取得這些成就的重要原因是我們的黨善于把握歷史主動、主動傾聽時代呼聲、及時回應人民關切,時刻與歷史潮流同頻共振、同向而行。歷史反復證明,任何人任何組織只有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科學回答時代課題才能有所成就。“中國共產黨一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④中國共產黨一成立便與整個國家的社會變革、人民的歷史命運緊密地交織了在一起。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八七會議、遵義會議、延安整風運動,到新中國初期整風整黨運動,再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歷程看,黨的自我革命始終堅持以初心使命為基準為方向,不斷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革除自身的病癥,解決自身的問題。
社會革命是自我革命的外在驅動力。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黨的自我革命具有主客體的統一性,在黨的百年建設中錘煉形成了內外驅動的糾錯機制。我們黨能夠在面臨生死存亡的歷史關口進行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最根本的內在驅動力來自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屬性。馬克思主義政黨具有徹底的革命性,集中表現為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無所畏懼的批判精神、始終不渝的人民立場、毫無私利的政治情懷。革命的徹底性不僅推動中國共產黨進行“刀刃向外”的社會革命,而且還賦予了黨進行自我革命的內在動力。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⑤我們黨領導的偉大社會革命所面臨的錯綜復雜的環境、革命形勢的發展、社會主要矛盾的變遷等客觀因素是黨進行自我革命的外在驅動力。在黨的歷史上歷次重要的自我革命都是在社會革命進行到關鍵時刻——要么面臨生死考驗、要么面臨重要抉擇——所進行的。大革命失敗之后黨主要面臨是否應該堅持無產階級革命領導權的問題,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后黨主要面臨是否應該堅持探索中國獨特的革命道路問題,“文化大革命”之后黨主要面臨如何堅持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可見社會革命進行過程中歷史所提出的重大課題是黨不斷進行自我革命的外在驅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階段,黨所面臨的內外環境更趨復雜多變。如何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對我們黨又是一次生死考驗。科學回答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性質之問、目標路徑之問、領導力量之問,是我們黨當前進行自我革命的外在驅動力。
總之,內在驅動力是黨進行自我革命的關鍵性動力,但社會革命所形成的外在驅動力決不能小覷甚至忽視,外在驅動力通過獨立機制進一步激發內在驅動力,黨的自我革命正是在內外驅動力的雙重作用下不斷深入發展。
(二)黨的自我革命是偉大社會革命的強大動力
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強調,社會發展進程是客觀規律的必然性與主體能動的選擇性相統一的過程。社會革命的發生和發展是客觀規律作用的結果,具有客觀性,其基本趨勢確定不移。然而,面對社會革命發展的必然性,歷史主體并不是無能為力、逆來順受。相反,歷史主體在尊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能夠做出能動性的歷史選擇。我們黨在自我革命基礎上對社會革命的能動性作用主要體現在引領和推動兩個方面。
第一,黨的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在百余年奮斗征程中,每到歷史的關鍵節點和十字路口,我們黨總能通過自我革命調整完善自身,從而撥開重重歷史迷霧,在眾多路徑中為人民群眾所進行的社會革命找到符合歷史規律的最優道路。近代以來,中國各階級的有識之士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艱辛探索,提供了不同的道路選擇和救國方案,地主階級的“師夷長技以制夷”、農民階級的大同社會、資產階級改革派的君主立憲、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創建共和等,但最終這一切都化為了泡影。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隨著對國情的了解深入,我們黨不斷進行自我革命,引領中國革命朝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方向不斷前進。在我國開展社會主義建設,是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還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是成為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還是成為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中國共產黨深入開展自我革命,不斷解放思想,創造性地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現代化之路,引領了中國第二次革命。
第二,黨的自我革命推動偉大社會革命。在黨所領導的社會變革中,當歷史進入穩定遲滯期,黨通過自我革命盡快統一全黨共識,充分發揮自我革命方向引領作用的同時,也發揮自我革命助推器的推動作用,推動偉大社會革命縱深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明確了社會革命的方向。然而,推動改革開放的形勢卻是嚴峻的,農村改革初期,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等措施雖使安徽、四川、甘肅、云南等部分省份農村富裕起來,卻招來大量非議。面對黨內外的雜音,我們黨通過總結經驗、開展交流等形式進行自我革命,不斷深化共識、統一認識。黨中央于1980年9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肯定了包產到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黨的推動下迅速推廣。上世紀9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出現了徘徊不前、思想禁錮的情況,面對“計劃與市場姓‘社’還是姓‘資’”爭論,黨通過自我革命克服了黨內一部人對改革開放的消極看法,實現了對改革開放理念的再確認和思想上的再統一,為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化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實現了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重大突破,把改革開放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黨的百年歷史中,黨的自我革命作為偉大社會革命的強大動力,其引領和推動兩個方面的作用并不是彼此孤立、單獨發力的,而是同時發力、彼此協調的,只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突出的方面所有不同。
三、協同推進“兩大革命”的當代啟示
理解“兩大革命”的辯證關系,對于我們黨在新時代進一步開展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深刻把握自我革命的獨特規律,增強自我革命的實效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最大的優勢、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政黨的品格、優勢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對于自我革命這一我們黨的顯著標志而言,它是我們黨在百年奮斗征程中千錘百煉逐漸習得的。黨的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一經形成便具有了相對獨立性,換言之,也便具有了自我革命本身的構成機理、運行機制、檢驗標準等獨特的發展規律。深入把握這些規律,是新時代增強自我革命實效的關鍵所在。
新時代黨卓有成效地推進自我革命,要堅持用好黨歷史上在自我革命方面所取得的有效經驗和方法。延安整風運動開啟了黨內馬克思列寧主義集中教育活動的先河,其中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式保持黨的優良作風,成為增強黨組織戰斗力、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有效武器。延安整風運動的顯著成效促使集中性學習教育成為我們黨開展自我革命的優良傳統。在全黨開展集中性學習教育,是我們黨推進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徑,也是一條重要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組織開展的集中性學習教育,增強了全黨的歷史自信和歷史自覺。同時,新時代推進黨的自我革命不能僅停留在傳統經驗上,還必須根據實踐的發展在守正創新中探索新思路新方式。面對長期存在的“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的挑戰,黨的自我革命要以理論創新為先導,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通過系統化、常態化的學習機制,將理論武裝轉化為自我革命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要聚焦制度建設的精細化,不斷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強化制度執行的剛性約束,以制度化手段保障自我革命的長效性;此外,還需推進反腐敗斗爭的系統化,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構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通過這些舉措,黨才能夠在推進自我革命的進程中實現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增強自我革命的實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保障。
(二)以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民主人士黃炎培向聲望空前的中國共產黨請教如何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歷史周期率對國家政權而言是政怠宦成、人亡政息,對社會和人民而言是社會動蕩不安、生產力破壞、人民生活困苦。可見,跳出歷史周期率是一個關系執政安危、政權興衰的重大歷史課題,更是一個關系社會主義國家安定團結、人民美好生活的重大歷史課題。作為一個以解放全人類為使命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絕不希望也絕不會讓黨所領導的社會革命重蹈封建王朝的歷史覆轍。關于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答案,毛澤東在延安窯洞給出了第一個答案: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新時代我們黨給出了第二個答案:自我革命。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黨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的必然結論,是我們當前所進行的一場偉大社會革命。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黨的領導是社會革命有效推進的關鍵力量,而自我革命則是實現黨的領導堅強有力的重要路徑。黨的自我革命與社會革命相輔相成、休戚相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有堅持徹底的自我革命,我們黨才能駕馭社會革命的驚濤駭浪,推動社會革命健康發展;而社會革命的縱深發展,又能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激發黨持續進行自我革命的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不斷深化自我革命,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奪取了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剎住了歪風邪氣,清除了痼疾隱患,根本扭轉了管黨治黨寬松軟的現象,為社會革命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同時,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經過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黨和國家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消除了絕對貧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新時代新征程,以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必須聚焦于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通過自我革命不斷優化黨的領導體系和治理能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政治保障;另一方面,要以社會革命的實踐需求為導向,深化自我革命的內涵和路徑,確保黨的自我革命始終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只有實現“兩大革命”的相互推動、相得益彰,我們才能繼續譜寫“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的新篇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
(三)堅持人民至上,以“兩大革命”增進民生福祉
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這一論斷成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人民至上理念的邏輯起點。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建黨伊始便強調要“組成一個大的‘群眾黨’”。黨的自我革命與社會革命始終圍繞人民需求展開,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群眾歡迎、咧嘴笑的事情,我們就堅持干好做實;人民群眾不高興、撇嘴的事情,我們就堅決防范和糾正。
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深刻踐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理念,以作風建設為切入口,持之以恒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鍥而不舍糾四風,黨風政風為之一新。正是因為我們黨以從嚴治黨的新成效不斷加強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黨才始終贏得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也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至上為價值追求,孜孜不倦追求全民族的共同利益,而沒有任何需要特別加以保護的私利,我們黨才有足夠的勇氣和底氣擺脫一切利益集團、權勢團體、特權階層的圍獵腐蝕,將黨的自我革命進行到底。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習近平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①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轉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體現在人們對“硬需要”方面基本超越生存資料,大幅度進入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需要階段,更體現在人們對“軟需要”方面不再僅拘泥于文化生活需要,而是呈現出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生態等方面提出更高期待,“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成為衡量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成敗的新標尺。為此,我們必須聚焦民生保障,優化教育、醫療、就業等關鍵領域政策;深入推進共同富裕,優化分配制度,縮小城鄉、區域差距;不斷完善民主法治,保障人民在各領域的廣泛參與,提升獲得感與幸福感。只有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黨才能更有效地協同推進“兩大革命”,凝聚全黨意志,踐行初心使命,切實解決好群眾的實際問題,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①《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人民日報》,2024年7月22日第1版。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33頁。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頁。
②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第1版。
①《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頁。
②《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3頁。
③《習近平關于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論述摘編》,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22年版,第210頁。
④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版,第32頁。
①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471頁。
②《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頁。
④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第1版。
⑤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325頁。
①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0日第2版。
[責任編輯:燕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