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早期集束化急救策略聯合定位搶救模式用于嚴重多發傷患者的效果,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0年1月至12月柳州市人民醫院采用傳統常規方案搶救的50例嚴重多發傷患者為對照組,另選取2021年1月至12月柳州市人民醫院采用早期集束化急救策略聯合定位搶救模式救治的50例嚴重多發傷患者為觀察組,進行回顧性分析。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血氣指標[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氧合指數(PaO2/FiO2)]、乳酸(Lac)、血紅蛋白(Hb)水平、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發生、搶救成功和死亡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院內急診處置時間、機械通氣時間、急診監護病房(EICU)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均Plt;0.05)。入院后1 h,兩組患者PaO2均高于入院時,PaCO2、PaO2/FiO2均低于入院時,且觀察組PaO2、PaO2/FiO2均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均Plt;0.05)。入院后1 h,兩組患者Lac均高于入院時,Hb均低于入院時,且觀察組Lac低于對照組(均Plt;0.05),兩組患者Hb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兩組患者休克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觀察組患者MODS發生率、急診死亡率、7 d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早期集束化急救策略聯合定位搶救模式用于嚴重多發傷患者可縮短急救完成時間和EICU住院時間,改善患者氣血指標,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
【關鍵詞】早期集束化急救策略;定位搶救模式;嚴重多發傷;血氣指標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7.0065.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7.022
多發傷是指在同一致傷因素作用下,導致機體出現2處或以上解剖部位或臟器損傷,且其中至少有1處損傷可危及生命,而嚴重多發傷則是指多發傷中傷情更嚴重、復雜的一種情況,通常涉及多個器官或系統的損傷,由于損傷范圍廣泛、能量傳遞高,該類患者的死亡率較高,需要進行及時有效的救治。傳統搶救模式響應速度較慢,搶救效率較低,可能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影響患者救治效果,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早期集束化救治策略是將多學科組織起來的重癥多發傷急救模式,能夠提高早期急救反應速度并迅速判斷病情,為下一步救治爭取時間[2]。定位搶救模式是一種團隊協作急救模式,人員分工、崗位職責明確,減少院內急救的盲目性;另外,各人員分工合作快速進入搶救狀態,以保證搶救順利完成[3]?;诖耍狙芯糠治鲈缙诩本炔呗月摵隙ㄎ粨尵饶J接糜趪乐囟喟l傷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12月柳州市人民醫院采用傳統常規方案搶救的50例嚴重多發傷患者為對照組,另選取2021年1月至12月柳州市人民醫院采用早期集束化急救策略聯合定位搶救模式救治的50例嚴重多發傷患者為觀察組,進行回顧性分析。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齡18~62歲,平均年齡(45.11±10.45)歲;損傷嚴重程度(ISS)[4]評分17~48分,平均ISS評分(24.55±4.52)分。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齡20~67歲,平均年齡(45.75±10.64)歲;ISS評分19~50分,平均ISS評分(25.07±4.76)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柳州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嚴重多發傷的診斷標準[5],且ISS評分≥17分;⑵入急診時無需緊急創面止血;⑶入急診時未建立靜脈通路或建立的靜脈通道無法滿足院內急救需求;⑷入院救治前完成初期急救者;⑸年齡gt;16歲。排除標準:⑴入急診時無需急救干預者;⑵非醫療原因導致急救中斷者。
1.2 搶救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進入急診搶救室或急診監護病房(EICU)。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常規方案搶救,對患者進行現場急救、急診重癥監護、??浦委熀蜖I養支持等常規處理,并行常規呼吸道管理、靜脈通路建立與包扎等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早期集束化急救策略聯合定位搶救模式進行搶救。⑴早期集束化急救策略:患者入院后進入EICU,觀察其神志、瞳孔、肢體活動情況,監測呼吸、體溫、血壓、血氧飽和度、心電監護、血氣等各項指標,維護氣道通暢、氧供充足,穩定血流動力學,并行CT、床旁B超、床旁X線等影像學檢查,再行手術或非手術治療。根據初評結果進行CT掃描,動態監測患者生命體征,避免隱匿性損傷。血壓較低者可行體液復蘇或予以升壓藥。⑵定位搶救模式:①建立院內嚴重多發傷定位急救模式。急診預實施,確保定位搶救模式在搶救單元中能夠正確運行實施。②急救單元設備包括心電監護儀、呼吸機、心肺復蘇儀、除顫儀、心電圖、超聲等,急救小組主要由急診醫務人員組成,各位急救成員定位定職、各司其職,急救小組由5名醫務人員組成,分別為A、B、C、D、E。其中,A、C、E為創傷急救醫生,B、D為創傷急救護士。急救成員根據以下分配:A位于患者頭部右側,負責病史采集、傷情評估及全面查體,掌握急救流程,執行胸外按壓、作為第一執行人進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并使用機械通氣來確保呼吸道暢通,控制活動性出血,進行多功能監護和緊急手術;B位于患者胸部左側,負責心電監護儀和呼吸支持連接、調試,清理患者氣道,維持氣道通暢及呼吸,電除顫、胸外按壓,配合A急救;C位于患者右側,主要配合A,與B進行氣管插管、環甲膜穿刺、切開、胸腔閉式引流、中心靜脈置管、止血包扎、骨折外固定等搶救操作;D位于患者左側,負責建立靜脈通路、輸液抗休克、動靜脈采血、留置尿管、核對給藥和供給耗材,在急救過程中主要起輔助作用;E位于患者足底部,為搶救小組的領導者,由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擔任,主要負責根據傷情評估,迅速做出決策,指揮團隊成員進行搶救,協調團隊內部并與其他救援團隊之間的溝通,合理分配和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③搶救過程中,小組成員合理分配工作及站位,相互配合。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包括院內急診處置時間(完成呼吸循環等基礎生命支持操作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創傷穩定或明顯改善、呼吸功能恢復,經評估合格后即可撤機)、EICU住院時間。出EICU標準:患者有效循環建立、生命體征平穩。⑵比較兩組患者血氣指標。入院時、入院后1 h采集患者動脈血1 mL,采用全自動血氣分析儀(儀器實驗室有限公司,型號:GEM Premier 3000)檢測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氧合指數(PaO2/FiO2)。⑶比較兩組患者乳酸(Lac)及血紅蛋白(Hb)水平。于入院時、入院后1 h采集患者橈動脈血1 mL,采用全自動血氣分析儀檢測Lac、Hb。⑷比較兩組患者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發生、搶救成功和死亡情況。休克標準:患者出現皮膚蒼白、冷汗、快速脈搏、呼吸急促、意識模糊甚至喪失意識。MODS標準:2個或以上的器官系統同時出現功能衰竭。搶救成功標準:患者經過搶救后基本生命體征恢復平穩,可進行院內進一步治療。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院內急診處置時間、機械通氣時間、EICU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氣指標比較 入院后1 h,兩組患者PaO2均高于入院時,PaCO2、PaO2/FiO2均低于入院時,且觀察組PaO2、PaO2/FiO2均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Lac、Hb水平比較 入院后1 h,兩組患者
Lac水平均高于入院時,Hb水平均低于入院時,且觀察組Lac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兩組患者H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休克、MODS發生、搶救成功和死亡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休克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觀察組患者MODS發生率、急診死亡率、7 d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嚴重多發傷患者病情非常危急,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休克、體溫過低、代謝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礙等致死癥狀[6]。為了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本研究探討早期集束化急救策略聯合定位搶救模式用于嚴重多發傷患者的可行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院內急診處置時間、機械通氣時間、EICU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提示聯合搶救模式能夠縮短搶救時間,為確定治療提供有利條件。分析原因為,集束化急救策略結合交叉學科知識和各類醫護人員參與,能迅速評估患者狀況,解除生命威脅,控制傷情發展;同時,定位搶救模式確保護士與醫生的高效配合,精準快速急救,避免操作混亂,保證搶救時效,兩者協同作用提升創傷急救反應速度,縮短急診處置時間和EICU住院時間,確?;颊弑M快接受有效治療[7-8]。本研究結果顯示,入院后1 h,兩組患者PaO2均高于入院時,PaCO2、PaO2/FiO2均低于入院時,且觀察組PaO2、PaO2/FiO2均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提示聯合搶救模式能夠改善患者血氣指標。分析原因為,早期集束化急救策略通過準確評估傷情、規范化處理和多專業醫師的共同參與,合理安排救治順序,恢復患者功能,改善患者內環境;而聯合實施定位搶救模式能夠發揮搶救人員的急救技能,迅速解除患者循環、通氣障礙,改善血氣指標,提高救治效果[8]。
本研究結果顯示,入院后1 h,兩組患者Lac水平均高于入院時,Hb水平均低于入院時,且觀察組Lac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聯合搶救模式更利于維持患者內環境穩定。分析原因可能與早期集束化急救策略和定位搶救模式的有效實施有關,兩者共同促進患者機體代謝的穩定和血液循環的改善。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休克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MODS發生率、急診死亡率、7 d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這提示聯合搶救模式提高整體救治效果,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分析原因為,采用早期集束化急救策略和定位搶救模式,可以科學、系統地救治嚴重多發傷患者,合理分配醫療資源,確保搶救的有效性,為早期手術治療創造有利條件,降低MODS發生率,從而提高搶救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9]。
綜上所述,早期集束化急救策略聯合定位搶救模式可對嚴重多發傷患者實施有效急救措施,縮短急救時間和EICU住院時間,改善血氣指標,減少MODS的發生,提高搶救成功率和生存率。
參考文獻
蔣世榮,黃發貴,王瑜,等.傳統救治模式與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對嚴重多發傷患者的救治效果對比研究[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 2018, 2(9): 833-836.
徐敏.集束化救護流程在中重度創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6, 20(12): 152-153.
陳禮琪.早期集束化急救策略對嚴重多發傷患者的臨床應用分析[J/CD].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 2018, 2(14): 71-72.
付逸超,黃萍.五種院前創傷評分方法在急危重癥創傷患者識別中的應用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5, 32(22): 57-58, 6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急診病人病情分級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J/CD].中華危重癥醫學雜志(電子版), 2011, 4(4): 241-243.
蔣世榮,王瑜,黃發貴,等.嚴重多發傷救治模式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 2017, 23(20): 4075-4078, 4083.
王穎,孫兆清,任小英,等.集束化管理策略在機械通氣患者早期活動中的應用[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 2021, 33(11): 1362-1365.
肖書麗,王利利,高碧寧.定位搶救法在院外急救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 2019, 14(1): 79-81.
姚雄. 早期集束化急救策略救治嚴重多發傷臨床評價[J]. 中外醫療, 2016, 35(2): 18-19, 22.
基金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自籌經費科研課題(編號:Z20210057)
作者簡介:陳禮琪,大學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急危重癥的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