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融入高校思政課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民辦高校在融入過程中存在師資力量、資源配置及教學改革創新等方面的挑戰。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融入思政課的問卷調查為樣本,探究民辦高校當前存在的問題及教學改革路徑。當前,部分教師積極將經典原著融入教學,但在提升思政課實效性方面仍存在不足,教學優化路徑包括制定適合的教學方案和考核機制、構建教學主體性和主導性相統一的機制、統籌好線上線下多渠道的互動銜接等。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新課堂教學,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增強高校思政課的理論性和說服力。本文以西安培華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以下簡稱“原理”)為例,對500名在校本科生開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融入原理課”的調查問卷,其中有效問卷492份,通過了解大學生在學習經典著作的實際情況、存在問題總結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融入思政課的現狀等方面,并分析其原因,有針對性地探索民辦高校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的優化路徑。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融入思政課
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越發凸顯,同時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讓人們意識到《資本論》并沒有“過時”。當今經濟轉型和市場沖擊對于大學生就業、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得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處于邊緣化的位置。將經典著作與思政課相融合,對于提升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和思政課實效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有利于提高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真理。馬克思、恩格斯基于19世紀的社會背景和階級斗爭,提出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論證了資本主義社會對于無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結合具體國情和實際情況,提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科學論證。在當代,要讀懂中國式現代化,既要注重整體層面的意識形態意義,又要深入探尋其具體層面的意識形態屬性,厘清“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間的辯證關系。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彰顯出的巨大生機,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與交鋒將更為頻繁激烈,各種“非馬”“反馬”思潮對馬克思主義的攻擊和挑戰不會停止,我們要看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理論指導價值,“是指導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理論遵循”。
有利于增強思政課的理論性和說服性。馬克思主義強調整體與部分、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原原本本讀原著對于了解馬克思主義和構建辯證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高校思政課授課內容以教育部馬工程規定的指定教材為主,對于從整體上掌握馬克思主義缺乏整體性,學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最好最快的捷徑是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其科學理論都蘊含在經典著作之中,可以使思政教學導向更有深度、更有說服性和更有實踐性。此外,可以將原理課程與經典著作的閱讀融合在一起,將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涵蓋的經典著作與課程講授內容相互銜接,可以充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目的和手段的統一。
有利于探索增強思政課實效性的教學改革方式。隨著黨中央和國家對思政課建設的高度重視,全國各地都掀起了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浪潮,增強思政課實效性需要將突出課程的價值引領和內容上的創新擺在實處。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作為思政課的理論基礎,對于思政課教師隊伍和教育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政課教學改革包括“三個結合”,知識性和價值引導相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相結合、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將經典著作引入原理課程,讓學生原原本本讀完經典原著,既豐富了思政課的內容,又加強了教育方式方法。
民辦高校經典著作融入思政課的現狀
本文面向西安培華學院發放5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92份,問卷回收率98%,主要針對本科二年級和三年級(正在學習或學習過原理課)進行,其中文科生為47%,理科生為53%。
大學生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現狀。大學生對經典原著的涉獵較少。在“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熟知程度”這一問題上,大部分同學知道或者了解一些經典著作,如《共產黨宣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等一些熟知的內容,但對于其他著作的熟知程度,67%的同學熟知程度在60以下(最高100),只有12%的同學熟知程度在80以上,這部分數據基本來源于正在學習或者已經學習過原理課程的同學。
另外,“學習經典原著對你的影響”這一調查中,23%的同學認為不重要,19%的同學重要程度在80以上(最高100)。這一數據說明大學生沒有認識到經典著作對于其本身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學習經典著作存在知行不一的矛盾。在“你認為經典原著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重要性”這一調查中,83%的同學認為重要或者很重要,14%的同學認為一般,從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經典著作融入馬原理課程中有必要。但在“你學習經典著作的原因”這一問題中,44%的同學是出于課程考核原因,對原著內容感興趣的僅占到25%,從調研數據中可知,大學生認為經典原著是學好思政課的理論來源,但在實際中仍然以考核結果為主要導向,存在知行不一的矛盾,因此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原原本本讀原著,通過多元化的方式打造“金課”。
大學生自主學習經典著作存在困難。在“你在完成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小組作業時存在的問題”這一多選題時,排在前三的是“原理理論內容生澀難懂”(67%)、“原著內容與教材知識結合困難”(53%)、“原著學習缺乏相關的資源庫”(44%),由此可見,在民辦高校大學生經典著作的閱讀中會展現出特有的問題,在進行優化時要具備針對性。
經典著作融入思政課現狀的原因。經典著作融入原理課的主導性和主體性有待進一步統一。經典著作融入原理課,要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本次調查中,一方面,思政課教師在引導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有待加強,在經典著作融入原理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多采用“理論灌輸法”為主要手段,晦澀難懂的內容使得學生課堂參與度較低,沒有很好地提升教學實效性。在調研中,73%的同學認為教師應該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例如問題鏈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另一方面,教師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合作,通過閱讀經典著作撰寫對應的讀書筆記,但在學生匯報展示的過程中缺少總結和提煉環節,在調研中,53%的同學認為“原著內容與教材知識結合困難”。
經典著作融入原理課學習渠道需要進一步拓寬。當代大學生以“00”后為主,他們是互聯網使用的主力軍,以課堂“灌輸”為主的單一化教學模式不符合當下的教學環境。回收的492位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民辦高校在進行經典著作融入“原理課”的過程中,以理論灌輸為主要渠道,83%的同學認為要拓展多媒體和網絡資源的作用,構建線上線下“雙線”的學習模式;62%的同學認為可以多多開展相關實踐體驗活動,如讀書會、社團活動等;30%的同學提出可以開展相關講座,針對某一內容開展專題式講座。
部分大學生自主學習動力和能力較弱。由于高校大學生人才培養計劃的整體性構建,存在專業課考核標準高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問題,這會導致大學生在時間和能力分配上降低對思政課學習的要求,更不會去主動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如在“你學習經典著作的原因”這一問題中,對原著內容感興趣同學的僅占到25%,說明大學生在學習經典著作時存在功利主義現象。由于不同專業的學科背景,自主學習經典著作的能力呈現出差異,漢語言文學等文科基礎較好的大學生學習能力較好,體育專業、藝術類專業的學生處于弱勢。
推動經典著作融入“原理課”的教學優化策略。以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讀提升原理課實效性的幾個關鍵要素,即制定適合的教學方案和考核機制、構建教學主體性和主導性相統一的機制、統籌好線上線下多渠道的互動銜接等,是經典著作融入“原理課”有效開展的基礎和抓手。
制定適合的教學方案和考核機制。在經過幾輪經典著作的教學實踐后,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一是經典著作篇目的選擇。這部分要結合不同學科背景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實際的學科背景和理論基礎,選擇難度適中的篇目。同時要結合文獻背景與時代性之間的關系,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創始和馬克思主義的繼承發展應恰當涵蓋,如一方面要選擇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如《共產黨宣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等內容,另一方面對于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文章也應該涵蓋,讓學生了解到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發展和最新成果。
二是要制定恰當的考核方案。“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根據人才培養計劃,要通過對經典著作的閱讀提升大學生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這部分在原理課程過程性考核中占到20%,可以反過來促使學生重視經典著作研讀活動。采取小組分工的方式對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進行閱讀,撰寫讀書筆記并分享內容,實現對于經典原著知識上的理解,同時提高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將感想與現實問題相結合,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立德樹人,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
構建教學主體性和主導性相統一的機制。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給予教學指導,同時注重提升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是要提升思政課教師自身理論素養,對民辦高校專職思政課教師隊伍存在的知識水平不扎實、專業素養良莠不齊和教育方式不夠鮮活等問題,需要有針對性地提升教師整體綜合素養。一方面要扎實理論基底,經典著作是講好講活思政課的理論來源,要系統地學習理論知識,學深學透才能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才能更好地給予學生指導。另一方面要創新教育方式,經典原著較為枯燥的理論敘述不利于學生的掌握,要努力尋找原理課和經典原著的契合點,如在講授勞動價值論專題時可以融合《資本論》第一卷,“作為活勞動的物質因素起作用”,論證活勞動才能創造價值,講述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壓迫;也可以結合現實無人機工廠的出現對資本主義變化的新特征進行講述,“它并未離我們遠去,在數字化時代反而以更為隱蔽的形式再度降臨”,論證數字勞動加深了勞動的異化。
二是提升大學生學習經典原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問題為導向,結合現實案例,通過層層設計的“問題鏈”,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積極討論,從而提升教學實效性。在開展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也可以對學生進行難度不等的提問,如在學習《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時,可以讓學生結合原文回答“文章產生的背景”“文章對舊唯物主義的批判表現在何處”“為什么說提綱式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等問題,從簡到難的互動可以步步加深學生的興趣,從而發揮課堂中學生主導性的作用。
統籌好線上線下多渠道的互動銜接。互聯網時代的迅速發展讓傳統教師角色發生了改變,拓展了大學生的知識來源,要及時抓住信息化手段和互聯網的更新迭代,統籌好線上線下兩個平臺與學生開展互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中要守正創新,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使用QQ群、藍墨云班課、大學生慕課等互聯網的有益資源,創造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學習氛圍,在“互聯網+”模式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教學,讓學生愿讀、樂讀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同時,可以結合師資情況,以創建特色品牌活動為抓手,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經典原著閱讀、交流和溝通的活動,同時可以結合對應的具體篇目,開設選修課程或者沙龍等,將實踐課堂融入理論學習中。
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民辦高校中同樣發揮著重要的意義。在民辦高校思政課改革的過程中,要注重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提升教學實效性的重要作用,將理論教育和實踐課程結合起來,以學生需求為主要導向,打造品牌,以文化人,發揮好培育時代新人的“主渠道”作用。
(作者單位:西安培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