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通過對2002—2022年河南省農作物集中度和比較優勢的分析,從縣域層面研究了主要農作物的時間變化和空間集聚變化。結果顯示,糧食作物是河南省的主要作物,種植面積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總體占比在70%左右。油料作物的占比呈先下降后上升趨勢,但花生的種植面積卻不斷增加,并有向南遷移的趨勢。棉花的種植大規模下降,占比由2002年的5.94%下降到2022年的0.07%,但整體的生產重心沒有太大的遷移,仍集中在豫東地區。隨著機械化程度增強、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河南省農作物產量明顯提升,主要農作物種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空間集聚性。研究結果為引導農作物生產布局優化提供了理論參考。
關鍵詞 主要農作物;縣域;生產變化;河南
中圖分類號 F32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06-0218-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6.049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of Production Pattern of Main Crops in Counties of Henan Province
GAO Qing-qing,CHEN Long,CHEN Zhen et al
(Xin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Xinyang,Henan 464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rop concentration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02 to 2022,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main crops were studied at the county lev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in crops are the main crops in Henan,planting area showing an upward trend and then a downward trend,the overall proportion of about 70%.The proportion of oil crops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but the planting area of peanut increased continuously and moved southward.The planting of cotton declined from 5.94% in 2002 to 0.07% in 2022,but the center of production did not shift much,and it was still concentrated in eastern Henan.With the increase of mech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yield of crops in Henan has been increased obviously,the cultivation of main crops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guiding the optimization of crop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Key words Main crops;County;Production change;Henan
中原地區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這里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河南省作為中原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的農業大省。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更是支柱產業,為國家的糧食安全與農產品供給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河南省用占全國1/16的耕地面積,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河南省地勢西高東低,北部、西部、南部3面環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中部和東部則為黃淮海平原地區,黃河從中流過,這樣的地形地貌,使得河南省的氣候和降水條件呈現出一定的梯度性,從而形成了多樣化的農業布局[1-2]。河南省的平原和盆地的面積占全省土地面積的一半以上,丘陵占全省土地面積的44.3%[3],為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河南省農業規模雖然大,農業整體發展水平卻不高,產業結構單一,受資源和環境影響,農藥和化肥過度使用,農業資源優勢正在慢慢減弱[4-5]。加之中原經濟區的規劃發展,農業的發展必定會受到工業化、城市化的影響[6]。面對河南省農業發展現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最大程度發揮不同地區的優勢資源,對河南省的農業生產進行因地制宜的調整,實現優勢農作物的可持續發展和各地區農業產值最大化[7-8]。
近年來已有學者對河南省的農作物種植演變進行了研究,在縣域層面,高軍波等[7]、龔立新[9]從農作物的專業化劃分、種植的比較優勢等對河南省農作物種植進行了分析,對揭示河南省農作物的生產格局變化、農作物的地理聚集等具有重要意義。但現有成果多為對2013年之前河南省縣域的種植變化進行研究,隨著國家糧食政策扶持的改變和河南省經濟發展的變化,近10年來河南省主要農作物的種植結構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
筆者選取2002—2022年河南省糧食作物、油料作物和棉花的種植面積、產量等,在縣域層面對貢獻率、集中度、優勢度等進行分析,旨在把握目前河南省的最新種植現狀,挖掘農作物的增產潛力,以期為河南省主要農作物的種植結構調整和糧食安全保障提供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撐。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根據2003—2023年《中國統計年鑒》《河南統計年鑒》及各地市統計年鑒中的數據整理得到(部分市暫未公布2023年統計年鑒,用2022年統計年鑒中的數據替代),將主要農作物分為糧食作物、油料作物和棉花,糧食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麥、玉米3類,油料作物包括花生、油菜2類。因省內部分縣域行政劃分區有所變動,為保持統一,選用2022年的行政劃分區域。根據數據的可得性,將省轄市下轄的各區統一為市轄區,共選取119個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主要農作物的生產變化。
以獲取的2002—2022年河南省主要農作物的產量、面積、單產及其占比變化為基礎,繪制折線圖。
1.2.2 集中度分析。
集中度分析可以用來體現農業生產在地區上的分布特征。參照李忠峰等[10]方法,用集中度比率即農作物種植面積最大的前n個地區的面積和占全省種植面積總和的比值(%),將n依次設為10、20、40、60。
1.2.3 優勢度分析。
通過前人的研究[11],農作物的規模比較優勢可以通過種植面積進行測算,通過i地區j作物生產面積占i地區農作物種植面積的比值與全省該比例進行比較,主要用來考察農作物的規模和重要性。優勢指數大于1表示該地區某作物生長高于參照地區平均水平,小于1則表明該作物在本地區無優勢。
2 結果與分析
2.1 河南省主要農作物種植的時間結構變化
從全國范圍內來看(圖1),近20年來,河南省的播種總面積整體上呈上升趨勢,由2002年的1 335.9萬hm2上升到2022年的1 477.1萬hm2。棉花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急劇下降,從占全國棉花種植面積的18.95%下降至0.36%,下降了18.59百分點,2006和2016年下降速率最高,分別下降了2.57百分點和5.09百分點。棉花的產量由76.48萬t降到1.36萬t,下降了75.12萬t,全國占比從15.56%下降到0.20%,由居全國第二下降到全國第九。對糧食作物來說,種植面積呈波動變化,2002—2016年一直緩慢增加,2016年達到最大值為1 121.9萬hm2,之后趨于穩定,維持在1 080.0萬hm2左右,河南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占比穩定,略有上升,平均在8.6%~9.4%。
河南省糧食產量一直居于全國前兩位(2011年以前為首位),總體上呈上升趨勢,2017年上升幅度最大,上升了577萬t,2022年產量最高為6 825萬t。油料作物種植面積維持在130萬~160萬hm2,在此范圍內上下波動,2005年種植面積最多為160.5萬hm2,在占全國種植面積比率上呈升→降→升趨勢。
油料作物的產量自2005年以來,一直保持在全國首位,產量不斷增加,由2002年的420萬t,增長到了2022年的684萬t,20年增長了62.86%。2007年,油料作物的產量占比最高為18.84%,較上年增加了3.15百分點。
從河南省內部來看(圖2),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先增加后減少,在2016年之前逐年增加,增加了154.3萬hm2,之后緩慢減少。其中水稻種植面積先增加后減少,2011年水稻種植面積最多為42.533萬hm2,占河南省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4.47%(表1)。小麥一直是河南省的主要種植農作物,播種面積占比一直保持在35%以上,近20年占比增長了3百分點左右,播種面積增長了82.6萬hm2。2002—2016年玉米種植面積大幅增加,由231.9萬hm2增加到了421.0萬hm2,由占河南總播種面積的17.36%增加到了28.25%,2016—2020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占比26%左右。大豆的種植面積不斷減少,20年間減少了16.4萬hm2,占比由3.95%下降到2.46%,下降了1.49百分點。油料作物的占比呈先降后升的趨勢,與糧食作物的占比呈反比,在糧食作物面積增加的同時,油料作物的種植面積減少,糧食作物減少時油料作物增加。
油料作物在農作物種植面積中的總占比在2012—2018年低于10%,與2005最高峰時相比,下降了2.7百分點左右。花生的種植面積在2016年之前起伏波動不大,2016年之后逐年增加。油菜的種植面積呈連年下降趨勢,由2002年的2.52%下降到了2022年的1.27%,2018年占比低于1%。總體來說,河南省的種植結構比較單一,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大,棉花的種植按面積不斷縮小,近年來在糧食作物穩定的情況下,油料作物的種植面積略有回升。糧食作物內部也有一定調整,玉米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大豆的種植規模連年減少。
2.2 河南省主要農作物種植集中度分析
近20年來,河南省的主要農作物的空間分布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表2、3)。對糧食作物來說,2002年糧食種植面積最大的10、20、40、60個縣數之和分別占河南省的16.08%、29.66%、51.03%、68.47%上升到2022年的18.01%、32.39%、55.21%、72.99%,集中度呈上升趨勢。同時期,產量占比也略有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沒有種植面積變化幅度大。2002年種植面積排名前20的縣主要集中在周口、商丘南陽、駐馬店4市。到2022年種植面積排名前20的縣變化不大,只有駐馬店市的西平縣和泌陽縣退出前20,商丘的虞城縣和周口的鹿邑縣面積擴大進入前20。在選取的5個時間點中,種植面積最大的均為南陽市的唐河縣,以種植小麥為主,產量最多的縣均為安陽市的滑縣,也以小麥種植為主。對棉花來說,20年來,棉花的種植面積和產量的集中度均呈上升趨勢,面積最大的前60個縣的占比由2002的88.06%增加到了2022年的97.84%。2022年棉花面積和產量最大前40個縣的占比均超過90%,集中在河南省東南部,大多在周口、商丘、開封等。20年間,油料作物種植面積呈集中趨勢,排名前10、20、40、60的比率分別上升了5.48百分點、8.70百分點、10.19百分點、7.57百分點,產量方面趨勢類似。油料作物主要集中在河南西南部,駐馬店、南陽、信陽等地,這些地區多以種植花生為主。選取節點上的5個年份中,油料種植面積最大的縣均為駐馬店的正陽縣,是全國第一花生種植大縣。
2.3 河南省各地區種植優勢度分析
對2002—2022年河南省糧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進行規模比較優勢分析(表4)。對糧食作物來說,河南省種植面積整體比較大,主要集中在豫中和豫北地區,洛陽、平頂山、新鄉、焦作、駐馬店等地優勢指數大于1的縣數平均在5個以上。周口市的糧食種植優勢不斷擴大,由2002年的3個縣擴大到了2022年的7個縣。鶴壁淇縣的糧食規模比較優勢最大,保持在1.3左右,以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對棉花來說,種植規模比較集中,河南南部和西部優勢度較高。南陽、商丘、周口3地具有優勢度的縣數遠超其他市,但隨著時間推移,3地的優勢度急劇下降。2002—2013年周口的扶溝縣優勢度最大,平均數值在5左右,2013年以后開封杞縣的優勢度反超成為第一。南陽優勢指數大于1的縣數由最多7個下降到1個,商丘和周口由最多8個下降到2個。開封地區比較穩定,通許縣、蘭考縣、杞縣、尉氏縣近20年來優勢度指數均大于1,其他市各縣棉花的優勢度幾乎沒有。油料作物具有優勢度的縣主要集中在河南南部,以種植花生為主。南陽、駐馬店、信陽3地80%以上的縣均具有明顯優勢,其中南陽優勢指數大于1的縣由2002年的8個上升到2022年的11個,除西峽縣外,南陽市其他縣均具有明顯優勢。2022年信陽市全市各縣花生種植優質指數均大于1。河南中部的開封、鄭州、新鄉也均有2~3個縣具有明顯優勢。
3 討論
河南作為我國重要農業省份,農業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引導和支持,近20年以來,河南省的農作物政策經歷了顯著的變化。2002年河南省的農作物種植主要聚焦于保障糧食安全和穩定糧食產量上,種植業的結構相對傳統,小麥、玉米、水稻占據主導地位。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和市場需求的變化,河南省的種植政策在2000年代中后期開始調整。在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基礎上,開始注重優化農作物的種植結構,提高糧食的效益與質量,同時鼓勵發展特色農業和高效農業,河南省的優質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有所增加,同時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和水果、蔬菜等特色農產品也開始受到重視。“十三五”期間,河南省制定了《河南省“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等文件,明確提出要注重優化農作物結構、糧食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要壓縮部分傳統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提高優質、高產、高效作物的種植比例[12-13]。2016年以后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開始下降,油料作物的面積有所上升。2023年頒布《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切實抓好2023年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工作的通知》強調要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 066.67萬hm2以上,產量穩定在650億kg以上。
從時間上來看,河南省糧食作物的種植一直占主要地位,占河南省總種植面積的60%以上。近20年來隨著時間的增加,糧食作物的占比整體上也呈上升趨勢,糧食的播種面積占全國面積的比例由8.64%上升到9.11%,種植面積和產量始終位居全國前列。除糧食作物外,油料作物的種植先減少后增加趨勢,河南省是花生和芝麻的最主要的生產區。油料作物作為經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與玉米、大豆等秋糧作物相比,油料作物的價格是其1.58倍[14]。因此,油料作物的面積占比在2015年以后也不斷增加,由8.82%上升到10.78%(2022年)。棉花由于生產成本上漲[15]、種植技術落后、機械化程度低、服務體系功能衰退[16]等原因,種植面積大大縮減,2002—2022年由79.3萬hm2下降到1.085萬hm2,下降了98.6%,是黃河流域棉花面積縮減最大的省份。除此之外,農作物單產水平大幅提升也是河南省糧食大省的一個重要保障。農業科技的進步,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使農作物的單產水平不斷提高。例如豫花1號、豫花7等優良花生品種的選育和應用,推動河南省花生品種的更替,顯著提高了河南省花生的單產水平[17]。河南省是小麥種植大省,2001—2020年河南省共審定小麥品種555個,推動河南半冬性小麥單產從7 590.8 kg/hm2增長到8 200 kg/hm2,弱春性小麥單產從7 412 kg/hm2增加到8 085 kg/hm2[18]。涌現出一批高產、抗病的優質種質,如鄭麥379、鄭麥1860、新麥26、百農307等河南省主要種植品種。其中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選育的鄭麥918的生產經營權以1 918萬元的價格成功轉讓,刷新了我國小麥品種轉讓的價格紀錄。
河南省農作物播種面積和單產的持續穩定增加不但為糧食種植面積的增加提供了保證,也為改善全省農作物種植結構提供了便利條件[19]。但農作物的生產過程與自然環境、文化水平、技術水平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息息相關[20]。受2003年自然災害的影響,河南省秋糧產量嚴重減少,全年糧食僅3 570萬t,減產15.2%,為20年來糧食產量最低的一年。同時受2021年7.20暴雨影響,河南省的農作物產量再次受到影響,糧食作物較上年減產300萬t,油料作物較上年減產20萬t。
從空間布局來看河南省的縣域農作物種植與地區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經濟發展等具有密切聯系[9]。特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氣候和水土資源等因素共同決定了一個地區種植結構的布局演變結果[21]。河南省南部的信陽、南陽,跨亞熱帶,年均氣溫高,降水充沛,是河南省水稻的主要產區。水稻的生產優勢區主要在信陽,整體變動不大,但有集中種植趨勢,種植面積占比由2002的69.7%增加到2022年的84%。從未來的發展看,水稻的種植中心仍在信陽,主要集中在淮河流經縣域,固始、羅山、潢川、淮濱等縣。小麥的種植主要集中在豫東和豫北地區,豫東的商丘、周口位處黃河沖積平原區和黃淮平原,豫北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勢平坦,機械化程度高,各縣域有大面積種植,連片分布顯著,整體的變化幅度不大。豫中和豫西南則在油料作物的種植上具有明顯優勢,河南省是花生和芝麻第一生產大省,在洛陽南部、南陽的西北部和信陽的大別山區,因多為山區、丘陵,地形地貌復雜,適合小面積分散播種,油料作物產量高、品質好。棉花主要在豫東的商丘、周口等地種植,近年來種植面積大幅下降,但仍集中種植在豫東片區。
4 結論
2002—2022年河南省的主要農作物的時間分布和空間分布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糧食仍然是河南省最主要的農作物,在黃淮平原、華北平原、黃河堆積平原和南部淮河流域大面積種植,河南省具有生產優勢的縣數在60%以上,優勢產區的變化幅度小,生產相對穩定,集中度呈上升趨勢。油料作物主要集中在駐馬店、南陽、信陽等地,生產重心往河南的西南部遷移。受生產成本、價格、人工等因素影響,棉花的種植面積大幅下降,但生產更加集中,整體來說優勢產區仍在豫東地區,沒有明顯變化。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和政策的推進,在不同地區,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種植的農作物品類,發揮縣區優勢,促進資源的集約化使用,將農業生產往專精發展,逐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南紀琴,肖俊夫,劉戰東,等.河南地區不同年代不同季節參考作物蒸發蒸騰量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13,32(5):20-25.
[2] 王學強,賈志寬,李軼冰.河南省主要農作物比較優勢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11):48-52.
[3] 李文琦.河南糧食核心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路徑研究[D].鄭州:河南工業大學,2016.
[4] 孫慧英,李亮,張占英.中部地區農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山西農經,2022(10):9-13.
[5] 馬迪.河南省農業結構優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9):196-197.
[6] 鄒軍,朱穎璇,楊雨豪,等.1981—2015年華北地區種植結構演變及其驅動機制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9,24(12):23-32.
[7] 高軍波,韓勇,喻超,等.河南省縣域農作物生產空間格局演變及專業化分區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7):152-163.
[8] 蔡勝勛.多功能農業視角下的河南農業演變軌跡(1949—2012)[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4,33(1):113-116,141.
[9] 龔立新.基于比較優勢的河南省農作物生產格局演變及空間優化研究[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9,53(1):142-151.
[10] 李忠峰,趙凱,鞏方平,等.1979—2019年中國5種主要油料作物的時空分布變化[J].中國油脂,2024,49(9):1-9.
[11] 張曉群,陳寶峰.平頂山市主要農作物的比較優勢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3,8(4):86-89.
[12] 何俊儒.糧食補貼對農戶種糧積極性水平的影響分析:以河南省為例[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23.
[13] 朱愛孔.河南省農業產業政策與綠色發展耦合協調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23.
[14] 馬曉河.中國農業收益與生產成本變動的結構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1(5):4-11,56.
[15] 王舜,軒青霞,王偉.關于實現豫東棉花生產恢復性增長的思考[J].中國棉花,2022,49(10):1-3.
[16] 張楓葉,賀群嶺,劉衛星,等.河南棉花生產發展趨勢及前景分析[J].農業科技通訊,2017(1):13-15.
[17] 陳雷,吳繼華,李可,等.河南省花生品種品質演變趨勢分析[J].河南農業科學,2012,41(1):49-52.
[18] 李愛國,宋曉霞,張文斐,等.2001—2020年河南省審定小麥品種育種特點及表型性狀演變分析[J].麥類作物學報,2021,41(8):947-959.
[19] 李二玲,龐安超,朱紀廣. 中國農業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機制[J]. 地理研究,2012,31(5):885-898.
[20] 劉冬,余侃華,師小燕,等.陜西省種植業結構變化及時空演變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9):251-261.
[21] 董陽均,管俊姣,呂瑩,等.云南糧食產量潛力和種植結構分析與探究[J].農業科技通訊,2024(1):11-16.
作者簡介 高青青(1997—),女,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實習員,從事農業經濟研究。*通信作者,碩士,助理研究員,從事農業經濟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