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倡導科學研究與研究生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科研促進研究生教學,這對于提升研究生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十分重要。如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研究生教學資源是研究生教學改革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從科研成果轉化為研究生教學資源的必要性出發,結合植物保護學科研究生教學特點,分析了科研成果教學轉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研究生教學資源的有效路徑和保障機制。
關鍵詞 科研成果;研究生教學;教學資源;有效路徑;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06-027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6.061
The Effective Path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o High Quality Graduate Teaching Resources
LIU Shuang-qing,LIU Lei,WANG Yu-sheng et al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128)
Abstract Advoca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graduate teaching,and realizing the promotion of graduate teaching by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teaching and talent training. How to transform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o high quality graduate teaching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topic that needs to be studied in 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Starting from the necessity of transform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o graduate teaching resources,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 teaching in plant protection disciplin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and put forward the effective path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of transforming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o high quality graduate teaching resources.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Graduate teaching;Teaching resources;Effective path;Guarantee mechanism
高校科研與教學是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共生關系,19世紀初德國著名教育家洪堡就提出“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大學辦學理念。教學作為研究生培養環節的重要內容,教學資源的選擇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研究生教學效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研究生教學資源,有利于提升科研成果本身的應用價值和研究生培養質量。當前,科研成果轉化為研究生教學資源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探討如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研究生教學資源,提高研究生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是研究生教學改革需要關注的重要課題。
1 科研成果轉化為研究生教學資源的必要性
1.1 促進教學與科研的融合
高校教師在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時需要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科研融入研究生教學就是將科研思維、科研方法、科研精神、科研進展、科研成果等作為優良素材融入教學內容,在教學實踐中對所授知識進行整合,實現學術思想的“第二次飛躍”和自身能力的提升。思考把握研究生教學的內在規律,不斷改進教學工作,挖掘深層次知識體系,還能激發科研項目靈感。一名出眾的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始終是助推其成長發展的兩翼,二者缺一不可[1]。
1.2 加強課程思政教育
研究生的教育教學目標是通過專業理論學習和科研課題實踐,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使其系統掌握該專業基本的理論方法和必備的操作技能。研究生導師帶領研究生承擔科研任務,完成學位論文,需要其具備創新精神、求實精神、奉獻精神、協同精神和育人精神,這對于研究生的價值觀塑造、職業精神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開展研究生教學過程中注重價值引領,充分挖掘蘊含在教學資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將其緊密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將思政教育與科學精神、創新意識等相互融合,通過潤物無聲的方式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1.3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科研成果是科研人員經過深入系統研究后,形成具有一定科學水平和實用價值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等,具有理論上或應用上的創新性和實用性,蘊含著科技創新的思想和內容[2]。研究生通過接觸了解該專業相關科研成果,可以切身感受到專業知識和技能對行業產業的貢獻,提高學好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理性認識。研究生通過學習探究該學科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把握所學專業領域面臨的現實難題和技術瓶頸,提升學好專業知識的內生動力,提升科研素養和創新能力。植物保護學科課程專業性較強、理論知識不易理解,病蟲草害的發生規律與成災機制各不相同,綠色防控技術實踐操作性強,需要將科研成果融入研究生教學環節。
1.4 實現教學創新發展
研究生教學是教師將已有的知識傳授給研究生,讓研究生了解相關知識點以及整個知識體系;科研則是教師引導研究生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研究,重在培養研究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研成果反映專業領域最先進、最前沿的知識。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多種形式的研究生教學資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對研究生教學創新提出的新要求。利用豐富多樣的研究生教學資源,可以擴展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包括理論知識講解、典型案例分析、課堂研討、專題講座等。開展科教融通的教學創新,教師帶領研究生感受求知求索的過程,提升研究生的專業興趣和學習效果,有利于研究生教學質量的提升。
2 科研成果轉化為研究生教學資源存在的問題
2.1 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研究生教學資源的重視度不夠
在高校層面,科研成果的數量和檔次是辦學水平實力的體現。多數情況下將教師的科研成果與評獎評優、職稱晉升掛鉤,通常將教師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作為職稱評審的基本指標或門檻條件,科研成果向研究生教學資源的轉化往往被忽視,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科研成果轉化為研究生教學資源的政策導向、資金投入、支持力度不夠。盡管一些高校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制度,但具體的實施細則尚未完全落實。
在教師層面,做好研究生教學工作是本職,但科研業績常被作為評價能力水平的標準。特別是在科研型大學、科研教學型大學,教師更加重視科研工作,完成教學工作任務、達到基本工作量的現象比較常見,對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來提高教學質量的認識不足、實踐應用不多。
2.2 科學研究過程與研究生教學環節的融合度不高
在教師層面,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研究生教學資源是一個耗時多、見效慢、周期長的過程。從時間周期、效益產出等方面綜合考慮,教師大多會選擇備課時間短、完成效率高的上課方式,教師在教學環節主動融入科研成果講授的較少,研究生多通過學術報告、學術講座來了解科研進展和科研成果,存在科研與教學“兩張皮”分離的現象。有些教師承擔的科研任務多、科研成果豐碩,但投入教學工作的時間和精力不足;有些教師教學工作業績比較突出,但承擔的科研項目數量較少或級別不高,科研成果產出數量不多[3]。
在研究生層面,由于自主學習能力較強,傳統基于教材的課堂講授對研究生的吸引力不大,即使上課沒聽懂,課后還可以自學。由于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今通過網絡數據庫查找資料非常便捷,專業教材不再是研究生學習的唯一來源,傳統教案、講義、PPT講稿等已經難以滿足新的教學模式需求。研究生的學習不再像本科階段的學習那樣寬而泛,而是專注于某一領域方向開展深入研究,雖然開設了一些專業課程、學術講座等,但有的研究生認為課堂講授內容與學位論文選題不相關、作用意義不大[4]。
2.3 科研成果本身在研究生教學場景的應用性不強
有的教師對科研工作的產業價值思考不夠,在凝練科研方向和科研選題時,沒有緊密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本省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需求,沒有針對產業鏈上的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題開展科研工作,科研成果的實用性和推廣性不強,成熟度和轉化度不高,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于研究生教學的可行性不足。有的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與任教課程關聯度不大,所產出的科研成果與教學資源的開發在內容和用途上有些脫節。在研究生教學團隊建設方面,教學科研一體化的教師團隊還不多,實質上緊密合作的教學科研團隊相對缺乏,圍繞“科學研究促進研究生教學質量提升和人才培養”的思考研討和應用實踐較少。
3 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研究生教學資源的有效路徑
3.1 科學研究與研究生教學雙向支撐
在高校層面,要樹立從事科研與研究生教學協同育人的高等教育理念,引導教師深入開展研究生教育教學研究,深入挖掘科研工作中潛在的“教學性”需求和研究生教學工作中凸顯的“研究性”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和科研任務緊密結合,在科研過程中將科研業績和教學素材緊密結合,實現科研和研究生教學相互支撐促進、能量流動匯聚、聯合協同育人的目標。
在教師層面,根據各自的專業背景、研究方向和優勢特長,結合任教課程與科研方向的關聯性,組建教學科研一體化協調發展的創新團隊,通過資源共享、分工協作,實現優勢互補,發揮最大合力,圍繞教學科研互促互進,進行教學科研一體化的融合協同創新。在科研方面,團隊成員的工作要緊密圍繞團隊的主攻方向開展,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于科研選題、項目申報、項目研究實施到成果轉化應用全過程;在教學方面,依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科學設置研究生課程體系,構建專業課程群,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和教育技術,不斷推進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5-6]。
在教學層面,應強化課程教學效果和科學研究成果并重的研究生培養理念,從人才培養目標所需的知識結構出發,在教學過程中將學術前沿、科研成果等要素有效融入研究生教學環節,引導研究生將課程學習與科學研究有機結合。同時,根據不同課程的內容和特點,采用案例式、講座式、啟發式、研討式等教學方式,將科研實踐場景、科研成果有效結合到教學環節中,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研究生教學風格。
3.2 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研究生課程資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添加科研成果的內容作為課程講授的擴展內容,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實和更新,將科研成果融入教學資源;將科研成果的內容編寫成教材或教材的一部分,豐富并更新教學資源;時刻關注國內外學科發展態勢,向研究生介紹國內外學術會議動態以及在權威刊物發表的論文,將科研工作的新進展、技術路線的新方法及時補充到課堂教材中,實時更新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與科研創新性、前沿性的融合;結合科研項目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生教學的重要環節,將科研過程中的科學問題、技術難題融入教學教案、講義、課件中,為授課提供鮮活、真實的素材,使研究生通過研究項目、研究方法加深學生對專業理論概念的理解及運用[7]。
比如,有害生物綜合治理課程是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植物病理學專業、農藥學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在講授“病蟲害發生規律及防控技術”時,將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稻飛虱災變機制與可持續防控技術研究”“柑橘黃龍病災變機制與可持續防控技術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內容、研究進展等引入教學內容;在講授“稻田雜草發生規律及防控技術”時,將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稻田草害演替規律與全程綠色防控技術體系集成示范”的研究背景、研究內容、研究進展等引入教學內容。
3.3 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研究生教學案例
一些科研成果是基本理論和方法在某個具體領域的實際應用,教師在講授基本理論后,應結合行業產業具體案例,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案例結合起來,闡述基本理論的應用情況。教師在科研項目的研究實施過程中,也可以找出具有代表性的科研事件,提煉總結形成“教學案例”,以“故事情境”的形式展現該專業理論或技術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而為課堂教學提供身臨其境的素材[8]。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科研案例與教學課程相結合有助于激發研究生的學習興趣,拓寬研究生的學術視野,進一步夯實研究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驗證相關課程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比如,生物農藥研究方法課程是農藥學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該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生物農藥開發的理論與方法、產品類型與作用機制、應用技術等,在“生物農藥的產品類型與作用機制”授課環節,將該課題組獲得的湖南省自然科學獎“水稻紋枯病微生物源殺菌劑新先導化合物的挖掘及作用機理”以具體案例的形式引入教學內容。在有害生物綜合治理課程授課過程中,在講授完“農業害蟲發生規律及防控技術”理論知識后,將該課題組獲得的湖南省自然科學獎“湖南水生蔬菜重要害蟲生物學特性及成災機制”以具體案例的形式引入教學內容。
3.4 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研究生專題講座
根據學科的專業特點,圍繞所學專業的科研方向和科研選題開設通識性選修講座;依托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研究實施內容開設專題講座,講授近年來完成的重要成果或者該學科最新發展動態;將國內外科研工作的新進展、新突破,研究領域的新內容、新變化轉化為專題講座[9]。通過開設“科研項目研究進展”“科研成果介紹”“科技前沿與發展動態”“科研成果的產業應用”等內容,促進研究生更加深入了解所學專業,更加深刻理解專業知識,更加緊密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從而激發研究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專業能力。
以該校植物保護學院為例,學院在舉辦研究生學術活動節和承辦“研究生暑期學校”期間,組織了一系列學術專題講座,比如“水稻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水稻兩遷害蟲的監測預警”“水稻條紋病毒的蟲傳機制”“稻瘟病菌-水稻-環境互作機制”“煙粉虱適應性進化新機制”“中國捕食螨天敵的研究與應用”“昆蟲病毒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應用”“新型微生物殺蟲劑爪哇蟲草菌研究進展”“導向農藥的分子基礎與應用”“湖南外來入侵物種的發生態勢及防控策略”。
3.5 將科研成果有機融入課程教學 建議
開展基于信息化技術的混合式教學。在課程開始前,教師把基礎性、常識性的課程內容錄制成微課視頻等形式的教學資源,采用雨課堂、二維碼、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信息化技術推送給研究生在線學習、線上答疑、線上討論;在線下教學階段,把學術研究成果、學科前沿知識等同步植入課堂,采用雨課堂授課,利用彈幕、測試習題、分組討論等功能,加強與研究生的課堂互動交流,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10]。
在課程結束后,教師利用雨課堂收集研究生學習數據并進行詳細分析,利用問卷星收集研究生對課程的整體評價。根據研究生學習數據分析結果、評教反饋以及教學督導反饋,對一個教學周期的工作進行深度反思,調整下一次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促進下一輪的研究生教學改革。
4 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研究生教學資源的保障機制
4.1 樹立科教協同育人目標
在高校層面,應高度重視科研與教學的深度融合、相互支撐,充分發揮科研促進研究生教學的重要作用,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研究生教學資源,作為提升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實現教學、科研協同育人的共同目標。
在教師層面,應樹立“教學促進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的現代教育理念,結合科研興趣、產業需求和教學課程,加強教學、科研的深度融合和實踐應用。在開展科研工作過程中注重發揮對教學工作的促進作用和對產業發展的應用價值,積極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研究生教學資源,內化為提升研究生教學能力水平的切實需要。同時,根據研究生對課程的接受程度,對課程進行循序漸進的章節安排,既能反映專業知識的嚴謹性和邏輯性,也能體現成果的創新性和實用性,培養研究生的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最終實現系統化的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
4.2 加強科教融合激勵導向
在高校層面,應制訂將科研成果向研究生教學資源轉化的激勵措施,倡導科研成果全方位、全過程、全環節、全流程轉化融入研究生教學的各個環節,加快科研成果同步轉變為優質研究生教學資源的進程。研究生教學管理部門要充分發揮鼓勵支持作用和監督管理作用,在教學計劃、課程安排、考試考核等過程保障科研成果向研究生教學資源的有效轉化。
在教師層面,增強“科研促進研究生教學”的意識,注重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靈活運用研究生教學的新媒體和新載體,通過多種有效方式把科研成果引入研究生教學資源,花時間下功夫將其轉化為優質研究生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研究生樂于學習、易于理解掌握的專業知識,激發研究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和積極性,形成科研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的自我激勵機制。
4.3 優化教學評價反饋機制
4.3.1
加強研究生評教。通過課堂、網絡、宣傳欄等渠道,加強對評教工作的宣傳,幫助研究生深刻認識評教環節的作用和評教結果的用途,將“被動完成評教任務”轉變為“主動接受內心認可”,同時將研究生評教的結果及時反饋給任課教師,便于教師進一步改進教學方式。
4.3.2
開展同行專家評價。為保證同行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專家人選應在研究生教育教學方面具備豐富經驗,取得突出業績。在開展同行專家評價時,重點評價科研成果引入研究生教學資源的轉化形式,比如課程思政﹑課堂教學﹑典型案例、專業教材、專題學術講座等,同時還要評價轉化效果。在此基礎上,學校及時反饋同行專家的評價意見,對教師的教學成效進行分析和判斷,幫助教師改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4.3.3
任課教師自我評價。研究生任課教師以教育者的視角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方式、教學效果等進行審視,同時結合研究生評教反饋和同行專家評價,總結存在的問題和需要改進的環節,對教學質量進行思考、改進和提高。
5 結語
研究生的教學與培養過程本質上是教學與科研的緊密結合和深度融合過程。因此,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要重視科學研究工作與研究生教學環節的雙向支撐,通過建立完善激勵機制、保障機制和評價機制,充分發揮研究生導師的科研優勢,充分利用優勢特色學科的科研成果,將科研成果深度融入課程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轉化為優質的研究生教學課程素材、典型案例庫、專題講座等,不斷豐富研究生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研究生的課程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將教學、育人和育才有機融為一體,最終實現教研相長、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 邵高聳,郭玉龍,盧林剛,等.科研成果融入研究生課程教學研究:以“洗消劑及其應用”課程為例[J].中國人民警察大學學報,2023,39(10):92-96.
[2] 李玉奇,李冰,陸雨薇,等.科研成果融入研究生課程教學的探索與效果分析[J].云南化工,2023,50(5):127-130.
[3] 劉雙清,王俊琳,文鼎,等.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為本科教學資源的改進途徑和機制創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38(8):142-145.
[4] 解璞,趙錦成,劉藝.科研成果向研究生課程教學資源轉化方式研究[J].科技風,2015(11):261-262.
[5] 陳鵬梟,朱文學,吳建章,等.高校科研教學一體化創新團隊的建設論析[J].教師,2023(21):111-113.
[6] 陳鵬梟,吳建章,陳迪,等.地方特色高校科研教學一體化創新團隊建設研究[J].山西青年,2022(1):44-46.
[7] 劉雙清,張亞,唐前君,等.農業高校以科學研究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對策探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6(1):67-69.
[8] 楊小岡,姚志成,王雪梅.科研成果在教學中的轉化應用:以研究生課程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3(Z1):72-73.
[9] 余偉健.基于提高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科教融合培養實施途徑[J].大學教育,2021(4):25-28.
[10] 趙立彥,徐平,張瀟,等.探索科研成果促進研究生精品課程建設:以鋇離子熒光傳感器為例[J].當代化工研究,2023(2):159-161.
基金項目 2022年度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研究生教學資源的有效路徑和保障機制”(2022JGYB110)。
作者簡介 劉雙清(1983—),男,湖南長沙人,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從事生防資源發掘利用與作用機理、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從事生防資源發掘利用與作用機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