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基于長江經濟帶勞動力流動的現實,選取2009—2022年長江經濟帶1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從農村金融發展的視角,在作用機制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固定效應模型實證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結果顯示:農村金融的發展與農村勞動力流動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性。其中,農村金融支持效率、財政支農和農村交通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呈正向影響,而城鄉收入差距和農業受災水平等因素呈負向影響。異質性分析發現農村金融發展對長江上游地區農村勞動力流動呈向正影響,對中下游地區呈負向影響。提出了強化地方政府職能,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促進農村勞動力雙向流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村金融發展;農業勞動力轉移;雙向流動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06-022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6.050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Rural Labor Mobil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XU Jin-ting,KONG Yi,LI Ya-n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Hubei 434025)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labor force mobility with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panel data from 11 provinc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2009 to 2022 were sele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used a fixed-effects model to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impact of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labor force mobility. Among these factors, the efficiency of rural financial support, fisc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and rural transporta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whereas urban-rural income disparity and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disasters have a negative impact. Heterogeneity analysis reveals that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rural labor force mobility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region an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to strengthen the func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s,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other measures to promote bidirectional flow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Key words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Agricultural labor transfer;Bidirectional flow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行,農村的基礎設施及生產條件持續改善,對優質勞動力資源的吸引能力不斷增強,《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要鼓勵地方出臺城市人才下鄉服務鄉村振興的激勵政策,使得大量優質農業勞動力開始回流,農村勞動力跨區流動遷移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對我國有著特殊意義,可以有效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助力農業和農村優質發展,進而加速城鎮化的進程,促進城鎮經濟繁榮和農民增收,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推動力。對此,相關農村勞動力轉移和流動的研究較為豐富,其研究主要聚焦于3個方面:一是對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因素研究,孫小宇等[1]發現外出從業經歷和農地流轉行為影響農村勞動力空間距離轉移;張景娜等[2]發現由于個人、家庭、村莊層面的異質性,導致不同世代、性別的勞動力轉移存在差異;任碧云等[3]認為包容性金融發展通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中介效應間接降低了農村貧困水平;李丹等[4]發現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勞動力回流行為具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張景娜等[5]從世代與性別的角度闡述了勞動力轉移程度的差異;王婷等[6]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通過非認知能力促進個體職業階層向上流動。二是對勞動力轉移模式的研究,張旭等[7]在理論層面結合新常態經濟形勢構建了“三層遞進轉移”勞動力流轉模式;皮亞彬[8]通過對比遠距離和近距離流動為主的就地轉移模式,提出就總體效應而言農村勞動力外流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農戶的農業收入;謝耄宜等[9]認為農村勞動力本地轉移、省內轉移和跨省轉移對地區收入差距有較強收斂作用;李曉方[10]認為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農村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險的落實有益于農村勞動力流轉。三是在勞動力轉移效益方面,田云等[11]實證了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碳排放具有顯著抑制作用。而在農村金融發展領域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經濟增長、金融發展與數字金融3個層面。一是在經濟增長層面,涂爽等[12]發現農村金融對農民收入具有正向作用;陳長瑤等[13]認為農村金融發展對城鄉經濟融合具有顯著促進作用;趙民學[14]認為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優化可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二是金融發展層面,王偉等[15]認為互聯網普及和農村金融發展能夠提高地區城鄉融合水平;潘宗玲[16]探討了農村金融與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三是數字金融層面,周孟亮等[17]認為數字金融發展有利于降低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脆弱性。梳理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村金融發展的研究成果發現,研究多數集中于全國以及省域層次,少有對兩者的直接關系進行研究,從長江經濟帶來探討兩者關系的研究也相對較少。鑒于此,以長江經濟帶為研究對象,對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研究農村金融發展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因素,可為合理配置農村人力資源提供政策建議,并為后續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1 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影響機制
勞動力的遷移決策并非只取決于經濟因素,還受勞動力個體異質性、預期收入、資源稟賦、家庭等因素的作用和影響。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政策的穩步落實,鄉村經濟環境和生活環境與城市間的差距逐漸縮小,農村勞動力由鄉村遷往城市的趨勢也逐年放緩,出現了明顯回流趨勢[18]。農村金融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影響機制體現在3個方面。
1.1 農村金融發展有助于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減少農村勞動力外流的趨勢 農村金融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地產業的發展。隨著鄉村產業的逐步振興和生活條件改善,農民不必通過流動到城市地區來獲得公共物品,農村地區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教育投資基金等不斷完善,農村地區的教育條件、居民養老、治安環境等方面得到的保障日益完備,當農戶能獲得更多的公共物品保障,會減少舉家跨區流轉的意愿,從而抑制勞動力流動。
1.2 農村金融發展可以推進農村規模經濟的發展,吸引優質農村勞動力回流 勞動力外出打工主要是取決于收入水平,農村金融發展可以更好地滿足農村規模經濟發展對資金缺乏的需求。當農戶能夠在農村獲得更多的金融服務,農村規模經濟發展有一定保障,可為農民提供較高的穩定性收入來源,降低了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意愿。
1.3 農村金融發展促進農村技術進步,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增強農村勞動力回流性 農村金融發展通過科技投入,可以促進農村技術進步,提高農村新質生產力水平;同時,為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城鄉就業的社會適應性而展開的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培訓可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使農村勞動力流動能更好地按市場優化配置,提高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利用效率。
2 長江經濟帶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影響實證
2.1 變量選擇
2.1.1 被解釋變量。為實證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影響,較好地解釋農村勞動力流動,選取農村勞動力轉移率(RLF)為被解釋變量。參考伍駿騫等[19]的指標構建方法,通過(鄉村從業人員數量-鄉村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數量)/鄉村從業人員數量,并取對數來計算勞動力轉移率。
2.1.2 核心解釋變量。以農村金融發展為核心解釋變量。借用徐文成等[20]的指標構建方法,以農村金融發展(SRF)測度并體現農村金融發展的水平,用(農戶儲蓄存款+涉農貸款)/農林牧漁總產值計算獲得。
2.1.3 控制變量。由于影響勞動力流動存在個體異質性等多個因素,農村金融發展作為核心解釋變量不能完全解釋對農村勞動力的影響。所以,設置與農村勞動力流動相關的控制變量會使計量結果更加有說服力。考慮到數據可獲得性,選取以下控制變量。
(1)農村金融支持效率(RFE):通過農村貸款余額與農戶儲蓄存款余額的比值來表示,以體現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發展和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支持力度。
(2)財政支農(FTA):以農林水事務支出取對數表示。
(3)交通狀況(TC):以地區公路里程數與鐵路營業里程之和取對數表示。
(4)城鄉收入差距(UIG):用泰爾指數來表示。
(5)農業受災水平(ADL):用農作物受災面積與農作物播種面積之比表示。
2.2 數據來源
研究所有數據出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金融年鑒》、長江經濟帶各省份統計年鑒、ESP數據平臺。研究數據為長江經濟帶11個省份自2009—2022年的面板數據。其中部分數據如農村儲蓄存款余額有部分缺失,運用線性插值法將部分缺失數據補齊。各變量描述性結果見表1,未出現缺失值、異常值、極端值等情況,表明數據穩定、研究更具可靠性。
2.3 模型設定
考慮到勞動力轉移的有序性,為較好地分析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構建如下模型:
RLFit=β0+β1SRFit+β2CONTRit+εit
式中:RLF為被解釋變量,代表農村勞動力轉移率;SRF為核心解釋變量,代表農村金融發展水平;CONTR為控制變量,包括RFE、FTA、TC、UIG和ADL,依次代表農村金融支持效率、財政支農、交通狀況、城鄉收入差距和農業受災水平;i 為省份;t 為時間;β為估計系數;ε為隨機干擾項。
2.4 實證結果與相關檢驗
為了選擇最佳模型及確保結果可靠性,使用Stata 16軟件,對數據進行最小二乘法(OLS)、固定效應(Fe)、隨機效應(Re)回歸檢驗,并進行Hausman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表中(1)列顯示農村金融發展(SRF)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弱呈正向顯著,即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表中(2)和(3)列的回歸結果顯示農村金融發展(SRF)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均為顯著的負向抑制作用。進一步對模型(2)分析可知,通過Hausman檢驗P值小于0.05,說明模型在0.05 的水平顯著,同時VIF檢驗的各變量共線性均小于10,說明模型共線性較小,模型(2)的系數較大且擬合度較好,選擇固定效應模型解釋各變量間的關系更具有合理性和恰當性。
固定效應模型中的核心解釋變量農村金融發展(SRF)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呈負相關,即農村金融發展每提高1單位,農村勞動力轉移指數就下降0.109單位,可能是城鄉融合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和部分農民回流農村的共同作用結果:一是農村金融發展為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得他們在面對農業生產和市場波動的雙重風險時具備了更強的抵御能力;二是隨著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農民能夠更便捷地獲取非農業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消費的壓力,減少了他們通過跨區轉移至城市以尋求額外收入來源的需求;三是農村金融的發展還促進了地方產業的興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整體繁榮。隨著農村產業的不斷壯大,農村地區的生活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農民能夠在本地享受到與城市相當的醫療服務、教育資源以及治安保障,這些變化進一步削弱了農民向外遷移的動機。而農村金融支持效率(RFE)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呈正相關,可能是因為高效的農村金融體系能夠快速、準確地為有創業意愿的農村勞動力提供資金支持,幫助他們開展非農產業的創業活動,從而促進勞動力從農業向其他產業轉移。同時,高效的金融體系能夠將資金引導到具有發展潛力的農村產業中,推動農村產業升級和多元化發展,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非農就業崗位,促進勞動力轉移。財政支農(lnFTA)在0.05顯著性水平下呈正相關,可能是因為財政支農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釋放出部分勞動力。同時,財政資金用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減輕了農村勞動力的后顧之憂,使他們更敢于離開農村去城市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交通狀況(lnTC)在0.10的水平下呈正相關,說明農村地區交通狀況的改善使得農村前往城市更加便捷,農戶前往城市減少了交通費用、時間成本、遷移成本和風險,從而增強了流動機會。城鄉收入差距(UIG)在0.01水平下呈負相關,說明收入差距是勞動力轉移流動的主要因素之一,前往城市獲得更高的收入是農村勞動力流動的主導因素,也就是城鄉收入差距越大,越落后的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流動越強,城鄉收入差距越小,越發達的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流動越弱。農業受災水平(ADL)在0.10的水平下呈負相關,可能是農業受災使農村勞動力對未來的經濟狀況產生不確定性和擔憂,他們可能更傾向于留在農村,通過增加農業投入來彌補損失,而不敢輕易外出務工。另外,受災后農村地區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參與農業恢復和重建工作,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勞動力的外流。
2.5 穩健性檢驗
(1)剔除直轄市樣本。由于直轄市的農業發展條件狀況和科學技術水平與其他地區相比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該研究剔除直轄市的樣本并重新回歸,如表3列(1)所示。
(2)考慮到影響的時滯性,對被解釋變量農村勞動力轉移進行滯后1期處理,模型依舊顯著,結果如表3列(2)所示。
2.6 異質性檢驗
采用面板數據對各區域樣本回歸的結果見表4。分析檢驗結果可知,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在整體上抑制了農村勞動力轉移,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各地區之間存在明顯區域差異,可能是由于農業自然資源稟賦、農業經濟發展基礎和農業生產特點等原因,使得該影響存在較大差異。農村金融發展促進長江經濟帶上游農村勞動力轉移,這可能是由于上游地區自然條件較為艱苦,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雖然農村金融支持能更多地提供基礎金融服務,使得當地居民可以在當地發展小型企業或從事收益較高的農產品生產活動,但城鄉工作收入的差距存在,農民還是更傾向于外出尋找高收入的工作機會,增加了向城市轉移的流動性。而農村金融發展抑制長江經濟帶中游和下游農村勞動力轉移,可能是中游和下游地區經濟較為發達,交通便利,與城市的聯系更為緊密,農村金融發展可能意味著更多的人能夠獲得資金用于創業增加家庭收入,還存在更多的非農就業機會,使得農村勞動力流出減弱,農村金融支持還會吸引和鼓勵少數優秀農村勞動力回流農村,投資于農業生產活動。
3 政策建議
3.1 結論
為探討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金融發展之間的關系,促進農村勞動力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通過構建固定效應模型實證發現:
(1)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具有顯著抑制作用。其中,農村金融支持效率、財政支農水平、交通狀況的提高會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但城鄉收入差距和農業受災水平會抑制農村勞動力轉移。因此,需要加快農村金融發展,實施數字金融工程,提高農村金融支持的效率,加大農村交通建設的力度,提高農業防災抗災能力,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合理的雙向流動。
(2)異質性分析發現農村金融發展對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有促進作用,對中、下游地區有抑制作用。因此,要依據不同區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
3.2 對策建議
3.2.1
強化地方政府職能。地方政府應當發揮積極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村的支持力度,并監督金融資源的有效利用,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能夠落實到位,真正惠及廣大農民群眾。
3.2.2 優化金融資源配置。針對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尤其是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的不同特點,優化農村金融資源的配置。對于上游地區,應加大金融規模的投入,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可獲得性,以減少勞動力外流;而對于中下游地區,則應更加注重金融效率的提升,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吸引勞動力回流。
3.2.3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為農民工提供更為全面的社會保障服務,減輕其外出務工的風險顧慮,同時也能鼓勵更多人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或其他相關工作。
參考文獻
[1] 孫小宇,鄭逸芳,黃曉俐,等.農村勞動力轉移空間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外出從業經歷與農地流轉行為視角[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6):62-67.
[2] 張景娜,朱俊豐.互聯網使用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程度:兼論對家庭分工模式的影響[J]. 財經科學,2020(1):93-105.
[3] 任碧云,孟維福.包容性金融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與減貧效應[J].財經問題研究,2020(6):49-56.
[4] 李丹,高正昊,程逸文,等.家戶儲蓄對本地農村勞動力具有吸附力嗎?——基于CLDS2018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2(4):91-100.
[5] 張景娜,史墨.農村勞動力轉移程度影響因素研究:基于世代與性別差異的角度[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2,43(3):69-76.
[6] 王婷,候永康.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職業階層流動:基于非認知能力視角分析[J].學術探索,2024(7):105-118.
[7] 張旭,肖周錄.農村勞動力“三層遞進轉移”模式的創新與分析[J]. 河南社會科學,2020,28(7):61-70.
[8] 皮亞彬.勞動力遷移成本異質性、轉移模式與地區差距[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3,44(2):78-87.
[9] 謝耄宜,袁鵬舉,程藝萍,等.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地區收入差距的影響:基于2006—2021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J].經濟地理,2023,43(3):180-187.
[10] 李曉方.發達國家勞動力轉移與土地流轉模式對我國的啟示[J].農業經濟,2022(6):107-109.
[11] 田云,賀宜暢.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了農業碳減排嗎:基于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檢驗[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5):61-73.
[12] 涂爽,徐玖平,徐芳.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基于收入結構的視角[J].農村經濟,2022(4):90-98.
[13] 陳長瑤, 雷洪博,楊永生.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對城鄉經濟融合的影響:基于空間溢出效應與門檻效應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23,37(8):116-127.
[14] 趙民學.數字經濟背景下農村金融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困境及應對[J]. 農業經濟,2023(9):117-119.
[15] 王偉,孔繁利.互聯網普及、農村金融發展與城鄉融合[J].統計與決策,2023,39(19):102-106.
[16] 潘宗玲.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動態關聯性研究[J].農業經濟,2023(3):109-111.
[17] 周孟亮,王立聰.數字金融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脆弱性的影響研究[J].財經論叢,2023(7):46-57.
[18] 湯爽爽,郝璞.中國農村流動人口的回流意愿分析:以南京市和蘇州市為例[J].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2018,10(4):225-244.
[19] 伍駿騫,劉濤,毛中根,等.在流動中邁向共享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空間溢出效應分析[J].財貿經濟,2023,44(5):108-125.
[20] 徐文成, 毛彥軍,屈小爽.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業碳排放影響研究:以河南省17個省轄市為例[J].征信,2022,40(7):86-92.
基金項目 教育部資助項目(17YJC7901)。
作者簡介 徐津亭(1986—),男,湖北襄陽人,碩士,從事農村金融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