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皖北地區農業人口眾多,土地面積約占安徽省的1/3,其高質量發展對于安徽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決定性意義。進入新時代,皖北鄉村振興既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無疑,鄉村要振興,文化為引領。要實現皖北鄉村全面振興,必須繁榮興盛鄉村文化,不斷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為皖北鄉村振興“鑄魂”。為此,一要傳承鄉村傳統文化,鞏固皖北農村思想文化陣地;二要依托皖北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文化產業;三要加強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推動鄉村共建共治。
關鍵詞 皖北鄉村;文化振興;機遇挑戰;實施路向
中圖分類號 G127;C9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06-024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6.054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Direction of 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 in Northern Anhui
FANG Zheng-hong, HONG Tian-ran, WU Long-long
(School of Marx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Anhui 236037)
Abstract Northern Anhui has a larg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nd a land area of almost one-third of Anhui Province, and i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of decis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Anhui Province. Entering a new era,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rn Anhui has ushered in both rare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and severe challenges. Undoubtedly,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requires culture as a guiding for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in northern Anhui, it is necessary to prosper the rural culture, constantly rejuvenate the new atmosphere of rural customs and civilization, and “cast the soul”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in northern Anhui, to this end, first, we must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 and consolidate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position in the rural areas of northern Anhui; second, we should rely on the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northern Anhui to develop rural cultural industries;third, we mus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al talents and promote rural co-construction and co-governance.
Key words Rural areas in northern Anhui;Cultural revitalization;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Implementation direction
我國廣大農村是中華傳統文明的生發之地。中華農業文明特別是鄉村文化源遠流長,構成中華文明千百年來發展創新的源頭活水。進入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既需要城市的現代化也需要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鄉村要振興、農村要發展,離不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緊密結合,離不開文化的“潤心”與“鑄魂”。所以,要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推動傳統的鄉村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助推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在促進廣袤鄉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實踐進程中全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真正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提出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鑒于此,貫徹黨的二十大的決策部署,積極推進皖北文化振興以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并服務于安徽文化強省戰略,將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1 皖北地區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機遇
較早記載“皖北”一詞的文獻,據查是南宋史學家羅泌所撰《路史》,其中載有“古巢伯國,吳滅之。故巢城在皖北六東,故有夏水,非衛巢”。近世文獻典籍中出現的“皖北”一詞,作為特定的區域名稱應源于清代康熙九年(1670年)所置廬鳳道(駐鳳陽府)。新中國成立后,皖北的行政管轄范圍歷經數次調整才相對穩定下來。當前所說的皖北,其行政區劃主要包括淮北、亳州、阜陽、宿州、蚌埠、淮南6個省轄市。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區,皖北擁有廣袤的農村及眾多的農村居民,同時亦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與資源。農業人口眾多可能會成為鄉村振興的掣肘,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及人力資源又為推動鄉村振興準備了天然的優越條件,從而為皖北的鄉村文化振興帶來良好機遇。
1.1 國家政策支持保障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工作,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予以全面推進,并決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近年來,黨中央及國家多個部門相繼出臺政策措施,積極保護鄉村傳統文化、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早在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就印發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隨后,又頒布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部署。2022月3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農業農村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意見》提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2],其基本原則之一是“文化引領、產業帶動”。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一重要指示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根本遵循。
為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扎實推進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2023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門出臺《關于開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的通知》,為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并進行指導。在省級層面,落實中共中央的決策部署,各省(區、市)先后出臺了本省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推動本省的鄉村振興工作。2018年2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安徽省政府編制并于同年5月發布了《安徽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上述實施意見和規劃,不僅對黨中央關于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予以貫徹落實,同時,還對加強安徽的文化建設、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等進行了具體安排。可見,推動鄉村振興是國家政策支持與保障的重大戰略部署,在這一戰略背景下,推動皖北地區鄉村文化振興是大有可為且必須為的一項事業。
1.2 歷史文化資源豐富
皖北鄉村文化作為一種地方性文化形態,是皖北鄉村歷史和社會發展的積淀,記錄并反映了皖北地區廣大勞動人民關于生產生活的認識與實踐成果,承擔著教化民眾、傳播知識、規范行為等社會功能。皖北地區歷史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與變遷中,形成了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了豐富的文化資源。
其一,皖北地區誕生了一批傳奇的歷史人物。皖北不僅是管子、老子、莊子、曹操、華佗、嵇康等名人的故鄉,而且,大禹治水、管鮑之交、陳勝吳廣起義等歷史故事代代相傳,一代圣哲管子、老子、莊子等的思想更是熠熠生輝。其二,在歷史遺跡遺存方面,距今約7 000年的蚌埠雙墩文化遺址,所發掘的陶器底刻畫等,被學術界認為是我國文字起源的重要源頭之一,還出土了造型優美的陶面人像;距今6 000~4 500年的遺址村落,較為典型的有定遠縣侯家寨、蒙城縣尉遲寺,以及亳縣傅莊、蕭縣花家寺等遺址顯現了淮河流域母系氏族社會末期所達到的文明水平;還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隋唐大運河遺址、臨渙古城墻遺址等,它們均無聲地記錄著皖北的歷史變遷。其三,皖北地區“非遺”文化資源豐富多樣。在國務院已經公布的5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安徽省共有99項、皖北地區有33項;而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提出、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已公布的6批共60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皖北6市擁有187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如宿州市和蚌埠市的泗州戲,蚌埠市、鳳臺縣和潁上縣的花鼓燈,亳州市的二夾弦,界首彩陶燒制技藝,埇橋馬戲,五河民歌,阜陽剪紙,華佗五禽戲,黃崗柳編,老子傳說,臨泉雜技,亳州晰揚掌等,涉及傳統戲劇、傳統技藝、傳統舞蹈、曲藝雜技、民間文學等多個領域,已經成為皖北鄉村文化資源的核心組成部分。其四,皖北各地擁有眾多革命遺址及富有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早在1928年“四·九”起義后阜陽就建立了安徽省第一個蘇維埃政權,而且,作為淮海戰役的主要戰場,皖北在解放戰爭時期還留下了大量的紅色遺址遺跡。據2012年安徽省革命遺址普查數據,全省共有革命遺址3 318個,其中皖北6市有711個,占全省總數的21%[3]。另據不完全統計,皖北革命遺址中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全國愛國主義示范基地3個,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7個,領導干部教育基地10個[4]。這些豐富的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愈來愈突顯其教育引領價值,使革命傳統和斗爭精神日益浸潤人心。
1.3 文化產業前景廣闊
發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是我國鄉村振興的重要策略與路徑[5]。鑒于此,安徽省積極引導相關的市場主體注入傳統文化要素以增加市場競爭力,推進形成經濟與文化雙贏、鄉村經濟與社會發展多贏的良性循環格局。近年來,亳州著力打造北關老街、宿州加強時村老街建設、潁上縣推出管仲老街、濉溪鎮積極推進打造濉溪古城等,均表明皖北各地注重結合當地歷史文化、將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文化產業相結合,激發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1.3.1
發展文化旅游前景廣闊。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圍繞加快發展現代鄉村服務業及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意見》還明確提出,要發展鄉村餐飲購物、體育娛樂、旅游休閑服務,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推動鄉村文化休閑旅游提質升級。2023年7月,國家文旅部、中國銀行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通知》,表明將加大對鄉村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金融支持,不斷推動鄉村文旅發展。
1.3.2
可依托皖北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紅色旅游。2023年6月,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推出的15條紅色研學線路中,皖北地區擁有3條,涉及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濉溪縣)、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小李家、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蕭縣蔡洼淮海戰役紅色旅游景區、宿州市烈士陵園、渦陽縣輝山紅色景區、譙城區皖北紅色紀念園、亳州大型國防教育綜合基地、新四軍淮上行署紀念館、蚌埠革命歷史陳列館、渡江戰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等共11處革命遺址遺跡和紀念地。這說明,皖北地區具有打造高水平、有品牌的紅色文化旅游產業明顯優勢,這為推動區域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為地方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是實現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發展動能。
1.3.3
可依托“非遺”項目“活化”文化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特定民族以及特定區域民眾的集體記憶,對構建地域文化認同、增進地域歸屬感和文化自豪感意義重大。那么,就應該依托一些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建設“非遺”傳承基地,通過發展文化產業讓“非遺”文化遍布城鄉的街頭巷尾。以濉溪縣為例,濉溪目前擁有各類“非遺”項目20多項,包括楊家香包、宗氏剪紙、傳統泥塑等,當地的文化主管部門及一些文化公司已在積極探索發展與前述“非遺”相關以及具有鄉村特色的旅游、制作相應的旅游創意產品,著力推動鄉村傳統文化在產業發展中“活起來”。
2 皖北地區鄉村文化振興的當下困境
文化振興可謂是鄉村振興的“魂”,振興鄉村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然而,囿于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以及一些現實條件的制約,特別是一些傳統價值觀念受到市場經濟沖擊,使得鄉村文化建設面臨諸多困境。比如說,一些鄉村中賭博等惡習有所抬頭、拜金主義和盲目攀比之風盛行、造假以及欺詐行為時有發生等,這些都影響到鄉村文化建設,不利于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2.1 鄉村文化傳承保護與傳播方式單一化
皖北地區鄉村傳統文化的挖掘和保護目前仍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之處,除了缺乏鄉村文化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的科學規劃之外,最主要的是鄉村文化傳承保護與傳播方式單一,基本上仍沿襲“展覽+講解”的傳統模式。不可否認,“展覽+講解”模式在傳統的鄉村文化保護傳承中發揮過積極作用、至今仍然在發揮作用;但是,相對于由互聯網技術推動的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趨勢,傳統傳播方式的創新力度不夠、特色不鮮明、影響力不強等弊端日漸顯露,并因此制約了鄉村文化的傳播效果。特別是,相對于鄉村文旅業發達的“長三角”地區而言,皖北地區文化傳播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和質量仍存有較大差距。因此,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和服務機構要統籌規劃、加強指導,不僅要增加投入、加強基礎條件建設,更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創新傳播平臺與方式,積極利用媒體融合發展成果,開展“網上+線下”立體化、綜合性的傳播,傳承并保護鄉村文化,推動鄉村文化事業創新性發展。
2.2 鄉村文化發展與人才隊伍建設不匹配
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鄉村,到城市求職、定居生活,農村人口流失在引發留守的“386199(婦女兒童老人)部隊”人員增多、農村有地無人耕種、鄉村社會空心化等一系列問題的同時,還帶來了鄉村文化保護、建設等新的問題,首先會導致本土文化人才的流失——這是最突出的問題。其次,相較于城市而言,鄉村社會比較落后,兩者的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差距;且皖北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可利用的資源有限,留住文化人才存在很大困難。其三,一部分人主觀上認為農村地區較為落后,不愿意來鄉村地區發展;加之多數鄉賢和鄉村精英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年齡整體偏大,這些原因導致當前的鄉村文化人才數量、結構等與推動鄉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不匹配,難以滿足鄉村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強的期望和愿景。即是說,一些鄉村文化人才總量偏少、人才儲備不足、人才引進困難、培養機制不健全等,已成為制約皖北鄉村文化發展且亟待解決的難題。
2.3 鄉村文化發展需求與服務供給不平衡
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深刻闡明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恩格斯指出:“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6]”因為鄉村振興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作為惠及廣大基層人民群眾、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的偉大工程,硬件設施建設起到基礎性作用;只有加強條件建設,才能為推進鄉村文化事業的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建設提供基礎保障,才能為廣大基層群眾提供文化滋養并因此提升其獲得感、幸福感。但是,受制于皖北地區鄉村經濟的發展水平,鄉村文化的條件建設和發展需求與當地政府所能提供的支持與服務是不成正比的,服務供給與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還很突出。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區,皖北6市近些年的GDP排名雖然在逐漸上升,但人口基數大、農村人口多,若按人均GDP測算則全省排名仍然較低,這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鄉村文化事業發展的資金投入,服務供給亦當有限。皖北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開展缺乏穩定的投入和持續的物質基礎保障,是導致鄉村文化發展需求與服務供給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3 推進皖北鄉村文化振興的策略與路徑
毫無疑問,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偉大實踐中,文化振興起到“潤心”和“鑄魂”作用。皖北6市主體上屬于農業地區,在傳統的農業鄉村文化生態受到現代化潮流嚴重沖擊的當下,應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堅決貫徹黨中央關于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以及“三農”政策安排,創新思路、統籌推進,著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鄉村社會高質量發展,從而為皖北鄉村振興“塑好形、鑄實魂”。
3.1 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鞏固皖北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鄉村傳統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千百年來滋養著皖北大地;保護并利用好鄉村傳統文化,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豐富的源頭活水,在鄉村社會培育并倡導社會核心價值,其實就是在傳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前,應在廣大鄉村社會倡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傳播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不斷鞏固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在廣袤的皖北鄉村堅定并增強文化自信。
3.1.1
傳承皖北鄉村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實現皖北地區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加強皖北鄉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要植根本地區優秀傳統文化,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并發揮村規民約的作用,組織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系列活動,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繼續在鄉村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7]。既要加強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支持鄉村自辦群眾性文化活動,發展村鎮夜間文化如村晚、村BA、村足比賽以及旅游消費集聚區,用文創“活化”鄉村,探索“鄉村+旅游+文創+互聯網+民宿”融合發展模式,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傳承發揚優秀傳統鄉村文化;又要深入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遺跡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風易俗規范,強化村規民約的約束作用,通過傳承并傳播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
3.1.2
傳播紅色文化,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要深入挖掘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及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彰顯其社會核心價值、發揮其價值引領作用,從而使鄉村紅色文化成為各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動能和精神源泉。可以通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到革命遺址開展紅色教育等,傳承革命傳統和紅色精神,將紅色文化滲透到鄉村生活的日常,并將其融入鄉村社會的價值取向、道德準則、思想觀念和風俗習慣中,從而引領廣大村民塑造健全的精神世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規范自身的日常行為,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自我提升的目的;同時,要以紅色精神為指引,喚醒人們積極主動參與皖北地區鄉村振興和鄉村治理的主體意識,激發廣大村民推動民強村富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于潛移默化中將革命傳統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文化事業,同心協力致力于建設新時代鄉村群眾的精神家園。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有機構成部分,皖北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勢必能提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并發揮出思想引領和精神支柱作用。
3.2 依托皖北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文化產業
文化和文化資源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互動關系。一方面,文化可以通過文化遺產保護、文化活動組織、文化產品創作等形式來傳承和發展,并通過傳承和創新來豐富文化資源的內涵和價值;另一方面,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可以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動文化傳承和創新。可見,文化遺產、文化活動、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等文化資源可以為文化產業提供素材來源和市場需求,從而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3.2.1
依托皖北地方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文化旅游。隨著“文化+旅游”理念的深入及其實踐模式的日益推廣,皖北地區在傳承發揚鄉村文化、創新發展鄉村文旅的實踐中也迎來了重要機遇,為皖北鄉村文化振興注入“強心劑”。 近些年來,皖北各市均加大了文化資源的整理、挖掘與開發力度,依托當地的文化資源積極發展鄉村文化旅游。如建設淮北榴園南山村、宿州皇藏峪景區、阜陽管仲老街等一系列鄉村文旅基地,發展鄉村旅游產業。2024年4月,經國務院批復、安徽省政府發布了《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其中,對皖北地區的“國土空間特色魅力區域指引”為:“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抓手,……通過挖掘豐富文化資源,融合多元的農業大地景觀、特色作物、中草藥基地、淮北平原田園風情、果園林海等生態資源,打造具有皖北地域特色的平原農業景觀與淮河風情的高品質生態文化魅力空間,推動道源文化研學、中醫藥養生、楚漢文化等生態旅游,培育成為安徽文化和旅游新的增長極。[8]”事實上,近年來皖北鄉村文旅項目不斷提質增量、各地文旅市場活力進一步得到釋放,從而優化了鄉村產業格局,促進了村民的增產增收,不斷推動鄉村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軌道。
3.2.2
整合各類地方文化資源,打造文化特色鄉村。眾所周知,淮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作為淮河流域的核心區域,皖北地區歷史悠久、鄉土民俗文化資源特別豐富,擁有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古代歷史遺址、飲食及民俗等一系列文化資源。種類繁多的民俗文化和“非遺”項目,僅地方流行戲曲種類有淮北梆子、淮北花鼓、泗州戲等十數個之多,另有極具地方特色的剪紙藝術、阜陽柳編、臨泉雜技、埇橋馬戲、界首彩陶等,均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正是依托歷史文化資源,皖北各地鄉村加快文化賦能發展的力度和強度:潁上花鼓燈特色文化建設已經納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阜陽柳編、剪紙等“非遺”項目已被打造成重要文化品牌;淮南豆腐文化旅游節等已經成為皖北重要民俗節慶品牌,品牌效應不斷增強。不僅如此,皖北鄉村還立足本地特有優勢,積極構建特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與鄉村生態自然風光及文旅特色產業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進一步盤活區域內鄉村文化旅游資源,打造了一批獨具皖北特色的文旅示范村和可以滿足不同旅行觀光客需求的精品鄉村民宿,實現文旅和地區鄉村經濟、社會與生態協調發展。通過整合各類地方文化資源,打造文化特色鄉村——包括定期舉辦碭山酥梨、太和桔梗、亳州藥材、蕭縣葡萄、懷遠石榴等特色農產品采摘節,以及民俗節日慶典、革命歷史紀念活動,積極發展生態觀光、農產品采摘、民宿餐飲等產業,讓綠水青山、革命傳統、文化魅力相得益彰。
3.3 加強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推動鄉村共建共治
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各級地方政府充分發揮基層人民群眾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廣大村民參與鄉村文化保護與振興的積極性日益高漲,農民已經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而不是旁觀者。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浩大隊伍中,村“兩委”成員、鄉賢及文化精英等在鄉村文化傳承保護與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3.1
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賦能鄉村社會發展。鄉村人才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包括鄉村文化人才在內的廣大村民是鄉村產業的建設者、傳統文化的傳承者、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者、鄉村組織振興的參與者;加強鄉村文化建設、開展鄉村文化治理、繁榮發展鄉村文化,都離不開鄉村人才作用的有效發揮。為此,要“引、培、留”并舉,著力建設鄉土文化本土人才隊伍。皖北鄉村可通過本土人才的穩定與回引、在本地高等院校定向培養、縣鄉主管部門統一招聘引才等渠道,培養文化人才。在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首先要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加強其文化知識教育及農業科技培訓,強化其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提升其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能力——即依托皖北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開發鄉村文化產業、研發文旅創意產品,從而活躍鄉村經濟、賦能鄉村社會發展。
3.3.2
發揮鄉村文化人才作用,推動鄉村共建共治。鄉土文化人才是本土的文化精英,既承擔著傳播、傳承鄉村文化的重責,又是養成鄉村文化氛圍、形成文明鄉風的主力軍[9]。在信息網絡化時代,鄉土文化人才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將會大有作為。當前,重塑鄉村文化并以此推動鄉村基層治理,不僅僅依靠政府的主導力量,也要調動并發揮鄉村文化人士的積極作用。在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進程中,村“兩委”的組織力、鄉村文化精英的影響力、鄉賢的帶動作用愈來愈突顯其重要價值。其中,村“兩委”宜結合本村實際研究制定有關人才穩定和激勵措施,鼓勵鄉賢、鄉村精英以及其他社會人才投身鄉村文化建設,參與鄉村社會治理,在鞏固鄉村思想文化陣地、激發鄉村基層治理活力的基礎上,推動鄉村共建共治,為鄉村文化振興賦能并提供社會環境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10]”可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鄉村要振興、文化須引領。當前,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在鄉村社會建設文明的精神家園、不斷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繁榮興盛鄉村文化、著力打造鄉村社會文化自信的優質載體,切實推進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從而凝聚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有理由相信,在黨中央正確領導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有眾多鄉村文化人士的積極參與,皖北鄉村文化振興雖然任重道遠,但前途必定一片光明。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5.
[2] 新華社.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開發銀行等六部門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EB/OL].(2022-04-11)[2023-07-25].http://www.moa.gov.cn/xw/bmdt/202204/t20220411_6395893.htm.
[3] 中共安徽省黨委史研究室.安徽省革命遺址通覽:第1冊[M].合肥:中共黨史出版社,安徽美術出版社,2012:3-4.
[4] 安徽省評出30家“全國領導干部黨史教育基地”[EB/OL].(2016-10-21)[2023-07-25].http://ah.people.com.cn/n2/2016/1021/c358428-29178184.html.
[5] 陶瑩,王強,彭彬倩,等.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模式探究:以新橋鎮扶雅文化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4,52(11):257-259.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7] 吳明遠.皖北鄉村振興的對策研究[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21.
[8] 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皖政秘〔2024〕72號[EB/OL].(2024-04-15)[2024-04-16].https://www.ah.gov.cn/public/1681/565317891.html.
[9] 王佳星,龍文軍.文化治理視角下的鄉風文明建設[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8(6):73-80.
[10] 方寧.數字化讓鄉村文化煥發盎然生機(思想縱橫)[N].人民日報,2022-08-02(11).
基金項目 安徽省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研究課題“皖北文化概論”(2023KD-011);安徽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訓練項目(S202210371070)。
作者簡介 房正宏(1969—),男,安徽樅陽人,教授,博士,從事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通信作者,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收稿日期 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