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農村青年返鄉就業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以及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應對城市低端崗位不足從而實現農民的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農業商業化轉型是推動農村青年返鄉就業的有效途徑。機會空間是在實現某個目標的過程中可能利用的時空環境。農業商業化轉型與農村青年返鄉就業的機會空間取決于兩組因素:第一組是包括自然資源稟賦和市場可達性的地理因素,第二組是包括個體差異、社會關系和文化傳統的社會因素。針對地理因素,應當將促進當地農業價值鏈作為創造體面就業的引擎;針對社會因素,政策應糾正多個層面的不平等以增加就業機會的可獲得性。
關鍵詞 農業商業化;農村青年;返鄉就業;機會空間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06-0247-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6.055
Agricultural Commercialization Transition and Rural Youth Returning to Hometown for Employment:An Opportunity Space Approach
LI Feng-mei LIU Dan-to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2.School of Marxism,Heilongjiang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500)
Abstract The return of rural youth to their hometowns for employ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guaranteeing China’s food security and realiz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and it is also an objective need to deal with the shortage of low-end jobs in the cities so a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armers.The commerci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return of rural youth to their hometowns for employment.Opportunity space is the spatio-temporal environment that may be utilized in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a certain goal. The opportunity space for the commerci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he return of rural youth to their hometowns for employment depends on two sets of factors:the first is geographical,including natural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market accessibility,and the second is social,includ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social relation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In the case of geographic factors,the promotion of local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s should be used as an engine for decent job creation; in the case of social factors,policies should redress multidimensional inequalitie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availability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Key words Agriculture commercialization;Rural youth;Returning to hometown for employment;Opportunity space
農村青年返鄉就業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以及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目前面臨確保糧食安全與農村勞動力缺乏之間的矛盾。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總數將從目前的77億增至97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人口增長將導致糧食需求的增加。與此同時,全球氣候變暖、俄烏戰爭和新冷戰興起也在影響著世界糧食的生產與銷售,導致國際糧食價格波動加劇,影響全球糧食安全。我國70%的糧食需求由國內生產來滿足,其余部分依賴進口。但是因為世貿組織貿易規則的設定是基于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一旦某些假設不能滿足,就會出現市場失靈,國內就會產生糧食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糧食安全乃“國之大者”,糧食安全在國際形勢深刻復雜變化、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的大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發展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離不開充足的農業從業人口,然而,30多年中國工業化的進程是以人口和經濟活動日益集中在特定空間的形式出現的。具體表現為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離開農村來到城市務工,以尋求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更高的收入水平,進而造成了農村的老齡化和空心化。人是第一生產力。在2023年12月21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1]。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鄉村人才隊伍。農村青年作為鄉村振興人才梯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實現其返鄉就業,是解決當前鄉村人才匱乏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鄉村人才振興以及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然要求。
農村青年返鄉就業也是應對城市低端崗位不足從而實現農民的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應當看到,農村青年的職業抱負和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現實之間存在巨大差距,由于缺乏可持續、有保障的生計手段,不穩定的生計途徑只是偶爾能夠實現農村青年渴望的生活方式和短期的生活目標,異地非農就業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青年的可持續生計問題。由于缺乏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訓,農村青年在城市里往往只能從事低收入、低技能的工作。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低端崗位的數量日漸相對不足。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意味著技術密集型產業將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發展更加依賴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而不是大量的人力資源,因此,必然會導致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增加,而對低端崗位的需求減少。同時,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許多傳統低技能崗位逐漸被自動化和機器人取代,這種替代性技術的發展,也會使得低技能的勞動崗位日漸減少。而且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企業可以更加精準地進行市場預測、生產計劃和庫存管理等方面的決策。這種智能化決策降低了對人工干預和監控的需求,從而減少了一些低端崗位的存在價值。另外,產業升級和轉型往往伴隨著產業鏈的高端化,企業逐漸向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轉移,這要求員工具備更高的技能和知識,因此,低端崗位在產業鏈高端化過程中也可能會逐漸被淘汰或轉型。與此同時,隨著國內勞動力、土地等成本的上升,一些傳統產業在國內的生產成本逐漸增加。為了降低成本,一些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向越南、墨西哥等新興經濟體轉移,這也導致一些低端崗位不再在我國的城市中創造就業機會。此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對就業結構產生了一定影響。隨著人口逐漸向城市集中,城市中人力資源的需求結構也會發生變化。更多的人力需求集中在高端崗位,而低端崗位的需求則相對較少。以上種種原因造成的城市低端崗位不足,必然導致一部分農村青年失去了城市就業機會。因此,創造條件推動農村青年返鄉就業,有助于解決他們在城市里經濟機會有限的問題,有利于實現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商業化轉型是推動農村青年返鄉就業的有效途徑。農業商業化是指農業生產以市場交易為生產目的,整個產業體系較完備,農業服務部門健全,在一定組織規模下進行的現代化、集約化生產,包括產品商品化、 生產集約化、組織規模化、產業商業化[2]。大多數試圖讓農村青年返鄉參與農業生產的政策和計劃,本質上都是立足于通過與當地經濟的結合,挖掘農業價值鏈的潛力,促進當地農業的商業化,讓市場為窮人服務,實現農業生產體系從“以生存為導向”到“以市場為導向”的轉變。在傳統農業地區,由于農民生計資本較為缺乏,難以加大對土地、改良種子和肥料等方面的投入,灌溉設施不夠健全,加之農民獲得風險管理、技術和技能等專門知識的機會不足,往往只能采用小農戶農業生產方式,難以實現雇傭勞動等規模經營,農業服務經濟和非農業經濟也必然嚴重不足,導致能夠提供的經濟資源很少。因此,農村青年可能就會選擇離開當地,前往城市或農業商業化發達的其他地區尋找工作機會。然而在商業化發展良好的農村地區,成功的商業化不僅會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家庭收入,還成為加快農業結構轉型步伐的催化劑。農業商業化為農村青年提供了多樣化的就業機會,盡管農業生產仍然很重要,但它只是經濟中的一小部分。除了對農場有薪勞動力的更大需求外,還有非農就業和自營職業的機會。農業商業化促進了農產品的加工與銷售業的發展,農村青年可以從事農產品的收購、加工、包裝、銷售等工作,將農產品轉化為更具附加值的產品,并通過電商平臺或實體市場進行銷售。而且隨著農業商業化的深入,農民對于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市場化需求日益增加,農村青年可以提供農業服務與咨詢,如農業保險、農業金融、農業市場信息分析等,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各種問題。此外,農業商業化需要完善的農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體系,農村青年還可以從事農產品的運輸、倉儲、配送等工作,或者成為農業供應鏈的管理者,負責協調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除了以上非農就業機會外,農業商業化也為農村青年提供了自主創業的機會,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結合市場需求,創辦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等,從事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經營活動。
面對商業化的“熱帶地區”涌現出來的經濟機會,那么核心問題就變成了:具備哪些因素才能充分實現農業商業化?哪些農村青年能夠利用農業商業化所帶來的就業機會?他們如何采取措施與高度商業化的當地經濟互動?筆者的論點是,在期望、設計和實施方面,推動農村青年返鄉就業的政策和方案必須明確考慮農村青年所處的高度多樣化和不斷變化的農村經濟和社會現實,以及年輕人自身的多樣性。基于這個論點,筆者在下文提出“機會空間”這一概念,以深入了解在特定農村環境中影響農業商業化轉型和農村青年返鄉就業的因素。目前學界多是研究農業保險商業化[3-4]、農業金融商業化[5-6],或農村青年外出就業[7-8]、非農就業[9-10],專門針對農業商業化[2,11]或農村青年返鄉就業的研究很少。該研究運用“機會空間”的分析方法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對二者的理解,同時也能為鄉村全面振興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1 機會空間分析框架
根據《古今漢語詞典》《辭海》《現代漢語詞典》《韋氏美語學習詞典》《朗文高階英語詞典》《牛津高階英漢雙語詞典》等詞典的定義,“機會”是利于做某事或實現某個目標的時空環境或條件,“空間”是區域或范圍。在研究農業和農村青年發展問題上的“機會空間”分析視角,最初來源于Painter等[12]提出的“行動空間”概念,“具體到西非成千上萬農村居民的行動,行動空間描述了個人在努力生存和改善生活的過程中利用和處理的機會和制約因素(包括當地和遠方的)的地理組合和分布情況”。在借鑒這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Sumberg等[13]首次使用“機會空間”這一概念,“用來描述年輕人在試圖建立獨立生活時可能利用的或多或少可行選擇的空間和時間分布”,并且指出“年輕人的機會空間取決于以下因素:全球、國家和地區因素,包括制度、政策和需求;地點;以及社會和文化規范”。“個人成功利用特定機會空間的能力取決于以下因素:獲得關鍵資源的能力;來自社會關系和網絡的支持;信息、知識和技能;態度(例如對風險和旅行的態度);想象力、警覺性和機敏性以及能夠明智地利用機會的能力”。
由此可見,機會是由個人的能力(如個性特征、健康狀況、知識和技能以及組合能力等)與時空環境相互作用所塑造。不是每個年輕人都有相同的抱負、才能、興趣愛好和獲得資源的途徑,某些機會對某些人群來說是虛幻的,即使存在可獲得性機會,結果也不一定可以為參與者提供預期的有益影響。所以,筆者的觀點是,在期望、設計和實施方面,解決農村青年就業的政策和計劃必須著重考慮農村青年所處的高度多樣化和不斷變化的農村現實和社會經濟,以及年輕人自身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綜合以上,該研究將“機會空間”定義為:在實現某個目標的過程中可能利用的時空環境。機會空間是由一系列因素構成的“可能利用的時空環境”,具體到農村青年返鄉就業的機會空間,主要是由2組因素構成:第一組因素是特定農村地區的地理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資源稟賦和市場可達性,自然資源稟賦和市場可達性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確定在特定地點可能可行的農業經濟活動種類;第二組因素是特定農村地區的社會因素,包括個體差異(性別、年齡、階層、民族、教育水平和婚姻狀況)、社會關系、文化傳統,三者共同構成了社會公認的角色認同和行為方式約定。圖1正是這樣一個由地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共同塑造的機會空間,其深度、廣度和動態性與農村青年群體可利用的工作機會的類型和密度高度相關。
2 農業商業化轉型與農村青年返鄉就業機會空間的決定因素
2.1 地理因素
2.1.1 自然資源稟賦。
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講,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地、氣候條件、水資源等。耕地面積是影響小農戶商業化可能性的一個重要因素。耕地面積的大小直接決定了小農戶的生產規模。較小的耕地面積限制了農戶進行大規模、高效生產的可能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商業化的進程。擁有更多耕地的家庭才會有更大的可能性去使用農業機械,更多地使用農業機械可以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率,為市場創造盈余。而且耕地面積越大,農產品的產量可能越高,在滿足自給自足的基礎上,剩余農產品可以用于銷售,從而增加農戶的收入來源。同時,較大的耕地面積也有助于農戶實現農產品的多樣化種植,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進而促進商業化發展。另外,土地可以作為信貸的抵押品,擁有更多的土地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多貸款,從而讓農民更有能力加大投資、改良技術和設備,在生產力提高的前提下增加他們的市場參與度。除了耕地面積以外,氣候條件也是影響小農戶商業化可能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氣候條件決定適宜的生長作物類型以及間作的可能。相對于谷類、薯類或豆類等糧食作物,水果、蔬菜以及其他經濟作物由于更易于銷售,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民會更有可能參與市場。雖然只種一種作物的單作制度也可以產生經濟效益,但對于農民來說,間作系統可以作為一種風險管理工具,被農民用來提高他們的市場參與度。間作技術可以為家庭提供更大的作物多樣性,降低作物歉收的風險。另外,水資源充沛與否也會對農業商業化產生重要影響。很多地區的農業是雨養農業,農業生產率嚴重依賴降雨,雨量充沛與否決定可銷售盈余的產生與市場參與度的高低。此外,在水源便利的地區建設灌溉系統可以為農作物種植提供穩定可靠的水源,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率,相對于沒有灌溉使用的農場,有灌溉使用的農民更有可能參與市場。
2.1.2 市場可達性。
市場可達性概念最早由Donaldson等[14]提出,主要指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地區間的貿易成本降低,市場可達性增加。市場可達性以多種方式影響著農村家庭的就業結果和收入前景。首先,貧困往往與區域的偏遠程度密切相關。Jalan等[15]研究得出生活在偏遠或孤立地區的人們很可能會有更高的貧困率。他們提出了地理資本(geographic capital)這一概念,認為地理位置是衡量地理資本的重要因素,地理位置偏遠,則地理資本就低,是地理因素造成了“空間貧困陷阱”(spatial poverty traps)。因為缺乏與異地經濟積極的空間聯系,一小時通勤距離內的城市化程度越低,市場產品和服務的可獲得性就越差,貧困率就越高。其次,道路基礎設施的使用也被證明是農村非農就業和收入的強大決定因素。道路通過將村莊與不同產品和勞動力的廣闊市場聯系起來,改善了信息的獲取,促進了人口和商品的進出頻率,道路質量越好、其連接的地方越多,市場可達性就越強。充足的基礎設施,特別是運輸網絡和營銷系統,是管理經常性生計活動的重要先決條件。以距最近市場的距離和距主要道路的距離來衡量,如果運輸和銷售不困難,經營生計的農民都會將其盈余的產品投入市場進行商業化,獲得的收入一部分用以改善生計,另一部分則追加投資以賺取更多的收入。再次,互聯網為農村居民提供了比較優勢。當地營銷要求農民有機會進入銷售市場,并自己支付運輸費用,基于家庭農場的規模和位置這些不可改變的特征來講,農民很難從中獲得足夠的收入,這對于生活在偏遠地區的農民來說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過去10年農村地區“村村通”工程的普及和在線交易平臺(如淘寶、微信、抖音等)的涌現,有助于農民通過互聯網直接向消費者銷售農產品,地理位置不再是個限制,不斷降低的溝通成本使得農民能夠向地理距離越來越遠的消費者銷售商品。
2.2 社會因素
2.2.1 個體差異。
個體差異包括性別、年齡、階層、民族、教育水平和婚姻狀況,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人力資本差異。人力資本是人們參與生產過程利用其潛在技能獲取利潤的能力,它包括天生的技能和才能,也包括后天獲得的,如教育、專業知識、資格和實踐。在這里人力資本可以被解讀為知識和專長,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教育水平越高,或者他們在某方面的經歷越長、經驗越多,他們就越有可能被視為某方面的專家,越有可能在自身人力資本的作用下產生更積極的職業成果。與傳統農業不同,農業商業化對農村青年的知識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農村青年要掌握新品種培育、高效施肥、智能灌溉等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以外,由于農業商業化涉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因此需要農村青年具備一定的如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風險管理等經濟管理知識。農業商業化還意味著農民需要更多地與市場接軌,了解市場需求、價格波動和競爭情況,因此,農村青年還需要具備市場分析能力,能夠根據市場趨勢制定合理的生產和銷售策略,從而進行科學的決策和資源優化配置。此外,信息技術在農業商業化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物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農村青年除了要掌握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基礎知識以外,由于在農業商業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如氣象數據、土壤數據、作物生長數據、銷售數據等。農村青年還需要具備數據處理與分析的知識與技能,能夠運用統計學、數據挖掘等方法,從這些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為農業生產決策提供支持。另外,隨著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廣泛應用,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也日益突出,農村青年需要也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學會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和農業生產數據,防止信息泄露和被濫用。而與農業商業化對農村青年的知識和技能提出的高要求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我國當前農村青年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接受優質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機會少,其知識和技能難以匹配農業商業化的要求。因此,要想使有利的時空環境真正成為農村青年可以利用的返鄉就業的機會,需要正視農村青年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來提高農村青年的知識和技能。
2.2.2 社會關系。
在農村發展中,社會關系越來越受到重視,被視為個人或集體行動的重要資源,是克服貧困、培養競爭力和發展農村地區的關鍵因素,對農業商業化產生了重要影響。首先,農村社會關系形成了復雜的社會網絡,這些網絡在農業商業化過程中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傳統農村社會中的關系通常被認為根植于密切的人際關系網絡中,支配著個人生活。在這樣的社會關系中,每個人都貢獻自己獨特的資源和專業知識,從根源上解決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不利因素。通過親屬、鄰居、朋友和社區的聯系,人們可以更容易地協調行動、分享資源、交流信息和互相幫助。這種網絡的存在使得農村居民能夠更好地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和問題。其次,農村社會關系中的信任機制對于農業商業化至關重要。我國農村社會關系體現出明顯的差序格局特征[16]。有學者將這種差序格局社會關系網絡進一步劃分為4種關系:第一層居于網絡中心的血緣家族關系為強連帶關系,第二層的親朋密友關系為熟人連帶關系,第三層的一般交往關系為弱連帶關系,最外層的陌生人關系為無連帶關系[17]。一個人的社會關系是一筆重要的資產,就信任和互惠而言,血緣家族關系是農村社會關系中最重要的貢獻者,可以在家庭面對突發的外部沖擊或不幸時提供安全網,也可以為家庭成員的生存和發展提供重要渠道和機會。再次,農村社會關系網絡作為社會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農村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一個人或家庭擁有的社會關系越多,他們擁有的發展優勢就越多,在同等自然資源稟賦的條件下,他們能夠更容易地獲取資金、技術、人才等關鍵資源,提高農業商業化的資源利用效率。這種資源整合作用對于推動農業產業升級、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具有重要意義。比如一個果農在銷售其產品時缺乏政策幫助的情況下,建立外部聯系的個人能力就成為其進入水果市場的關鍵因素。盡管果農的個人特征(年齡、生產力和創業能力)很重要,是否擁有所需的社會關系是造成果農之間重大差異的主因,擁有最佳社會關系的生產者必然會獲得最好的收益。
2.2.3 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也是影響農村青年對某種生計機會的選擇的重要因素。簡而言之,文化傳統是指一個群體共有的信仰、價值觀、規范和習俗,其根植于生活并支配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文化傳統極大地影響著農村青年對于生計的追求。生計機會不僅在地理上是預先確定的,在文化上同樣也是。某種行為方式被認為是對的,某種順序、安排被認為是可取的,文化傳統的維護就是做出這一認定的判斷依據。雖然傳統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但共識決定了其文化中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得到保留和實踐。首先,文化傳統中戶主這一角色是影響農村青年的生計機會選擇的重要因素。戶主是農村家庭收入的專屬創造者、家庭成員的依賴者。戶主的傳統角色是賺取收入,承擔著照顧和支持家庭成員的責任。同樣,他控制家庭資產,根據他的經驗和現有資源,發起和動員家庭成員追求生計。在高扶養比的大家庭中,家庭收入能力有限,在大多數情況下,通常沒有足夠的資源來維持和滿足家庭各方面的需求,沉重的家務負擔和責任常常會導致戶主對部分家庭成員應有權利的割舍。這些都會抑制家庭其他成員的謀生舉措,對他們生計機會的選擇產生重大影響。其次,文化傳統中婦女的弱勢地位也對其生計機會選擇產生了重要影響。婦女的傳統生計角色是家庭的守護者。由于基于文化的不平等,家庭中分配給婦女的生計角色更多地集中在非貨幣化的活動上,如生育、持家等。婦女作為家庭中的守護者,她們可能因為照顧生病臥床的家庭成員、嬰兒和承擔其他限制行動的家庭義務,從而無法參與家庭以外的一些生計活動。最后,財產權事實上只屬于家庭中的男性成員的傳統極大地影響了農村女性青年的就業機會空間。在農村傳統中,家庭有男孩的話,女孩無權繼承家庭財產,也很少確立其對土地和其他生產性資產的權利。女性出嫁以后即使土地和其他生產性資產的使用權有保障,也很少能自由地充當獨立的代理人。這是因為她們的權利來自她們作為妻子或母親的身份,而她們獲得土地和其他財產的程度因家庭中男性成員的社會地位而異。這種基于性別的財產權限制了農村女性青年的生計機會和生計追求。總而言之,傳統文化的持久力量通過世代相傳的習俗、規范和義務在為家庭生計發展提供解決方案的同時,也抑制了農村男女青年追求自身生計利益的努力。
3 拓展農業商業化轉型與農村青年返鄉就業機會空間的對策建議
3.1 地理因素方面:將促進當地農業價值鏈作為創造體面就業的引擎
農業價值鏈是指農產品從生產、加工、流通到消費的全過程中,各個環節參與者通過合作與協調,共同創造和分享價值的過程。農業價值鏈始于農業投入,止于食品零售和餐飲服務,大的方面包括生產、儲存、加工、運輸、批發和零售5個階段,每一階段所需勞動技能各不相同,由此所產生的就業機會也就各異。大多數從事農業的農村青年都參與了上游的農業生產,但很少有人參與農業價值鏈的下游活動——食品加工。食品加工業與農村經濟有很強的后向聯系,因為所有的原材料都是由農民生產,因此食品加工業的任何增長,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會對農民就業和農村經濟產生直接影響。人們普遍認為,食品加工業是最適合為農村青年創造就業機會的部門,主要理由為:一是食品加工業比其他部門更有可能位于小城鎮和農村地區,以確保靠近生產源頭;二是食品加工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往往雇用低技能勞動力,能為目前大量教育程度低的農村青年提供非農工作機會;三是食品加工業可以與其他糧食和非糧食部門建立強大的前向和后向聯系,這意味著對當地經濟的非農就業影響可能很大,能夠促進本土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在這種情況下,農業價值鏈上的就業前景代表著一個巨大的未開發的創業、就業的機會空間,政府需要對該領域的就業前景和發展給予應有的重視和促進。因此,提出如下建議:①利用小城鎮將農村和城市發展聯系起來。小城鎮是大都市與農村經濟聯系的樞紐,將資源和投資集中于小城鎮的發展,應優先考慮運輸和營銷基礎設施,以改善市場準入和價值鏈增值。②創造私營部門投資的有利環境。包括政策激勵和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刺激私營部門釋放對當地農業價值鏈各階段的生產性投資,尤其是地理標志產品的投資。因為地理標志產品擁有源于該地理位置的質量和聲譽,通常能產生優質的品牌價格和旅游業上的附帶效應,有助于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并作為一種發展工具帶動一方經濟的發展。③促進農村地區、中間城鎮和城市中心之間的勞動力流動,創造條件吸引青年男女在當地農村和城鎮生活和工作。吸引年輕人的不僅是農業的盈利能力,還有當地農村地區和小城鎮能夠提供的基本服務和便利設施。總之,農業商業化是一個高度依賴生產者、企業和貿易商的復雜過程,離不開價值鏈上、下游行為者的共同作用和政府政策的促進和支持。
3.2 社會因素方面:政策應糾正多個層面的不平等以增加就業機會的可獲得性
在上述分析中,雇主從市場購買的勞動力,并不是標準同質的商品。在這里,勞動力的特點不光是技能,教育和培訓的差異,還有社會關系、文化傳統的不同。雖然每個人都會自主或不自主地調整他們的偏好或選擇,以匹配自身的資源和約束,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使結果高配,尤其是農村青年。這就需要政府政策明確針對多個層面的貧困和不平等,并禁止對某些群體的排斥。對此提出以下建議:①改善農村生計應提高婦女在農村、農業發展中的作用。農村社會歧視性的文化傳統直接影響婦女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活動的參與,對她們的能力發展和職業抱負有強大的抑制屬性,對此,政府應加大力度將文化環境重塑為開放和支持婦女創業、就業的文化土壤。具體措施包括:制定并執行性別平等政策,加大對婦女教育和培訓的投入,為婦女創業提供資金扶持和優惠政策,加強對性別平等觀念的宣傳和教育,建立完善的婦女創業和就業服務體系,以及加強對婦女創業和就業政策的監督和評估工作等。②加強對農村青年的知識和技能培訓。盡管農業食品價值鏈有巨大的機會空間,但大多數農村青年受教育程度低、技能不能匹配職位要求的資質,阻礙了在價值鏈上發展或獲得更好工作的嘗試。與此同時,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私營部門雇主很難找到合格的人選來填補職位空缺。因此,政府應進一步探索高水平人力資源培訓的有效機制,通過優化教育資源分配、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提供創業支持、加強網絡建設、引導社會參與、培養國際化視野以及建立激勵機制等措施的綜合實施,為農村青年的全面發展和高水平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只有當農村青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掌握了技能,他們才能利用食品價值鏈上的所有機會,從中受益并為之做出貢獻。③優化農業價值鏈上行為者的關系和運作效率。農業價值鏈上的行為者主要包括農戶、農業企業、經銷商、物流服務商、零售商以及消費者等。與價值鏈上行為者的聯系是農村青年創業、就業的關鍵。加入諸如合作社之類的農民組織,將有助于農村青年獲得價值鏈上行為者的信任與團結,并使他們在獲得服務、資金和市場上變得更加容易。事實證明,無論是專業合作社還是勞務合作社都是年輕人參與農業、并通過農場內外活動增加社會資本和就業機會的有效渠道。
參考文獻
[1]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習近平對“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報,2023-12-21(01).
[2] 劉利花,尹昌斌.對中國農業商業化發展的思考[J]. 生態經濟,2014,30 (1):120-123,140.
[3] 田少波.我國農業保險商業化運作初探[J].保險研究,2004(9):32-34.
[4] 顧海英,張躍華.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商業化運作:以上海農業保險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05(6):53-60.
[5] 謝東鷹.我國農村金融體制的商業化變革與法律對策[J].商業研究,2006(13):178-183.
[6] 郭承寶,臧日宏.中國農業政策性金融商業化轉型中的博弈[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0(5):42-45.
[7] 顏明.青年走出村莊的選擇:基于云南山區農村的經驗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8(6):28-34.
[8] 童俊.金融危機下湖北省農村青年轉移就業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10(2):80-81.
[9] 董金秋.推動與促進:家庭資本對青年農民非農就業行為的影響機制探析[J].青年研究,2011(1):55-62,95.
[10] 張青,況志華,王焰輝.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村青年非農就業的影響研究[J].金融與經濟,2021(11):34-45.
[11] 樊立惠,王鵬飛,蘇錚,等.全球鄉村資源商品化研究熱點及其對我國鄉村振興的啟示[J].世界地理研究,2024,33(5):45-49.
[12] PAINTER T,SUMBERG J,PRICE T.Your “terroir” and my ‘action space’:Implications of ifferentiation,mobility and diversification for the approche terroir in Sahelian West Africa[J]. Africa,1994,64(4):447-464.
[13] SUMBERG J,ANYIDOHO N A,LEAVY J,et al. Introduction:The young people and agriculture ‘Problem’ in Africa[J].IDS bulletinm2012,43(6):1-8.
[14] DONALDSON D,HORNBECK R. Railroads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A “market access” approac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6,131(2):799-858.
[15] JALAN J,RAVALLION M.Spatial poverty traps[R].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1997.
[16] 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7] 黃光國.中國的權利游戲[M].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
作者簡介 李鳳梅(1974—),女,黑龍江佳木斯人,副教授,博士,從事“三農”政策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4-25;修回日期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