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從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對科技創新進行了頂層謀劃和系統部署,提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習近平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既是中國共產黨科技理論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現實問題的光輝典范。習近平科技創新重要論述在生成邏輯上體現了理論性、時代性、實踐性;在理論旨歸上展現出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面向實踐的理論定位與因地制宜的現實品格;戰略思維、底線思維、全球思維、系統思維和辯證思維是其哲學思維的集中表現。
關鍵詞:習近平重要論述;科技創新;生成邏輯;理論旨歸;哲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B27;F124.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9-0015-04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正確認識和把握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發展方向,不斷深化新時代科技創新的內涵,為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的制定,為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指導原則。
一、習近平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生成并不是偶然的,既是把握世界科技潮流大勢,立足中國實際國情,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黨的歷代中央領導集體科技創新思想的繼承發展。同時,他指導科技工作的經驗為其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實踐基礎,實現了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高度統一。
(一)習近平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生成的理論邏輯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馬克思就意識到科技的重要性,指出“資本是以生產力的一定的現有的歷史發展為前提的——在這些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1]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把馬克思科技創新觀與中國科學技術滯后的實際相結合,明確提出:“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2]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鄧小平旗幟鮮明地強調:“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3]在新世紀,江澤民指出:“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4]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這些理論的同時,獨創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黨的歷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解放和發展科學技術生產力的思想。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刻認識到創新驅動是形勢所迫,之后又圍繞科技創新先后提出一系列論斷:“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化發展動力。”[5]“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6]。由此可見,習近平科技創新重要論述一以貫之地將科技創新放在推動國家發展核心動力的位置,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創新發展。
(二)習近平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生成的時代邏輯
習近平科技創新重要論述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我國科技實力實現突破提升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同時,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格局正在經歷深刻演變,大國博弈風起云涌,系統性風險加劇,這些都提出新的時代命題,科學技術正成為決定國家前途命運和人民生活福祉的關鍵因素。從國際上來看,科技創新水平已成為影響經濟周期最重要的變量之一,抓住了創新能力也就意味著抓住了經濟總量躍升的主要因素。各個發達國家都在擬定并不斷更新促進高新技術發展的政策規劃,如美國的《國家戰略性計算計劃》、德國的《國家工業戰略2030》、歐盟的《歐洲數據戰略》等,積極搶占發展先機。從國內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規模、醫療保障等方面取得非凡的成就。但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發展方式不科學等問題,以及人民對于高質量產品和服務、民主、法治、環境等提出了更多要求,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當前解決國內社會問題的突破點和重要手段。
(三)習近平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生成的實踐邏輯
習近平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生成,與其領導科技工作的多年實踐經歷密不可分。早在河北工作之時,習近平面對農村文化科技落后,多次強調科技和人才在發展中的重要性,要靠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廣建設現代農業。在福建廈門工作之時,習近平提出科教興市方針,重視科教事業的發展,以科教投入促進技術進步。在浙江任省委書記之時,又提出建設創新型省份的理念,就推動科技創新進行多次戰略部署。在上海任市委書記期間,習近平專程前往浦東新區考察,強調通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轉變上海的經濟發展格局,提升國際性大都市的核心競爭力。進入中央工作后,科技創新發展狀況始終是他一直牽掛的事情,根據工作實際不斷地作出新論斷、新表述。由此可見,習近平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正是在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中得以形成和發展。
二、習近平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理論旨歸
習近平科技創新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發展的生動詮釋和具體表現,不僅有其明確的價值歸宿,也體現了共產黨人一貫的價值追求。
(一)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
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的根本立場與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與世界觀一脈相承。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7]。他始終把人民擺在科技發展的突出位置,一以貫之地把科技創新作為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一方面,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創新能力,形成勇于科技創新、大膽科技創新的氛圍。另一方面,科技創新從根本上說是為了人民,這是發展科技的價值導向。例如,以高鐵為代表的軌道交通、擁有自主產權的5G技術、建成開通的北斗三號全球導航系統等,都為人民的生活帶來切實的便利,使科技創新真正成為人民幸福的源泉。
(二)面向實踐的理論定位
習近平緊密結合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科技發展的現實處境,所指導科技工作的實踐,為其科技創新思想形成打下理論和實踐根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地擘畫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圖景,指導國家現代化建設,運用科技的力量來治理中國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狀況。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8]無論是非接觸式高精度體溫測量、大數據疫情溯源系統和健康碼識別,還是線上辦公、智慧課堂等,科技創新成果為疫情防控提供強大支撐。科學技術能夠更好地為國家發展安全服務,是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實踐性的鮮明體現。
(三)因地制宜的現實品格
科學技術的變革推動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習近平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洞察到一個國家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規律,并指出:“每一次科技和產業革命都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面貌和格局。一些國家抓住機遇,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快車道,甚至一躍成為世界強國。”[9]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抓住科技發展的大好時機,才能真正地走上自主創新之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一方面,要尊重科技革命發展的規律性,把握世界科技革命發展大勢。另一方面,按照科技創新規律配置資源、培養人才,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緊緊圍繞實現中國夢的現實需要,使科技創新成為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動力。
三、習近平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哲學思維
習近平站在我國和世界發展的歷史新方位,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出發,精準把握科技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從多個維度對科技創新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在哲學高度體現了戰略思維、底線思維、全球思維、系統思維和辯證思維。
(一)科技創新戰略思維:制定科技進步大戰略
戰略思維強調思維的整體性、根本性和方向性,是觀大勢、謀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的思維。習近平自覺運用戰略思維分析科技創新問題,強調推動科技創新,要做好戰略選擇。首先,他提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和“三步走”戰略,為中國科技創新事業描繪了藍圖,明確了時間表。其次,為科技創新明確了戰略方向,中國科技創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6]具體來看,面向科技前沿就是要科學研判科技發展大趨勢,在重大、尖端前沿科技領域有自己的發展余地;面向經濟主戰場就是為經濟發展的質量與可持續性提供強勁科技動力;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就是解決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抓住戰略機遇,在制約未來發展的領域打開新的突破口;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是堅持需求導向,在生物醫藥和醫療設備等重點領域以創新為突破口,解決科技發展滯后問題,滿足人民對健康生活的要求。此外,習近平還提出,通過實施“非對稱”趕超戰略、超前部署戰略、科技強國戰略等推動科技創新。
(二)科技創新底線思維: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
底線思維是根據現實需要,劃清并堅守底線,立足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的積極思維。習近平非常重視底線思維,他指出:“在日趨激烈的全球綜合國力競爭中,我們沒有更多選擇,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5]首先,推動自主創新要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我國實現科技事業發展“彎道超車”,實現由“跟跑者”轉變為“并行者”“領跑者”的必由之路。其次,在推動科技創新的過程中要堅定創新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為科技創新提供了信心,中國科技發展可以充分利用制度優勢,整合優化科技資源,在重大科技領域進行技術創新和研發,實現跨域發展。最后,還必須保障科技領域安全,結合我國科技發展現狀,將長遠發展和現實需求相結合,加快推進高科技領域相關立法工作,建設科技安全預警監測體系,防范化解科技創新潛在風險。
(三)科技創新全球思維:構建世界科技命運共同體
全球思維是指思考問題時要具有全球意識,打破一時、一地、一國的范圍局限性和時空封閉性的思維。科學技術是人類智慧的凝結,具有世界性和時代性,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習近平針對世界科技發展全球化的趨勢明確指出:“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不能搞自我封閉、自我隔絕,而是要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6]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前沿項目和重大國際科技計劃的研究,了解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動態,學習最前沿的科學知識和先進技術,從而提升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加速度”,使中國盡快躋身科技強國之列。如今,全人類仍會面臨全球共性問題,例如氣候惡化、網絡安全、衛生疾病等都在持續威脅著人類生存與發展,利用科技創新方式解決全球性問題,是世界人民共同期盼,任何國家都不能身居其中而獨善其身,更不能采取以鄰為壑嫁禍于人的極端做法。事實證明,單靠一個國家的力量,即使國力再強大,科技再先進,也不能解決這些全球性問題。因此,需要世界各國加強科技合作,尤其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歷史經驗表明,國家間的合作是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活力之源,順應科技發展的全球趨勢,能更好地為中國科技創新發展打開廣闊局面。
(四)科技創新系統思維: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
系統思維是指把事物相互聯系的各個方面進行系統的認識,掌握全局、抓住關鍵以形成有機整體的一種思維方式。習近平善于運用系統思維指導和解決我國科技創新問題,他多次強調實現創新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充分考慮到各方面的綜合因素,“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9]首先,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對于科技創新具有推動作用。其中,理論創新可以使原有理論和框架有新的突破;制度創新可以促進體制和機制變革,從而使社會各個創新主體充分發揮創造性;文化創新則通過在全社會弘揚科技文化,營造出有利于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鼓勵民眾積極參與創新。其次,科技創新過程是復雜的,需要政產學研用的協同,明確各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定位,發揮好組織協同作用,以市場為主體,減少科技創新領域的交叉重復,從而消除“孤島”現象。與此同時,面對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創新面臨著更大的風險和挑戰,這也促使科技創新過程需要形成一個系統鏈條,做到全面創新。
(五)科技創新辯證思維:推動科技創新向前發展
辯證思維是指以變化發展視角認識事物的內在矛盾,分析矛盾、找準重點,洞悉發展規律的思維。習近平堅持“兩點論”和“兩分法”,不僅看到我國科技創新取得的成績,也指出其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一是科技創新供給不足,科技創新對于經濟增速的貢獻不突出。二是人才問題,雖然我國科技創新人才資源豐富,但缺乏世界級科技大師,特別是重大科技創新項目領軍人才嚴重缺乏。三是科技體制問題。這一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總體效能不強;其次,科技創新“帽子多、牌子多”的現象普遍存在;最后,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強。針對以上狀況,習近平牽住科技創新發展的“牛鼻子”,為科技創新提出相應對策和行動指南。首先,把握科技進步的方向,在瞄準新興、交叉學科的同時,選擇能夠從根本上推動基礎研究能力提升的重大戰略項目。其次,加強科技隊伍建設,積極探索用好人才的方針政策,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把國內國外兩個人才資源市場利用好,積極破除傳統思想下對人才的限制。最后,推動科技體制改革,統籌推進科技資源的分配,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投入規模,在一些重點科技創新領域對國家實驗室進行重組,提升中西部地區的創新能力,形成全面系統的科技創新局面,并進一步打通科學技術轉化關卡,促進實體經濟增長。
四、結語
習近平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開拓了中國特色科技創新道路,是一個理論與實踐辯證統一的思想體系,所提出一系列關于科技創新的新觀點、新戰略和新論斷,為新時代科技創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毛澤東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3] 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
[4] 江澤民. 江澤民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5.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7.
[6] 習近平. 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
[7] 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49.
[8]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習近平關于防范風險挑戰、應對突發事件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174.
[9] 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2.
(薦稿人:王世進,大連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
作者簡介:王康標(2000—),男,碩士在讀,大連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