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準就業視域下高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建設是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減少人才需求結構性矛盾的現實要求,是深化職教改革、提高高職院校社會影響力的必然選擇,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其職業競爭能力的有效途徑。針對當前高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認知偏差、課程局限、三教薄弱、合作不力等問題,亟須以就業為取向,通過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教育、制定分層次與體系化教育內容、突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過程性、搭建職業生涯與就業實踐平臺等方面出發,建立健全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關鍵詞:學生就業;高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0"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3343(2025)01-0101-04
高職院校是國家類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國家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優化人才結構、促進和擴大就業的重要使命。自百萬擴招戰略實施以來,高職院校招生人數逐年攀升,導致畢業生人數的增加。近年來,受經濟形勢的影響,高職大學生就業問題愈加突出,引發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作為促進高職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有效載體,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下文簡稱生涯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我認知,在綜合考量主客觀因素與就業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定位,設定未來職業發展目標,并利用人職匹配等方式鎖定最合適職業領域。可見,生涯教育對大學生就業定位及未來職業發展至關重要。就高職學生而言,職業生涯規劃不僅需要貫穿整個學習階段,還需要延伸至整個工作階段,乃至整個人生階段。然而,由于很多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全程化、系統化不足,就業指導工作層次不高,很多學生存在認知局限,因此,亟須立足精準就業視域,構建高職大學生生涯教育體系。
一、精準就業視域下高職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一)緩解就業壓力,減少人才需求結構性矛盾的現實要求
近年來,隨著百萬擴招的逐步推進,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壓力持續攀升。為了解決就業問題,國家推出了一系列舉措,也提供了多方位就業服務,但人才需求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學生就業難與企業“用工荒”問題凸顯。為此,高職院校理應立足精準就業視域,通過全面推進生涯教育體系建設,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擇業觀與就業觀,使之理性規劃人生,補足與職業目標的差距,提高求職成功率,減少不必要的競爭,提升群體有序性,緩解人才需求結構性矛盾。
(二)深化職教改革,提高高職院校社會影響力的必然選擇
高職院校的根本職能是人才培養,生涯教育作為職業人才培育必不可缺的一環,能夠助力學生從思想認識到行為規范的轉變,使之完成由“學生”到“社會人”,再到“職業人”的蛻變。構建生涯教育體系,是高職院校對學生終身發展的責任,生涯教育體系的構建,有助于強化高職教育教學與社會發展需求的對接,對于深化職教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辦學實力及社會影響力均具有重要意義[1]。
(三)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提高職業競爭能力的有效途徑
生涯教育是引導學生盡快完成角色轉變,全面了解未來就業方向,并通過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學生職業能力,使之擁有職業所需的技能、品質,能夠滿足崗位要求,實現人崗精準匹配。為了充分發揮生涯教育的人才培養效用,高職院校需要加快推進生涯教育體系建設,通過系統規劃學生職業生涯,引導其明晰三大“核心問題”,即“為何學、學什么、怎樣學”,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積極探尋實現資源整合、人職匹配及自身價值最大化的可行途徑[2]。
二、高職大學生生涯教育現狀的理性審視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職院校生涯教育起步較晚,無論是教育理念、內容、方式等都存在一定差距。
(一)認知存在偏差,大學生就業定位不精準
根據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涵,高職院校需要結合時代要求,基于學生興趣及能力特點,確定職業目標,并明確就業定位及就業發展方向。然而,現階段很多院校因認知偏差,忽視了生涯教育,不僅未開展必要的市場調研,缺乏就業大數據的整合與分析,而且生涯教育仍沿襲傳統基于學科教育的思維模式,鮮少考慮未來經濟社會及職業發展趨向,甚至有些院校將生涯教育作為選修課,缺乏實踐指導,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就業觀及生涯規劃意識的養成,導致學生在職業目標缺失、職業選擇混亂,只能盲目隨群、被動就業[3]。
(二)課程局限,分層教育體系尚未建立
生源越復雜,學生的需求越不同。在百萬擴招背景下,高職大學生生源包括普高和中職畢業生,還有退伍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高職生源顯示出復雜的差異性。為此,學校要調整教學安排,針對不同群體構建分層次、差異化的指導體系。然而,現階段高職生涯教育并未結合復雜生源群體的職業發展進行精準定位,課程仍沿襲傳統單一陳舊的內容,尚未建立起針對不同群體多元化職業需求的課程體系。有些院校將課程安排在大三,認為只有畢業生才需要指導,課時安排又少,形式也只有畢業前后的幾場講座、求職信息發布、組織求職招聘會等,課程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度不足,導致生涯教育難以滿足不同生源對象的個性化需求,也使得生涯教育質量和效果大打折扣[4]。
(三)三教薄弱,生涯教育缺乏連貫性
在生涯教育中,教師是教育實踐的關鍵,其綜合素質對生涯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影響,教材是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中介,教法是提高教育實效性的重點。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涉及思政、心理健康、管理學等多門學科,要求教師不僅具備廣博的知識、豐富的就業實踐經驗,還要緊跟產業發展步伐,了解行業、企業需求變化,但目前專業師資力量不足,多數教師是由輔導員、就業指導中心人員擔任,不僅專業知識體系薄弱,而且實踐經驗不足,加上繁重的行政事務,影響了生涯教育質量。此外,職業規劃教材內容寬泛而陳舊,欠缺系統性與連貫性,與專業課程的融合不足,缺乏適合國內大學生就業的理論體系,加上教育方式多以課程、專題講座為主,缺乏多樣化的教育手段,授課方式生硬[5]。
(四)合作不力,社會組織力量參與度低
生涯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高職院校與企業、行業等多元社會力量的協同推進,還要求高職院校內部各部門間的通力配合與全面支持,以凝聚教育合力,提高教育質量。然而,當前社會力量參與大學生生涯教育的動力不足,協同育人機制仍不完善,一方面體現在校企合作深度和廣度不足,企業資源反哺生涯教育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表現為行業與高校聯動不夠、校地共建效果欠佳,缺乏實踐基地、實訓平臺、合作企業等資源的統合利用,這導致生涯教育效果欠佳[6],此外,生涯教育課程特征決定了其實施主體涉及就業處、學生處等多個部門,但由于部門間職能差異與信息壁壘,很難產生協同效應。
三、精準就業視域下高職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體系的構建策略
生涯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為了推動生涯教育體系建設,高職院校既要立足全局進行頂層設計與系統規劃,從課程建設、三教改革、組織協同等方面入手,分類實施與逐步推進,助力生涯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
(一)以就業為導向,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教育
高職要強化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教育,將家國情懷等多元化生涯教育融入就業指導中,從國家戰略到地方經濟發展,從大國繁榮到小我成就,使學生全面接受生涯規劃的熏陶,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培養職業責任意識,使之深度參與自身生涯規劃中來[7];另一方面,高職要面向就業,秉持全過程理念,立足頂層規劃設計生涯教育體系,從學生成長與發展規律入手,圍繞學生未來職業目標及個性化訴求,以生涯教學為內容,以專業教學為保障,制定生涯教育體系建設方案,并明確實施細則,將教育活動全面貫穿于整個高職教育的過程之中[8];此外,高職院校要提高對生涯教育的重視度,結合本校特色及資源優勢,創新生涯教育模式,并設置專項資金,以此助力生涯教育課程建設、師資培訓、市場調研及指導服務等軟硬件支出。
(二)調整課程設置,制定分層次的體系化教育內容
針對課程局限、分層教育體系尚未建立等問題,第一,高職要在積極借鑒國際課程體系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強化生涯教育本土化研究,針對本校生源特征,從理論課程、模擬實戰課程、文化課程、思政課程等多元內容出發,建構針對性與操作性強的生涯教育課程體系,確保課程內容貼近社會及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與社會的精準對接[9],同時要結合高職三年人才培養計劃,確立不同階段的生涯教育目標,確保職業規劃教育內容和過程之間存在遞進關系,保障教育體系系統完整、目的性強[10];第二,高職院校要強化校社聯系,通過調研生源教育層次、職業經歷、專項技能、就業方向等,全面把握學生學習動機與就業傾向,差異性定位生源對象,在此基礎上,調整生涯教育內容,并在文化基礎、專業理論與實踐操作安排上體現不同的側重點,凸顯高職院校靈活彈性的課程安排;第三,高職院校要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與專業課程有機融合,構建“專職互融”的課程體系,提高職業生涯教育的針對性。
(三)深化三教改革,突出生涯教育的過程性與可持續性
教師方面,要加強外引內培,既要對外招聘相關專業優秀人才,又要強化既有師資培訓,鼓勵教師參與“職業指導師”培養,將生涯教育導師與專業教師有機融合,組建一支“專職互通”的師資隊伍[11];教材方面,高職院校要組織教研團隊,加快編制校本教材,針對大一到大三各學年學生,設置貫穿全程的課程體系,并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材體系,使之緊跟前沿步伐,持續動態更新,維持學生職業適應力;教法方面,要通過科技賦能,積極探索“線上+線下”授課模式[12],創新多元教學方法,打破單一的課堂授課形式,引入團體輔導、個體測評、行業實踐等多元形式,提高生涯教育的實效性,同時強化“課前”“課中”與“課后”的全程化監督反饋,突出就業目的性與職業方向性,并重點關注大學生潛能挖掘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使職業生涯規劃貫通學生終身發展過程。
(四)強化校企協作,搭建職業生涯與就業實踐平臺
為了解決合作不力、社會組織力量參與度低等問題,高職院校要注重深化校企合作,聯合企業、行業等社會力量推進職業生涯與就業實踐平臺建設,協同助力生涯教育與規劃指導,激發學生就業潛力。首先,高職院校要協同企業深化產教融合,利用“鏈式”生涯培育模式,將專業人才培育與社會實踐鍛煉相結合,貫通生涯、專業、實踐及就業全鏈條,引領學生高效就業,順利推進職業發展;其次,高職要依托行業企業資源,積極推進校內校外生涯教育平臺、就業實踐平臺、實踐實訓基地等的建設[13],使學生通過實習實訓、工學結合、企業參與辦學等方式,全面了解社會現狀、把握企業需求,并在崗位實踐中切身體會職業內容,了解目標行業的招聘要求等,由此規劃自身職業生涯,明確自身短板與不足,為提高專業匹配度和就業成功率奠定基礎;再次,高職院校要設置專門負責大學生生涯教育的宏觀策劃與指導機構,成立大學生生涯教育指導委員會,構建多部門協同運行機制,統籌大學生生涯教育的策劃、組織、實施與管理。
總 結
高職大學生生涯教育不僅關乎其職業能力與就業競爭力的提升,還關乎高職院校人才的全面培養及社會人力資源構成的持續升級。面對市場競爭的日趨白熱化,為了促進高職大學生的精準就業,實現人才與工作的最佳匹配,高職院校要以就業為目標,強化生涯教育的頂層設計與全校聯動,全面整合教育資源,優化課程體系,深化三教改革,構建生涯教育長效機制,通過連續性培養的方式,避免生涯教育出現斷層。著百萬擴招的逐步推進,高職大學生生源對象趨于復雜性、多元性,為了促進生涯教育提質增效,高職院校要充分考量多元復雜生源特征,協同企業等多方社會力量,構建分層次、差異化的生涯教育體系,為提高不同層次大學生的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李成才.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6(01):82-84.
[2] 劉麗紅.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實現精準就業[J].中國高等教育,2018(06):44-45.
[3] 姚曉輝.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取向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8(20):81-83.
[4] 劉孫淵,吳秋迪.百萬擴招背景下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差異性定位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06):49-53.
[5] 張丹鶴,秦小冬.應用型本科院校旅游人才職業生涯規劃“鏈式”培養模式研究——以長春大學旅游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35):26-29.
[6] 張海娟,劉曉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困境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7(11):79-84.
[7] 孟祥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長三角9所高校的調研數據[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39(04):94-102.
[8] 徐幼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目標體系及實現路徑[J].教育評論,2015(02):100-102.
[9] 胡艷蘭.“90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科學路徑探微[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4):88-90.
[10] 李永霞,張煥榮,郎文革.大學本科全過程貫徹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6(07):92-94.
[11] 徐原,李瑩.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J].中國成人教育,2017(08):80-82.
[12] 尹兆華.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探索和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9(Z1):88-92.
[13] 趙曉蘭,黃曉紅.職業生涯規劃視角下構建高職院校學生“慢就業”解困機制[J].中國就業,2024(0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