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文獻和調查研究,分析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過程中的共性問題。以問題為導向,提出引入第三方評價和質量控制體系將有利于解決評價主體不全面、院校自控不健全、評價客體失活、評價結果公信力低、整改不到位的問題,并從組建團隊、設計標準、健全機制三個方面總結了具體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第三方評價;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監控;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3343(2025)01-0081-04
職業教育評價是與職業教育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高度相關的活動,實質是對辦學方向和目標達成度的一種判斷、檢驗和測量,對于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推進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破解職業教育評價難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1]。第三方參與的培養質量監控,作為傳統教育評價的衍生,能讓評價結果更具獨立性、專業性與權威性。本研究以問題為引領,梳理第三方參與和質量監控對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意義,并進一步提出第三方質量監控的具體實施辦法,為構建現代學徒制質量監控體系打下基礎。
一、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困境
(一)目的不清晰: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成為考核管理的工具,評價客體失活
根據文獻和調查研究,目前國內職業教育對人才質量評價的目的,大多通過收集數據來衡量學校、評價教師、考核學生,評價結果成了評級、考核和獎懲的依據,當評價反饋喪失了其“指揮棒”的功能,也就無法指導評價客體的實踐,使客體失活。這種帶有“附加值”的評價,會驅使評價客體更重視評價結果所帶來的“效益”,而不是從評價結果中反思和改進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被評價的學校、教師、學生可能會抵觸這種考核式的評價和評價主體,從動機上只追求結果而忽視過程,從行為上也會存在回避評價、干擾評價等消極抵抗,從而影響評價的客觀性和結果的公信力,此外,對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企業方,這種考核式評價又很難為其帶來“效益”,使評價反饋形同虛設,很難驅動企業配合進行人才培養的優化和改進。
(二)主體不全面: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以學校自評為主,評價結果不客觀
職業院校的辦學質量診斷和評價逐步轉向以自我評價為主,而在潛意識中職業院校更多地希望大力宣傳正面和標志性的成果,對其辦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隱匿不愿意回應或缺乏挖掘的意識。[2]職業院校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以學校自我評價為主,雖然在評價標準設計、內容制定方面有培養企業的參與,但是在真正的評價實施和反饋過程中,企業參與度較低,尤其是對學校辦學、培養方面鮮有院校邀請企業參與評價。另外,如行業協會、家委會等其他社會層面評價主體的缺失,使職業院校現代學徒制培養質量的評價,缺乏第三方更加客觀的視角,使得評價標準、內容不全面,評價結果不客觀。
(三)權責不獨立:政府對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控制權較為集中,其他評價主體公信力低
近年來,國家出臺的多部指導性政策文件都提出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的要求,和“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的指導意見。但由于政府對職業學校評價的控制權較為集中,各評價主體的責權邊界不明,非政府的評價主體無法獲取真正意義上的評價“解鎖權”。[3]各院校現代學徒制的開展情況,以及人才培養質量情況,多以“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現代學徒制相關國家成果獎”等政府機構組織的申報、評比結果為評價依據。缺乏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的賦能和權責劃分,缺乏如“軟科”等具有公信力的非官方評價機構的參與,兄弟院校、合作企業和其他社會機構對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公信力較低,評價反饋的效果受限。
(四)反饋不通暢: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和反饋形式傳統單一,整改效率低
傳統的教育評價存在重分數輕素質、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以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等問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也存在類似問題,評價形式以評分為主,缺乏描述性的分析,評價反饋以分數、等次為主,主要通過面談、分析會等形式進行反饋。這樣的傳統單一的評價反饋形式,一方面使學校評價缺乏系統性,教師評價缺乏指導性、學生評價缺乏全面性;另一方面也使評價反饋不能及時有效地傳達給評價客體,如學生的企業學習評價不能及時反饋到學校,學校的評價企業也不了解,家長更是無法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再加之評價反饋中缺乏切實有效的整改意見,讓評價反饋后的整改工作,一不能對癥下藥,二不能亡羊補牢,三不能錦上添花,整改效率低下。
二、第三方參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監控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校企協同水平,充分體現現代學徒制特點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是一種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協同的培養模式,企業參與培養的深度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政、企、社等第三方協同參與人才培養,有利于企業方深入參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加深校企協同的深度。首先,通過質控與反饋發現校企雙方在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優化;再次,校企通過共同參與質控,會發現更多校企的合作增值點,從而進一步提升校企協同的水平,提升現代學徒制培養質量。
(二)有利于形成自控機制,提升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全面性
第三方參與的評價與原有校內督導體系雙系統閉環運行。一是雙系統分工協作有利于健全質控標準,全面覆蓋各評價客體,使評價反饋與質控系統更客觀;二是第三方評價與校內督導雙系統相互監督,防止評價反饋出現“一言堂”,有利于用新視角發現問題,直面問題,創新整改與優化對策,使評價與質控反饋更公正;三是多元主體的參與,提供更多評價視角,促進了評教標準和評教內容的完善,質控點的增加和評教內容的擴展,都使評教反饋更加地全面。
(三)有利于強化過程管理,提高客體參與整改優化的積極性
人才培養的質量控制是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各個環節,采用檢測、評價、分析等方法了解影響人才培養的因素,通過反饋、預警、整改、優化等手段調控各因素,從而控制人才培養的質量。相較于傳統的教學評教,質量控制更強調培養過程的監控管理和及時預警。這種實踐指導意義較強的評價機制,幫助評價客體及時規避錯誤和風險,提高實踐效果以及評價客體的積極性。
(四)有利于打通反饋通道,增強反饋預警性和時效性
人才培養質量控制在傳統教學評價的基礎上,要關注整個培養過程的各環節和因素,需進行更加短、頻、快的評價反饋,通過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網絡平臺,實現質量控制的數據監測、預警,通過壯大質控團隊規模,實現直接面對評價客體的反饋機制,增強了質量控制的預警性和時效性。
三、第三方參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控制的具體措施
(一)組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第三方質控團隊
1.遴選團隊成員。開展涉及政、社、行、企、校多方評價主體資源的調研和遴選,在已有相對獨立的校內第三方基礎上,組建、培訓一批優秀、稱職的合作企業兼職督導團隊;由職教研究院(政府機構)、行業協會、兄弟院校、家長以及具有公信力的社會機構組成校外督導團隊,形成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第三方質控團隊,按學期分專業制訂質量控制實施計劃,與校內質控督導團隊聯合參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控制全過程。
2.明確團隊權責。第三方質控團隊構成多元,人員復雜,必須明確角色定位,厘清職責權限,才能融洽合作、高效質控。政府作為“統籌者”,通過頒布政策文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供保障資金等方式參與第三方質控,為第三方質控提供有效的制度統籌[3]。院校作為“深度參與者”需切實接納第三方參與人才培養質控的形式,建立和健全自身的現代學徒制教學評價體系,協調與其他質控主體之間的關系,保證第三方質控的順利開展。企業作為“協同參與者”與院校協同開展現代學徒制育人的同時,配合院校建立和健全自身的現代學徒制教學評價體系,管理協調好培訓中心、企業島的企業師傅參與第三方質控。校企雙師作為“協調配合者”既參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控,同時作為質控客體表達教師群體的訴求,完善質控標準和內容。學生作為“直接受益者”可以參與校企現代學徒制教學質控,同時促進其發展和成長,促使第三方質控制度的健全和創新。社會作為“輔助監督者”為院校的人才培養提供各項外部支持,也是校企人才培養的監督者和檢驗者。
(二)設計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第三方質控標準
在認真落實教育部、省市教診改工作各項要求的基礎上,將各項要求與學校的現代學徒制人才質量培養質控工作緊密結合,確定質量控制點、診斷點,進行實時監控反饋。[4]
1.從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過程的維度。根據五年制高職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過程四個環節的評價指標設計,主要對所有人才培養參與者,實施培養的各個環節進行質控,形成了圍繞“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學過程、資源管理”四個項目設計的12項一級評價指標和若干二級評價指標。(見表1)
2.從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控客體的維度。主要對照五年制高職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權責分工設計評價指標,主要用于分主體情況下對現代學徒制培養的總體情況進行質控。形成了圍繞“政府履職情況、院校和企業培養情況、師資素養、學生培養成效”四個項目設計的,10項一級評價指標和若干二級評價指標。(見表2)
(三)構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第三方質控機制
1.構建運行機制。第三方質控團隊與校內督導團隊按照“雙線并行、多元評價、閉環反饋”運動機制對人才培養進行監管與控制,形成目標體系、過程體系、評價體系和反饋體系。第三方質控團隊制定和完善針對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各環節的質量監控制度,并通過調研、論證會、分析會、教研活動、聽課、數據采集分析、材料檢查等形式參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質量監控的內容涵蓋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學資源、生源情況、企業運行、畢業情況、實習工作情況等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校內督導團隊主要對校企現代學徒制的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質量監控和評價,并通過信息化平臺進行及時反饋。
2.構建反饋機制。在人才培養質量反饋方面,建立和不斷完善關于目標體系、過程體系和評價體系的終極反饋、過程反饋和結果反饋制度。借助智慧校園、聯院及各院校辦公平臺微信小程序等網絡平臺,圍繞“聽課反饋”“數據分析”“診斷報告”“問卷調研”等常用評價反饋形式設計制作網絡運行模塊,校外第三方和校內督導共同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無時差反饋,實現人才培養質控形態的轉變。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關鍵節點的數據預警,提醒人才培養質控的主體和客體關注該人才培養環節的運行情況,第三方督導團隊根據實際的培養情況,可以通過診斷會、專題沙龍等形式共商對策,進行培養策略調整,科學提升人才培養的成效。
3.形成系列化機制。在運行機制和反饋機制逐步優化完善的基礎上,形成系列化的第三方參與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質量控制機制,重點完善院校質量控制自我約束機制、校企共育協同管理機制、第三方質量控制運行和反饋機制。[4]系列化制度和機制的建立,為五年制高職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控制體系的構建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任占營.新時代深化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的現實意義、政策路徑和成效表征[J].職教論壇,2021,37(08):14-20.
[2] 侯敬芹,呂志敏.職業教育第三方評價:問題與對策優化[J].職教論壇,2021,37(08):163-168.
[3] 陸宇正,湯霓.職業教育第三方評估中的利益相關者:角色定位與行動機制[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01):12-17.
[4] 陸志良,黃志杰.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構建——以江蘇省太倉中等專業學校為例[J].江蘇教育,2020(44):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