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文章結合教學的審美體驗策略,構建“美趣導學”教學模式,通過挖掘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自然美、人物美、藝術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與審美能力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美趣導學;審美教育
語文教材本質上是審美教育的重要載體,其中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元素,為培養學生審美素養提供了優質資源。當前語文課堂普遍存在重知識傳授輕審美體驗、重文本解析輕審美創造的現實困境,導致學生審美感知能力與文學鑒賞水平難以有效提升[1]。教師要系統梳理教材中的美學資源,構建自然審美、人格審美與藝術審美的三維框架,將審美教育有機融入常規教學。
自然審美是培養學生審美敏感性的基礎維度。教師需提煉文本中自然意象的時空特征與情感意蘊,通過意象聯想法構建審美圖式。在教學中創設多維感知通道,引導學生將文字符號轉化為視聽通感,在頭腦中建構立體審美空間。同時結合比較閱讀策略,辨析不同作家自然書寫的個性特征,理解自然描寫與情感表達的關聯機制,形成對自然美學的系統認知。
例如,在《濟南的冬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自然審美”為核心目標,設計三階遞進式教學活動。課堂伊始,教師播放紀錄片《中國四季》中濟南冬日實景片段,引導學生思考“溫晴”這一核心詞的獨特性。隨后開展“文字解碼”任務:學生分組圈畫“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等典型語句,通過替換比較法分析“圍”“臥”等動詞的審美意蘊。教師利用智慧課堂系統將學生標注的自然描寫分類投射至電子白板,生成“山形圖”“水色軸”“雪景譜”三大意象群。在“審美遷移”環節,學生借助增強現實技術掃描課本插圖,立體觀察小山與城郭的空間關系,結合“青黑的矮松”“微黃的陽光”等色彩詞,以小組為單位繪制“水墨冬韻圖”,并配文闡釋畫面意境。最后布置跨學科作業:結合地理教材中“地形與氣候”知識,撰寫《南北冬景審美差異報告》,從文學審美與科學認知雙重視角分析地域特征對自然的影響。
教師通過動詞替換比較與增強現實技術應用打破了傳統文本分析的平面化局限,使學生直觀體會老舍語言“簡而妙”的藝術特質。跨學科作業設計架起文學審美與科學認知的橋梁,既深化了學生對自然美學的理解,又培養了批判性思維。這種“感知—解構—創造”的教學路徑,實現了從審美體驗到審美創造的躍升。
人物審美需要建立文本細讀與價值判斷的雙重機制[2]。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外貌描寫、言行分析、心理揣摩等路徑,解構人物的立體形象。在價值層面引導學生辯證看待人物的道德品質與人性光輝,通過角色代入、心理置換等策略建立情感聯結。這種審美過程既包含感性體驗的審美移情,也涉及理性思辨的價值判斷,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共情能力與人文素養。
例如,在《鄧稼先》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聚焦“人物審美”維度,構建“三維透視”教學模式。課堂以“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寫作范式導入,要求學生用三個關鍵詞概括初讀印象。進入文本細讀階段,教師設置“顯微鏡·放大鏡·透視鏡”三級任務:首先圈畫“戈壁灘”“顫抖的手”等細節描寫,制作“科學家表情包”解讀人物特質;接著對比楊振寧《鄧稼先》與電影《橫空出世》中陸光達的形象塑造差異,撰寫《雙面鏡中的科學家》比較分析報告;最后開展“時代棱鏡”研討活動,結合“兩彈一星”歷史影像資料,分組探討“忠孝難兩全”“大家與小家”等倫理命題。在“審美重構”環節,學生化身紀念館策展人,設計“鄧稼先精神展廳”的三大主題展區,制作交互式導覽手冊,將“科研手稿”“家書信件”“工作場景”等元素進行藝術化編排。課后延伸活動中,學生采訪身邊的科技工作者,制作《新時代的“鄧稼先精神”》微紀錄片。
該設計既遵循“由文及人”的認知規律,又通過現實觀照實現精神價值的當代轉化,使人物審美教育真正抵達學生心靈。
藝術審美聚焦文本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性。教師需解析作品的結構藝術、修辭技法與文體特征,揭示藝術形式與思想表達的互動關系。通過典型語段的對比研讀,引導學生體會文學創作的匠心獨運,理解藝術美學的生成規律。在鑒賞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文本秘妙的敏銳眼光,形成對文學作品的深度解讀能力。
例如,在《變色龍》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聚焦“藝術審美”維度,以契訶夫的諷刺藝術為切入點,設計“解構—重構—創生”三階教學流程。課堂以“角色扮演”活動導入:學生分組演繹奧楚蔑洛夫面對“狗主人”身份變化時的五次態度反轉,同步在電子白板上實時標注其語言、動作的戲劇性轉折。隨后進入文本細讀環節,教師借助“文學顯微鏡”工具(定制化文本分析軟件)對“軍大衣”這一象征物進行高頻詞統計,引導學生發現“穿—脫—裹”的動作鏈與人物心理的隱性關聯。學生通過對比奧楚蔑洛夫對赫留金的“正義審判”與對將軍的“諂媚逢迎”,繪制“態度折線圖”,量化分析人物言行的矛盾性。在“藝術解碼”環節,教師引入漫畫《官場現形記》中的同類形象,組織學生從“夸張變形”“細節重復”“反差對比”三個角度總結諷刺手法的共性特征。為深化對藝術創作規律的理解,教師設計“微型劇本創編”任務:以校園生活為背景,要求學生運用“反復打臉”的敘事結構,創作一則諷刺小品。學生借助“故事板”工具分鏡設計人物對話與場景切換,并通過人工智能語言模型優化臺詞的雙關性。優秀作品經投票后,由戲劇社改編為情景劇,在校園藝術節展演。課后延伸活動中,學生以“《變色龍》的當代鏡像”為主題,搜集網絡熱點事件中的“變臉”現象,制作批判性思維導圖,在班級論壇開展倫理討論。
教師通過戲劇化演繹與數據可視化手段,將隱性藝術手法轉化為顯性認知對象。高頻詞統計與態度折線圖的使用,使學生直觀把握諷刺藝術的敘事邏輯與結構張力。
綜上所述,美趣導學模式通過系統開發教材的美育價值,為語文教學開辟了新的實踐路徑。三維審美框架的構建既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又能有效統整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目標。
參考文獻:
[1]喬平.量體裁衣,美文美教:課文視角下初中語文美育的實施[J].考試與評價,2019(10):13.
[2]于欣.初中語文美育與核心素養培養[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36):7.
作者簡介:貴州省遵義市第二十一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