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孫權之“勸”,蘊含深意。“勸”中有“勉勵”,有“說服”,還有“懾服”,最終引得呂蒙“折服”,使得司馬光“敬服”。在對“勸”的解讀中,再現了三位說話者的不同口吻、不同心理、各種神情,揭示出文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本解讀;《孫權勸學》
《孫權勸學》選自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眾所周知,《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史書,而《孫權勸學》這部分內容卻是作者打亂時間順序,補寫的一個小故事。刻意之下,必含深意。雖然文題是后人所加,但對于“勸”的理解,依舊是解讀文本的關鍵。那么“勸”中究竟蘊含著哪些內容呢?
“勸”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勉也”。勉,勉勵之義,勉勵他人或因勉勵而努力,這是勸的本義。而勉勵他人,一般適用于長輩對晚輩的鼓勵。孫權當然不是呂蒙的長輩,實際上年齡還小呂蒙四歲。孫權能夠以勉勵的口吻告誡呂蒙要主動學習,他秉持的是自己的特殊身份——江東之主。“君主”勉勵臣子,用“勸”就不顯得突兀了。
孫權勉勵中蘊含著期待,呂蒙卻拒絕得不留情面。《資治通鑒》中記錄了孫權即位伊始,“曹操下書責孫權任子”,孫權的做法是“召群僚會議,張昭、秦松等猶豫不決”,接著“引周瑜詣吳夫人前定議”,最終周瑜說服吳夫人,“遂不送質”。整個事件中,孫權的存在感不高,國事的決定權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由此窺之,呂蒙對孫權勉勵的不在意就可以理解了。
呂蒙的無“禮”,換來的卻是孫權的隱忍。孫權沒有大發雷霆,沒有意氣用事,而是默默地采取了更為成熟的方式,既然勉勵不被接受,那只能以理服人了。“勸”可引申為勸說,泛指用道理說服人,這就接近“說”的意思了。常見的是臣子“說”君主,比如《觸龍說趙太后》,君主“說”臣子倒是少見。
孫權在說服中,有兩次退讓。第一次是讓步于學習方式、學習內容,“但當涉獵,見往事耳”。你聲稱“軍中多務”,我承認軍務繁多,但只要求你粗略地讀一讀書,只要求你了解了解歷史,這點時間總還是有的吧!在駁斥呂蒙謬論的同時,又對呂蒙的學習有著針對性的規劃,也許這正是孫權之“勸”的高明之處。第二次是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此時的孫權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江東之主,而是降低身份,以身說理,大談讀書的好處。以身說法的優點在于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自己的感同身受,更能說服對方。孫權的兩次退讓,于情于理,都讓呂蒙無言以對。
但如果孫權只是一味隱忍,不斷退讓,他日后又怎能成為雄霸江東的東吳大帝。剛剛即位的孫權在遭到呂蒙拒絕后,“勸”其學習,也就多了一層立威之意。“勸”中又是如何體現這種威懾的呢?其一,三次稱“孤”,彰顯身份。短短的一段話,孫權三次稱“孤”,不斷強調自己是江東之主,這是為了讓呂蒙看清現實,怎能如此無“禮”?其二,故意嘲諷,表露不滿。“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中,“治經為博士”是學之大成者,明知呂蒙不可能成為這樣的大儒,孫權卻直接說破,其實是暗含嘲諷的,而嘲諷的背后其實是對呂蒙先前無“禮”的不滿。其三,主動對比,似退實進。古代的臣子與“君主”相提并論,那屬于僭越,罪責重大。“卿言多務,孰若孤”,這里是孫權主動與呂蒙作比,但呂蒙聽到又會有何種感受?若再不懂得收斂,什么下場,不言自明。
孫權之“勸”,使呂蒙折服,而真正的折服,從來就不是口頭上的承諾,而是心悅誠服之后自身的顯著變化。魯肅的“大驚”,驚訝的是呂蒙才略上的突飛猛進,但呂蒙的變化僅限于此嗎?如果變化僅僅是才略,司馬光雖惜墨如金,但也會大書特書。顯然,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何止是才略!司馬光重點寫的也是呂魯之交,呂蒙由過去面對孫權時的“無禮”,到現在面對魯肅時的“講禮”,最終實現了人生的蛻變。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魯肅的這句話先是稱呼“卿”,因為“卿”也可以是朋友之間的愛稱,這里是客套之語,因為文末呂蒙和魯肅才真正“結友”;但直呼“吳下阿蒙”,就顯得不夠莊重,似給人調侃、戲謔之感。魯肅在驚訝之中有對呂蒙才略的肯定,但依然保留了一絲絲的輕視。但接下來呂蒙的表現足夠讓魯肅真正對其刮目相看。呂蒙沒有震怒,而是選擇如同孫權一樣隱忍,并且說出了“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道理,這樣的認知顯然是在魯肅之上的。
所以,魯肅的“大驚”,只是部分認可了呂蒙;而主動“拜蒙母”這一舉動,才是對呂蒙全方面的認同。古人講究百善孝為先,有了魯肅“拜蒙母”這一舉動,后面的“結友”自然水到渠成。魯肅后來臨終舉薦呂蒙代替自己,正是因為呂蒙使魯肅折服了。
孫權這一“勸”,說服、懾服了呂蒙,引得呂蒙折服,同時也使得后世的司馬光敬服,為君之道不就藏匿于這千古一“勸”之中嗎?
其一,為政者當有自我學習的意識。“君王”注重自我學習,從而上行下效,在社會上興起學習之風。北宋開國之君趙匡胤在五代中以武而起,之后卻格外重文;孫家傳至孫權亦開始重視學習,從“孤常讀書”這樣的現身說法中,能讀出這絕對是一位致力于終身學習的清醒的統治者,能夠明讀書之禮,而非逞莽夫之勇。
其二,當權者要有包容異議的胸襟。呂蒙才疏學淺,但其在軍事方面極具才華,領兵打仗所向披靡,也正因此孫權甚為器重,這從孫權對其稱呼“卿”即可讀出,“鷙鳥累百,不如一鶚”。也正是“愛之深,責之切”,他才用心勸麾下猛將苦學,以此提升自己。
其三,為君者當有進退得當的手段。這體現在孫權勸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前文已詳盡解讀。其實,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本質上講也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方式,在“刑不上士大夫”的北宋,無論是孫權的“勸學”,還是趙匡胤的“釋兵權”,這種解決矛盾的方式,皆是司馬光這類的文人所敬服和提倡的。
《孫權勸學》只是一則敘事短文,篇幅短小,僅僅幾句對話。但在這不同一般的“勸”中,我們在腦海中構想出三位說話者的不同口吻,人物的各種神情,同時也明白了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似“勸”還似非“勸”,也須從中體味。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