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今社會,心理健康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在高校,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文章對公共管理視角下高校參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展開探究,闡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分析公共管理視角下高校參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公共管理視角下高校參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旨在為促進高校更好地服務社會心理健康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 公共管理;高校;心理服務
中圖分類號:G717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8.043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for Universit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Management
ZHANG Xinyi, YUE Chengqi
(Xiny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t, Xinyang, Henan 464000)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complication of modern society, mental health issues have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al attention. Especially among the special group in universities, the demand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ath for universit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management, analyzes the core concepts of public management, expounds the problems of universities'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for universit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management. The aim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universities to better serve social mental health.
Keywords public management; universities; psychological services
1" 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
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以公平性、普惠性和協同治理為基本原則,強調公共資源的高效配置與社會需求的精準回應[1]。在公共管理視角下,高校參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不僅是教育職能的延伸,還是公共服務責任的體現。高校作為社會心理服務的重要主體,應主動承擔起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通過優化內部資源配置、構建多元協同機制及推動服務模式創新,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完善注入動力。
2" 公共管理視角下高校參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高校職能定位不清
公共管理視角強調主體角色的明晰化及功能分工的科學化,但目前高校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中的角色與職責缺乏統一的政策導向和清晰的界定,導致其在服務體系中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一方面,高校作為公共教育資源的重要載體,其主要職能長期聚焦于教學與科研,忽視其在公共服務特別是心理健康領域的延伸功能。對于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高校既要承擔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也應積極參與社會服務與支持體系的建設[2]。然而,當前高校在這些方面缺乏清晰的政策指導與任務界定,致使其功能發揮呈現碎片化特征。另一方面,高校的內部治理體系未能有效銜接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需求。公共管理要求服務主體能夠結合社會需求靈活調整職能,但高校心理服務部門多局限于校內心理健康支持,未能有效連接社會需求或融入區域心理服務網絡。例如,高校對特殊群體心理支持的重視程度不足,社會心理服務的責任承擔往往僅限于校內師生,無法覆蓋周邊社區及更廣泛的社會心理服務對象。這種職能范圍的狹隘性導致高校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處于被動位置,未能實現其公共管理視角下應有的主動性和社會責任擔當。
2.2" 心理服務資源不足
當前高校在心理服務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上存在顯著短板,難以有效支撐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全面建設。其一,高校心理服務的資金投入普遍不足,導致相關設施設備老舊、服務網絡單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范圍受限。這種資源投入的不充分直接影響心理服務的覆蓋面和服務質量,使高校無法滿足學生及更廣泛社會群體對心理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3]。其二,高校心理服務的專業化水平不高也是資源問題的主要表現。心理服務涉及高水平的專業技術與人力資源,但當前高校心理咨詢師數量不足,且其專業背景與實踐經驗參差不齊,導致服務供給能力嚴重不足。此外,部分高校未能形成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務團隊,缺乏心理咨詢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與行政支持人員之間的有機協作,影響心理服務體系的功能整合與效率提升。特別是在心理危機干預和特殊群體支持等領域,高校的專業資源匱乏問題尤為突出,無法有效應對突發性心理危機事件或復雜性心理需求。
2.3" 協同治理機制缺乏
在公共管理視角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構建需要多主體協同,包括高校、政府部門、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社區組織等。但當前高校在與外部主體的協同治理方面存在顯著不足,導致資源整合效率低、服務覆蓋范圍有限,嚴重影響服務體系的整體效能。一方面,高校與政府部門之間的協作缺乏制度化的保障機制。高校在政策設計和實施環節的參與度不高,導致心理服務政策與高校實際功能脫節,使得高校未能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與社會心理服務機構及社區組織的合作深度不足。心理健康服務作為專業性和社會性高度融合的領域,需要高校與外部專業機構建立緊密的協同關系[4]。然而,目前多數高校在心理服務項目的開展過程中缺乏與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的有效對接,導致服務內容重復或功能割裂。例如,高校心理服務團隊的資源有限,但未能充分借助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的力量擴展服務能力,這種協作的缺位進一步放大了高校在資源和服務能力方面的劣勢。
2.4" 服務的模式單一化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務的模式主要集中于傳統的心理咨詢和輔導,形式固定、手段有限,難以適應服務對象日益復雜的心理健康需求。這種單一化的服務模式不僅限制了高校心理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還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整體的綜合效能。其一,當前高校心理服務在內容設計上缺乏針對性,服務主要以一般性心理教育和常規心理輔導為主,未能有效覆蓋危機干預、特殊群體支持、情感調適等多樣化心理需求。例如,面對不同年齡、文化背景或心理狀態的服務對象,高校未能建立相應的服務分類和個性化支持機制,導致服務的實際效用偏低。其二,高校在心理服務的形式創新方面也存在明顯滯后,缺乏對現代技術和多樣化傳播手段的深度運用。心理健康服務作為一個高效能和高需求的領域,需要依托信息化技術手段進行優化,而高校服務仍以面對面咨詢為主,未能充分利用線上服務平臺、虛擬現實技術或大數據分析等新興技術,導致服務的覆蓋范圍局限于校內個體,難以延伸到社區或更廣泛的社會群體,服務的及時性和精準性也受到較大影響。
3" 公共管理視角下高校參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
3.1" 明確職能定位,提升服務責任
高校需從公共管理的視角出發,重新界定高校的角色與職責,確保其在服務體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其一,高校職能的明確離不開政府和教育部門對高校參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政策引導與規范。政府應出臺相應政策文件,明確高校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中的職能范圍和具體責任,包括校園心理健康教育、區域心理服務的銜接與協調、特殊群體心理支持等。同時,高校應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社會服務機構的協作機制,推動政策在高校層面的落地與執行,確保職能分工的科學化和高效運作。其二,高校應加強內部治理結構的優化與調整,確保其職能能夠與社會需求對接。這包括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確保各個職能部門在心理健康服務中的職責分工清晰,形成多方協同的工作機制。例如,設立由校內心理健康服務部門、教學管理部門、學工部門等多部門組成的聯合工作小組,共同研究和策劃高校心理服務的實施方案。高校通過這種跨部門協作,能夠更好地響應社會心理服務的需求,提升服務的覆蓋面與質量。
3.2" 增加資金投入,增強資源保障
第一,高校應加大對心理服務領域的資金投入,并通過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多元化方式,增加資金來源。高校可以通過設置專門的預算項,將心理服務的資金需求納入年度財政計劃,并向校外資金來源積極爭取。例如,通過與社會心理服務機構、企業或基金會合作,引入社會資金,形成社會捐贈和企業資助的雙重渠道。高校還可以通過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同申請社會心理服務資金補助,推動地區間的資源共享,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此外,高校可以通過舉辦心理健康文化活動、專題講座等形式,吸引社會各界對心理健康事業的關注與支持,進一步增強資金保障。
第二,高校應優化資金使用效益,確保資源的精準配置。單純增加資金投入是遠遠不夠的,高校還需合理規劃資金的使用方向,確保每一筆投入都能夠發揮最大效益。為此,高校應建立健全的資金管理體系,確保資金使用的透明度與效率。例如,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服務預算管理部門,負責資金的分配、使用和監督,確保資金優先用于最迫切的項目,如心理危機干預、心理咨詢團隊建設、心理健康普及等領域。同時,高校可以根據心理服務的需求變化,進行動態調整,定期評估資金使用效果,并根據評估結果調整資金使用方案。
3.3" 構建協同機制,強化合作聯動
一方面,高校應深化與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的合作,打破高校單一服務的局限,形成多元主體協同作用的工作格局。高校雖然具有教育資源和專業知識優勢,但在專業技術和服務廣度上存在短板。因此,高校可以通過與專業社會心理服務機構、醫療衛生單位的合作,形成資源互補、服務共享的協同網絡。例如,心理危機干預和特殊群體支持等領域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和治療師,社會服務機構在這些方面具備豐富的經驗和資源。高校可以通過聯合培訓、資源共享、共同開展服務項目等方式,提升其心理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同時拓寬服務的覆蓋面。此外,高校還可以與社會服務機構共建心理健康平臺,線上線下協同,開展聯合心理健康活動或咨詢項目,實現資源的互聯互通。
另一方面,高校應積極與社區組織合作,構建服務與社區需求高度對接的心理服務模式。高校不僅服務于校內師生,還應關注周邊社區居民,尤其是面向老年群體、低收入群體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高校可以與當地社區服務中心、社會工作者聯合,開展“走進社區”的心理健康服務項目,開展心理咨詢、心理教育講座、心理疏導等活動,增強高校心理服務的社會覆蓋面。例如,高校可以利用節假日或暑期,通過開展心理健康公益活動,組織志愿者團隊走訪社區,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普及教育,提升社區居民的心理健康素養,并與社區共同探索心理健康干預的最佳路徑。
3.4" 創新服務模式,擴展服務領域
第一,高校應根據服務對象的差異性,實施個性化的心理服務模式,針對不同年齡、文化背景及心理需求的群體,建立針對性的心理服務分類體系。例如,可以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不同層次和內容的心理教育課程。針對高年級學生,可以更多地開展有關職業生涯規劃、情緒調節和心理應對能力的培訓;而針對低年級學生,則可以重點關注學習適應、人際關系的建立等問題。同時,高校可以結合新生心理普查等手段,評估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根據其特點為其提供個性化的輔導與支持。此外,針對特定群體如特殊教育學生、留學生、少數民族學生等,高校可開展定制化的心理服務項目,針對其獨特的心理需求進行個性化設計,如語言文化適應、跨文化心理支持等,確保服務內容的精準性和實用性。
第二,高校應大力推動服務形式的創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拓展服務的覆蓋范圍和及時性。面對傳統的面對面心理咨詢的局限性,高校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和移動應用,建立線上心理咨詢服務系統。例如,高校可以通過建立專業的心理健康App或在線心理咨詢平臺,為學生提供全天候的心理支持服務。
4" 結語
綜上所述,從公共管理視角出發,高校應通過明確職能定位、增加資金投入、構建協同機制和創新服務模式,提升其在社會心理服務中的參與深度和廣度。高校不僅需要服務校內師生,還應借助多主體協同機制,向更廣泛的社會群體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同時,高校也應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服務模式的創新,更精準地應對復雜多樣的心理健康需求。
基金項目:信陽市科學技術局2023年重點研發與推廣專項(軟科學研究項目)“公共管理視角下信陽市高校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探析”(20230048)。
參考文獻
[1] 斯煒.公共服務視角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創新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4(3):37-39,104.
[2] 于宗富,張朝,郭艷.新公共服務視閾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3):97-101.
[3] 喬楊,靳凱.社會治理視閾下高校心理服務機制探索[J].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3(4):42-45.
[4] 劉佳璽,孟曉莎,羅光銳.基于雙螺旋結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研究[J].西部學刊,2024(18):101-10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