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介入到參與——藝術介入社會的中國本土化實踐

2025-04-18 00:00:00段少鋒
當代美術家 2025年2期
關鍵詞:鄉村建設

摘 要 本文以介入性和參與性藝術在中國近現代的獨特性語境中的實踐為基礎,通過對中國介入性藝術發展的復雜前提進行分析,結合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藝術家群體實踐以及個體實踐,探討當前中國藝術界中的介入性藝術和參與性藝術。同時考慮中國本土藝術介入社會項目中,作品從介入到參與的跨越,結合今天新的技術語境和國家政策與意志,以及越來越多的社會因素對于藝術的主動反向介入,本文也表達了對于介入性藝術在中國未來藝術生態中趨于消失的可能性判斷。

關鍵詞 介入性;參與性;當代藝術;鄉村建設;本土

一、引言

在談及介入性和參與性藝術時,克萊爾·畢肖普是一個近年來不斷被提及的學者,她在2024年新版的《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的政治學》一書序言中談到了她在書中對于參與式藝術分析的兩個盲區,即種族與技術。在談到參與和技術的關系時,她認為Web2.0是參與式藝術的分水嶺。[1]在這本書中并沒有討論參與式藝術和社交媒體的關系,而在今天,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已經不僅僅體現在社交網絡,還體現在近些年來涌現出來的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當筆者思考和寫作這一課題時正值中國本土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甚囂塵上。在今天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藝術所處的位置頗為尷尬,以往藝術家以先行者和實驗者的角色參與到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而在今天科技的迅速發展為藝術介入帶來了挑戰,科技強有力且被動地介入到了藝術生態中,影響了從藝術創作到藝術傳播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作為新工具的出現帶來了令人震驚的挑戰,當筆者向DeepSeek提出“你怎么看中國介入性藝術的發展”這個問題時,DeepSeek給予了近乎全面的回答。DeepSeek認為中國介入性藝術的發展是一個復雜而多層次的現象,既受到全球當代藝術思潮的影響,也與中國特有的社會、政治和文化語境緊密相關,進而從本土語境下的獨特性,實踐形式的多樣性、挑戰與爭議,國際視野與在地化,未來可能性等角度做了回答,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介入性藝術始終在“批判性”與“建設性”、“國際化”與“本土性”之間尋找平衡。它既非西方語境下的激進社會運動,也非完全順從主流敘事的裝飾性實踐,而更像一種“溫和的擾動”——通過藝術重新激活被忽視的社會連接,在有限空間中拓展對話的可能性。其未來發展或將更加依賴技術滲透、社區深耕以及理論自覺,而非直接的對抗姿態。[2]DeepSeek的回答讓筆者不得不反思,在今天到底是藝術介入社會,還是藝術被社會介入。在科技高速、有效地介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的時候,藝術家或者理論研究如何行之有效地介入到社會變成了難題。

回到中國的藝術現場,在中國語境下的“藝術介入社會”議題頗具復雜性,主要體現在藝術與政治的矛盾關系。因為其處于中國傳統和現代的轉型中,在相當長的歷史中藝術長期扮演了政治理念宣傳的工具,本質上是政治對藝術的介入,另一方面從跨文化角度來看,身處于東西方當代藝術的差異性中,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產生和發展中,藝術又轉向為介入政治,因此中國的介入性藝術也在主流敘事和西方藝術中的介入性藝術觀念之間搖擺。高名潞在《中國當代藝術史》開篇認為20世紀60年代是當代藝術的起點,而中國在這一階段的政治文化運動也是當代藝術的一部分,但是因為其本質上缺乏“當代性”價值的延續性和方法論模式的合法性,它成了曇花一現的存在。[3]20世紀70年代之后中國當代藝術的產生正是基于之前長久以來官方美術中的主流敘事傳統,正如徐冰在《愚昧作為一種養料》中談到的,他對于過去的創作的質疑緣起于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北朝鮮美術展”,而對“復數性”的興趣緣起于他在《世界美術》上看到了安迪·沃霍爾的絲網版畫。[4]在2019年徐冰接受《他鄉的童年》[5]節目組采訪時他也談道:“藝術的真實性就在于,屬于你的東西,你扔都扔不掉,不屬于你的,你再費勁,也得不到。”在他這一代藝術家身上,中國自身的文化傳統,以及社會主義美術經驗都是繞不開的東西。可見,在官方倡導的現實主義美術傳統和西方觀念藝術思潮影響下成長起來的這一代藝術家,一直以來伴隨著自身的矛盾,因此在他們后來的藝術介入社會的項目中也體現出這樣的特點。除此之外,還有各區域之間的復雜關系,中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區域文化習慣不盡相同,文化藝術的發展狀態、居民的文化藝術認知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涌現出的藝術在地性問題也亟待解決。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所產生的均質化危機下,在地性的重要性被凸顯出來。正因為中國文化藝術語境的特殊性和復雜多樣,使得在中國語境下討論介入性和參與性的藝術產生了多種方向的可能。

中國的文化藝術體制構成也頗具復雜性,既有官方美術的體制序列,比如從中國美協到地方各級美協,以及從中國國家畫院到地方各級畫院、從中國美術館到地方各級美術館的完整建制,也有大量活躍在民間的美術館、藝術中心、畫廊、協會、文化企業、媒體、藝術空間等,這些民間系統是區別于官方美術系統的在野藝術體制。而介于兩者之間的是美術學院藝術家和策展人,他們扮演了兩種不同藝術體制的平衡者和融合者,這三方實際上都推動了中國本土藝術介入社會項目的發展。客觀來講,這樣的局面很容易出現同一區域完全不同的,甚至是割裂式的藝術項目。官方美術所倡導的形式和內容與民間系統的一部分內容和形式是矛盾的,這時候學院作為中間地帶角色的作用便發揮出來了,這部分的藝術家和策展人、學者扮演了調和雙方的角色。巫鴻認為當下中國藝術中有四個主流系統,其一是“直接在政府資助和指導下高度政治化的官方藝術”,其二是“與政治宣傳拉開距離而更強調技術訓練并具有較高美學標準的學院派藝術”,其三是“不斷吸收中國港臺地區、日、韓及西方時尚圖像的大眾都市視覺文化”,其四是“源于實驗藝術但最終迎合國際藝術市場的全球商品藝術”。[6]從中可以看出,學院派藝術扮演了“折中”的角色。

正因為在中國發生的藝術介入社會的語境頗具復雜性,這種復雜性主要源于中國自身藝術生態的復雜性,同時也由中國自身的特殊國情所決定,所以探討在中國發生的藝術介入社會的前提是認識在中國藝術與大眾的關系,這種關系恰恰就是介入性與參與性藝術的本土傳統構成之一。

二、介入性與參與性藝術的本土傳統

介入性藝術和參與性藝術是兩個不同角度的藝術類型,介入性藝術強調藝術實踐者的主體能動性——藝術家追求的目標是實現藝術創作的公眾功能或者跨文化能量,參與式藝術則強調藝術接受客體的反饋,即公眾如何參與到藝術家的創作中。在筆者看來二者是先行后續的關系,只有藝術實踐者具有介入意識、產生介入性藝術,之后才有可能促使藝術作品產生參與性。在討論介入性以及參與性藝術的過程中有必要區分中西方藝術的不同,中西方藝術從近現代以來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兩條路。中國藝術因為社會革命,從封建王權時代歷經短暫的資本主義時期之后走入社會主義時期,而西方藝術因為工業革命從君主專制時代走向資本主義時期。中西方原本的藝術受眾群體都發生了變化,但是結果不盡相同。中國近現代以來藝術走向更寬闊的社會領域,比如魯迅倡導和推動的新興木刻運動,藝術家以木刻為武器直接參與到了社會革命中,延安時期的藝術家本身就肩負革命者的身份。而西方藝術告別王權和宗教走向精英主義,雖然從達達到約瑟夫·博伊斯都有介入社會的藝術觀念,但他們的立場并不一定是其所介入的社會對象的立場。介入性和參與性的藝術在這兩種前提下發展的過程不盡相同,2000年以來中國藝術界關于藝術介入社會的話題多是西方當代藝術主導的概念,實際上在中國本土,藝術介入社會有不一樣的歷程和特點。

“藝術介入社會”既是中國藝術發展史中的老問題,也是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更新的新問題。之所以說是老問題,因為以下幾點:第一,藝術發展史本身就是社會發展史的一部分,因此藝術必然無法脫離它所處的時代;第二,藝術家在創作中集中呈現其文化經驗和生命體驗,這兩者同樣與其所處的時代緊密相關;第三,藝術的表達內容是藝術家的獨特創造產物,這一特殊性也必然包含在其所處的時代的普遍性中;第四,從藝術的社會功能來看,藝術既然要實現其社會功能,必然要參與到公共空間環境和公共討論的語境。

中國近現代美術從魯迅先生倡導和發起的新興木刻運動開始,呈現出藝術介入社會的新方式,新興木刻藝術家們以木刻版畫為工具強有力地參與到了當時的社會思潮傳播中,進而參與到中國社會的革命進程。在延安魯藝時期,古元、力群等版畫家更直接參與到鄉村建設和對農民的教育,以及對舊社會的改造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影響下,版畫家“紛紛深入農村、部隊,與農民、戰士交朋友”,之后產生了延安時期的“新年畫運動”。[7]版畫家在延安的創作帶有一種在今天看來強烈的介入社會的意識,近些年來頗為流行的藝術鄉建現象,比如藝術家劉慶元在鄉村土地上所做的版畫介入鄉村建設的作品,在筆者看來便和延安時期的版畫家創作具有精神上的傳承。批評家胡斌也認為劉慶元的創作“重新回顧新興木刻的傳統,甚至與當下的社會參與式藝術相聯系。”[8]可見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延安時期,美術家便進行了今天藝術鄉建中類似的創造性探索。

隨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美術界開始進入到對美術的改造和轉型期,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從社會現場轉身進入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成立的美術學院、美術家協會或各級畫院組織中,這個階段以往藝術家直接介入社會的方式和身份得以改變。從社會革命現場走出來的美術家們在此后成為國家美術力量和美術學院教育的主要構成者,他們之前以藝術介入社會所形成的經驗無疑影響了后來的藝術家。

中國近代史以來的政治生態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美術的發展,20世紀中國美術的轉型無法避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與建設這一語境,中國共產黨所倡導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基本方針,在美術發展上集中體現為毛澤東同志在1942年5月2日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其中談道:“文藝就把這種日常的現象集中起來,把其中的矛盾和斗爭典型化,造成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就能使人民群眾驚醒起來,感奮起來,推動人民群眾走向團結和斗爭,實行改造自己的環境。”其中“改造”一詞,實際上就是藝術介入社會的一種方式,而時隔近五十年之后的21世紀初期,《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為《講話》)依然深刻地影響著當代藝術家。1999年,藝術家徐冰受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之邀制作條幅,以英文方塊字的形式寫著“Chairman Mao said, Art for the People”(“毛主席說,藝術為人民”),高懸于博物館入口(圖1)。此后他還用新英文方塊字書法抄寫了全篇《講話》。在高名潞看來,徐冰“將毛的‘為人民服務’看作是美學方法論而非社會庸俗學的工具論”。[9]2003年盧杰和邱志杰策劃的“長征計劃”實際上也是重溫革命史和中國文藝思想的形成因果,尤其是毛澤東同志關于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思想,除此之外還分析了西方藝術思潮對中國的影響。[10]2006年,“長征計劃”在延安大學舉辦了“延安藝術教育座談會”,而選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64周年這一天舉辦也頗具深意,之后“長征計劃”出版了《延安藝術教育座談會》。[11]

三、中國當代藝術語境中的藝術介入社會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藝術家逐漸從以往功利性的美術創作中走出來,進入到對個人風格的自覺探索以及全球藝術新思潮的學習階段。區別于以往中國藝術家高度參與社會革命,對于國家形象的塑造,以及宏大敘事的內容和風格,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以“先鋒”和“前衛”的姿態登上歷史舞臺,他們以批判和反思的方式進行介入式的創作,比如王廣義提出的“清理人文熱情”的觀點,以及其《大批判》系列作品的誕生;又比如溫普林以《大地震》為名發起的“包扎長城”大型藝術項目,在這個項目中藝術家在長城這一具有文化史象征意義的空間上進行了集體性的行為藝術,除了原計劃的現代舞“大地震”,藝術家們還實施了偶發創作,比如“包扎長城”、盛奇的“太極”、牟森的“潘多拉的盒子”等,在本次項目中,當時還年輕的藝術史學者朱青生發表了題為《關于二十一世紀藝術的思考》的演講。[12]這樣的介入式項目和創作在那個時期不勝枚舉,可見在20世紀80年代的當代藝術萌芽和發展中,藝術家以個體方式或集體方式進行藝術介入社會的探索。不同于新興木刻以來的藝術介入社會,這一時期藝術家介入社會的方式有以下新特點:第一,藝術家大多脫離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藝術體制,進行社會介入實踐,這部分藝術家甚至被稱為“盲流藝術家”群體;第二,主要以批判、反思和否定等激烈的形式進行介入;第三,藝術創作重新回到社會公共空間,如第一屆“星星美展”便在美術館外公園舉辦;第四,藝術介入社會的方式顯然也受到了20世紀80年代大量涌入的全球藝術思潮的影響,藝術作品的形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繪畫或雕塑形態,有行為藝術等新形式的出現。

進入20世紀90年代,因為官方美術館中當代藝術家們的缺席,以及當時尚未形成專業的藝術展覽機構,因此藝術展覽多在社會空間舉辦,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實踐轉入到“地下”狀態。這部分空間在今天看來頗有替代性藝術空間的意味,比如由馮博一策劃的“生存痕跡”、邱志杰策劃的“后感性”、徐震策劃的“超市”展等,這些展覽都是在非專業展覽空間舉辦的,因為其實施場地的社會空間屬性,這一時期的實驗藝術具有介入社會的特點。千禧年之后北京逐漸出現了獨立藝術空間,以林天苗和王功新組織的“藏酷”為代表,這些獨立藝術空間在原有的社會功能之外發展為展廳,不同于20世紀90年代替代性藝術空間的臨時性,獨立藝術空間持續性地舉辦藝術展覽和活動,以一種相對持續的方式介入社會空間,直到2000年之后798藝術區發展起來,出現了大量的專業畫廊和展覽空間。整個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期,藝術介入社會的主要形式是替代性空間的臨時展覽,一方面與當時藝術界接待西方重要美術館或者雙年展策展人來訪相關,另一方面替代性空間的臨時展覽也是藝術家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畢竟這一階段國內沒有形成有規模的藝術市場,也沒有官方美術館舉辦當代藝術家的展覽,同時中國本土的替代性空間的展覽也與當時整個亞洲的替代性空間浪潮相關。[13]2000年之后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崛起,以及全球化和城鎮化浪潮的到來,三者促使中國當代藝術從不同層面深入藝術介入社會這一課題。首先,藝術市場的發展促使中國的藝術生態趨于完善,除了畫廊和美術館等專業展覽空間的產生,也促使了大型展覽項目如雙年展的舉辦,而這些大型展覽項目中不乏介入式藝術的作品類型,此外藝術市場的發展也為介入式藝術帶來了大量贊助人。其次,城鎮化浪潮集中體現在房地產的發展上,中國當代藝術在千禧年之后的高速發展與中國房地產的發展緊密相關,正因為此產生了大量的介入式公共藝術項目。最后,因為全球化的發展推動了介入式藝術的實踐交流和學術研究,在中國本土出現了大量介入式藝術項目的實踐和研究成果。

2008年之后藝術介入社會這一類型在中國本土的發展更加多元化。首先是項目發起主體的多元化,第一,政府和資本方(如地產、文旅)作為發起方——他們無疑受到了國家政策的引導;第二,美術館等專業藝術機構作為發起方,通過舉辦大型展覽和公共藝術項目等實現藝術介入社會;第三,民間發起的獨立空間浪潮也始于這一時期,這些獨立藝術空間散布在城市的社區,他們選擇的位置本身就具有藝術介入社會的特征;第四,藝術家個體的藝術介入社會行動,因為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趨于常態化;第五,隨著中國社會商業資本的發展,對藝術跨界的需求增長,由此產生了跨界藝術項目中的介入性藝術和參與性藝術的項目;第六,策展人作為發起主體策劃的藝術介入社會的項目,由策展人確定介入方式和游戲規則,在此基礎上由策展人邀請藝術家,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介入性藝術項目的實施。僅僅從這一階段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中國現場來看,便可以看出這種多元化主體趨勢,既有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高度,同時也是經濟轉型的手段,又有藝術家和社會學家,甚至公益人士的投身,由此形成中國鄉村建設的多元圖景。[14]

其次是實施場景的多元化。相較以往中國當代藝術主要在一線城市發生,2008年之后隨著中國文化政策的影響,在原本當代藝術主要發生地的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之外建設了大量的美術館,同時政府文化部門對舉辦藝術項目日益重視,藝術在中國大地上逐漸下沉到各級行政區域和大城市的社區空間。場景的多元化體現在:第一,城市公共空間的多元化,除了以往專業的展覽空間和公共空間(如廣場、公園),城市中出現了多元化的、模糊的公共空間地帶,如歷史街區、商業街區、商業體、寫字樓、工業遺跡等,這些隨著城市發展新出現的公共區域為藝術介入社會屬性的項目舉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第二,在城市公共空間之外,鄉村以及自然空間領域成為藝術介入社會的場景,一方面和近年來國家在鄉村振興方面的國策相關,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國際藝術視野如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等項目,以及國際藝術駐地項目實施辦法的啟發;第三,互聯網公共空間成為藝術介入社會的實施場景,在現實的公共空間之外,互聯網公共空間成長為新的藝術介入社會的場景,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社交網絡、短視頻平臺,元宇宙、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非常多的藝術機構、藝術項目發起人以及藝術家選擇以互聯網公共空間作為藝術介入社會的實施場域,互聯網公共空間從原本的輔助線下項目傳播的工具逐漸成長為特定藝術場景中內容生產的工具,互聯網公共空間本身就具有互動性——游戲、社交網絡尤其能體現這種互動性,這也賦予藝術介入社會的先天優勢。科技因素在中國本土的藝術介入社會的行動中近年來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2020年以來因為意外狀態,導致發生于互聯網的藝術項目日益增多。2021年筆者參與策展的“演化:公共的未來”[15]便在公共藝術和公共話題的藝術介入中呈現了互聯網公共空間的藝術。

由上所述,可見在中國介入式藝術從發展歷程上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從20世紀30年代新興木刻運動到1949年期間,介入式藝術扮演了中國社會革命的參與者,這一時期的藝術家不是純粹的藝術創造者,而是兼具了政治職能,因此他們所做的介入社會的藝術實踐實際上也是中國革命的一部分;1949年之后到20世紀70年代,因為這一時期國內和國際政治生態的復雜性,藝術家以藝術介入社會的方式多以政治宣傳工具的面貌出現;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介入式藝術是批判和反思式的,藝術家介入社會的方式更為多元和直接,但是因為藝術家群體多來自學院,具有濃厚的精英主義色彩,并沒有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其影響力主要在文化藝術領域內;20世紀90年代的介入式藝術多以替代性空間、實驗藝術展覽的形式開展,其影響范圍進一步縮小,但是初步具有了全球當代藝術思潮中介入式藝術的色彩;2000年之后介入式藝術有了長遠發展,其影響力逐漸輻射到藝術領域之外,同時對介入式藝術的研究進入了學者的視野中。

四、從介入轉向參與的藝術群體實踐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的介入性藝術中,觀眾的姿態是被動的接受者。雖然2000年之后產生了大量關于介入性藝術的研究性文章和文集,但介入性藝術在藝術界之外的泛文化圈層的討論卻鮮被提及,于是經常出現這樣的尷尬局面——藝術介入社會仿佛是藝術家的一廂情愿,大多中國的觀眾對當代藝術的觀念、形式、內容等知之甚少,因此介入性藝術在長時間內沒有引發過多的討論。隨著中國藝術市場不可思議的迸發,激發了普羅大眾對藝術市場的興趣,吸引了大量藝術界之外的人把目光投向中國當代藝術。此外2008年之后,隨著中國參與全球化浪潮的高峰期到來,以及中國互聯網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大大降低了中國社會大眾對藝術認知的門檻,同時社交網絡的發展使公眾參與藝術的熱情大為上漲,介入性藝術逐漸進入到公眾視野。與此同時,對于參與性藝術的需求也增長起來。多年前筆者曾經看到這樣一個視頻記錄,在一次北京皮村文學小組的聚會上,某藝術家大談藝術介入社會,在場的有當時在媒體中走紅的素人作家范雨素。范雨素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你們藝術家總喜歡談藝術介入社會,難道你們不在社會里嗎?范雨素的疑問代表了很多人對“藝術介入社會”這一問題的質疑,他本人的走紅也仰賴于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快速傳播。在信息被高速制造和傳播的社交網絡時代,已經不再需要討論藝術如何介入社會了,一件作品的傳播除了原本的展覽途徑之外,有了更寬闊的公共化途徑。幾乎是同一時期,厲檳源因為裸奔而走紅,葛宇路因為路牌進入到以往藝術界不敢想象的公共討論領域,這些藝術事件超越了原本藝術家的可控范圍和最初目的,不可控地成為社會輿論熱點,使得這些原本是藝術家極其個人化的表達超越了其原本預設的話題范圍、空間范圍,以及圈層范圍,從藝術家有意識地希望社會介入,演變為自動擴散,進而每一個參與討論的人都發展成為作品意義和價值的一部分,深刻地參與到了藝術家作品的塑造中。

藝術從介入到參與社會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藝術接受客體的態度上,觀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歷程體現出中國藝術介入社會行動的本質變化。我們很難明確界定這一變化的標志性案例,但是毋庸置疑,藝術介入社會對藝術家來講是個人創作從顯現到隱藏的過程,藝術家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把觀眾當作介入對象,而且讓出藝術創作權,進而讓觀眾深度參與自己的創作,使其成為創作者的一部分,由此形成參與即創作的狀態。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作品通過項目化的方式實現,藝術家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策展人的角色,他們負責指導、組織、制造項目參與的游戲規則,這些成為他們藝術作品項目化的必要因素。而對于參與的觀眾或者特定環境中的居民來講,他們在藝術家制定的“游戲規則”下的行動,組合成了最終的作品,實際上藝術家主導的藝術介入社會項目成了“作品的作品”。

藝術家從創作者到藝術介入社會項目的“游戲規則”制定者,既體現出介入社會對象群體參與方式的轉變,即從觀者到參與者的轉變,也體現出今天藝術大眾化的普及趨勢。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藝術家某種程度上就已經開始扮演策劃人的角色了,比如前文談到的邱志杰和徐震(當時策展人這一角色尚未真正出現),以及20世紀中國早期策展人的出走,同時專業策展人相對較少造成了這種現象。在今天越來越多的藝術介入社會項目中,毋寧說藝術家在扮演藝術家角色的同時也發揮了策劃者的角色,藝術家創作的方式從以往單一作品的創作逐漸演變為項目化。

一個藝術介入社會的項目的產生,從早期策劃和評估,再到實施方案的制定,而后建立起與觀眾的關系,通過觀眾參與所產生的作品進行展覽和互聯網的二次傳播,同時藝術家組織召集學術活動進行學術內容生產,最終以出版物的形式形成三次傳播。在這種藝術家身份轉變的過程中伴隨著另一個問題的出現,90年代的藝術家個人通過藝術介入社會的方式多以個體,或者局部、小的藝術生態中的群體方式出現(比如“后感性”和“生存痕跡”展覽中的藝術家)。而21世紀以后,藝術介入社會的群體實踐,還面臨著如何在國家大的政策方針影響下保持合法性的問題,尤其是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群體實踐。組織發起羊磴藝術合作社的焦興濤撰文指出:“隨著鄉村振興成為國家戰略,延續了十年的羊磴藝術合作社項目,必須把一個自組織的‘藝術共同體’的故事,嵌入國家戰略社會變革的大敘事背景之中,解決組織合法性的問題變得急迫,否則,今后的工作在真實的鄉村將寸步難行。”[16]為此羊磴本地藝術愛好者、四川美術學院藝術家群體、桐梓縣文聯各文藝家協會的會員一起向政府申請成立“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由此羊磴藝術合作社“成為政府、地方、學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平臺”。如果將羊磴藝術合作社作為個案研究,其完整地演繹了近十年來中國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過程。從羊磴藝術合作社的組織形式來看經歷了藝術家自發向“合法性”的轉變。從藝術家和作為被介入對象的羊磴居民來看,藝術家逐漸淡化了創作者的角色,更像將合作社視為自己的創作理念演化的產物;而羊磴的居民實際上從觀眾角色演變為創作者的角色(圖2、圖3、圖4),羊磴藝術合作社除了藝術合作產物之外,更將藝術的行為延展到產業領域,也帶動了當地農業和旅游業的發展。除了藝術活動,藝術家還召集了羊磴的駐地寫作計劃和藝術創作計劃,同時也推出了根據羊磴藝術合作社實踐產生的學術出版。[17]羊磴的藝術介入社會方式區別于其他此類項目的是發起者的學院身份,兩位發起者是四川美術學院的專業老師,因此羊磴的藝術介入社會項目無疑帶上了學院教學實踐的色彩,由此藝術鄉建的課題也有了進一步學科化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四川美術學院藝術與鄉村研究院掛牌成立,或許與羊磴藝術合作社的模式不無關系。

與羊磴藝術合作社類似的藝術介入社會的項目還有西安美術學院武小川教授發起的關中藝術合作社,但是這兩者的本質區別在于本地居民的參與方式。關中藝術合作社主要以“關中忙罷藝術節”(圖5)為載體構建每年的活動計劃,而藝術節的展覽主體還是以藝術家的作品為主(圖6、圖7),觀眾不是以藝術家的身份參與,而是作為表達內容和語境的提供者參與到藝術節中。和羊磴藝術合作社不同的是,關中藝術合作社從一開始就以所謂的“合法化”方式出現,第一屆“忙罷藝術節”在后來的描述中被賦予了“推動鄉村新型文化空間建設,提升鄉村人居環境,打造鄉村文化旅游品牌,形成鄉村振興示范樣板,讓文化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實現鄠邑區文化旅游新突破”的意義與價值。[18]除了羊磴和“忙罷藝術節”的舉辦地蔡家坡之外,石節子美術館的藝術介入社會項目實踐模式也比較特殊。石節子村更為偏遠,同時這個項目也更依賴于藝術家的個人魅力和執行力,正因為“村長”靳勒的推動策劃,石節子美術館成了當地極為特殊的文化景觀。石節子美術館和羊磴藝術合作社的模式有相似之處,即村民成為創作者的一部分,靳勒同時邀請了全國乃至國際藝術家進入石節子美術館,這一點又和關中藝術合作社有相似之處。

總體來講,三個藝術項目都強調了村民的參與合作,這與相當一部分強勢介入到鄉村的藝術項目不同——近年來國內也不乏藝術家一廂情愿介入到鄉村的展覽項目,這樣的藝術項目大多是曇花一現的。藝術家在組織藝術介入鄉村的項目時要處理多重復雜的關系,既要處理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尋求政府的支持和協作,也要處理和出資方(如果存在資金贊助或者合作資本的話,比如來自文旅和地產的資金合作)的關系,還要處理和當地居民的關系,在藝術項目實施的同時保障當地居民的基本權益,同時還要處理和藝術系統內藝術家、學者、媒體、機構等各方面的關系,一個完整的藝術介入社會的項目中包含了這樣復雜的多重關系,使得發起項目的藝術家不僅僅是構思項目的角色,仿佛一部電影的導演、制片和統籌的角色,都匯聚在發起者的身上。所以在類似羊磴藝術合作社和關中藝術合作社這樣持續性的藝術介入社會的項目中,藝術家一方面讓出創作權,達到隱藏藝術家身份目的的同時,另一方面他們卻無處不在,宛如一個“八爪魚”,協調項目合作的方方面面。

五、從介入轉向參與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個人實踐

上述藝術介入鄉村的藝術項目中藝術家身份進行了轉變,在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個人實踐中也不乏從介入到參與的轉向。在此筆者以藝術家徐冰的創作為例來說明這一趨勢。

徐冰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的創作幾乎完整地演繹了這一代藝術家進行藝術介入社會的完整發展脈絡。2024年12月20日,藝術家徐冰在中國西南的首次大型個展在成都市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主題為“有問題就有__”(圖8),策展人吳洪亮敏感地抓住并且提煉了藝術家一直以來在作品中倡導的“社會現場”意識,形成了這一具有開放性答案的主題。吳洪亮認為“正如展覽題目所提示的那樣,那道小橫線代表的是未知與好奇的起跑線,而‘問題’是引擎,藝術的有趣之處不在于回答,而是對‘生’與‘活’的一次次追問。”[19]在《給年輕藝術家的信》中,徐冰談及了這樣一個觀點:“你生活在哪兒,就面對哪兒的問題,有問題就有藝術,你的處境和你的問題其實就是你創作的源泉。”[20]徐冰的創作中一直有非常明確的社會現場意識,這種社會現場意識在他的藝術創作中經歷了幾次轉折。

首先是從現實主義美術傳統到觀念藝術的轉向,在其20世紀80年代最早的成名作《碎玉集》中踐行的,實際上是來自古元、李樺的現實主義美術傳統,這一傳統也是當時中央美術學院的藝術傳統,該系列的創作甚至也可以追溯到徐冰在知青時期參與的《山花爛漫》的報頭圖案設計。這一時期徐冰的版畫創作體現出的恰恰就是從新興木刻到延安木刻以來的藝術介入社會的傳統。雖然新興木刻和延安木刻時期并沒有“介入”的概念,但中國現代版畫的先行者正是發揮了版畫復數性特點帶來的傳播優勢來介入社會,因此版畫家具有非常強烈的介入社會的意識。徐冰在1986年實施的《大輪子》行為作品,便是從觀念藝術的角度介入社會空間的嘗試,徐冰認為大輪子的印痕是“一個可以循環往返永無休止的轉印物的痕跡”,在這件作品中,觀念藝術的色彩遠大于其介入社會空間的色彩。而在他后來的作品《天書》中所介入的是當時的文化熱導致的焦慮,看似這件作品的內容和形式與社會現場無關,實際上其所映射和反思的又和社會現場相關。這件作品展出時引發了批評家的爭議,有的人甚至認為這是文化上的“鬼打墻”,這一批評也催生了徐冰的下一件重要作品《鬼打墻》(圖9、圖10)。《鬼打墻》的創作過程本身就是藝術介入社會空間的典型案例,徐冰和他召集的團隊將長城的墻面用版畫的方式拓印出來,并且在2024年將這一模式重新在羅馬進行演繹,形成了《墻與路》這一藝術介入社會空間的項目。從《天書》到《鬼打墻》,徐冰一直在用傳統的文化要素轉換成他對當代文化現狀的批判和反思,這一方式一直延展到后來的《新英文方塊字書法》和《背后的故事》,以及《鳳凰》(圖11)、《煙草計劃》《地書》等項目中,這些作品中也不乏介入性和參與性藝術的轉換,比如《新英文方塊字書法》系列便以教室的形式讓觀眾參與其中,學習其獨特的書法樣式,《新英文方塊字書法》衍生的另一個介入公共空間的作品便是浦東美術館的《引力劇場》。《地書》項目中徐冰創作了《地書》概念店和《地書》互動軟件,以此實現觀眾的參與。而《背后的故事》和《鳳凰》的創作材料本身就使用了大量來自中國社會現場的物料,與此同時它們的展示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不乏介入到社會空間的方式。

其次是從物質到虛擬,以及從介入到參與的轉變。在人工智能的發展浪潮中,徐冰率先推出了《人工智能無限電影》,這部電影采用了類似“公共影像”的處理方式,在為期三個月的時間里,徐冰將其放置于上海外灘的櫥窗中,將原本的“公共影像”[21]反饋到公共環境中,完成了藝術介入社會。徐冰除了以藝術介入社會的方式呈現作品,他還真正意義上讓渡作品的知識產權,以此達到觀眾參與的目的。2024年徐冰借助社交網絡小紅書完成了首次以藝術介入互聯網公共空間的嘗試。在《無主之作》這個項目中藝術家使用人工智能持續生成圖像,并且讓渡給觀眾,觀眾只要截屏便可以“所見即所得”擁有圖像作品的知識產權。此外徐冰在《木林森》(圖12、圖13)藝術項目中扮演的正是從藝術創作轉變到讓渡藝術創作的角色,這一在地性藝術項目中,作品成了參與兒童的畫作。而在近年來他所關注的太空藝術領域,徐冰更是讓渡了藝術衛星的展出權,形成了“太空藝術駐地計劃”,目前這一計劃一直在持續中。

徐冰作為一個復雜的藝術家個案,可以通過他管窺中國藝術介入社會的發展歷程,他之所以可以作為一個典型的前提,是他極具代表性的藝術成長歷程。徐冰出生于新中國成立后的知識分子家庭,他的青少年時期與中國社會從20世紀50年代到今天的巨變同步,在他的成長經歷中雜糅了知識分子的傳統文化經驗、農業文明經驗,以及全球化經驗。這在他的藝術創作中體現為混合了中國藝術傳統和現實主義美術經驗,以及現代主義和后現代藝術的經驗。因此徐冰藝術創作中的社會現場意識兼具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社會主義色彩,和西方觀念藝術發展中的藝術介入社會色彩。當然,除了徐冰的個人藝術實踐體現出從介入到參與的轉變之外,還有很多中國當代藝術家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也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比如邱志杰以書法的形式介入到社會公共空間[22],轉型到他作為發起人和組織者策劃的“東山國際兒童詩歌海灘計劃”,讓參與本次計劃的兒童詩歌寫作成為公共藝術。又比如蔡國強的創作一直以來都以作品介入到社會公共空間,但他組織策劃的“農民達芬奇”項目將參與本次項目的農民飛行器作為作品,在上海外灘美術館進行展示,在這個項目中蔡國強模糊了策展人和藝術家的邊界。“農民達芬奇”可以看作是蔡國強的作品,是他繼《威尼斯收租院》之后的第二個農民題材計劃,展覽中的農民飛行器實際上成了“作品中的作品”,蔡國強讓渡了美術館的展覽權,藝術家讓農民作為非藝術家身份的“素人”參與到了藝術體制中,其中也涉及這些農民藝術計劃中蔡國強自身因素的少與多的考量。[23]

六、結語

正如本文開始所反映的現狀,在今天藝術介入社會的問題可能不僅僅是藝術如何介入社會,以及大眾如何參與藝術的問題,而是藝術與社會生活的邊界本身在走向模糊的問題。介入與參與是藝術家主動選擇的角度,以往藝術家在作品創作和項目實施時主動考慮如何介入社會和形成大眾的參與,事實上在今天復雜的科技環境和媒體環境中,有很多作品的介入與參與是超出藝術家的預料的,因此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藝術家并沒有在創作時預設介入或參與的目的,但是作品被推出之后逐漸失控,介入到了公共生活,并且形成了普遍互動。

比如藝術家卡特蘭的作品《喜劇演員》,這件作品延續了藝術家幽默荒誕的作品風格,本身是一個偶發性的藝術行為,卻在展出之后引發了全球性的討論,這種討論甚至超越了藝術領域進入到廣泛的公共領域的范圍,并且不乏頗有魄力的觀眾將香蕉取下在現場吃掉,這種行為進一步加劇了作品的傳播和討論。作為藝術家的觀念藝術作品,其原本只是藝術博覽會期間面向特定空間觀眾的作品,不承想持續幾年成為話題熱點。吃掉卡特蘭的香蕉變成了一種意外的參與,[24]而《喜劇演員》也演變成一種公眾文化符號。在中國也不乏這樣被動介入和參與的作品案例,比如前文談到的厲檳源和葛宇路,他們的作品的原本預設的在中國當代藝術的語境下探討藝術介入社會空間,或者是藝術家個人表達的問題,卻因為互聯網傳播失控成為社會公共話題。可見藝術介入社會和大眾參與藝術在今天潛在了另外一種可能,即介入和參與從藝術家主動轉變為被動的可能。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將科技對于藝術的挑戰推到了新的高度,其沖擊不亞于攝影術對繪畫的挑戰,以及3D打印技術對雕塑的挑戰。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早已將學習藝術和傳播藝術的門檻大為降低,以往橫亙在藝術與大眾之間的鴻溝經歷了幾次轉變:20世紀80年代到千禧年時代,藝術主要發生于中國一線城市,之后隨著全球化和城鎮化交織的高速發展,藝術展覽逐漸發生在中國一線城市之外的大城市,這種“下沉”速度令人咋舌,在今天中國很多特色小城鎮不乏國際性的藝術展覽項目發生。互聯網在經濟因素之外提供了技術因素,尤其是短視頻平臺和自媒體的出現使藝術的學習、生產和傳播趨于大眾化,因此大眾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鴻溝日益縮小,這也使得原本具有精英色彩的當代藝術走入到大眾文化消費和生活的日常中,與之相伴的是大眾主動參與藝術的熱情逐漸高漲,這也使得原本藝術語境下的藝術介入社會和參與性藝術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或許這個話題在未來將成為一個過去式的藝術史話題,大眾不再認為藝術是陽春白雪,社會也不再是藝術需要主動介入的對象,參與藝術成為人們的常態,到那時也許介入性和參與性藝術就變成了一個不必要的專業名詞。

From “Engaged” to “Participatory ”: Localized Practices of Art Intervention in Society in China

DUAN Shaofeng

Absrt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interventional and participatory art in the unique context of moder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complex prerequisit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ventional art in China, and combining the collective practice of artists and individual events since the 1980s, it explores the current interventional and participatory art in the Chinese art worl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onsiders the leap from intervention to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projects and works of Chinese local art, combined with today’s new technological context and national policies and wills, as well as the increasing active and reverse intervention of social factors in art. This article also express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disappearance of interventional art in China’s future art ecology.

Keywords: interventional; participatory; contemporary art; rural construction; local

作者簡介:段少鋒,天津美術學院教師,中央美術學院博士,中華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當代藝術院研究員,清華大學奧林匹克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策展、公共藝術、當代雕塑和繪畫、20世紀中國現當代版畫和雕塑等。

[1][英]克萊爾·畢肖普:《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的政治學》,林宏濤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24,第16頁。

[2]該觀點摘自DeepSeek對“你怎么看中國介入性藝術的發展”這一問題的回答,原文約1400字,筆者在此對其做了提煉和總結。

[3]高名潞:《中國當代藝術史》,上海大學出版社,2021,第1頁。

[4]徐冰:《我的真文字》,中信出版社,2015,第31頁。

[5]《他鄉的童年》是由周軼君執導的紀錄片。該片共6集,其中與徐冰的對話在第六集。

[6][美]巫鴻:《關于展覽的展覽:90年代的實驗藝術展示》,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6,第10頁。

[7]齊鳳閣:《中國現代版畫史1931—1991》,嶺南美術出版社,2010,第64頁。

[8]胡斌:《木刻在呼叫:劉慶元的此時我刻》,《畫刊》2023年第3期,第88—91頁。

[9]" 高名潞:《徐冰的藝術及其方法論》,誠品畫廊,2003,第49頁。

[10]盧杰:《長征:一個行走中的視覺展示》,長征計劃,2003。

[11]長征計劃于2006年出版的《延安藝術教育座談會》是一本內部資料,這小書中翔實地記錄了當時座談會的嘉賓發言。

[12]溫普林:《解放:溫普林中國前衛藝術檔案之八〇年代》,索卡藝術,2008,第121頁。

[13]對于亞洲的替代性空間的發展,可以查閱姚瑞中監制、呂達坤策劃、呂佩怡主編的《搞空間:亞洲后替代空間》一書,該書由臺北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于2011年5月出版。

[14]渠巖、屈行甫:《中國藝術鄉建地圖》,上海三聯書店,2024,第1頁。

[15]“演化:公共的未來”群展于2021年9月16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廊坊館展出,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擔任總策劃,由策展人陳澈與段少鋒聯合策劃,邀請國內外在公共藝術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藝術家和時下對網絡公共空間具有探索性的青年藝術家及藝術小組,從實體文化藝術空間和虛擬網絡空間雙重維度出發,呈現一系列討論公共邊界、視覺權力、虛擬身份等前沿議題的藝術作品。

[16]焦興濤:《中國式公共藝術與羊磴“土而奇”鄉村藝術博覽會》,《公共藝術》2024年第1期,第6—15頁。

[17]關于羊蹬藝術合作社的學術出版有:由重慶出版社于2019年7月出版了焦興濤和王子云編著的《參與的藝術:羊磴藝術合作社2012—2017》,由人民美術出版社于2019年12月出版了焦興濤和婁金合著的《參與式藝術的中國現場:羊磴藝術合作社》。

[18]范皓亮、宮小樣、何海龍:《關中忙罷藝術節:用藝術喚醒鄉愁》,《百花》2022年第9期,第58—61頁。

[19]吳洪亮在接受藝術媒體99藝術時所作的陳述,原文刊發于“99藝術”微信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0dek8ibLWnaJf1rvLl8i9w。

[20]徐冰:《給年輕藝術家的信》,載《我的真文字》,中信出版社,2015,第104頁。

[21]段少鋒:《徐冰:“公共影像”與我們生活的時代》,《信睿周報》2019年10月29日,第8版。

[22]2021年,藝術家邱志杰在三源里菜市場辦了一場“書法展”,把自己的書法作品植入菜市場的日常情境中。

[23]蔡國強:《說說我和“農民達芬奇”》,《美術文獻》2010年第2期,第66—69頁。

[24]2019年一個名叫大衛·達圖納的行為藝術家將卡特蘭的香蕉從墻上扯下來,剝開并當眾吃掉了它。2023年首爾大學一名美術生在三星美術館取下貼在墻上的香蕉并當場吃掉。2024年11月29日,在香港召開的發布會上,孫宇晨吃下自己此前用4500萬元人民幣買下的卡特蘭“香蕉”。

猜你喜歡
鄉村建設
“互聯網+”在鄉村中發展探討
河北省美麗鄉村建設研究
中國土地生態管護內涵及發展策略探討
梁漱溟與費孝通鄉村建設思想之比較及當代價值
廣州市從化區智慧鄉村建設的調查與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43期)2017-02-16 13:34:29
再思20世紀上半葉的鄉村建設與改造
家電使用及維修現狀調研分析
考試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3:52:25
從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運動略窺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對現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啟示
淺析中國新舊城鄉建筑景觀的建設與繼承
現代園藝(2016年17期)2016-10-17 08:24: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草原国产|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91|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99视频在线免费|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a网站|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一区二区午夜|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欧美激情综合|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大香伊人久久| 99手机在线视频|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欧美色综合网站| 国产精品第一区|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国产99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蜜臀AV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免| 欧美成人第一页|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青青青草国产|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国产成人1024精品| 精品91视频|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a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成人日韩精品| 91色在线观看|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日本精品视频|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 a级高清毛片| 在线国产91|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