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目式學習是實踐“做中學、學中做”理論的一種重要方法。在課程思政思想的要求下,中學開展項目式學習,能夠更好地發揮兩者的融合協同優勢,有利于為學生打造浸潤式的學習環境,也能更好地帶動課堂教學改革,對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與價值和彰顯思政育人的重要功能有著重要意義。
一、課程思政視域下的中學項目流程設計
(一)以課程思政為育人主線
在課程思政視角下,中學開展項目式學習實踐,要求教師以課程為根本載體。課程思政工作要把思政元素滲透到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課程思政視域下的中學項目式學習設計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具體來說,從活動流程來看,在中學項目式學習設計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明暗雙線的設計思路展開。其中,明線是活動線,暗線是情感線。學生只有真正在實踐中驗證知識、踐行知識,才能更深入地學習,提升學習效果。
(二)以項目式學習為方法鏈條
項目式學習以凸顯學生的主體性為導向,以建構性學習為基礎,通過實踐探究的方式促進深度學習的有效發生。在課程思政視角下,推進中學項目式學習的實踐落地,要求教師以項目式學習為方法鏈條,指導學生從以往的被動式學習轉化為主動式學習。這要求教師帶領學生圍繞項目主題開展實踐探究,真正讓學生在歷經項目的各個環節中、在項目學習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思維的深入發展,帶動情感、態度、行為的多方面變化。這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實踐探究中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踐內容,促使學生通過項目化學習達成知行合一。
二、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項目式學習設計實踐
以“三等分角工具的制作”項目為例。
(一)堅持多學科視角,確定項目主題
在項目式學習中,確定項目活動主題是教師教學活動的開端,活動主題也直接影響著項目學習的整體方向?;谡n程思政的理念要求,教師在項目式學習的內容設計上,需要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項目主題。在設計項目學習活動時,教師需要重點考慮該主題是否能夠彰顯思政育人功能,是否與本學科的核心素養目標和學生的發展需要吻合。
在“三等分角工具的制作”這一活動設計中,站在育人的角度進行分析,其所涵蓋的內容有文化傳承、工匠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素質等。從學科的角度出發,三等分角工具的制作原理涉及中學數學教材中關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的內容,也涉及從已知到未知、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從學生學習基礎看,學生對等分角的相關知識并不陌生,此前已經學習了有關三角形全等性質的相關內容。這些知識與內容為本次項目的開展奠定了認知基礎。在關于等分角、二等分角的相關內容上,學生能夠逐步培養歸納意識,形成從局部到整體、從簡單到復雜的認識思路。因此,在本次項目式學習設計中將項目名稱確立為“三等分角工具的制作”具有一定的思政價值,也能夠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提供保障。
(二)堅持育人、育才并行,明確項目目標
項目式學習本質上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在設計項目學習目標時,教師可從基本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入手,與學生的綜合素養、高層次思維和精神品質相結合,層層遞進?;谡n程思政理念的要求,教師在設計項目目標時還要關注學生的思政素養、道德品質等。不同于以往的課時教學、單元教學,也不同于跨學科教學,項目式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強調學生要基于已有的認知基礎展開活動,即通過實踐探索,將所學的程序性知識逐漸轉化為操作性知識,并在實踐參與和操作中加強對知識的認識理解。
在“三等分角工具的制作”的項目式學習中,教師設計目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知識性目標:需要通過本次項目學習熟練掌握運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質,并能夠運用這一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綜合性目標:需要通過本次項目學習活動,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實際操作、團隊合作精神。
第三,思政教育的培養目標:在這一學習活動中,加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其文化自信心,培養科學態度,形成科學研究習慣。
(三)項目設計實例,分解項目任務
在項目式學習的實踐設計中,分解項目任務是其中的一個重點。根據項目學習以始為終的基本特點,教師在任務分解上可以從先定成果、后推過程、補全結構三方面展開。
例如,在“三等分角工具的制作”這一項目實踐中,教師需要先明確本次項目活動的最終成果,即學生通過項目實踐完成三等分角工具的制作,而項目的起始階段是學生已有的關于等分角知識的認識。因此,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內容設計。
1.導入活動主題
教師可以結合古人規矩鏡作圖的相關內容,創設具體情境啟發學生思考有關等分角的基本知識。
教師: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是富有創造力的民族。古語有云:“無規矩不成方圓?!惫湃艘跃刈稣剑砸幾稣龍A。今天,我們就當個小發明家,學著古人的樣子,也制作一款實用工具吧。
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開展實踐操作。
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帶領學生分析古代工匠是如何確定規矩鏡周圍裝飾的半圓位置的;古代的工匠是如何做出三等分角以及如何利用工具做出二等分角的。教師結合規、矩兩種工具創設情境導入。
教師結合古代匠人的器具,把學生放在一個現實的環境中去考慮,為學生展示三等分角問題的現實需求,引導學生由特殊轉向一般,從二等分角開始,即以所學的比例尺繪圖知識為基礎,加深學生對三等分角的認識。
2.探究等分角原理
教師從二等分角著手,結合三角形全等性質,帶領學生分析如何單獨制作二等分角的工具以及如何證明兩個角相等。以“二等分角工具的制作”項目為例。
設計原理:
全等三角形判定:能夠重合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性質: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
如圖1,若△ABC≌△ADC,那么∠1=∠2。
教師:請同學們運用你們的想象和創意,設計一個二等分角裝置。
教師為學生提供實踐材料:(1)長度不限的木棍。(2)刻度尺。(3)小鋸子、釘子、錘子。(4)其他鏈接工具(如鉸鏈、滑軌等)。
學生根據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實踐。其間,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從證明的角度出發,何種情況下能說明兩個角相等?
3.設計二等分角工具
教師帶領學生結合此前所學知識,深入地考慮:怎樣從動態的角度看拼貼畫。怎樣讓這些角移動,并進一步展示出任何角度的等分角?關于直角三角形,怎樣才能維持直角三角形的形狀呢?
師傅們經常用角尺工具將一個角平均分成兩個角,如圖2中所示,在∠AOB的兩側OA、OB上任意選取OC=OD,然后將角尺兩側的刻度分別與C、D點重合,此時通過角尺頂點M的射線OM即為∠AOB的平分線。
教師將角尺與實物相結合,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生在輔助工具的幫助下,對角度進行二次劃分,感受數學的規律。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用角尺工具能解決哪些問題嗎?你們對角尺的構造特點有哪些了解?大家能自己設計制作一件工具來做二等分角的劃分嗎?
利用三角形全等中“邊邊邊”的判定,學生明白射線OM就是∠AOB的平分線,這樣就掌握了有關等分角的知識。
4.設計三等分角工具
在二等分角的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思考如何新增一個相同的角。教師可以結合書籍中有關古代工匠作圖的基本方法,帶領學生從中總結出三等分角的基本原理。在介紹古代工匠三等分角的做法時,教師要啟發學生,加深學生對古代工匠精神的深層次認識,啟發學生從中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教師:制作二等分角工具對大家來說已經沒有難度了,能不能再想一想,怎樣才能設計出三等分角的工具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怎樣用二等分角的方法,再加上一個與原有半角相同的角?
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等方法設計出三等分角的工具(見圖3、圖4、圖5)。
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從二等分角工具到三等分角工具,會出現一種無從下手的感覺。教師把三分角的題目變成了在原來的二分角上加上一個等半角。在構建兩個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時,增加一個相等的半角,就等于增加了一個新的全等三角形,這樣就有了三個等分角,每一個三分角都是一個大角的三分之一,這樣就可以制造出一個三分角了。根據制作二等分角工具的經歷,教師鼓勵學生將兩個二等分角工具直接疊在一起,并以交疊的兩個頂點為起點,旋轉其中一個工具,使得二等分角工具的一條邊與另一工具的一條對角線重合,從而獲得三個相等的角。
教師在分組討論后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如圖6依據菱形的特性,BC、BG也是二等分角工具的對角線,由對角線的特性,可將一系列對角線分成BC、BG,也可表示為BC、BG為三分線。
教師利用網絡畫板做一張剛剛用來表示二等分角的工具,讓學生進一步研究,思考三等分角的性質。
經過討論,學生得到了解答,這種方法是將兩種二級分角工具組合在一起,將兩種分角工具中的每個角看作一個單位角,并將它們合成后得到角度的三等分。
教師對此作了進一步的擴展,激活學生的思維:假如有兩種不同的分角工具,你們能將這些角分成多少份?
生:可以將工具結合在一起,實現四等分、五等分、六等分、七等分。
這種教育啟發能夠為學生的項目式學習提供支架,也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5.總結分析
教師結合古代工匠的三等分角制作工具以及當前學習所涉及的三等分角工具,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哪種設計更好,并談一談自己的理由。教師邀請各組選派一名成員在課上展示本組設計的三等分角工具,并在班內進行評比。
(四)錨定項目目標,設計項目評價
在中學項目式學習的內容安排上,除了確定主題、開展實踐以外,教師要針對學生在項目學習中的實際成果進行總結評價。其中,項目評價要具體錨定項目目標,聚焦目標內容進行精準評價。基于課程思政的理念要求,教師在開展項目式學習評價時還要具體對應知識、技能目標,綜合能力目標和思政育人目標。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考慮評價方法、評價時機以及評價標準。此外,教師要關注評價主體的多元性,要指導學生、小組、教師等多元主體參與其中。
在“三等分角工具的制作”這一項目式學習設計中,教師可以從學生制作的三等分角工具的精確度、美觀度、創新度等方面進行評價(見表1)。在學生自評上,需要重點針對自己在本次項目式學習中的動手操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意識和小組貢獻度進行評價。小組評價具體從各組組員的參與度、小組整體的凝聚力以及本小組在預期目標的實現情況方面進行反思。
(五)指向問題解決,深化思政教育的實踐價值
1.在實踐中理解知識
基于課程思政的理念要求,在開展項目式學習設計實踐中,教師需要發揮項目式學習中的問題指向性,進一步深化思政育人的實踐效果。在本次三等分角工具的制作中,教師要啟發學生,在此前所學習的全等三角形的基本知識基礎上帶領學生學習應用二等分角的工具,幫助學生加深對實踐知識的深入理解。
2.在應用中感知原理
基于課程思政的理念指導,在中學項目式學習的設計安排上,教師要注意創設文化情境,啟發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加深對相關知識的深刻理解。濃郁的文化氛圍和文化環境感染,能夠為后續的任務設計做鋪墊,也能夠為師生的深度交互提供基礎。在本次“三等分角工具的制作”這一項目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結合古代工匠設計和制作的工具進行內容設計,能夠突出項目主題的工具屬性和文化屬性,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文化脈絡的指引下、在問題線索的牽動下,教師能夠帶領學生從已知到未知、從特殊到一般,逐步完成項目學習,感知數學原理。
課程思政并非單純地在原有課堂上增加思政內容,而是要將思政教育與學科實踐融合。思政教育與活動實踐的關系不是彼此相加,而是彼此相乘。這要求教師充分發揮課堂育人的主渠道功能。在本次“三等分角工具的制作”的項目學習中,教師依托明線、暗線兩條思路,開展課程思政視角下的項目式學習實踐,通過構建文化場景營造文化氛圍,結合問題線索設計任務群,能夠啟發學生在實踐參與中感悟思想、深化理解,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內容安排上,教師按照以終為始的思路設計活動線索,也使整個項目式學習過程更加順暢、有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興義市萬屯鎮中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