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中的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現代轉換

2025-04-19 00:00:00張師偉曹姣
新文科理論與實踐 2025年1期

摘要: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構中,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在成功建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建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中華民族傳統文明,既有著是否包含了現代性的本質區別,也具有基于中華民族共同屬性的相同點及相通之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所必需的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固然不能單純依賴回歸傳統來構建,卻又必須從傳統中汲取必要的理論滋養,否則將難以滿足中華民族共同體對政治知識自主性的基本需求。在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中,中華傳統政治文化只有經過與馬克思主義及中國實踐的“兩個結合”,才能實現必要的現代轉換,實現它在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中的理論價值與時代意義。

關鍵詞: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傳統政治文化;現代文明

DOI: 10.20066/j.cnki.37-1535/G4.2025.01.07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現代轉換與創新發展研究”(22XZZ010)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式現代化要自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中華民族傳統文明具有顯而易見的歷史延續性。一方面“中華民族傳統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文化根基”,另一方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生成的”①。與其他國家的現代化相比,中國式現代化在政治上的獨特性,就植根于中華傳統文明在政治上積累起來的文明共同性,因而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就不能僅僅依賴西方政治學知識體系而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釋,更不能寄希望于從西方政治學知識體系中充分獲得自身發展所必需的知識與智慧支持。正是因為“西方一直在以自己的觀念乃至研究范式去判斷中國的前途,結果都是一錯再錯”②。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中尋找理論支持,從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中汲取飽含著中國智慧的理論養分。

一、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文明主體性前提

中國傳統文明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政治體系,這一體系在悠久的文明史進程中,因其源遠流長和持續性發展而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中國傳統政治的持續發展及趨于成熟的進程中,政治知識體系的自成一體及日趨成熟在其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中國傳統歷史的延續性及中華傳統文明的獨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自主政治知識體系作用下的自然產物。政治知識體系自成一體,“能夠滿足不同時代的實踐需要,既有效維護了政治權力的權威,又以價值及神道等約束了政治權力”①,它提供了有效的治理機制,確保了長期的穩定發展,從而在古代世界中創造了國家治理的卓越成就,使中國長時間保持世界領先地位。一般來說,中國傳統文明具有相當的開放性,其他區域的文明成果經由不同路徑,在不同程度上被中華傳統文明吸收,中華傳統文明憑借其開放性和包容性不斷豐富,也因此被一些學者視為“文化包容性增長”的典型國家②。佛教東來及其中國化對中華傳統文明的內容豐富及在理論思維方式上的階段性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盡管如此,中華傳統文明還是在文明主體性上保持了明顯的延續性,在政治體系及社會組織儒家化等方面表現尤為明顯。中國傳統君主制中央集權政治體系、儒家化意識形態與社會組織網絡,彼此間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儒家政治知識體系貫穿于社會組織網絡和君主政治體系之中,發揮了根本性的塑造作用。儒家化意識形態及其所包含的政治知識體系,不僅根植于君主制政治體系及宗法血緣社會組織網絡之中,映射出這些體系的政治本質,而且反過來推動了這些體系在自覺性上的發展,政治知識體系的存在和發展客觀上促進了君主制政治體系及宗法血緣社會組織網絡的日趨成熟,并在本質屬性和內容形態上形成了穩定的特征。中華傳統文明的文明主體性在政治知識體系的指導下,通過歷史的自覺發展逐漸成熟,并促進了文明主體性的自覺守護。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與文明主體性的對應關系在鴉片戰爭前已牢固確立。然而,鴉片戰爭的爆發標志著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它不僅導致了國家的半殖民地化,也對中華文化的主體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盡管中華傳統文明展現出相當的開放性,不斷吸納外來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日常物質生活及宗教信仰持續受到了外來文明的影響,但在意識形態上卻并沒有表現出擺脫儒家化的傾向,而是愈發自覺地堅守儒家化立場、觀點、方法。即使在新航路開辟之后,西方殖民勢力已經獲得了科學、軍事、政治、法律等方面的明顯優勢,也未能絲毫動搖儒家意識形態所占據的權威地位,在儒家化意識形態強勢影響下,頑固派士紳對西學的拒絕與排斥,實則是對幾千年來民族政治共性的一種堅守③。但中西方交往的突變卻讓中國傳統文明的主體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得不進行現代轉換。一方面,西方列強以先進政治、經濟、軍事、科學及文化等為依托,因殖民全球而走向了世界,這勢必會造成全球各國之間的緊密性關聯,大大推動已經形成的各國歷史發展的全球化趨勢,中國傳統文明之所以無法繼續,正是因為它不得不融入全球化的世界歷史洪流之中,從而開始逐步改變其文明主體性的具體內容,進而踏上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之路。中國傳統“民主”一詞在近代所發生的含義轉變①,即為典型事件之一。另一方面,中華傳統文明在近現代遭遇西方列強入侵,且在文明主體性遭受嚴重侵蝕的背景下,中國既未徹底舍棄自身的文明主體性,淪為西方的完全殖民地,也未能迅速實現文明主體性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因而就出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漸進性轉變問題,即在逐漸淘汰文明主體性前現代內容的同時,代之以新增的現代化內容,傳統民本思想在與現代民主理念的交融、對接與對話過程中,發生了根本性的質變②。中華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歷史銜接是在遭遇到西方嚴重侵略的情況下進行的,并從西方強加的殖民體系中脫身出來,獲得獨立,就成了中華文明主體性在近現代中國的一種時代性內容。中國政治知識體系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化就恰恰是由這種救亡圖存的主體性內容實際推動的。

中華文明在從傳統轉換到現代的進程中,首先就面臨著文明主體性從傳統到現代的根本性轉換問題。在傳統文明缺乏自主發展其現代文明主體性內容的情況下,這種轉換必然需要借鑒世界先進文明的成果,以此來構建自身的現代文明體系,而當務之急就是文明主體性內容的新陳代謝。從歷史演進的客觀過程來看,中華文明主體性內容在從傳統到現代轉換中的新陳代謝并不順利。這一方面是因為中華傳統文明經歷長期發展,不僅具有極其完整的文明形態,而且還擁有內容非常豐富、理論相當成熟的政治知識體系。無論是經學所蘊含的儒家意識形態的政治智慧,還是史學所積累的治國理政的實踐性政治知識,均為政治體系提供了堅實而實用的理論支撐,從而任何在實踐中試圖改變文明主體性內容的努力都必須首先進行政治知識體系的必要調整,否則現代文明的內容就難以被吸納到中華文明主體性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接納完整的現代文明內容,需以傳統文明內容體系的適當轉型為基礎。另一方面,中華傳統文明轉換到現代文明還不得不面對一個實踐的悖論,即作為現代文明傳播者的西方列強,同時也是不斷以殖民主義體系捆綁中國的兇惡敵人,雖然“師夷之長技”已經迫在眉睫,勢所難免,但在“師夷”的過程中卻又不能將“制夷”棄之不顧,堅持“師夷”與“制夷”的辯證統一,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③。中國近現代先進人士的“師夷”觀念表達了他們面向世界、面向現代的現代文明意識,現代文明的內容必須由此才能被中華文明所接受,而“制夷”觀念則明確顯示了他們在“師夷”過程中的中華文明主體性意識。伴隨著救亡圖存需求日益迫切及中西方強弱等的對比愈發強烈,中華傳統文明主體性的內容漸趨破碎,而西方現代性內容輸入也逐漸呈現出了形態結構框架。在這種情況下,中華文明主體性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深刻形態轉變,為現代政治知識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中國現代政治知識體系既是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也是通過移植西學的方式建構起來的。

中華文明雖然通過學習和借鑒西方現代化,實現了文明主體性從傳統到現代的轉換,走上了現代化的進程,但在具體道路選擇及進行過程中還是不能不遵循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一方面,中國幾千年歷史進程中積累的文明主體性并不曾被現代化的轉型完全磨滅,而是仍然保持著強勁的生命力,它既表現在不同階級與階層掀起的一浪高過一浪的救亡圖存努力中,也表現在中國社會精英始終保持對西方方案及理論等的主動選擇權。正是這種主動選擇權使得中國先進分子在西化政治方案遭遇實踐挫折之后,接受馬克思主義,另辟蹊徑,開啟另一種現代化道路,“突破了西方現代化模式”①。另一方面,中國先進分子在選擇現代化方案及路徑時,自覺結合中國傳統內容,無論是中國國民黨的三民主義,抑或是新儒家等文化保守思潮,均在其方案設計中融入了中國傳統元素,將傳統儒家的部分內容視作普遍性知識,吸納至其現代文明主體架構之中。戴季陶等對孫中山三民主義進行了儒家化解釋,“‘三民主義’從略備儒學淵源到植入儒家價值觀念,再到實現‘儒學化’改造、完成理論更新的過程”“國民黨‘官方儒學’的基本理論形態逐漸清晰”②。現代新儒家則致力于在傳統儒家學說中探尋民主與科學的文化底蘊③。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及其發展給中華文明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提供了新的方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指導下,中華現代文明茁壯成長,不僅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而且還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在歷史延續之中實現了共同性的貫通,從而使中國式現代化既具有了一般現代化的共性,也具有了中華文明的共性,從而成為世界各國現代化中別具一格的現代化形態。中華現代文明的文明主體性也由此而兼具現代文明的普遍內容和中華文明貫通古今的共同內容,兩者的融合貫穿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整個歷史行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在內容需求上就不能指望從西方政治理論中獲得完全滿足,要充分考慮中華現代文明主體性內容的具體需求,在汲取西方政治學理論的精華之時,同樣需深刻關注并融入中華傳統優秀政治文化的普遍價值。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文明主體性上的現代性及民族性,在根本上決定了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不僅要堅持政治知識的外來與本來共存并舉,而且還要求這兩者在政治知識體系建構的過程中需相互滲透、影響與重塑,最終于理論體系中實現和諧統一,構建出自洽且嚴謹的知識框架。

二、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歷史超越性及普遍價值

中國關于政治的思考具有極為悠久的歷史。因為中西方在國家產生的前提條件、歷史進程及形態功能上迥然不同,二者關于政治的思考彼此獨立而毫無觀點交流,并在各自實踐與思想的互動中產生了不同的概念體系、觀點系統及理論形態。西方自古希臘以來關于政治的理論思考在現代政治知識體系中有相當充分的體現,由西方各國發展起來的現代政治知識體系傳承了自古希臘以來的思維方法及概念體系、觀點序列,現代政治知識體系關于政治的諸多普遍性思考及相關觀點等皆源于西方政治理論傳統。在此視域下,有學者認為“古代中國根本就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政治思想”④。在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還沒有被現代政治知識體系吸納之前,中國學術界關于政治的普遍性思考也主要來源于西方政治理論傳統,“把西方國家政治發展規律和模式作為世界各國社會政治發展的普遍規律和惟一模式來闡述”⑤。但西方自古以來的政治實踐及理論傳統也有著自身的局限性,其關于政治的普遍性思考也存在著內容體系上的明顯缺陷,如果對該缺陷視而不見或在理論上無所反省,那么就必定會在政治實踐中陷入某種困境,乃至絕境。古希臘在政治上的衰亡與其在政治上思考的理論局限性密切相關,廣大非西方國家套用西方政治理論體系而在政治發展上陷入困頓,也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西方政治理論體系對普遍政治問題的思考存在著內容上的局限性,甚至西方發達國家也因其政治理論上的局限性在實踐中陷入了極化的困境,“導致不同群體間敵對程度的加劇和對話空間的消失,政治沖突的性質開始逐漸惡化”①。中國從國家孕育時期開始就在政治實踐及政治思維上表現出了明顯的特性,傳世文獻顯示,上古哲人在國家萌芽階段便已開創了獨特的政治思想傳統,他們不僅深入探討了政治的具體問題,還廣泛思考了諸多具有普遍意義的議題,并在春秋戰國時期達到了理論自覺的程度,形成了諸子百家的政治理論體系,不僅關于政治的普遍性思考達到了形而上的抽象程度,而且也形成了諸多具有普遍價值的概念、判斷及命題等。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立足于自身實踐,以中國式思維進行了諸多政治普遍性問題的深入思考,貢獻了關于政治普遍性問題的理論成果,其中許多概念、觀點及方法具有明顯的歷史超越性,具有全人類層面上的普遍價值。

在西方傳統中,國家實踐無法回避社會中的階級矛盾與階層沖突:一方面,國家機器的形成與運作根植于不同階級與階層間的力量博弈,階級沖突及階級斗爭在國家機制的改革與調整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比如“羅馬共和國在平民反對貴族斗爭中,實現了由原來的貴族政治向新貴政治的轉型”②;另一方面,國家在功能上以調解糾紛、化解矛盾及分配利益為主,其中最核心的功能是權威性地分配利益,“平民通過反對貴族斗爭”爭取到了“政治、經濟、分得國有土地以及召開平民會議等權益”③。在對外關系上,西方政治理論傳統中的國家間關系也主要是利益博弈關系,并由此形成了強國的對外侵略、掠奪與奴役他國傳統。古希臘及羅馬時期的國家傳統在西方現代國家建構中依然得到了某種程度的自覺傳承,西方現代政治知識體系在國家內外職能界定上,也沒有擺脫利益分配和利益博弈的功能定位。以這種思維方式來思考非西方國家政治,就易陷入某種尷尬,或者是純出于國家利益博弈的思維,炒作“伯羅奔尼撒陷阱”議題,甚至想方設法阻遏他國的進一步發展;或者在思維上形成自我封閉,在自身發展道路不可被他國復制的情況下,面對他國現代化發展需要而根本不能提供任何有效的積極性建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傳統政治文化關于政治的普遍性思考就顯示出了積極的理論價值。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在國家的對內職能方面,不以利益分配為核心,而是著重體現國家在養育民眾與教化民眾上的積極作用。就養民而言,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傳統國家具有明顯的“生產國家”的形態特征,生產職能在國家的對內職能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不僅君主及各級官吏在積極發展生產方面負有一系列重要職責,而且其重要職責還要貫徹落實在資源調配、政策供給及組織管理等環節④。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在為何養民、如何養民等方面有極為豐碩的論述。至于教化民眾,中國傳統國家理論尤為注重倫理道德在社會關系調節中的作用,既以倫理教化消除爭利之心,實現和諧共處,又以禮治規范人的行為,確保不同社會角色各得其所,共同繁榮。在對外關系上,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鮮見利益博弈的政治思維,而是更傾向于扶助弱小國家,共謀發展與繁榮之道。綜上所述可知,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弘揚對于彌補西式政治思維的缺陷及矯正其偏頗,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所承載的文明共同性,在中華現代文明的建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中華文明在從傳統轉換到現代的過程中盡管遭遇了曲折坎坷,飽受屈辱,但畢竟延續了自己的文明主體性,并使自身的性質發生了現代化的根本轉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承載的中華文明共性,不僅維持了文明主體的歷史延續性,而且還吸納了外來文化的精華,使外來文化精華進入中國后發生了中國化的轉變,并由此而在中華文明主體性延續的過程中實現了中華文明內容的劃時代巨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 引領和豐富著人類文明新形態, 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①當中華傳統文明面臨外來文化的猛烈沖擊時,它自覺挺立于文明主體的守衛前沿,堅守自身文明的主體性精髓,憑借傳統政治文化的整體力量,有效抵御了歐風美雨的強勁侵襲;也在自身的理論架構及問題刺激下積極地借鑒與學習西方政治文化,以中馭西,以西補中。中國傳統概念體系及理論框架始終在西學東漸過程中發揮著渾厚的浸潤和改造作用,中華文明主體性的歷史延續以傳統概念體系及理論框架的持續浸潤和改造作用為基本前提。另一方面,中華現代文明在延續文明主體性的同時,也使中華文明的共同性內容與現代化融合在了一起,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也在內容體系和理論框架上發生了現代轉化。中華文明在面對輸入的西學時,展現出了強烈的主動意識,即由我駕馭、被我改造、為我所用,而西學也最終被中華文明的主體性所駕馭,在歷史進程中被改造得具備了中華魂魄,而成為中國化了的知識體系,即使自由主義也不例外,搖擺在中西之間,既非中非西,也亦中亦西②。中國近現代接納西學的過程中盡管充滿了古今中西之間的激烈爭論,中國現代政治知識體系也在外觀上保留了明顯的西學特質,甚至還一度出現了“全盤西化”的流行心態,但中華傳統優秀政治文化卻以深厚的理論積累,對西學東漸以潤物細無聲式的方式,在概念含義的詮釋、理論構架的設計以及理想價值偏好的塑造等層面,進行了魂魄的駕馭和整體的熔鑄,形成了改造中國的“近代中國學”③。

中華文明在走向現代的過程中,不僅保持住了自己的文明主體性,在淘汰陳舊內容的同時,還補充了現代新內容,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順利實現了新陳代謝,中華傳統文明也在此過程中轉換成了中華現代文明。西方世界率先進入了現代階段,它們作為現代化國家參照系,在中華文明從傳統轉換到現代的過程中提供了關于現代國家的諸多標準。中國在過去也曾一度陷入“只知模仿歐美,忽視自身國情”的困境,“今日學英美,明日學日法”,卻始終未能找到適合自身的道路,結果只能是漫無邊際,難以落地④。但因為中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有著形態完整且自覺到了的文明主體性,所以不僅先進分子為救亡圖存而學習西方的意識相當普遍,強調“師夷之長技以制夷”①,而且還以能否有效救亡圖存來判斷西學具體內容的價值,并依照該判斷而決定相應的取舍。馬克思主義被中國先進分子選擇作為救亡圖存的指導理論,同樣體現了文明主體性在這個階段上的歷史性選擇。馬克思主義所以被選擇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某些內容密切相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不僅存在著內容上的契合性,而且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先進分子也大多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飽學之士。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最終將中國引向了一條不同于西方各國的現代化道路,這條獨特的現代化道路,憑借其根植于中國國情的堅實基礎,以及對國家現代化和民族偉大復興問題的有效解決,取得了顯著成就,并日益獲得了相對于西方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對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發展作出了原創性貢獻,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走上現代化道路并最終實現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②。從自主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到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經歷了長期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每一次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都在實質性地拓展現代化的新內涵;而每一次對現代化新內涵的拓展都在某種意義上凸顯了中華文明的主體性。中華民族主體性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凸顯,也在向世人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在現代的普遍性價值。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通之處,并未被西方現代化的輝煌成就所局限,它必定會隨著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推進而與時俱進地更新自己的內容。中國式現代化基于中華文明主體性及其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也必定會在各國現代化的共同性之中增加新的內容。

三、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現代轉換的基本原則

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優秀性質,固然因其具有恒久的理論價值與普遍的適用性,但其恒久的理論價值與普遍適用性卻并不意味著它在歷史過程中缺少相應的與時俱進的特點,即它在理論上的恒久價值總是和它在某個時段的具體價值融合在一起,并在某個歷史時期呈現為相應理論內容的普遍抽象共同性和特殊具體時代性的辯證統一。人們在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時候,并不能直接觀察到理論普遍的抽象共同性的內容,而只能看到特殊的具體時代性的理論內容,我們只能通過特殊的具體時代性的理論內容,去理解和把握那些普遍的抽象共同性的內容。不過,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中肯定存在著超越歷史階段和局部空間的普遍共同性內容,其形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研究者不能因為接觸的直接研究對象只是理論的特殊具體的時代性內容,而否認其理論內容在時空范圍內的普遍共同性,畢竟,“同一個民族在不同階段,也會因民族傳統而擁有共同的基本思維方式和關注對象”③。研究者如果能夠站在縱向歷史維度上,著眼從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發展的脈絡來看,還要認識到理論中的普遍抽象共同性內容也是歷史性地發展的。一方面,某個具體歷史時代孕育形成的理論內容肯定也有其抽象普遍共同的內容,尤其是當時代思潮洶涌澎湃之時,往往能催生出眾多蘊含普遍抽象共性的理論精髓,這些理論既彰顯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又跨越時空界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普遍抽象共同性內容,在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現代化轉換時肯定要得到相應關注。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身在歷史中積累起來的理論共同性內容及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都是歷史地存在著,且始終處在歷史性變化中,不僅概念與命題的內涵不斷更新,日新月異,而且思維方式與理論架構亦在不斷進化,與時俱進地趨于完善,理論形態漸趨完整,理論體系日益嚴謹。作為其有機構成,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普遍共同性內容越發精進純粹而至于成熟。“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發展就是在孕育和發展著一個獨具民族特色的政治哲學體系。”①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現代轉換,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堅持發展和普遍聯系觀點,完整全面動態地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普遍抽象共同內容。

中華傳統政治文化在清中葉時期達到成熟階段,在優秀傳統文化以共同性理論內容高度成熟的同時,其歷史局限性也愈發凸顯,這就要求當下對優秀傳統政治文化進行現代轉換,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批判地對待高度成熟起來的中華傳統政治文化,堅持在歷史進程中傳承和轉換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中國式現代化還在進一步推進的歷史過程中,研究者的現代性思維還不夠健全,這往往導致在轉化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過程中,易于陷入兩種極端偏差。其一,有研究者因長期學習和吸收西學以建立現代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理論體系的經歷,缺乏基于中華文明主體性的理論自信,并由此而接受了西方現代化各國在政治理論及制度方面的指導,他們往往以西學為典范,以西方列國的現代化路徑為標尺,來理解和詮釋現代化進程。“最早在西歐諸國所形成的現代性不僅僅是屬于西歐,它所昭示的現實圖景和未來的發展趨向應該是每個國家的榜樣。”②如果站在這樣一種理論立場上,研究者可能會忽視中華傳統政治文化對現代文明的理論價值,不愿意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轉換工作,因為他們可能認為古代中國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政治思想。然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具有重要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③。其二,有研究者在面對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時候因文化保守主義的立場而對中國傳統政治理論肯定過多,這導致在理論傳承上過分依賴儒家經學,并將儒家經學思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轉換中。有些研究者接受了儒家道統的概念,并把中華文明共同性的內容局限于儒家之道,借此而堅持儒家經學神化孔子、神化經學、神化圣人的觀點,從而把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轉換,簡化成了以經學思維建構政治學知識體系,他們主張“回歸古典政治思想史范式,破除古今隔閡的迷信,以實現政治哲學的知識自覺”④。除此之外,新道家、新法家及新墨家等也在總體上缺乏歷史唯物主義及唯物辯證法的理論自覺。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及唯物辯證法對于歷史地對待優秀傳統政治文化遺產和批判性揚棄其內容,很有助益,它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對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進行現代轉換的方法論前提。

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轉換作為一個思想史的歷史進程,不論人們是否已經意識到它,它都實實在在地發生著,只不過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它就只能以中華現代文明所傳承的文明主體性內容為深厚根基,而潛移默化地發生。中國學者進行的政治學理論思考及知識生產,不論其表面上如何西方化,都難以根除中華文明共同性的深層影響,因而不可避免地帶有中國風格、特色與氣派。而當這一過程轉變為自覺的理論發展時,政治理論家們的努力便顯得尤為重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自覺的理論過程在自然的歷史過程之中,雖然被自然的歷史過程所左右,難以超越自身的歷史性,但是自覺的理論過程本身也是自然歷史過程的組成部分,自覺理論過程是自發歷史過程在一定階段的要求和表現。中國式現代化經歷了長期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后,達到了理論上的自覺階段,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根基及中國特別的國情。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自覺,不僅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傳承與轉換,還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西方政治學知識體系的時代局限性,導致部分理論工作者誤將古人言論套用于當代政治知識,造成表述上的尷尬。比如有的學者不僅立足于西方政治知識體系的問題、議題及命題,整理古人相關的政治言論內容,而且還把整理過的相關言論內容塞入西方政治學理論架構中,雖然貌似使古人的政治言論在結構上清晰簡明了①,但在實質上卻完全脫離了古人自身的問題、議題、命題及理論框架。這就導致以西方政治學知識體系為前提的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內容審視及現代轉換,頗為類似于“竹籃打水”,盡管竹籃的框架清晰可辨,但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內容在轉換過程中仍難免會有所遺漏,難以盡展其全貌。這就在方法論上要求我們要正視自身理論自覺的時代局限性,當面對千年積淀的中華傳統優秀政治文化時,我們必須認識到,歷史自然進程在深層次上制約著理論自覺的發展過程,從而在研究傳統優秀政治文化時,不要過多地以己度人,而要有對話的意識,平視歷史,妥善處理好理論自覺過程與歷史自然過程的辯證關系。

中華傳統文明與傳統政治文化盡管產生于過去,但依然保持著文明體的整體性形態與政治文化的邏輯結構,從而就不能被看作是脫離了文明整體及理論邏輯的碎片或擺件。這就要求政治理論工作者要具有自覺的歷史意識,堅持歷史的客觀實在性,即歷史進程中的任何創造物,都只能在特定的社會結構及其發展歷程中才能得到合理的理解。研究者既要關注作為具體事實的歷史對象,也要關注歷史的整體性重構與客觀規律,并由此而將歷史呈現為一個具有整體架構和一定發展趨勢的客觀實在,脫離了歷史的整體,就無法充分呈現歷史事實的內容。有研究者對于中華傳統文明及其傳統政治文化的內容,抱著取其所需的心理,摘取其中的諸多事實資料,就以現代人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其進行意義解釋“,提煉概念,提煉理論”②,以實現特定學術立場的所謂理論創新。雖然在理論命題上確可有所創新,但在支撐其創新的諸多政治文化觀點解釋上,卻缺乏扎實的客觀性基礎。如果政治文化的基礎知識不夠扎實,那么所謂的理論觀點創新就如同空中樓閣,既因為論證不夠嚴謹而缺乏學理上的穩固性,也因為缺乏足夠的客觀事實支持而缺乏相應的解釋力。有研究者以現代政治問題、議題及命題為基礎,試圖搜集整理相關史料,以呈現某個特定歷史階段對應的問題、議題及命題,卻忽略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有其特定的政治問題及由此而生的相應的政治議題及命題,以自己的問題、議題即命題掩蓋了歷史進程中特定階段的具體問題、議題及命題,就不能諱言其“歷史性在事實上被消解的風險”③。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轉換必須堅持歷史的客觀性原則,不僅要在歷史的結構體系和演進歷程中理解其客觀內容,而且要透過具體歷史性內容看到相應問題、議題及命題的普遍性內涵。

四、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現代價值的知識維度

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廣泛的現實價值,不論是在日趨自覺的政治理論層面,還是在大眾日用而不知的實踐層面,都是如此。從政治理論層面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所創造的概念及其創造概念的方式還在普遍起作用,學術界普遍適用的政治概念雖然其原始內涵生成于西方,但其在中國化之后獲得的中文表述卻在遣詞造句上延續了中華傳統理論思維方式,以表意實詞的漢字進行組合,以表達政治概念最核心的內涵。比如中文詞匯“民主”所表述的西文“democracy”,兩者之間的含義實際上并不等同,一方面中文“民主”顯然并沒有充分表述出“democracy”的含義,“democracy”的部分含義未能通過中文表述的“民主”來表現,另一方面中文“民主”又包含了“democracy”所沒有的重民、貴民等內容①。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理論思維方式,在概念、命題及判斷的表述上,依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從政治實踐方面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對待政治的積極態度在社會中仍然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影響,這進一步促使社會公眾普遍期望政府能夠主動作為,積極解決問題,從而與西方政治傳統對政治的消極態度形成了鮮明對照,西方社會對政府權力高度警惕及其層層設限以防止權力濫用的政治心理在中國并不流行。不論是政府職責體系設定,還是社會公眾對政府作為的積極期待,都充分顯示了中華傳統優秀政治文化對待政治的積極心理。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在政治實踐中的強大影響力,從根本上彰顯了中華現代文明與傳統文明間的政治共同性,它以實踐的方式向政治學理論研究提出了自覺反映中華文明政治共同性的客觀要求。中國政治學理論研究不僅需在問題、議題及命題的設置與擬制中充分反映實踐需求,把政治實踐包含的中華政治共同性內容反映出來,而且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中具有普遍性共同價值的知識內容繼承下來,并進行一定的現代轉換,使其融入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彌補西式政治學理論思維的短板,矯正其偏頗,建構自主知識體系。

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在知識方面的普遍價值,首先是它提供了一種區別于西方主流政治學思維方式的政治思維方式,并將之體現在了一些關鍵性政治概念的含義界定上。與現代世界各國流行的西方政治學思維強調價值分配及權力制約不同,中國傳統政治者數千多年來并沒有將自身的關注點聚焦在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更沒有在政治體系內發展出用以權威性分配價值的組織體系、運行程序及規則等,社會公眾及政治理論家也沒有將自身的注意力置于權力制衡、權力制約等議題上,而是積極謀劃如何更充分更好地發揮政治的積極功能,謀求以政治來興公利、除公害②。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積極政治觀,首先表現在積極看待政治的普遍態度,既把政治看作是人所以為人的必要條件,沒有圣人教化,大多數人不能成為真正的人,傳統儒家把政治的終極目的設定為“使人成為人”的“成人”③;同時,它要求政治積極發揮其功能,確保民眾衣食無憂且受到良好的教養。正如管子所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①,孟子所謂“制民恒產”,使民有“恒心”②,孔子所謂“富之”“教之”等③,皆展現了中國傳統政治理論家對于政治積極功能的理論設定。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對于國家的經濟生產職能也給予了特別的重視,以至于有學者將中國傳統國家的類型明確界定為以生產為主導的國家。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積極政治觀,其次表現在樂觀地看待政府與民眾的關系,一方面強調政府離不開民眾廣泛支持,“得乎丘民而為天子”④,失民則失國,“民棄其上,不亡,何待”⑤,中國傳統政治理論家對于民在國家中的地位、角色、作用及影響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得出了一系列重民、貴民、保民、恤民、聽民及為民的結論,總而言之,即為民本思想;另一方面則強調民眾要信賴并仰仗政府,以君主為核心的政府在理論上既是因得道多助而來,也擁有天命的護佑,更由有德有能有仁愛之心的圣賢來施政,民眾對他們的信任、支持和聽從,不僅是道義上的要求,更帶來了諸多現實的益處。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積極政治觀所體現的理論思維方式,在今天具有普遍性價值,體現著中國智慧,可彌補西化政治學思維方式的視域盲區,有利于政治學知識體系更趨于健全完善。

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在知識方面的普遍價值,其次是它提供了政治分析的普遍道義視角和以人為本的歷史超越性高度。西方政治學理論傳統自古代希臘以來就聚焦于社會利益分配,對以社會利益關系為基礎的政體形態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并在理論上明確提出了權力制衡等相關原則⑥。盡管曾有理論家關注并討論了道義議題,但他們主要聚焦于價值分配問題,并未將道義視為人類存在的根本依據。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在萌芽和早期發展階段便展現出了對普遍道義的分析視角,不僅將普遍道義看作人所以為人的根本性依據,而且還以是否擁有普遍道義方面的絕對優勢作為可否君臨天下的必要條件,得道則得天下,失道則失天下;在秦漢以后的諸多理論努力下更是將政治的道義基礎、道義前提及道義責任等看成政治的核心內容,并由此而形成了中國傳統政治理論的倫理化普遍特質。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對普遍道義的重視,有利于維系政治所必需的倫理基礎,強化政治在社會中應盡的倫理責任,并由此而使社會保持以倫理正當為前提的優良風氣,避免因倫理的墮落而致使國家衰落下去,陷入如龔自珍所說的“衰世”⑦。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有強烈的歷史意識,從而避免了將政治的視域局限在當下矛盾中的缺點,并由此而表現出了一定的歷史超越意識。從歷史延續性的角度看,任何國家的過去、現在及未來都是貫通而連續的,其中需要政治去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也是如此。站在歷史發展的視角,既可以看清楚當下問題形成的歷史脈絡而知其所以然,也可以立足于歷史的趨勢而著眼于從國家未來發展需求的角度,考慮如何解決當下的問題,更可以超越當下的利害糾葛而更好地籌劃國家可持續發展,妥善處理好現代和未來的關系,“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①。西方政治思維,側重于個體權利本位與利益博弈,往往僅聚焦于當代利益博弈,以期實現特定群體的利益最大化,卻忽視了當代人的共同需求,更未顧及未來世代的應有權益,顯然缺乏一種基于人類整體性考量的長遠政治智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恰好可以提供一種基于歷史超越性的理論高度,既矯正西方政治學知識體系的相應不足,更有利于人類范圍內政治學知識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在知識方面的普遍價值,最后是它在經驗層面上提供了諸多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觀點及理論分析。比如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對于政治制度的觀點,就可以有效彌補今天制度主義政治學的學理性不足。不論是歷史制度主義,還是理性選擇主義,抑或社會學制度主義,都未能對政治制度體系從興盛到衰落、從誕生到消亡的演變過程,給出充分且具有說服力的學術解釋。中國傳統時代在政治上經歷了反反復復的治亂循環,不僅以長周期的方式呈現了政治制度演化的具體規律,而且以具體事實呈現了政治制度從生到死的循環,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政治制度變化的進程及政治制度日趨衰落時的表現;不僅揭示了政治制度體系不能不衰亡的內部規律,而且展現了政治制度體系演變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趨勢,即柳宗元在《封建論》中所說的“勢”②。現代政治學起源于西方,在政治制度上更關注其公正分配價值的程度,并以此對政治制度進行價值性評判,但在整體上還缺乏對政治制度體系發展變化的內部規律的歷史性揭示,在聚焦于對當代世界各國進行政治制度優劣比較的同時,忘記了政治制度體系在歷史進程中的普遍規律。政治制度的形成雖包含人為選擇的因素,但同樣存在不受人為控制的因素,這些制度雖然在特定的歷史社會中形成,卻在實踐中產生了強烈的反作用,甚至決定了國家的興衰存亡,例如西晉的迅速滅亡便與其制度密切相關。“八王之亂所以亂到西晉滅亡,就是因為皇帝控制的州郡無武備,而封國則有軍隊”③。中國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對于政治制度體系的諸多觀點及分析,為政治知識體系增添了諸多學理上的有益元素,進而使分析政治制度體系的知識體系更加完備與合理。再比如中國優秀傳統政治文化中包含了諸多治國理政的具體主張,包含著深入細致的問題分析、系統完善的政策規劃與針對性強且有效的具體對策建議等。盡管現代政治學源自西方并已應對了眾多題材廣泛的問題,且在政策規劃與對策建議方面積累了浩如煙海的資料,但這并不妨礙它仍然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中汲取積極的理論養分,豐富和發展政治學的策略庫,采取妥善的方式、方法及應對策略,有效回應和解決現實問題。

① 陳金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成、特質與價值》,《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8期,第16―21頁。

② 楊光斌:《什么是歷史政治學?》,《中國政治學》2019年第2期,第3―21頁。

① 張師偉、賀姣:《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科學態度與理論加工》,《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6期,第47―56頁。

② 李冬梅:《試論中華文化“包容性增長”的價值體現》,《人民論壇》2014年第11期,第177―179頁。

③ 張師偉:《現代新儒家的誕生——傳統儒學現代轉換的政治條件與結果》,《政治思想史》2015年第4期,第1―23頁。

① 王人博:《庶民的勝利——中國民主話語考論》,《中國法學》2006年第3期,第30―45頁。

② 張師偉:《中國傳統民本與現代民主的溝通和銜接》,《甘肅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第198―200頁。

③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組編:《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45頁。

① 虞新勝:《論中國式現代化開辟新道路的內在邏輯》,《理論視野》2024年第4期,第39―44頁。

② 朱友青、趙伯峻:《國民黨“官方儒學”的淵源、形成與發展析論——以孫中山、戴季陶和蔣介石的三民主義思想建構為例》,《臺灣研究》2020年第4期,第98―100頁。

③ 張師偉:《現代新儒家的誕生——傳統儒學現代轉換的政治條件與結果》,第1―23頁。

④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頁。

⑤ 奚廣慶:《西主中附:政治學原理教學與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傾向》,《中國高等教育》2006年第1期,第37―39頁。

① 王格非:《政治極化與政治沖突的“變質”:當前美國政治困境及原因》,《美國研究》2022年第3期,第72―91頁。

② 孫光妍:《羅馬共和國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法律史意義》,《北方論叢》2015年第2期,第158―160頁。

③ 高克冰:《全覽羅馬平民反對貴族斗爭——解析羅馬共和國早期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根源、過程、特點》,《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S1期,第208―313頁。

④ 張師偉、王寧:《中國傳統國家形態理論解釋的新概念反思——兼議姚中秋教授的“生產型國家”》,《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2年第4期,第81―89頁。

① 劉凱強、郝保權:《從傳統文明到現代文明:中華文明的歷史轉型與發展圖景》,《科學社會主義》2023年第6期,第32―41頁。

② 張師偉:《匯通與雜糅:中國現代自由主義的“亦中亦西”理論特質》,《新視野》2020年第4期,第101―107頁。

③ 陳旭麓:《陳旭麓文集》第2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2頁。

④ 鄧麗蘭:《西方思潮與民國憲政運動的演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頁。

①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組編:《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上冊),第45頁。

② 嚴書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及其世界歷史意義》,《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3年第11期,第1―12頁。

③ 王楷模、張師偉:《政治思想一般性質的哲學分析》,《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第18―26頁。

① 張師偉:《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邏輯進程》,《政治學研究》2013年第4期,第67―74頁。

② 李宏圖:《現代性的形成和擴展——17、18世紀的世界現代化歷史進程》,《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第118―124頁。

③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4頁。

④ 姚中秋:《重建中國政治思想史范式》,《學術月刊》2013年第7期,第14―21頁。

① 包剛升:《儒道法:早期中國的政治想象》,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年,第1―8頁。

② 楊光斌:《歷史政治學的知識論原理》,《探索與爭鳴》2022年第8期,第71―73頁。

③ 李里峰:《謹慎的喝彩:對歷史政治學的反思》,《探索與爭鳴》2022年第8期,第65―70頁。

① 王人博:《庶民的勝利——中國民主話語考論》,第30―45頁。

② 沈善洪編:《黃宗羲全集》第1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頁。

③ 張師偉:《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命題歸類》,《政治思想史》2011年第1期,第37―52頁。

① 黎翔鳳撰:《管子校注》(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頁。

② 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7頁。

③ 程樹德撰:《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905頁。

④ 楊伯峻:《孟子譯注》,第328頁。

⑤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448頁。

⑥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20―121頁。

⑦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6頁。

① 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頁。

② 汪賢度編撰:《柳宗元散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4頁。

③ 萬繩楠整理:《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第43頁。

[責任編輯 賈樂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91九色国产porny| 啪啪永久免费av| 激情在线网| 国产免费黄|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有专无码视频| 91九色视频网|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国产性爱网站|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午夜三级在线| 亚洲三级a|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欧美在线国产| 欧美在线一二区|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 亚洲综合色婷婷| 黄色片中文字幕| 久久无码av三级|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狂喷潮在线观看2345|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毛片免费试看|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久青草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亚洲天堂区|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99性视频|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欧美曰批视频免费播放免费|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91视频首页|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中国毛片网|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a欧美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在线国产欧美|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中文字幕伦视频| 国产黄视频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 色135综合网| 国产新AV天堂| 91视频青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