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環境的發展變化,政府對于打造低碳環境越來越重視了,低碳供應鏈因而成為了研究熱點。文章運用CiteSpace軟件,從作者、機構、關鍵詞等方面入手,對國內文獻展開分析,時間跨度為2010—2024年,得到有效文獻225篇。研究發現,在目前的低碳供應鏈領域,作者之間、機構之間都可以密切合作,構建知識和研究成果的共享平臺;學科背景豐富的作者以及多學科跨領域合作,可使研究更具深度和廣度;從研究熱點來看,關鍵詞涵蓋了市場機制、消費者偏好、協同合作等多個方面,還強調與實踐結合,為供應鏈升級與改革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在這些基礎上結合實際,探究政府、企業、零售商等如何在低碳供應鏈下協作發展,早日實現“雙碳目標”。
關鍵詞:低碳供應鏈;CiteSpace;可視化分析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5.06.026
Visual Analysis of Low-Carbon Supply Chain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
LAI Hongbo, LUO Huihui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82, China)
Abstract: Recently, as the environment evolves, the government has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fostering a low-carbon environment, making the low-carbon supply chain a prominent research hotspo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omestic literature in terms of authors, institutions and keywords through CiteSpace software, with a time span from 2010 to 2024, and obtains 225 valid articles.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current low-carbon supply chain field, there can be close collaboration between authors and between institutions to establish a platform for sharing knowledge and research outcomes; concurrently, the authors possess diverse disciplinary backgrounds, enabling multidisciplinary and cross-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that deepens and broadens the research scope; regarding research hotspots, the keywords encompass market mechanisms, consumer preferences, and collaborative efforts, forming a bridge betwee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and providing robust support for the upgrading and reforming of the supply chain. Future research should integrate this with practical scenarios to delve into strategies for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and retailers to develop and adapt to low-carbon supply chains, thereby accelerating the achievement of \"dual-carbon\" goals.
Key words: low-carbon supply chain;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0" " 引" " 言
在2023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關于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的會議指出,我們需要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積極穩妥地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隨著環境的發展變化,政府對低碳供應鏈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該領域也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注。本文旨在梳理低碳供應鏈的研究現狀,為研究者提供便利,并在后續研究指明方向。
1" " 數據來源和研究工具
本部分進行文獻計量分析的數據源于國內外權威的文獻數據庫中國知網(CNKI),包含CSSCI期刊、北大核心。下載的文獻數據主要包括:作者、機構、標題、摘要、關鍵詞。研究檢索主題詞為“低碳供應鏈”,時間跨度為原始設定2010—2024年,去除重復項后,共檢索出227篇文獻。經比對篩選,剔除雜志通知、會議報告、新聞、書評及與主題不相關等無效文獻2篇,最終確定有效文獻225篇。
本文采用CiteSpace軟件對國內現有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重點關注作者、機構、關鍵詞三個維度,以揭示研究現狀和熱點,為后續研究指明方向。
2" " 可視化分析
2.1" " 研究學者分析
由表1可知,在低碳供應鏈研究領域,一些核心作者發揮著引領作用,其研究緊密聚焦于該領域的關鍵問題。趙道致是該領域發文量最高的作者,在2012年之后集中發文,其研究涉及低碳供應鏈管理的基礎理論構建和應用實踐,如低碳管理策略、碳排放優化等[1]。研究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深度,為后續研究者提供了扎實的理論基礎。李友東發文量達9篇,其研究影響力在2013年后逐漸增強,說明他在低碳供應鏈研究的中期發展階段貢獻顯著[2]。李友東的研究可能側重于低碳供應鏈中的企業合作與協調策略,特別是在探索如何通過供應鏈上下游協同合作來有效優化碳排放方面。夏良杰是該領域的另一位核心作者,發文量排名靠前,且2013年后發文量增長顯著,反映了他對該領域發展的推動作用[3]。
通過共現圖,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核心作者之間形成了較為緊密的合作網絡。這表明這些核心作者可能通過聯合研究、共同發表論文等方式,推動了低碳供應鏈領域的協同發展。
將重要機構的研究信息整理成表2,發文最多的是天津大學,達13篇,其次是上海海事大學12篇、重慶交通大學9篇。
將國內研究機構的合作網絡進行可視化處理。低碳供應鏈研究領域的主要機構間構建了緊密的合作網絡,有力促進了跨學科、多維度的研究發展。天津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緊密,可以通過聯合項目、數據共享等途徑,深化該領域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學、重慶交通大學及鄭州大學等西部和中部高校,構建了低碳供應鏈領域的區域性研究網絡,展現出了較強的區域聯動效應。內蒙古大學與多所地方高校合作緊密,軍事交通學院等軍隊院校亦參與其中,彰顯了該領域合作的多元化特點。
2.3" " 關鍵詞共現分析
關鍵詞概括了文章的研究主題、關鍵內容和技術方法,是作者對研究重點的高度細化呈現。研究以關鍵詞(Keyword)作為網絡節點,應用pathfinder進行網絡尋徑和剪裁,生成關鍵詞共現網絡,并應用Vosviewer進行簡化呈現。具體關鍵詞信息如表3所示:研究共計共發現關鍵詞227個。中介中心性是節點重要性的評估指標,當節點的中介中心線大于0.1時,其可能是領域演變的重要節點或轉折點,因而以其為中心的節點連線往往會更多,其節點大小也會更大[4]。低碳供應鏈關鍵詞頻次與中心性指標如表3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各關鍵詞之間形成了一個聯系較為緊密的網絡,反映了低碳供應鏈領域多維研究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在碳減排與碳稅、碳交易之間,碳減排是主要目標,碳稅和碳交易是政策工具,影響著企業在碳減排方面的行為決策。企業在碳稅和碳交易機制的激勵下,可以通過調整供應鏈策略實現碳減排。在政府補貼與公平關切、協同間,政府補貼作為外部激勵,可以促進企業之間的協同合作;同時,公平關切則能確保補貼分配合理,避免供應鏈各方因分配不公而削弱合作意愿。微分博弈、協同及低碳偏好等關鍵詞的高頻共現,充分顯示博弈理論在低碳供應鏈研究中的廣泛應用,它主要用于剖析企業在減排決策中的行為模式、消費者偏好對減排的影響,以及探索供應鏈各環節協同減排的有效途徑。碳交易、碳限額、碳配額等關鍵詞均指向低碳供應鏈的市場化運作模式。碳限額和配額的設置可確保總體排放量,碳交易機制可提供靈活的市場手段。
2.4" " 關鍵詞聚類分析
關鍵詞聚類是依據關鍵詞之間的詞元相關性與相似程度進行聚團劃分,構建自身的聚類邊,進而展示研究領域內相似關鍵詞所組成的研究方向。關鍵詞聚類分析可以有效詮釋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并預測熱點發展趨勢。
通過對選取的文獻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得出具體結果并展示于圖2:模塊值(Modularity Q)高達0.686 1,平均輪廓值(Mean Silhouette S)為0.911 2,這表明聚類結構極為顯著,極具研究價值。圖中可見,聚類群組有9個,包括0號碳交易、1號碳減排、2號微分博弈、3號碳排放、4號低碳偏好、5號影響因素、6號演化博弈、7號碳足跡、8號權力結構。
從對各聚類的分析可以看出,低碳供應鏈的研究主題涉及多個方面,包括市場機制、消費者偏好、協同合作,以及博弈模型的應用。各個聚類分別從供應鏈管理的不同維度出發,深入探討了低碳化的潛在可能性和優化策略,從而構建出了一個多層次、多角度且全面的研究框架。
從時間軸上可以清晰得到各聚類的文獻數量及情況,聚類中文獻數量越多,表明所得到的聚類領域越重要。圖3展示了低碳供應鏈研究領域的不同聚類主題在2010—2024年的演變趨勢。
碳交易從2010年起成為研究熱點,在2015年和2020年達到了小高峰。碳交易作為市場機制之一,其作用在不同階段受到了廣泛關注。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使碳交易在未來幾年持續成為了低碳供應鏈領域的核心議題,在探索跨區域、跨行業的碳交易機制上更是扮演著關鍵角色。
隨著2012年全球碳排放量的創紀錄增加,碳減排研究逐漸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2015年前后,相關研究數量顯著增加,至2020年達到研究高峰。學者對碳減排的關注點逐漸從宏觀政策措施過渡到了供應鏈內部的減排策略設計,特別是其在不同行業中的應用[5]。未來可能會更關注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來提升碳減排效率以及如何在減排過程中協調供應鏈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
2013年后,微分博弈開始頻繁出現,主要用于解析供應鏈成員間的動態互動,特別是在減排和成本分擔中的運用。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博弈模型應用于復雜的供應鏈場景,幫助其分析在不同市場環境和政策背景下的最佳減排策略。
根據全球碳排放數據,自2012年起,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便已呈逐年上升趨勢,特別是在2015年和2020年,研究顯示碳排放量達到了新的高度。研究重點從排放的定量分析拓展到了如何在生產、運輸和銷售等環節有效控制碳排放。隨著碳足跡測量技術和監測手段的進步,未來的研究可能會在碳排放的精準管理和動態控制上有更多突破。
低碳偏好在2014年之后逐漸興起,在2018年之后更是顯示出了較為穩定的關注度。低碳偏好反映了市場對低碳產品的強烈需求,相關研究已從早期的消費者行為分析逐步深入到了供應鏈如何有效滿足這一偏好,進而提升市場競爭力方面。未來的研究可能會進一步探索如何通過供應鏈優化來更好地響應低碳需求。
從時間線圖可以看出,不同研究主題在不同時間段呈現出不同的關注度,這些主題共同構成了低碳供應鏈研究的多維框架。
3" " 研究結論
本文使用 CiteSpace 文獻計量分析工具,總結了國內低碳供應鏈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包括論文的時間分布、發文作者機構的趨勢,研究熱點和前沿。低碳供應鏈研究領域匯聚了眾多背景不僅限于管理學的作者,他們跨越多個學科,通過緊密的合作網絡,共同構建了知識共享和研究成果交流的平臺,借助跨學科視角,有力推動了供應鏈管理的綠色化進程。從研究機構可以看出,中國的高等院校是主要研究力量,機構之間通過緊密的合作網絡推動學術交流,強化該領域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通過關鍵詞分析,發現低碳供應鏈研究的主題涉及多個方面,這些關鍵詞之間的聯系形成了一個較為緊密的網絡,反映了低碳供應鏈領域內的多維研究主題之間的相互關系。關鍵詞包括市場機制、消費者偏好、協同合作,以及博弈模型的應用。通過聚類分析,我們從供應鏈管理的多個維度深入探討了低碳化的潛力與優化策略,構建了一個多層次、多角度的研究框架。這些研究主題在不同時間段展現出了各異的關注度,也預示著它們將在未來研究中持續成為熱點。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我們為未來低碳供應鏈的優化與發展提供了有益建議。
本文的研究結果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只收集了國內文獻CNKI 數據庫的數據進行分析,未選取國外文獻進行聯合研究,未來可擴展到其他數據庫或對國內外文獻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 趙道致,原白云,徐春秋.低碳環境下供應鏈縱向減排合作的動態協調策略[J].管理工程學報,2016,30(1):147-154.
[2] 李友東,夏良杰,王鋒正.基于銷售返利契約的低碳供應鏈協調策略研究[J].管理評論,2018,30(9):218-228.
[3] 夏良杰,馮錦茹,王君,等.預售模式下考慮消費者過度自信的低碳供應鏈減排與定價決策[J].管理評論,2024,36(6):243-254.
[4] 劉力鋼,張驊.大數據分析能力文獻熱點與脈絡——基于CiteSpace可視化分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9(3):281-288.
[5] 張勁松,易旋.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低碳供應鏈實施影響因素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4(1):129-134.
作者簡介:賴紅波(1971—),男,江西鄱陽人,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產業和企業發展與創新戰略;羅卉卉(1998—),女,江蘇南通人,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應鏈管理。
引文格式:賴紅波,羅卉卉.基于CiteSpace的低碳供應鏈研究可視化分析[J].物流科技,2025,48(6):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