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以 “拉哨”為載體,對拉哨的旋轉過程和發光原理進行深入分析,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動手制作簡易離心機,使學生能夠從實踐中獲得對力矩、圓周運動、離心運動等概念的理解,并認識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之間的潛在關聯,對促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拉哨;力矩;圓周運動;離心運動
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承載著民族的智慧與精神,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能為學生注入新時代的精神動力,更是培育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關鍵之舉[ 1 ]。研究性學習符合新課標對學生現階段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從學生的直接經驗和生活實踐中找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強調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 ]。為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立德樹人,啟智潤心的積極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通過合理開發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展開研究性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獨特的文化自信,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搭建物理知識、傳統文化和現代應用的橋梁[ 3 ]。文章以我國民間傳統玩具“拉哨”為切入點,探討如何巧妙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研究性學習之中,具體的教學流程和實施步驟,詳見圖1。
1" 引入拉哨,激發興趣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最初階段,教師向學生展示拉哨玩具,講解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及其應用。拉哨的構造非常簡單,將繩子穿過竹片上的兩孔,繩子末端系牢即可,如圖2所示。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在中國的考古發現中,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了許多形似拉哨的穿孔玉器[ 4 ],有專家推測這些為先民的拉哨制品。另有研究發現,北美地區的克里人早期使用蜂鳴器玩具[ 5 ],這進一步證實了古代拉哨的存在。
接下來教師示范如何使拉哨旋轉起來。首先將繩子拉直,在垂直于紙面的方向甩動盤片,觀察到繩子纏繞縮短,緊接著將兩手柄向外拉,如此反復,竹片便持續旋轉起來,如圖3。伴隨著轉動發出的呼呼聲,拉哨完全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心中自然而然地涌現出疑問:拉哨是怎樣保持高速旋轉?
2" 明確目標,剖析原理
2.1" 探究傳統拉哨的旋轉原理
為了解開學生心中的疑惑,教師為學生介紹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力矩(Moment),它描述一個力在物體上產生的旋轉效果,即力對點的矩矢等于矩心到該力作用點的矢徑與該力的矢量積,公式表達為:
盤片的旋轉動力源于繩子與盤片之間的作用力,當相互纏繞的繩子被拉伸時,接觸點產生的支持力的力矩作用于盤片,從而使盤片旋轉起來。對施加拉力之后繩索被拉伸瞬間進行分析,如圖4。在靠近盤片的左側小孔處,繩子①的作用力偏向于小孔側上方,在接觸點對盤片的支持力是斜向上的,如圖4中F1;繩子②對盤片的力是對右側小孔偏向斜下方的,如圖4中F2;當繩子兩端受到拉力時,繩索對盤片壓力的力矩會使得盤片順時針旋轉起來。
在學生掌握拉哨旋轉的力學原理之后,教師嘗試引導學生分析拉哨的旋轉過程,圖5說明了拉哨的周期性旋轉:
(1)纏繞繩子,使繩子縮短,盤片靜止,如圖5中狀態①;
(2)接下來將兩側手柄向外拉動,使繩子解繞,并帶動盤片順時針旋轉(從左向右看),如圖5狀態②;
(3)隨著繩子解繞,盤片轉速會越來越快,直至繩子完全解繞,兩繩子恢復平行狀態,此時盤片的轉速達到最大,如圖5狀態③。
(4)接著,由于盤片自身慣性,盤片將繼續順時針旋轉,繼續纏繞繩子,如圖5狀態④;
(5)直至繩子纏繞到最短,如圖5狀態⑤,此時只需再次施加拉力,盤片便能持續地旋轉。
教師可向學生拋出問題:要使盤片持續旋轉,為什么必須得不斷施加拉力?學生根據已掌握的能量相關理論知識可以做出解釋:系統輸入的能量是由人施加的力做功轉化而來,在旋轉時會通過摩擦在系統中耗散,若不施加拉力,系統無外力做功,隨著能量的耗散,盤片便會停下來,這一過程體現了能量守恒的思想。
2.2" 探究現代拉哨的發光原理
探究拉哨的旋轉原理之后,教師繼續向學生展示由塑料飛輪、拉環以及尼龍繩制成的發光拉哨,如圖6(a)。拉哨的側邊設有小孔,如圖6(b),在旋轉的時候,氣流通過側邊小孔進入拉哨的內部通道,由于內部空氣柱振動發出類似于口哨的聲音,隨著轉動速度的加快,發出的哨聲就越響亮。拉哨中還加入了發光元件,在玩耍時還會出現絢麗的光效,進一步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學生可能產生疑惑:為何拉哨不旋轉時不會發光,而在旋轉時卻能發光?
為引導學生探尋問題的答案,教師向學生展示現代拉哨的內部結構,如圖7所示。拉哨包含兩個紐扣電池,一個LED燈(燈的左引腳為鐵絲,右引腳為彈簧)以及一個“冂”形線框等元件。
學生觀察電路結構可以發現,在轉動之前,各元件依次排布在凹槽中,由于彈簧引腳不與“冂”形線框右端接觸,電路處于斷開狀態, LED燈不發光,如圖7(a);
當拉哨旋轉時,各元件繞中心做圓周運動所需要的向心力應滿足:
Fn=mω2r ②
m是物體的質量,ω是物體轉動的角速度,r是物體到旋轉中心的距離。隨著角速度的增大,提供的向心力不足以維持彈簧做圓周運動,彈簧引腳將做遠離圓心的運動,逐漸向“冂”形線框的右端靠近,當達到一定的角速度時,彈簧引腳將與“冂”形線框的右端相接[ 6 ],形成閉合回路,則LED燈發光,如圖7(b)。
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的第六章“圓周運動”中,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了解生產、生活中的離心現象及其產生原因,強調通過物理知識與現實情境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以實現知識的可視化,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7 ]。在探究拉哨發光原理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夠將抽象的物理概念與具體現象相結合,體現了知識的可視化,從而加深對圓周運動與離心運動的理解,并為接下來設計離心機的實踐活動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3" 實踐演練,制作“簡易離心機”
至此,教師便可順勢提出新的目標:物體在旋轉過程中可能會做離心運動,能不能利用此特點設計出離心機呢?據文獻表明,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拉哨旋轉時的離心力制成紙質離心機,每分鐘能達到125,000轉的速度,產生高達30,000 g的離心力。不僅成功地分離了血漿與紅細胞,還分離出含有瘧原蟲的血細胞進行瘧疾診斷,為全球衛生事業帶來了巨大的裨益[ 8 ]。有成功的實踐在前,學生必定信心十足。通過查閱資料,收集信息,得知離心機在旋轉過程中,由于離心作用,質量較大物質會向外側運動,質量較小的留在靠近中心的位置,從而實現物質分離[ 9 ]。學生嘗試設計簡易離心機的模型,教師為學生準備好可能需要的材料,制作步驟如下:
(1)根據離心管的形狀和大小將木質盤片進行切割,并將離心管固定在凹槽上,為方便離心多種物質,可以用強力膠帶將離心管固定,如圖8。
(2)選取長度,硬度適中的尼龍繩,將尼龍繩穿過盤片中心兩個小孔,系在拉環上,方便快速拉動繩子,簡易離心機的成品如圖9。
離心機制作完成后,進入驗收成果環節,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離淀粉懸濁液的實驗,學生將待分離的淀粉懸濁液轉移到離心管中,并拉動簡易離心機,離心管中淀粉顆粒會在試管底部沉淀,水則留在頂部,從而實現淀粉和水的分離,學生實驗分離效果如圖10。在驗收成果時,部分學生遇到離心機“轉動失衡”和“轉速過慢”等問題,導致離心效果不顯著。面對這些挑戰,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可能影響離心效果的各個因素,并逐一排查解決。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技能,更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4" "評價與反思
本次研究性學習以傳統民間玩具“拉哨”為載體,巧妙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物理知識相融合,從觀察拉哨旋轉的現象,到分析其蘊含的物理原理,再到親身制作簡易離心機,學生們不僅深入理解了力矩、圓周運動、離心運動等物理概念,更在實踐中體會到其應用價值。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式使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更具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在增強學習趣味性的同時,實現理論知識向實踐技能的轉化,讓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物理知識服務于社會的宗旨。中華優秀的文化資源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造力,在研究性學習活動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有助于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并促進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注入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姚邁新.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J].探求,2023(2):27-33,120.
[2] 朱敏佳,潘以鋒.淺析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指導與評價模式[J].教育現代化,2019,6(77):124-127.
[3] 張惠玲.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開展有效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研究[J].物理教師,2016,37(10):10-12.
[4] 范杰.牛河梁遺址出土玉貝的考古學研究[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0(16):23-29,33.
[5] Skinner, Alanson. Notes on the eastern Cree and northern Saulteaux[M].New York : Published by order of the Trustees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11:140.
[6] 郭可馨, 程敏熙, 梁平, 等.核心素養導向下“離心現象及其應用”教學的創新設計[J].物理教學,2017,39(7):6-9,12.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8] Bhamla S., Benson B., Chai C., et al. Paperfuge: An ultra-low cost, hand-powered centrifuge inspired by the mechanics of a whirligig toy[J].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2016(27):1-17.
[9] 傅哲源.拉哨離心機[J].發明與創新(高中生),2023(11):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