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將歷史故事融入課程實踐是一種新穎且有效的教學方法。該方法在歷史課堂上展現出了獨特的魅力和吸引力,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氛圍,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基于此,立足于歷史故事及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相關概述,歸納總結了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的獨特魅力,最后提出了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策略,以期為初中歷史教學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歷史故事;初中歷史;課程教學
作者簡介:李學(1979—),女,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相公中學。
一、歷史故事及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相關概述
(一)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是指與歷史事件、人物相關的故事,具有真實性、文化藝術性等特點。歷史故事流傳至今,已經是考證歷史的重要資料,同時也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對于宣傳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1]。歷史故事的真實性主要是指與真實事件相關,由真實事件衍生的人物或故事,經過一定的考證,在歷史大方向上基本保持內容的真實性,具有歷史參考與指導價值。歷史故事的文化藝術性主要是指其本身就屬于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故事編撰或者創作之時,為凸顯人物或者歷史事件的重要性,創作者會為歷史事件增添一定的藝術性,從而增強故事的可讀性和傳播性。
(二)歷史課程教學
歷史課程教學是根據教學目標針對性開展關于歷史知識的課程教學。歷史課程是初中階段的重要課程,該課程囊括我國從文明起源到現代社會的所有歷史,包括經濟、政治以及軍事方面等諸多方面的歷史知識。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長期發展的過程中積淀的歷史文化是我國應對危機、繼續發展的基礎。因此,設置歷史課程并開展歷史教學的核心意義在于培養學生歷史文化素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課程具有真實性、正式性等特點。真實性是指歷史課程內容全部源自歷史資料,事件與人物是真實的且不添加任何虛假修飾,還原度非常高。正式性是指歷史課程將諸多歷史資料分類整理,使其更適合教學,更匹配學生的思維邏輯,方便教學與管理[2]。
將歷史故事與初中歷史課程融合,借助歷史故事彌補初中歷史課程內容與方法的不足,可以提升教學質量,為后續教學提供保障。
二、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的獨特魅力
(一)情感共鳴與認知激發
在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應用歷史故事有利于激發學生情感共鳴,使學生在學習認知方面得到切實有效的啟發。歷史故事具有藝術文化色彩,與部分歷史課程內容有密切關聯,但是因其具有文學性,比正式的課程知識更具有情感性,容易使學生形成對歷史知識的共鳴,產生情感認同與依賴,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知識串聯與思維拓展
在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應用歷史故事有利于形成知識串聯,幫助學生形成歷史思維,積累學習經驗。初中歷史課程內容復雜多樣,包括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由于教材中知識點的串聯不夠流暢,部分學生在學習之時無法建立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導致知識教學融合性較差,不利于教學開展[3]。在此種情況下,教師可利用歷史故事的延展性與聯系性,將同一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串聯,為后續知識框架的建立奠定基礎。
(三)尊重史實與寓教于樂
歷史事件不僅具有客觀真實性,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然而,傳統歷史課程往往過于側重史實的陳述,難以充分展現歷史的文化意蘊和藝術魅力。相比之下,歷史故事通過生動的情節敘事,能夠將歷史事實與人文精神有機結合,既確保了史實的準確性,又凸顯了歷史的精神價值。因此,將歷史故事融入歷史課程教學,能使學生在感受歷史趣味性的同時,深化對歷史本質的理解,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一。
三、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策略
(一)精選故事:真實性、趣味性與教育性并重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運用至關重要,其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還能實現寓教于樂的效果。為充分發揮歷史故事的教學功能,所選故事應具備真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等多重屬性,以滿足教學要求和課程目標。
真實性要求歷史故事的內容必須符合歷史事實,并與教材中的歷史知識保持一致,形成知識間的有機聯系。趣味性要求故事內容應能引起學生興趣,與教材內容相契合,符合學生的認知范圍,使學生在閱讀故事時能夠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知識。教育性強調歷史故事不應僅停留在趣味性層面,而應融入教學目標,具備教育意義。歷史故事應有明確的中心思想,確保學生在閱讀后能夠掌握故事中的歷史信息。
以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借助《三國演義》講述關羽的故事。關羽是東漢末年、三國前期的著名英雄人物,作為蜀漢建立者劉備的結拜兄弟,他為人誠信、忠肝義膽、武藝超群,是《三國演義》中極具英雄色彩的人物。教師可通過講述關羽的故事引入歷史背景,串聯課程內容中的人物關系。這種講故事的教學方法能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提升學生對歷史故事和相關知識的興趣。教師在融入故事時需注意區分故事與真實歷史,幫助學生辨別虛構情節與歷史事實,避免學生混淆。
(二)編排策略:時序性、邏輯性與層次性并施
歷史故事與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融合需預先進行周密編排,確保歷史故事的融入具備時間順序性、邏輯連貫性和層次性。時間順序性要求歷史故事的融入應與教材中的歷史時間線保持一致,防止因時間線混亂影響學生學習。邏輯連貫性要求利用歷史故事開展教學時需遵循歷史發展邏輯和事件真實性,教學內容設計應圍繞課程核心知識點和教學目標展開,科學規劃教學流程與策略,確保故事融入不影響整體教學計劃。層次性是指歷史故事本身是一個完整的敘述過程,包含事件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內容清晰。將這樣的故事融入教學時,需與教學層次相匹配,根據教學目標將其有機整合到教學體系中,為教學活動奠定堅實基礎,推動教學進步與發展。
以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的歷史背景,提供相關資料和文獻,幫助學生理解這兩個事件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性。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都有明確的時間節點,九一八事變發生于1931年9月18日,西安事變發生于1936年12月12日,也被稱作“雙十二事變”。從時序性角度看,教師應先引入關于九一八事變的故事,如日本炸毀南滿鐵路、張學良采取應對措施等,作為引導性內容,幫助學生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為后續教學奠定基礎。從邏輯性和層次性角度看,九一八事變與西安事變密切相關,張學良是兩次事件的關鍵人物和主導參與者。然而,兩次事件的影響以及歷史對張學良的評價有所不同,這兩次事件也成為張學良人生的轉折點。因此,在教學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將張學良作為主人公,講述其一生,重點介紹他接管奉軍后的經歷,以張學良為主線串聯兩個歷史事件和相關知識點,實現教學的融合發展,促進教學質量提升。
(三)課堂實施:課前導入、課中講解、課后反思
將歷史故事融入初中歷史教學需要設計符合邏輯的教學流程,確保課堂活動有序開展。具體而言,可以將歷史故事教學劃分為課前導入、課中講解和課后反思三個環節。通過將課程內容與歷史故事有機結合,確保每個環節都圍繞特定的教學目標展開,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全面性和深度,為后續教學活動打下堅實基礎[4]。此外,在歷史故事融入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歷史故事內容細分為多個部分,并與不同的教學目標相對應,確保教學實效性。
1.課前導入環節
教師應注重故事的趣味性,以增強導入環節的吸引力。例如,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一課中,教師可以用查理一世被處死的歷史故事引入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導入環節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查理一世為什么被處死?”“查理一世的死亡意味著什么?”等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學習,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2.課中講解環節
在課中講解環節,歷史故事的融入應注重思維拓展和情感引導,使學生進入自主學習情境,提高學習質量。歷史故事可以作為拓展性內容或串聯性內容,將復雜的歷史知識簡單化、形象化。例如,在“赤壁之戰”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歷史故事分解為“三顧茅廬”“當陽橋”“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多個小故事,利用這些故事串聯歷史知識點,使教學內容更加連貫和生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3.課后反思環節
教師可以在課堂收尾環節融入歷史故事,打破傳統的總結方式,使課堂更具趣味性。例如,以一個具有開放性結局的歷史故事結束課堂,使學生在課后自主學習和拓展思考,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承接課程內容,提升教學質量。
(四)效果評估:多維度、全方位、綜合性地評價
將歷史故事融入歷史課程的效果評估非常關鍵,有利于促進教學改進,為后續教學的深入開展提供依據。評估應從多維度、全方位、綜合性的角度展開,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目標達成度評價
評估歷史故事在課程中的融入是否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例如,是否通過歷史故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是否增強了學生的文化素養等。
2.故事恰當性評價
評估所選歷史故事是否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能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
3.教學方法評價
評價教師在融入歷史故事時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多樣化,如是否運用了講故事、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多媒體展示等多種教學手段。同時,分析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如教學方法是否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興趣。
4.學生反饋與參與度評價
觀察學生對歷史故事融入課程的反應。例如,學生是否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是否對歷史故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是否能夠從故事中獲得知識啟發和情感共鳴。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討了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考慮歷史故事的教育價值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保所選故事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與課程目標相契合。在教學編排中,教師需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流程,將歷史故事與知識點有機融合,靈活運用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互動教學方式,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提問引導、課堂討論、小組合作等,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和深度學習。此外,教師還需通過多維度、全方位的評估機制,及時了解教學效果,結合學生的反饋和學習成果,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策略,從而推動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
[參考文獻]
陳飛飛.談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9(25):107.
杜國平.談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10):112-114.
郭會琴.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新課程研究,2023(11):120-122.
王子學.初中歷史課堂融入歷史故事的教學策略探析[J].中學課程輔導,2024(30):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