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對魂脈與根脈的重要論述,為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實現“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遵循,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深入學習研討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守魂脈和根脈的重要思想,需要把握好四個基本問題:什么是魂脈和根脈的科學內涵;如何看待魂脈和根脈的辯證關系;怎樣堅守好馬克思主義魂脈;怎樣堅守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
關鍵詞:魂脈;根脈;科學內涵;辯證關系;怎樣堅守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5)03-0005-06
2023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理論創新也是為了更好堅守這個魂和根。”(1)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黨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實現“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遵循。
一、魂脈和根脈的科學內涵
從詞義上看,馬克思主義魂脈,可以說是黨的理論創新中的靈魂、命脈和旗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是理論創新中的根本、源泉和血脈。
對于馬克思主義是魂脈在實踐中的運用,說得最為直白最為概括的是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講話指出:“馬克思給我們留下的最有價值、最具影響力的精神財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猶如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馬克思的思想理論源于那個時代又超越了那個時代,既是那個時代精神的精華又是整個人類精神的精華。”講話突出強調馬克思主義有四個重大特點:其一,“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其二,“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其三,“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其四,“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馬克思一再告誡人們,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能夠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斷探索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2)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多年來之所以能成功領導人民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根脈在實踐中的運用,說得最為直白最為概括的是習近平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系列論述。習近平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基因、思想命脈和精神家園,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富滋養,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支撐,是我國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他強調:“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3)“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我們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是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5)。
二、魂脈和根脈的辯證關系
從上述對魂脈和根脈科學內涵的論述中,可以看出魂脈和根脈的關系是辯證的統一。兩者雖在來源、定位、功能、作用上明顯有別。但從內在聯系上看,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的統一體。魂脈和根脈的結合和統一,既把馬克思主義變成中國的,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變成現代的。培元守魂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創新的定海神針。沒有這個定海神針就沒有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靈魂、核心和旗幟。賡續傳統守根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創新激發永恒活力的源泉活水。沒有這個源泉活水就沒有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依托、文化命脈和重要源泉。我們看待和處理魂脈和根脈的辯證關系時,首先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擺脫長期形成的魂脈和根脈、傳統和現代、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兩極對立、不可通約和結合的“西方文化優越論”、“東方文化保守論”等傳統觀念,確立以知行合一為實踐基礎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基礎,懂得魂脈和根脈是內在緊密聯系的矛盾統一體。只有在相互依存又互為補充、相互融通又互為支撐中,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產生出巨大的內在驅動力、強大影響力、廣泛號召力,才能使馬克思主義這個普遍真理中國化時代化,變成中國的。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通過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激活,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從傳統的變成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如果用唯心論、形而上學的片面觀點去看待和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單獨強調其中一個方面,而不顧及另一個方面,就可能陷入“文化保守主義”和“全盤西化”的泥坑,導致黨的理論創新僵化停滯,給黨和國家事業造成嚴重危害。既可能因為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魂脈,黨的理論創新走錯方向,發揮不出思想武器的功能;也可能因為離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黨的理論創新脫離本民族文化歷史沃土,割斷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奮斗的歷史證明,在黨的理論創新中堅守魂脈和根脈的結合和統一,是關乎黨和國家命運的大事。只有互推共進、與時共進,才能共同繁榮。只要我們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走得穩,行得通,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如果人為地將兩者碎片化或者割裂開來,就會犯顛覆性錯誤,走上封閉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幟的邪路、數典忘祖的歪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說得好:“理論創新必須講新話,但不能丟了老祖宗,數典忘祖就等于割斷了魂脈和根脈,最終會犯失去魂脈和根脈的顛覆性錯誤。我提出守正創新,就是強調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兩條路都是死路。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這個立黨立國、興黨興國之本不動搖,堅持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發展馬克思主義不停步,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5000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有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不斷攀登新的思想高峰。當然,強調堅守好黨的理論的魂和根,并不是要封閉、僵化和保守。馬克思主義不排斥一切真理,不管它來自何時、來自哪里,只要是真理性認識,都可以作為豐富和發展自己的養分。我們要拓寬理論視野,以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學習和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在‘人類知識的總和’中汲取優秀思想文化資源來創新和發展黨的理論,形成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理論大格局大氣象。”
三、怎樣堅持守好馬克思主義魂脈
從上述對魂脈和根脈的科學內涵及其相互關系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堅守魂脈和根脈的結合和統一,對于我黨我國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那么,在新時代我們應該怎樣堅持守好馬克思主義的魂脈呢?
堅持守好馬克思主義魂脈,從核心要義上看,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這個立黨立國、興黨興國之本不動搖,促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新,朝著生氣蓬勃、永葆青春活力的方向推進。守好馬克思主義的魂脈,就是要長期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從馬克思主義創立170多年來的發展史和我們黨100多年來的奮進史的實踐經驗看,最為主要的是做到下列三點。
(一)運用好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蘊含和集中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源和基礎。“ 《共產黨宣言》發表一百七十年來,馬克思主義在世界上得到廣泛傳播。在人類思想史上,沒有一種思想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產生了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6)“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價值。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并沒有窮盡真理,而是不斷為尋求真理和發展真理開辟道路。”(7)“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8)
堅持和運用好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必須繼承和發揚我們黨學哲學、用哲學的優良傳統。“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總鑰匙’。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9)只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不斷將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規律的認識提升到新的水平,推進到新境界。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科學理論體系。對于這一科學體系,我們只能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才能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決不能采取教條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態度,更不能用馬克思的語錄來“裁剪”今天活生生的實踐發展和創新。
(二)堅持貫徹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把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首要的和根本的是解決黨的思想路線問題。鄧小平指出:“三中全會確立了,準確地說是重申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10)
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思想路線,與黨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在本質要求上是一致的、統一的。實事求是是在實踐基礎上認識世界的過程。實現這一過程要靠“從群眾中來”,及時發現問題,總結、歸納、概括新鮮經驗,求得反映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從而做出正確決策,制定出正確方針和措施。實事求是還是在實踐基礎上改造世界的過程,要通過“到群眾中去”,才能將來自群眾中的正確意見和真理性認識為群眾所接受和掌握,才有可能轉化為群眾的實際行動,達到成功的目的。堅持群眾路線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兩者互為前提和結果。
堅持實事求是,貫徹群眾路線,要掌握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們的傳家寶。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決策權,正確的決策離不開調查研究,正確的貫徹落實同樣也離不開調查研究。開展調查研究要注重實效,真正把情況摸準摸扎實,把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摸透,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走過場。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調研,實行蹲點調研制度,適應社會信息化特點拓展調研渠道,豐富調研手段,創新調研方式,大興調研之風,撲下身子干實事、謀實招、求實效。
(三)切實貫徹執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六個必須堅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此,必須做到“六個必須堅持”,即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胸懷天下(11)。這“六個必須堅持”,深刻揭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特質和理論品格,明確地告訴我們,黨的理論創新應該具有什么樣的價值取向、基本立足點、原則方向、主要著力點、思想方法、胸懷視野。這六者是一個相互聯系、內在統一的有機整體,貫穿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和全部內涵之中,是黨的二十大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概括提煉、精髓和活的靈魂的科學表述。其中人民至上講的是根本立場,自信自立講的是精神特質,守正創新講的是理論品格,問題意識講的是時代呼聲和實踐要求,系統觀念講的是科學方法,胸懷天下講的是世界情懷。
“六個必須堅持”,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推進“四個偉大”中形成的,是深刻理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點,也是繼續推進理論創新必須堅持的基本點,是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不可或缺的重大新內涵,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和作用。只有用這“六個必須堅持”去進行科學思維,才能更加全面準確地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并在實踐中從實際出發去加以運用,才能收到張馳有度、收放自如的效果;也只有這樣做了,才算既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怎樣堅守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標識和動力源泉。堅守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就是堅持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發展馬克思主義不停步,激發理論創新活力的源泉活水。在新時代堅守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是習近平總書記依據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緊迫需要而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12)堅守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就是要在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習近平關于新時代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的基礎上,著力抓住以下四個方面。
(一)切實推進“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
習近平指出:“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13)切實推進“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是守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開創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必由之路,也是黨推進理論創新和文化繁榮的必由之路。
(二)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永恒價值和深遠影響
習近平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對傳統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14)那么,在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中怎樣促使馬克思主義發展不停步呢?關鍵在于全面科學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新時代文化、文明發展所具有的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時代價值和深遠影響。
從襄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15)。
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厚植文化沃土看,“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16)。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
從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倫理道德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看,“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能否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17),“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18)。運用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話語來表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實現社會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提升全民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人們自覺接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利于引領和整合社會多樣化思潮,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進步;有利于應對西方反動勢力妄圖“西化”“分化”中國的圖謀,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勝利。
從為治國理政提供豐富歷史底蘊看,“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統,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的民本思想,等貴賤均貧富、損有余補不足的平等觀念,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正義追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賢、選賢與能的用人標準,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改革精神,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外交之道,以和為貴、好戰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19)。這些豐厚歷史底蘊,使得我們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更易于扎根中華大地,受到國人世人歡迎。
從為提升人生修養和境界作表率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寶藏,一旦探索其中,就會終生受用”(20)。學習和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21)“以學益智,以學修身”。“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礎和根本。《論語》中就說,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我們共產黨人更應該強化自我修煉、自我約束、自我塑造,在廉潔自律上作出表率。”(22)
從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提供有益啟示看,“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比如,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于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于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關于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于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關于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的思想,關于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關于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關于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關于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關于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關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23)。
(三)認真執行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針和政策
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這是決定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這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方針。“要提倡理論創新和知識創新,鼓勵大膽探索,開展平等、健康、活潑和充分說理的學術爭鳴,活躍學術空氣。要堅持和發揚學術民主,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不同風格學派相互切磋、平等討論。要正確區分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不要把一般的學術問題當成政治問題,也不要把政治問題當作一般的學術問題,既反對打著學術研究旗號從事違背學術道德、違反憲法法律的假學術行為,也反對把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混淆起來、用解決政治問題的辦法對待學術問題的簡單化做法。”(24)“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舍,而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25)。習近平提出的這些正確方針,揭示了文化發展尊重傳統、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三個共性的客觀規律。其中尊重傳統是基本前提,古為今用是重要內涵,推陳出新是目標要求。我們只有這樣去做,才能做到在推進新文明形態中,既不因忘卻傳統而割斷傳統根脈,也不因忽視創新而走上老路、邪路、歪路,犯顛覆性錯誤。
(四)保護好、傳承好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化遺產,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要積極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更好賡續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習近平在考察重要歷史文化時多次對保護好、傳承好文化遺產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全面部署,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得到全面加強,取得新的歷史成就。堅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增強對歷史文物和文化遺產的敬畏之心,切實加大保護力度,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建立健全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管理制度,建設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強化技術支撐,引導社會參與。加強文化遺產的研究和開發,合理利用歷史文化遺產,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多重價值,讓收藏在博物館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加強非物質遺產保護和利用。統籌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加強考古工作,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信度,豐富歷史內涵,活化歷史場景。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更好認識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及其對人類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聚凝力、自豪感,用事實回擊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各種歪曲污蔑,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注釋:
(1) 習近平:《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
(2)(6)(7)(24) 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320—323、323、43、239頁。
(3)(4)(17)(1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5、15—16、106、114頁。
(5)(8)(1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
(9) 轉引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2023年版),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91頁。
(10)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頁。
(1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13)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
(14)(23)(25)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25日。
(15) 習近平:《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求是》2020年第23期。
(1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9—40頁。
(19)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300—301頁。
(20) 《這里是愛國愛澳的新園地——習近平考察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人民日報》2014年12月21日。
(21)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3月3日。
(22) 習近平:《辦公廳工作要做到“五個堅持”》,《秘書工作》2014年第6期。
作者簡介:榮開明,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7。
(責任編輯 木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