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是由個人活動構成的,所以研究歷史離不開人物的研究。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關于曾紀澤的研究取得豐碩成果。一方面,曾氏的史料不斷輯補與出版;另一方面學術界多角度、多層次對曾氏的外交活動與思想等方面作出深入研究。這一時期的研究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研究內容呈現由點到面、由面到系統的演變;二是研究方法呈現多樣化,這其中包括實證法、比較法、定量統計法。目前研究仍有不足,這有待于研究資料尤其是外文資料的整理、出版以及研究內容深化與細化,將來學術成果必將從此處打開缺口,復現更多的歷史真貌。當然,在開拓新問題研究的同時,也要深化對舊問題的理解與闡釋。通過梳理1949年以來曾紀澤的研究概況,有助于加深對中國近代外交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理解。
關鍵詞:曾紀澤;外交活動;思想;回顧與展望
中圖分類號:K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5)03-0085-07
曾紀澤(1839—1890),晚清著名外交家,政治家,曾肩任英、法、俄三國公使,為維護國家權益與民族尊嚴作出重要貢獻。關于曾氏的研究述評,學界僅見韓燕《近二十年曾紀澤研究綜述》一文(1)。該文總結了21世紀以來曾氏的研究概況,但缺乏對曾氏研究趨向與特點的總體觀照。深刻挖掘歷史人物的精神價值,可助力當代中國的社會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本文擬對1949年以來曾氏研究概況予以梳理,并就研究前景提出幾點建議,供學界參考。
一、曾紀澤研究軌跡與趨勢
早在曾氏出使期間,其撰寫的域外日記就已傳至國內排版刊印,即《曾侯日記》(1881)。曾氏離世后,《出使英法日記》(1891)、《曾惠敏公日記》(1893)、《曾惠敏公遺集》(1893)、《使西日記》(1897)相繼刊行。由于受中西關系史研究水平的制約,有關曾氏之論述大多依附于邊疆史研究。(2)這些研究充分肯定曾氏在外交活動中發揮的作用。(3)
1949年中國革命勝利后,“革命史范式在大陸成為主導范式”,“現代史范式在臺灣成為主導范式”。(4)大陸學界在革命史觀的引領下,領頭的是“以革命史為中心的政治史研究”。(5)再者,受中蘇關系的制約及冷戰國際背景的影響,有關帝俄侵華史的研究被暫時擱置。1966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受“左”傾思想的嚴重干擾,使得學術研究近乎停滯。
臺灣學界遵循現代史范式開展研究,1949至1970年涌現出一批成果。文獻資料方面,主要有《曾惠敏公手寫日記》(臺北學生書局1965年影印版)、《曾惠敏公遺集》(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袁同禮點?!督疠U籌筆》(商務印書館1966年版)、朱尚文校正《曾紀澤先生年譜》(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及郭廷以主編《中法越南交涉檔》(精華印書館1962年版)等史料集。學術研究方面,李恩涵之《曾紀澤的外交》(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年版)是系統研究曾氏外交活動的第一本專著(2014東方出版社重新校訂,以《外交家曾紀澤》為名刊行)。李著征引資料豐富、翔實,注重所謂“多種文字、多種檔案”資料標準。
改革開放后,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下,學界逐漸摒棄革命史范式的簡單化,曾氏研究取得一定成績。史料方面:喻岳衡點?!对菝艄z集》(岳麓書社1983年版)、張玄浩輯?!妒刮魅沼洠ㄍ庖环N)》(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王杰成標點《出使英法俄國日記》(岳麓書社1985年版)、劉志惠整理《曾紀澤日記》(中華書局1998年版)問世。拓曉堂將北京圖書館善本部所藏《李鴻章書札冊》中李鴻章就伊犁交涉問題寫給曾氏的四通書札整理刊行。(6)專著方面:主要有李峰《曾紀澤與中法越南交涉》(中國華僑出版社1991年版)、張立真《曾紀澤本傳》(遼寧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前者評述曾氏在中法交涉期間的外交活動;后者是大陸第一部記述曾氏生平的著作,人物傳記色彩濃厚。一些近代史和中外關系史著作論及曾氏外交活動。論文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曾氏與中俄伊犁交涉。(7)另有少量涉及曾氏的西學觀。該時期研究呈現如下特點:其一,外交活動多于其西學觀研究,這或許是囿于“定性”主導和原始史料挖掘不夠;其二,定性研究與實證研究相交叉,呈現出從粗線條、輪廓式的革命史敘述方式到微觀求證的演變趨勢。
21世紀以來,由于革命史范式向現代史范式的轉換(8),曾氏研究由側重宏觀研究向微觀研究的模式過渡。原有文集、日記得到輯補、校注,更名《曾紀澤集》(岳麓書社2008年版)、《曾紀澤日記》(中華書局2013年版)。新史料有兩部:《曾惠敏公電稿》(全國圖書館縮微復印中心2005年版)和潘德利著《曾紀澤年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另有韓洪泉校注《劉麒祥祭曾紀澤文》《曾紀澤行狀》兩篇。張祥干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曾紀澤手札中,選輯其歸國前在倫敦致曾國荃手札六通刊行。因通信雙方是叔侄關系,談軍國大事,隱諱較少,涉及中法戰爭、中英緬甸交涉以及籌辦海軍事務等內容,具有史料價值。(9)李文軍考釋故宮博物館所藏的曾氏致李鴻裔五通信札。這些寫于1862至1874年的信札對研究曾氏奉母北上保定沿途的情形、曾國藩幕府中諸人的生活狀態等,頗具價值。(10)
該時期的論著不僅考察了曾氏外交活動,就曾氏之西學觀也作出較為翔實的闡釋,涵括時局觀、公法觀、中西方外交禮儀、西語西文、法律觀等。比較有代表性的專著有胡代聰的《晚清時期的外交人物與外交思想》(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版)、黃小用的《曾紀澤的外交活動與思想研究》(岳麓書社2013年版)、尹德翔的《在東海與西海之間:晚清使西日記中的文化觀察、認證與選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李楊帆的《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國的世界觀念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學界關于曾氏研究成果相對稀少,孫家敏、陳旺誠等人縷析了曾氏使俄談判的策略。(11)
二、曾紀澤的外交思想與外交活動
關于曾紀澤外交思想研究。黃小用將其概括為:主權至上、實力外交、平等外交、誠信外交、和戎外交、公法外交、設領護僑及靈活機智的外交方式。(12)李浩、胡簫白、張金牛認為曾氏利用輿論協助外交的活動,打通了晚清士人“對話外洋”的新渠道,并對清政府后續外交活產生重要影響。(13)就其公法觀,樊仰泉認為曾氏對公法的認識呈現矛盾心態:既承認國際法是近代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又洞悉了公法對包含中國在內的處于劣勢的亞洲國家的適用性不強的事實。(14)張文濤縷析了前述矛盾心態的原因:一是其對國際法的認識有限;二是曾紀澤對包含律法在內的中國文化持有信心。(15)就其外交思想的淵源,蔣躍波認為是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陀^上,受中外關系格局的變化、西學的傳入及曾國藩、郭嵩燾外交思想的影響;主觀上,與曾紀澤個人素質、經歷與所受教育有關。(16)
至于外交活動,主要涵蓋以下幾個部分:
其一,曾氏與中法越南交涉研究。關于曾氏是主戰還是主和問題的討論。趙啟重認為曾氏堅持走反侵略路線,既要與法國侵略者斗爭,又要與國內主和派斗爭,同時在朝中又不操實權,其主張終究不能主導形勢發展,中法戰爭及以后對外戰爭的失敗也就在所難免。(17)關威認為僅憑曾氏發表的主戰言論不足以判定他是主戰派,其思想實質是主和或“陰和陽戰”,“他反對使中國實際蒙受戰爭的損害,而在名義上又要擔負戰爭責任的和平”。(18)關威比較中法戰爭期間李鴻章、曾紀澤在不同階段、不同條件下的言論及行動,不宜蓋棺定論,李、曾認為二人的主張根本對立。(19)關于主戰、主和與愛國、賣國之間的關系,俞政認為要討論和戰之爭,既要考慮兩者的立論基礎,也要考慮終極目標。(20)事實上,抵制列強勒索、穩固政權是晚清官僚集團的終極目標,圍繞此目標形成不同的斗爭形勢。無論何種斗爭形勢不能不受制于封建社會衰落和半殖民地國情的歷史現實。理清該點,再去考析愛國與賣國問題時就不會被表象蒙蔽。
關于曾氏的外交策略。邵循正認為,曾氏的基本原則與出發點是“總以不認法越前訂之約”,在此基礎上提出備戰促和、備戰通商及加強中越協作的“阻遏政策”策略有效遏制了法國侵略勢頭。(21)章揚定等學者指出,曾氏的對法外交策略在“藩屬實質化”與“朝貢體系”之間游移,呈現出清王朝由天下國家轉向近代主權國家的躊躇與矛盾。(22)廖宗麟認為,曾氏對外交涉態度呈現由和緩到激進的演變。前期曾氏受與沙俄交涉經驗的影響、又有法國屢次發布“不吞并越南”的聲明,加上曾氏長期以來不了解清政府對法的軍事部署,故對法交涉總以情理為主。后期由于法國茹費理內閣軍事政策的推行,曾氏意識到情理交涉已經無濟于事,實力才是交涉之根本。(23)就曾氏提出利用列強間的矛盾及英國對在華利益的關切,用調停解決與法爭端的策略,李峰認為這種調停不是一味的依賴,而是建立在一切以國家利益為旨歸,反對不負責任的妥協及重大讓步基礎之上。(24)對于曾氏的解職,李峰認為這標志著清廷在越南問題上由“干預”向“脫身”的政策性轉變,其實質即妥協。(25)
如何評價其外交行動?鄭正偉、楊立冰認為曾氏外交策略不僅援助了劉永福的抗法斗爭,還維護中國西南各省的主權。(26)廖宗麟指出曾氏備戰促和的外交策略無補于現實。(27)正確評價曾氏外交活動不僅關系到曾氏的歷史地位問題,而且關系到用什么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根本問題。對此,我們不能僅以革命范式或西方中心觀的標準去衡量,科學的態度應是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角度去考察。
其二,曾紀澤與中俄交涉的研究。厲聲指出曾氏在交涉中存在重要失誤,即曾氏在“重界輕商”外交策略指引下對俄國陸路通商特權的讓步給近代中國西、北邊疆造成很大損害。(28)針對該觀點,朱昭華提出反駁,認為在當時情境下,要求其“商界并重”,實則很難。中俄陸路通商交涉上的失利,是晚清邊疆危機在經濟上的反映,不可憑此苛責曾氏。(29)針對以上意見,謝海濤指出:曾氏重界輕商談判方針使國家在商務上喪權過甚,這是客觀事實,卻不能否定此談判方針對于收回伊犁南境的意義。當時,清廷認為崇厚使俄最大敗筆是丟掉伊犁南境與西境之地,而非商務損失。(30)筆者認為,對清廷來說,邊疆是否穩定直接關系統治地位是否穩定,這是最大前提,商務權益則要退居到二線。換言之,對俄交涉之主要目的是以收回伊犁來遏止沙俄逼拶態勢,而非減少貿易損失。況且曾氏“重界輕商”方針是獲得清廷允準后才實行的,曾氏只是實行者。我們不應該要求他在談判中不作任何讓步,而只應當要求他以盡可能小的代價或讓步實現國家的主要目標。
曾氏在伊犁交涉中取得一定勝利的原因,以往論者大都從國際、國內背景以及曾氏個人外交能力方面剖析。(31)拓荒以李鴻章與曾氏有關伊犁交涉的來往信札為依據,認為1881年簽訂伊犁條約的核心內容,早在1880年6月曾氏使俄之前,李、曾已大致擬定了?!保?2)吳寶曉在通過梳理曾氏與軍機處的往來電報,指出曾氏對俄情的及時傳送,使清廷逐步改變原定談判目標,并授予曾氏臨機專斷之權,對成功改訂新約也起到重要作用。(33)
其三,曾氏與中英緬甸交涉以及對朝鮮問題的看法。秦和平以滇緬界務交涉為切入點,認為較之清廷所謂“勿阻朝貢為第一義”的單一、僵硬外交手段,曾氏預籌開拓疆土、明確滇緬邊界外交策略更具操作性。(34)關于曾氏對朝鮮問題的態度,權赫秀認為,曾氏主張援引近代國際法來加強中朝之間的朝貢關系,這是其從“國家安全的高度來認識朝鮮問題”的體現。(35)
三、曾紀澤研究之展望
1949年以來的曾氏研究,無論文集資料的輯補與出版,還是論著的刊行,均取得一定成果。
其一,曾氏的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呈現由點到面、由面到系統的研究特點。一是實現了由單一外交活動到整體外交活動與思想研究的跨越。1949年至20世紀末,學界關于曾氏研究大多局限于中俄伊犁交涉、中法越南交涉。21世紀以來,伴隨外交史料的挖掘與外交史研究之推進,歸納曾氏外交活動與外交思想成為學界關注的重點。比如,曾氏與中英鴉片稅厘并征交涉、中英緬甸交涉、中日朝鮮交涉等。就前人很少觸及或并未作出系統歸納的曾氏外交思想,相關學者作出闡述。二是曾氏其他方面的研究逐步開展。首先,對于曾氏開放意識作出更加細致的闡述。比如,梁艷以晚清駐英使館為研究對象,從“西方的中國”這一角度切入,論述包括曾氏在內的駐英使臣在使館這個“孤島”內日常工作與生活。(36)羅帶比較了郭嵩燾、曾紀澤的西方法律觀的異同。再如,張樂介紹了曾紀澤與傳教士的交誼情況。(37)其次,中外交涉方面,有學者另辟蹊徑。比如,楊焯以曾氏的跨語際實踐為考察對象,再現了曾氏身前身后的“聲名”如何因為語言學習和翻譯實踐受損,他又是怎樣以行動謀求自我實現和國家救亡“大局”,從側面展示出翻譯實踐活動本身的社會意義。(38)賈熟村以赫德插手中法談判、中英談判,并且要排斥中國外交官員進行秘密談判為切入點,考析了曾氏與赫德的斗爭活動。(39)關威探討曾氏對北洋海軍籌建的贊襄工作。(40)此外,相關學者考察了曾氏的詩文(41)、古文文本(42)、中西醫觀及醫療行為(43)、中西教育觀(44)、英文詩(45)、曾氏是否是《〈幾何原本〉同治四年刻本序》的作者(46)等私人領域方面。劉洋洋、童杰、胡剛等學者從反侵略角度對《中國先睡后醒論》給予高度評價。(47)龔纓晏考證《中國先睡后醒論》的版本問題,指出傳世的中文版《中國先睡后醒論》并不是曾氏翻譯的,而是顏詠經等人翻譯。這篇中譯本有許多錯誤,包括漏譯、誤譯、增譯等。(48)林維紅立足于《曾紀澤日記》中關于女性的記載,探析曾氏女眷對西方社會文化的接觸與認識。(49)孟華通過對其日記中某些語詞如“伯理璽天德”到“總統”,“茶會”到“酒會、招待會”展開剖析,考察了曾氏建構法國形象的演變過程,展示出中國傳統觀念、語言文字圍繞這兩個詞的“現代化”進程。(50)白一冰依據其日記,闡釋了曾氏出使期間的音樂生活與音樂才能。(51)曾氏創作的《普天樂》《華祝歌》引起宮宏宇(52)、尹德翔(53)等學者的重視與研究。這些論述所及多為前人關注不夠或研究不夠細致的領域。
其二,研究方法呈現多樣化。首先,實證法運用得到加強。廣大學者運用基礎史料,以更加理性的態度展開相關研究,力圖從史實推導出結論。關威在查閱曾氏文獻的基礎上,確證曾氏在中法戰爭中并非是主戰派。相反,其思想的實質是主和或備戰促和。再如,曾氏既是儒家文化的捍衛者和封建統治集團的成員,又是代表國家對外交涉的駐外公使,對其如何定位是學界關注的焦點。20世紀80至90年代,就出現兩種不同的評價。胡繩稱曾氏為帝國主義者鑄造出的合于他們需要的“洋務外交家”(54)。李恩涵則認為“他實是清季中國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55)。 21世紀以來,蔣躍波認為曾氏開辟了近代中國利用外交手段收回國家權益的先河。(56)從曾氏的評價問題可窺探海峽兩岸不同的研究旨趣與大陸地區革命史范式向現代史范式的演進趨勢。其次,注重比較研究。如曾國藩、曾紀澤父子日本觀、外交思想的比較;李鴻章、曾紀澤對中法戰爭的態度比較;曾紀澤與薛福成外交思想比較;郭嵩燾與曾紀澤在僑務問題上的區別與共性;黃遵憲、曾紀澤、袁世凱處理朝鮮問題的策略比較等。再如,針對學界依據曾氏主導的中俄伊犁談判與李鴻章主導的中日馬關談判形成的不同結果,而將前者視作外交家、后者貶為賣國賊的現象,季云飛對此加以辯駁。其一,未注意到兩次談判國內、國際判背景的差異。曾氏赴俄談判是中俄兩國普通的交涉,而李氏是以戰敗國的代表使日。其二,評價參照物不同。以“崇約”為參照,曾氏爭回崇厚失去的部分權益,因而被肯定。反觀李鴻章,學界未對其與日本談判的艱難過程作出切實關照,以致漠視最初媾和條約草案。其三,把評價談判本身和評價條約所產生的社會后果混同起來。(57)這一觀點不僅對完善學界關于曾紀澤、李鴻章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具有借鑒意義,對深入理清愛國與賣國現象的形成也提供參照。最后,定量統計法得到初步應用,如論者對曾氏最后三年零五個月的日記作了統計,發現英國醫生德貞是曾氏生命最后日子里見面頗為頻繁的人,由此推斷出曾氏對西醫的推崇及其身體健康狀況。
當前研究亦有不足。其一,曾氏研究仍流于政治史。近年偶有涉及非政治史方面的研究,但并不足以改變重政治而輕其他的傾向。過于關注其公共空間與活動,導致其私人話語、空間的研究明顯不足。比如,曾氏的婦女觀、基督教觀、家庭生活、處世哲學、性格、愛好、詩文等方面的研究尚未深入開展。曾氏與國際外交家的比較研究、與西方學者、傳教士、政治家交游的成果尚付闕如,這不利于還原一個全面、立體的曾氏形象。其二,思想上不夠重視。一則尚未有整體性、全面性的研究論著問世,這與深入、準確把握曾氏歷史地位和作用不相稱。再者,圍繞曾氏外交活動與思想的學術會議鮮有開展。相比之下,由專門學會或地方文化部門發起比如郭嵩燾、薛福成、羅澤南等人的學術研討會定期舉行。學人、學術交流與合作面的拓寬和程度的加深,是推動學術創新與多元發展的重要動力。其三,文獻資料方面,對現有史料的重視、挖掘程度不夠。比如,《曾惠敏公電稿》作為深化曾氏與中俄伊犁交涉研究的重要史料,研究者并未利用。再者,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也不夠深入,除一部分成果外,多數文章資料來源貧乏,極少利用一手的外文檔案,以致低水平重復研究現象較為突出。
就曾氏研究的展望,有以下幾點思考。
第一,不問范式,但求歷史真相。回顧70余年來的曾氏研究,新中國至90年代末以革命史觀作為研究指引,采用階級分析法對曾氏外交活動和愛國主義精神給予褒揚與肯定,同時也爬梳了曾氏與封建主義勾連的時代局限性,這其中包含因隨意取舍史料形成的片面性研究成果,這說明僅采用階級斗爭分析法,從革命史觀角度敘述其外交活動、思想不能完全揭示曾氏的全貌,由此而形成的曾氏是愛國還是賣國的歷史評價也略顯草率。21世紀以來,輔以現代史觀的研究范式,曾氏外交思想、西學觀及私人生活領域方面的研究得到加強。兩相比較,呈現出從宏觀到微觀、從感性到理性的研究差異。這種差異反映特定時代背景和史學價值觀念的變化。但是,現代史范式構建的“傳統與現代”兩分法的思維模式,使研究局限于“退步與進步”的二元對立價值論,帶有單線性和目的論的傾向,不足以反映近代人物思想的多元特征。因此,革命史觀與現代史觀預設的目的論傾向不但將許多歷史排除在研究之外,存在偏離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之虞,均不是最佳研究范式,單純使用任一范式都是片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無論處在哪一時期,研究者都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并具體運用它去認識和評價對象,這就需要研究者將曾氏的思想與活動同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緊密聯系起來,實事求是,尊重歷史,不回避也不掩蓋其思想的曲折性與復雜性。誠如學者李懷印所言:“為了理解中國短期和長期發展前景及中國近現代史的最終目標,我們超越現存的歷史詮釋體系,無論他們是新自由派的還是修正派的,去建構一個全新的近代中國敘事。而此一敘事的建立,則有待史學家對中國的過去展開不含目的論的、在時的研究,并且以終端開放的視角,解讀中國當前和未來的發展,并超越任何意識形態的推定和猜測?!保?8)
第二,加強曾氏史料的整理與出版。曾氏外交涉及國家和地區較多,宜挖掘第一手外文資料與檔案,實際上這是曾氏研究所遇瓶頸,將來學術成果,必從此處打開缺口,復現更多的歷史真貌。再者,晚清時期到過中國的學者、旅行者、傳教士、商人以及外交官員的日記、筆記、游記、通信集、回憶錄,甚至是實物資料、圖片資料等文獻資料也要注意收集,這可以增強對出洋人員的認識與研究,更可以從中西交流的視角探討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雙向過程。學界也要注重對《曾紀澤集》《曾紀澤日記》等基礎史料的挖掘。曾氏以外交聞名,但也是一位詩人,其詩詞文集不僅可以反映曾氏個人的精神世界、生活追求及知識結構,也可以映現政局和社會狀況。曾氏日記也須給予重視。日記作為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是記載作者見聞以及感悟的文字,具有原始性與私密性的特征。日記仿佛是一扇心靈的窗戶,一旦這扇窗戶被打開,一切便都呈現在眼前了。在這一方面,前文提及的孟華《對曾紀澤使法日記的形象研究》一文頗具啟發價值。在強化文字資料整理意識的同時,還應注意實物資料的保存,如曾紀澤舊居、曾氏遺物、照片以及碑刻題詞等。如學者馮筱才所講:“有字的史料未必是紙,也包括這些年許多學者花了大量心力去發掘搜集的‘碑刻’甚至其他銘刻文字。另外,圖畫影像等也完全可以成為研究者需要關注的史料來源?!保?9)
第三,拓展曾氏研究的領域與視野。首先,拓寬曾氏社會關系研究。曾氏與晚清人物如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荃、張之洞、崇厚、翁同龢、郭嵩燾、陳士杰、邵友濂、許景澄等均有較為緊密的聯系,可透過曾氏與他們的往來書信、電稿等史料開拓曾氏國內社會關系研究。曾氏在國內外還結交了不少外國友人,其中一部分被曾氏視為摯友,如隨曾氏出洋的英人馬格里、法國翻譯官法蘭亭以及被曾氏譽為“四君子”的英國漢學家梅輝立和艾約瑟、一度擔任京師同文館總教習的美國學者丁韙良、英國名醫德貞。這些人長期旅居于華,對其所見所聞多有記錄。如丁韙良著《花甲記憶》(60)、歷史學家博爾奇著《馬格里爵士傳》(61)、高晰著《德貞傳》(62)均有專門介紹曾氏的章節。特別是《德貞傳》中“德貞與曾紀澤:績學之士間的友情”一節,系統闡述德貞與曾氏的交際,對了解曾氏歸國后的政治生涯、家庭生活以及他的身體健康狀況頗具借鑒意義。其次,加大曾氏私人空間的研究力度,尤其要注重其生命歷程、生活環境、性格、愛好、處世哲學觀、奉養雙親、培育子女等方面的研究。此外,重視比較研究。既突出曾氏與同輩人、同時代及不同時代人物的比較研究,也注重曾氏不同階段的思想演變研究。
第四,在開拓新問題研究的同時,也要深化對舊問題的理解與闡釋。就外交活動而言,當前研究仍局限于曾氏與中俄、中法交涉活動,學界對曾氏與中英鴉片稅厘并征交涉、中英緬甸交涉、曾氏與朝鮮問題的探討以及曾氏采購外國船炮、雇募外國軍事技術人才、管理軍事留學生等駐外工作的研究尚限于粗線條的考察或大而化之的意見,沒有展開充分討論。
注釋:
(1) 韓燕:《近二十年曾紀澤研究綜述》,《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7期。
(2) 參見劉彥:《中國近時外交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8—97、112—151頁;曾友豪:《中國外交史》,商務印書館1926年版,第1—78、105—106頁;錢亦石:《中國外交史》,商務印書館1926年版,第72—93頁;陳復光:《有清一代之中俄關系》,云南大學出版社1947年版,第149—216頁;劉伯奎:《新疆伊犁外交問題之研究》,重慶獨立出版社1943年版;邵循正:《中法越南關系始末》,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4—118頁;羅惇曧:《中俄伊犁交涉始末》,《庸言》1913年第19期;吳其玉:《清季收回伊犁交涉始末》,《國聞周報》1934年第19期;陳嗣初:《中俄伊犁交涉始末》,《中央亞細亞》1943年第2期。
(3) 陳嗣初的《中俄伊犁交涉始末》一文載有“約章中除償款增多外,凡崇厚所損失利權,完全收回”的敘述違背史實,反映學界對中俄交涉史實認識之模糊性。 20世紀前半葉,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制約社會發展的首要矛盾。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的曾氏可以鼓舞中國人民為振興中華而奮斗,因而得到歷史學家垂青。
(4) 周東華:《正確對待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現代化范式”和“革命范式”》,《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第5期。
(5) 張海鵬:《中國近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66頁。
(6) 拓曉堂:《李鴻章關于中俄伊犁交涉的未刊書牘四件》,《文獻》1990年第2期。
(7) 伴隨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梳理沙俄侵占中國領土及強迫中方簽訂不平等條約等問題成為學界的重要任務。
(8)(58) [美]李懷?。骸吨貥嫿袊褐袊鴼v史寫作中的想象與真實》,歲有生、王傳奇譯,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212、288頁。
(9) 張祥干:《曾紀澤致曾國荃未刊手札》,《歷史檔案》2023年第3期。
(10) 李文君:《曾紀澤致李鴻裔未刊信札考釋》,《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23年第3期。
(11) 孫家敏:《孤臣有力可回天:《曾紀澤的國際談判戰略與中俄改訂伊犁條約》,淡江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陳旺誠:《論劉錦棠在西北》,《通識研究集刊》2002年第2期。
(12) 黃小用:《曾紀澤的外交活動與思想研究》,岳麓書社2013年版。
(13) 李浩:《公開的“秘聞”:中法戰爭前夕曾紀澤的外交與輿論觀詮釋》,《新聞與傳播研究》2022年第5期;胡簫白、張金牛:《對話外洋:晚清外交官曾紀澤的歐洲輿論運用》,《新聞與傳播研究》2023年第4期。
(14) 樊仰泉:《曾紀澤與國際法》,《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15) 張文濤:《公法抑或虛禮:試論曾紀澤的公法觀》,《武陵學刊》2012年第4期。
(16) 蔣躍波:《試析曾紀澤近代外交思想的成因》,《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9期。
(17) 趙啟重:《論中法戰爭中的主戰派》,《松遼學刊》1991年第1期。
(18) 關威:《中法戰爭中的曾紀澤是什么派》,《歷史教學》1989年第2期。
(19) 關威:《李鴻章曾紀澤對中法戰爭的態度》,《歷史檔案》2010年第2期。
(20) 俞政:《中法交戰初期和戰之爭的形成》,《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6期。
(21) 邵循正:《中法越南關系始末》,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6—89頁。
(22) 章揚定、倪臘松:《硝煙外的“戰場”:越南問題談判中清政府的主張與努力》,《學術研究》2023年第8期;章揚定、倪臘松:《中法戰爭前清政府對越南問題的政策和態度探析(1880—1883)》,《廣東社會科學》2021年第5期。
(23) 廖宗麟:《中法戰爭期間曾紀澤的外交思想及其演變》,《學術論壇》1987年第5期。
(24) 李峰:《曾紀澤與中法戰爭時期的英國調?!?,《安徽史學》2004年第3期。
(25) 李峰:《曾紀澤解職與李福協定的訂立》,《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26) 鄭正偉:《中法交涉曾紀澤對紅江通商與黑旗軍處置議案的策略》,《史學月刊》2004年第3期。
(27) 廖宗麟:《中法戰爭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頁。
(28) 厲聲:《中俄伊犁交涉》,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頁。
(29) 朱昭華:《試論曾紀澤的中俄陸路通商交涉》,《西域研究》2011年第2期。
(30) 謝海濤:《崇厚與中俄伊犁交涉——兼論光緒六(1880)再次交涉之動因》,《寧夏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
(31)(55) 李恩涵:《外交家曾紀澤》,東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152—158、319頁。
(32) 拓荒:《李鴻章與中俄伊犁交涉芻議》,《江淮論壇》1988年第6期。
(33) 吳寶曉:《關于曾紀澤和中俄伊犁談判的補正》,《歷史檔案》2012年第2期。
(34) 秦和平:《述論1885至1886間清政府關于英滅緬甸及中緬界務的交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3期。
(35) 權赫秀:《曾紀澤有關朝鮮問題的外交活動與政策主張》,《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36) 梁艷:《晚清駐英使館社會生活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37) 張樂:《一代女宗:激蕩時代里曾寶蓀的多重身份及其踐履》,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
(38) 楊焯:《“拼卻聲名顧大局”:曾紀澤的跨語際實踐》,《中國翻譯》2020年第5期。
(39) 賈熟村:《曾紀澤與赫德的爭斗》,《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40) 關威:《“定遠”、“鎮遠”訂購及來華述略》,《歷史教學》2000年第12期。
(41) 孫海洋:《曾紀澤詩文略論》,《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姜知含:《曾紀澤詩歌研究》,蘇州大學2023年碩士學位論文。
(42) 曾銀銀:《曾紀澤古文研究》,鄭州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
(43) 熊鈺:《晚清京津地區仕宦之家的醫療行為研究》,天津師范大學2022年碩士學位論文;宋永林:《在西醫與中醫之間:晚清出洋外交官的中西醫觀》,《醫學與哲學》2019年第1期。
(44) 伊紀民、劉志靖:《在中西教育之間:論曾紀澤對西方教育的認識及反思》,《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21年第1期。
(45) 尹德翔:《〈詠技藝〉:晚清公使曾紀澤翻譯的一首英文詩》,《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7年第4期。
(46) 李鵬:《〈幾何原本〉同治四刻本序作者辨——兼及該刻本的意義》,《北京社會科學》2021年第5期。
(47) 劉泱泱:《曾紀澤〈中國先睡后醒論〉評介》,《史學月刊》1991年第6期;童杰、胡剛:《近代英文報刊上的“中國覺醒論”》,《學習與探索》2022年第6期。
(48) 龔纓晏、王盼:《曾紀澤〈中國先睡后醒論〉的誤譯與誤讀》,《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9年第1期。
(49) 林維紅:《面對西方文化的中國女性:從〈曾紀澤日記〉看曾氏婦女在歐洲》,《浙江學刊》2007年第4期。
(50) 孟華:《對曾紀澤使法日記的形象研究》,《中國比較文學》2005年第2期。
(51) 白一冰:《從出使筆記看晚清文化精英對西方音樂的審美心態》,星海音樂學院 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
(52) 宮宏宇:《圣天子,奄有神州,聲威震五洲——曾紀澤〈華祝歌〉、〈普天樂〉考辨》,《中國音樂學》2013年第1期。
(53) 尹德翔、王金旋:《曾紀澤〈普天樂〉考辨》,《音樂研究》2022年第1期。
(54)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紅旗出版社1982年版,第285—286頁。
(56) 蔣躍波:《試評曾紀澤的近代外交思想》,《安徽史學》2003年第3期。
(57) 季云飛:《曾紀澤使俄談判與李鴻章使日談判之比較研》,《安徽史學》1992年第3期。
(59) 馮筱才:《走出地方的地方史研究》,連曉鳴等主編:《漢學研究與中國社會科學的推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33頁。
(60) [美]丁韙良:《花甲憶記:一位美國傳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國》,沈弘、惲文捷、郝田虎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249頁。
(61) D. C. Boulger, The Life of Sir Halliday Macartne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62) 高晞:《德貞傳:一個英國傳教士與晚清醫學近代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186頁。
作者簡介:伊紀民,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山東淄博,255000。
(責任編輯 劉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