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與傳統文化融合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策略。“雙減”政策對作業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設計的復雜性,傳統文化資源的有限性和學生的多樣化需求也對作業設計提出了挑戰,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評估反饋機制的復雜性進一步增加了困難。針對此類問題,本文提出了五個具體對策,包括結合傳統文化元素設計分層作業、利用傳統游戲與數學題目的結合、將經典數學問題與傳統文化故事結合、借助項目式學習探索傳統文化與數學的聯系、設置多層次的數學活動等。
關鍵詞:“雙減”政策 小學數學 分層作業設計 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3.007
在當前教育政策的推動下,“雙減”政策給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在減負增效的同時,充分融入傳統文化元素,成為教師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和興趣發展的關鍵時期,科學合理的分層作業設計,不僅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能通過傳統文化的融入,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認同感。本文將圍繞這一主題,分析“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與傳統文化融合所面臨的挑戰,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挑戰
1.設計難度增加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設計既能分層又能融合傳統文化的作業面臨較高的難度。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兼顧學生的不同學習層次和傳統文化的內涵,這對作業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層作業需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而融合傳統文化則需要對文化元素進行深刻理解和巧妙應用,這兩者的結合增加了設計的復雜性。
2.傳統文化資源有限
在現有的教學資源中,適合直接應用于數學分層作業的傳統文化素材較為有限。教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挖掘、整理和改編此類資源,使其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傳統文化資源的不足,影響了傳統文化與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
3.學生接受度差異
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和興趣愛好存在較大差異。在設計融合傳統文化的分層作業時,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多樣性需求,這增加了作業設計的難度。同時,部分學生對傳統文化缺乏興趣或理解困難,可能會影響學生對分層作業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4.教師專業素養要求高
教師在實施分層作業和傳統文化融合時,需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和文化素養。部分教師在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可能會導致在實際教學中難以有效融合傳統文化元素。此外,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設計能力,以滿足分層作業和文化融合的雙重要求。
5.評估與反饋機制復雜
在實施分層作業和傳統文化融合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和反饋機制變得更加復雜。教師需要設計多樣化的評估方式,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這不僅增加了評估的工作量,也對教師的評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對策
1.結合傳統文化元素設計分層作業
在應對設計難度增加的問題時,系統化的培訓和資源共享是關鍵。教師需要接受專業的培訓,學習如何在分層作業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此類培訓可以借助相關部門門組織的研討會、工作坊以及在線課程來進行,內容應包括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文化元素在數學作業中的應用案例以及具體的設計方法。同時,教師可以利用教育平臺和網絡資源,查找并借鑒優秀的作業設計案例。此類案例不僅提供了靈感,還展示了傳統文化與數學知識的巧妙結合方式。為了提升整體設計水平,教師之間的合作與集體備課也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集體備課,教師可以分享各自的經驗和資源,討論作業設計中的難點和解決方案。例如,在設計關于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的分層作業時,教師可以集思廣益,將祖沖之在數學領域的貢獻與學生的學習內容相結合,設計出既有趣又有教育意義的作業。此外,學校可以建立一個傳統文化與數學教育資源庫,集中整理和共享相關的教學材料和設計案例。這不僅方便了教師查找資源,還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更新,教師可以更好地應對作業設計的復雜性,提高作業的質量。
2.利用傳統游戲與數學題目的結合
將傳統游戲與數學題目相結合是豐富教學內容和增加資源多樣性的有效方法。例如,剪紙和圍棋等傳統游戲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原理,此類原理可以被提煉出來,設計成不同難度的數學題目。剪紙活動中涉及的對稱、幾何圖形等概念可以用來設計幾何題目,而圍棋中的棋盤布局和策略思維則可以用于設計邏輯和策略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此類傳統游戲,借助親身體驗來感受其中的數學原理。例如,在剪紙活動中,學生可以動手制作對稱圖形,從中學習對稱性的概念和應用。而在圍棋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對弈理解棋盤上的坐標系和策略布局,這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策略意識。此外,教師可以開發一些基于傳統游戲的數學競賽和挑戰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競爭意識。借助此類活動,學生不僅可以在游戲中學到數學知識,還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例如,在小學數學“小數除法”課程中,將傳統游戲與數學題目相結合,可以設計出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義的分層作業。教師可以利用剪紙這一傳統游戲,設計與小數除法相關的作業。剪紙活動中常涉及對稱和幾何圖形的概念,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剪紙制作出對稱的圖形,然后要求學生計算剪紙圖形中某些部分的面積。為了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教師可以設計不同難度的題目。例如,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增加一些復雜的幾何圖形,要求學生進行小數除法的精確計算;而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則可以提供簡單的圖形和較易計算的數值,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在設計與圍棋相關的作業時,教師可以利用圍棋棋盤的布局和策略思維來設置小數除法題目。學生在進行圍棋對弈時,需要理解棋盤上的坐標系和棋子的布局策略。教師可以設計一道作業題,讓學生在棋盤上標記出特定位置的棋子,然后要求學生計算此類位置坐標對應的小數除法問題。例如,某個棋子的位置是(3.6,4.2),學生需要計算3.6除以4.2的結果。通過此類方式,學生不僅能加深對小數除法的理解,還能體驗圍棋中的策略思維。此外,教師還可以開發一些基于傳統游戲的數學競賽和挑戰活動。例如,組織一次剪紙和小數除法的競賽,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定數量的剪紙作品,并正確計算出相關的小數除法問題。通過此類活動,學生可以在實際操作中運用數學知識,并在競賽中增強學習興趣和競爭意識。整個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水平,借助多樣化的傳統游戲與數學題目的結合,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并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還能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實現“雙減”政策下減負增效的目標。
3.將經典數學問題與傳統文化故事結合
針對學生對傳統文化接受度差異的問題,將經典數學問題與傳統文化故事結合是一種有效的策略。例如,教師可以將《九章算術》中的經典數學問題與中國古代故事相結合,通過故事情境來引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在此類情境教學中,學生不僅可以理解數學知識,還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例如,在講解《九章算術》中的田畝計算問題時,教師可以將其與古代農耕故事結合起來,通過描述古代農民如何使用此類計算方法來規劃農田,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此類結合不僅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借助編寫和改編傳統文化故事,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數學問題。例如,編寫一個關于絲綢之路商人如何計算商品價格和利潤的故事,通過此類故事背景,讓學生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通過此類方式,學生不僅學習了數學知識,還了解了絲綢之路的歷史和文化,達到了文化教育與數學教育的雙重目的。
4.借助項目式學習探索傳統文化與數學的聯系
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是實施有效分層作業設計的基礎,學校可以定期組織項目式學習活動,讓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傳統文化與數學的聯系。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還可以在實際項目中帶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探索傳統文化的魅力。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綜合性強、實踐性高的項目,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例如,設計一個關于中國古代建筑的項目,學生通過研究古代建筑的結構和設計原理,了解其中的數學知識,并嘗試自己設計一個小型建筑模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了數學知識,還深入了解了中國古代建筑文化。此外,項目式學習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合作與交流,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團隊合作,學生可以分享各自的觀點和思路,共同完成項目任務,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例如,針對“軸對稱和平移”這一課程而言,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關于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對稱和平移結構的項目作業。學生在項目開始時,分組研究如故宮、蘇州園林等中國古代建筑的對稱性和平移特征,理解此類建筑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如何應用軸對稱和平移的數學原理。在具體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研究之后,選擇一種傳統建筑結構,進行詳細的繪圖和模型制作。學生需要借助繪制建筑平面圖,標明其中的對稱軸和平移路徑,然后制作一個小型的建筑模型,展示學生的設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應用軸對稱和平移的數學知識,還要深入理解和運用傳統建筑文化的元素。此外,教師可以設置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例如,為什么傳統建筑中廣泛使用對稱結構?此類結構在美學和功能上有哪些優勢?通過此類討論,學生不僅能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還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智慧。通過此類項目式作業設計,學生不僅學習和應用了數學知識,還培養了團隊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每個小組的學生需要分工協作,共同完成研究、設計和制作任務,這過程既鍛煉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學生可以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同時對傳統文化產生深厚的興趣和認同感,實現了數學教育與文化教育的雙重目標。
5.設置多層次的數學活動,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解決評估與反饋機制復雜的問題,設置多層次的數學活動是一個有效的策略。教師可以借助組織傳統文化主題的數學競賽、展示活動等,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又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參與度。例如,組織一場以中國傳統節日為主題的數學競賽,讓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了解和體驗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展示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在傳統文化與數學結合方面的創作成果。例如,組織一個“傳統文化與數學”主題的展示會,學生可以展示自己設計的剪紙作品、圍棋棋局解讀以及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數學項目成果。積極開展此類展示活動,不僅可以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學習興趣。多樣化的評估方式是保障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采用觀察記錄、作品展示、學生自評和互評等多種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全面評估。通過多樣化的評估,教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保障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得到充分發展。
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年、月、日”這一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春節有關的數學題目,比如,計算春節期間從除夕到元宵節的天數,或者根據農歷和公歷的對照表,推算不同年份春節的日期。借助此類題目,學生不僅學習了關于年、月、日的數學知識,還加深了對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制作一個“春節日歷”,在日歷上標注春節期間的重要節日和活動,并附上相關的數學題目和解答。每個小組可以展示學生的日歷作品,并介紹其中的數學知識和傳統文化背景。此類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也使學生在展示和講解中鍛煉了表達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傳統文化與數學”主題的展示會,讓學生展示在“年、月、日”課程中結合傳統文化所完成的作業。學生可以展示自己設計的春節日歷、節氣計算器等作品,并解釋其中的數學原理和文化意義。通過此類展示活動,教師不僅可以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為保障評估的全面性,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評估方式,包括觀察記錄、作品展示、學生自評和互評等,全面了解學生在“年、月、日”課程中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保障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得到充分發展。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的實施對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帶來了傳統文化融合的機遇和挑戰。教師在設計分層作業時,需要兼顧學生的不同學習層次和傳統文化元素,克服設計復雜性、資源有限性和評估復雜性等問題。通過系統化培訓、資源共享、傳統游戲與數學題目結合、項目式學習以及多層次數學活動的設置,教師可以有效提升作業設計的科學性和趣味性,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侯雨豪《“雙減”政策下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中國文藝家》2022年第1期。
[2] 朱小培、王曉芬《“雙減”政策下低齡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探討》,《漢字文化》2023年第20期。
[3] 魏世軍《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的策略》,《愛人》2023年第11期。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分層作業的設計與實踐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GS[2023]GHB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