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時間劃分方式,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知識和文化內涵。將二十四節氣引入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培養幼兒的文化認同感,提升其綜合素質。本文從挖掘二十四節氣的教育價值入手,構建基于二十四節氣的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模式,并從課程設置、活動設計、環境創設等方面提出實施建議,以期為幼兒園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 幼兒園 傳統文化教育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3.06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幼兒階段是個體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意義重大。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的認知自然規律,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一些學者提出要將節氣文化引入學校教育,但在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中應用節氣文化的研究還比較缺乏。因此,本文嘗試構建基于二十四節氣的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模式,豐富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培養幼兒的文化素養和民族情懷。
一、二十四節氣的教育價值分析
1.蘊含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先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季節變化和物候現象而形成的時間劃分系統。每個節氣都反映了特定時期的自然現象和氣候特點,如: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節氣的劃分體現了天地陰陽、四時運行的規律,展現了自然界陽光、溫度、降水等要素的周期性變化,反映了動植物生長發育的節律。幼兒可以通過觀察節氣特征,感知晝夜長短的變化,了解農作物生長的過程,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學習節氣知識,能夠引導幼兒形成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養成愛護環境、親近自然的意識,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2.體現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
二十四節氣不僅蘊含著先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也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價值追求。每個節氣都有與之相應的人文內涵、風俗禮儀、農事活動等,如立春祭土、清明掃墓、立夏插秧、冬至團圓等,寄托著華夏子孫的天地情懷、生命意識、倫理道德、審美情趣。許多節氣還衍生出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作品,如清明時節的《清明》、大寒時節的《紅樓夢》等,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節氣文化塑造了中國人勤勞智慧、積極向上、崇尚和合的民族性格,是民族精神的物化載體。在幼兒教育中滲透節氣文化,能夠幫助幼兒認同民族文化,繼承優良傳統,涵養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
3.契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
幼兒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二十四節氣反映的自然變化規律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教師可以創設與節氣相關的游戲情境,引導幼兒在具體的操作體驗中感知節氣特征,如在谷雨時節讓幼兒參與插秧、在霜降時節感受樹葉的變化等,將抽象的節氣概念形象化、具體化,在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同時,體現節氣承載的傳統美德,如勤儉節約、尊老愛幼、感恩大自然等,與幼兒園道德教育的目標相契合。教師可以選取與節氣相關的兒歌、故事、游戲等,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的公共意識、生態意識、勞動意識,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節氣教育的生活化、情境化、游戲化特點,符合幼兒直觀動手、在玩中學的學習方式,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
二、基于二十四節氣的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模式的構建
1.教育目標:認知節氣知識,傳承文化精髓,提升綜合素質
基于二十四節氣的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應以培養幼兒的節氣知識認知、傳統文化認同和綜合素質提升為宏觀目標。教育活動要幫助幼兒了解二十四節氣的基本含義、時間劃分和氣候特征等知識,理解節氣蘊含的自然規律和生態智慧,培養幼兒對自然界的敏銳觀察力和探究興趣。引導幼兒感悟節氣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價值理念、道德規范和審美情趣,了解與節氣相關的傳統風俗、文學藝術、農耕實踐等,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增強文化傳承意識。教師要深入挖掘節氣所承載的豐富文化內涵,包括其中蘊含的價值理念、道德規范和審美情趣。通過講述民間故事、體驗傳統習俗、舉辦節日活動等多樣化的形式,幫助幼兒了解與節氣相關的傳統風俗、文學藝術、農耕實踐等文化元素。通過親身參與和實踐體驗,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熱愛之情,增強文化傳承意識。節氣教育要與幼兒園五大領域教育相結合,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藝術審美、身心健康、社會交往、科學探索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教師要將節氣教育目標細化、具體化,融入一日生活,滲透到每個幼兒的學習體驗中,最終實現幼兒綜合素質的提升。
2.課程設置:融入五大領域,滲透節氣元素
在幼兒園課程設置中融入節氣元素,是開展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路徑。二十四節氣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知識與人文內涵,與幼兒園五大領域教育存在諸多契合點。教師要深入挖掘節氣文化的教育價值,將其創造性地轉化為幼兒園課程資源,在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寓節氣教育于一日活動之中。
在語言領域,可選取與節氣相關的兒歌、謎語、故事等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幼兒在吟唱兒歌、猜謎語、講故事中感悟節氣之美,如春天的《小青蛙》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謎語,《小蝌蚪找媽媽》繪本故事等,讓幼兒在語言學習中領略春天的生機勃勃。在社會領域,可充分利用傳統節日、時令習俗等,開展節氣主題的社會教育活動。如在清明節組織幼兒祭掃英烈、植樹緬懷,在重陽節帶領幼兒登高覽勝、尊老敬老,讓幼兒在參與傳統禮儀的過程中,了解優秀節氣文化,培育家國情懷。在科學領域,可引導幼兒圍繞節氣時令,開展種植節令植物、制作節氣日歷、觀察自然物候等探究活動,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生態意識。如在谷雨時節播種作物,觀察種子的發芽成長;在霜降時節采集落葉,制作樹葉貼畫。在藝術領域,可利用節氣景觀的審美價值,開展節氣主題的藝術創作活動。如在立夏時節寫生池塘荷花,在大雪時節剪紙雪花圖案,引導幼兒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節氣之美,提升審美素養。
節氣文化與幼兒園五大領域教育深度融合,形成了整合型、滲透式的節氣課程模式。在多元智能開發、多種能力培養的同時,幫助幼兒體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節氣課程要打破學科界限,聚焦幼兒的生活體驗,通過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教育活動,使節氣文化“活”起來,讓傳統文化浸染幼兒心田,內化為幼兒的綜合素養,助力幼兒全面發展。
3.活動設計: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傳統方式與現代手段相結合
基于節氣文化特點,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設計應遵循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傳統方式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活動內容選擇要充分考慮節氣知識的科學性、文化內涵的豐富性,但也要適應幼兒的認知水平,形成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學習體驗,寓教于樂,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情景表演等游戲方式,讓幼兒在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要在繼承傳統節氣活動形式的基礎上,創新教育方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增強節氣教育的吸引力。如在谷雨節氣,既可以開展傳統的插秧體驗活動,又可以利用多媒體、VR等技術,讓幼兒在虛擬場景中觀察水稻生長過程;在重陽節氣,既可以開展尊老愛幼的傳統禮儀教育,又可以拍攝關于“敬老”的微視頻,引導幼兒感恩長輩。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為節氣教育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此外,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育資源。可以建立節氣文化數字資源庫,收集整理各類圖片、視頻、音頻等素材;開發節氣主題的教育游戲軟件,讓幼兒在互動體驗中學習節氣知識;利用網絡平臺搭建家園共育平臺,及時分享節氣活動信息,擴大教育影響。
通過傳統方式與現代手段的有機結合,既能保持節氣文化教育的本真性,又能增強其時代感和吸引力,使節氣教育更加生動有效。這種創新性的教育模式,為傳統文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幼兒的學習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
4.環境創設:營造節氣主題環境,擇取節氣標志物,開辟節氣體驗角
環境創設是開展節氣主題教育活動的物質載體,對于渲染節氣文化氛圍、激發幼兒探究興趣具有重要作用。幼兒園可根據不同節氣的特點,在室內外環境中營造與節氣相呼應的主題情境,如在立春時用綠色裝飾墻面、懸掛春聯、制作春天主題墻飾等。同時,要擇取最能體現節氣特征的標志物融入環境布置,讓幼兒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節氣之美,如谷雨擺放雨傘、霜降懸掛白色綢帶、大雪制作雪花吊飾等。在一日活動室內外開辟節氣體驗角,投放與節氣相關的區域活動材料,創建游戲情境,如在小寒節氣提供冰塊、溫度計等,引導幼兒探究冰的特征;在白露節氣提供露珠、放大鏡等,引導幼兒觀察露珠。節氣主題環境與幼兒互動,能形成良好的沉浸式學習氛圍,讓節氣文化融入幼兒心中。
三、基于二十四節氣開展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
1.加強教師傳統文化素養培訓,提高保教水平
教師是幼兒園保育教育的實施者,其傳統文化素養和專業能力直接影響節氣教育的成效。幼兒園應加強教師傳統文化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提高教師的節氣文化理解力、傳承力和創新力。一方面,要通過專題講座、研討交流等形式,幫助教師系統掌握二十四節氣的知識內涵、文化價值和教育方法,轉變教育理念,增強文化自信與使命感。另一方面,鼓勵教師利用網絡資源、博物館等平臺開展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節氣文化的時代內涵。組織教師開展節氣主題教學設計、說課評課等教研活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優化、取長補短,形成適宜本園幼兒特點的節氣教育經驗。邀請民俗專家、非遺傳承人等,以講座、現場指導等方式,幫助教師領會節氣文化的精髓。教師傳統文化素養的提升,能轉化為實踐智慧,激發教育靈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幼兒,讓節氣之美融入幼兒心靈。
2.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增強幼兒的參與性和獲得感
基于節氣的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突破傳統說教模式,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在寓教于樂中提升幼兒的參與性和獲得感。教師要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開發形式多樣、趣味盎然的節氣教育活動,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在活動形式上,可利用游戲、表演、探究等多種互動方式,調動幼兒的感官參與。如谷雨時節開展“找春天”游戲,引導幼兒在戶外覓春、采春、畫春;在重陽時節開展“我是小小敬老使者”表演,讓幼兒扮演為老人服務的角色。在教學方法上,要靈活運用提問討論、角色扮演等啟發式策略,鼓勵幼兒動腦筋、動手做,在親身體驗中感悟節氣文化的魅力。還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動畫、AR、虛擬仿真等,增強節氣教育的趣味性和交互性,提高幼兒的參與熱情。教育形式生動活潑,寓教于樂,讓幼兒在沉浸式體驗中產生情感共鳴。
3.注重家園共育,強化節氣文化的日常滲透
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節氣文化的傳承也需要家園協同發力。幼兒園要注重家園共育,引導家長積極參與節氣教育,將節氣文化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內化為幼兒的行為習慣。幼兒園可通過家教指導、親子活動等形式,幫助家長形成節氣教育意識,掌握相關知識技能,成為幼兒節氣文化學習的引路人。定期舉辦節氣主題親子活動,如“節氣美食DIY”“節氣農事體驗”等,引導家長與幼兒共同參與,在互動中加深對節氣文化的認識。鼓勵家長利用節氣時令契機,帶領幼兒體驗傳統習俗,制作應季食品,傳唱節氣童謠,感受節氣之美。在家庭布置、日常飲食起居等方面滲透節氣元素,春天插花、夏天喝茶、秋天賞月、冬天圍爐,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家園攜手,讓節氣文化浸潤幼兒的點點滴滴,將民族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幼兒心田。
4.挖掘本土特色,因地制宜開展節氣教育
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在節氣習俗、物候景觀等方面存在差異。挖掘本土節氣文化特色,因地制宜開展節氣教育,能夠增強幼兒的地域認同感,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幼兒園要立足本地自然與人文生態,深入發掘體現地方特色的節氣文化資源,將其創造性地轉化為幼兒教育的素材和載體。如北方地區可重點關注冬季節氣的冰雪資源,開展賞冰燈、堆雪人等活動;南方地區可突出夏季節氣的荷塘景觀,引導幼兒觀荷葉、嘗蓮子等。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場館、非遺項目,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節氣主題教育。組織幼兒參觀農耕博物館、研學非遺工坊,讓幼兒在情境體驗中感悟節氣蘊含的地域文化魅力。社區資源也是開展本土節氣教育的重要支撐。可以組織幼兒走進社區,采訪當地的老年人,了解他們記憶中的節氣習俗;邀請民間藝人到園所,展示地方特色的節氣相關技藝;與社區居民一起舉辦節氣主題活動,讓幼兒在社區互動中感受節氣文化的生命力。通過多方參與,形成園所、家庭、社區共同傳承本土節氣文化的良好氛圍。在尋根問祖中,幼兒對本土節氣文化的認同感日益加深,家國情懷、鄉土意識逐步形成。
綜上所述,二十四節氣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和精神追求,是幼兒園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寶貴資源。將二十四節氣融入幼兒園教育教學,能夠幫助幼兒感知自然節律,體味民族文化,形成良好品格,促進全面發展。在實踐中,要不斷增強文化自覺,深入挖掘節氣內涵,創新教育形式,優化教育環境,提升節氣教育的科學性、藝術性和實效性,讓傳統文化在幼兒心中生根發芽。
參考文獻:
[1] 姜怡玲《結合二十四節氣開展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家長》2022年第13期。
[2] 王佳鑫《二十四節氣應用于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探索與實踐》,《科幻畫報》2020年第12期。
[3] 侯茜、史念《二十四節氣應用于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探索與實踐》,《陜西教育(教學版)》2020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