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文化中的瑰寶,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開展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能讓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和互動,深入了解并傳承中華文化。本文基于兒童視角,探討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的實施策略,包括材料收集與環境創設、多樣化的活動設計、家長與社會的參與、教師的角色與支持等,旨在提高幼兒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興趣,讓他們在活動中真正感受到節日的精神內涵。
關鍵詞:傳統節日 幼兒園活動 兒童視角 文化傳承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3.057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形成了許多洋溢著濃厚東方文化色彩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民俗節日,不僅是對歷史的傳承,更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璀璨瑰寶,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2017年1月25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然而,近些年來,萬圣節、圣誕節等“洋節”的盛行,導致傳統節日逐漸被邊緣化,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興趣日益減弱。因此,如何在幼兒園階段有效開展傳統節日活動,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幼兒園作為孩子們接觸的第一個小社會,其教育環境和活動設計對孩子們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傳統節日活動能豐富孩子們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然而,許多幼兒園的傳統節日活動過于注重形式,卻忽視了節日所承載的深厚精神內涵。此外,活動設計往往缺乏創新,未能充分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探究基于兒童視角的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實施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基于兒童視角的傳統節日活動的特點
(一)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
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是傳統節日活動設計的基本前提。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理念應貫穿活動的始終,體現在活動設計、實施及評價的全過程。傳統節日活動不再單純是成人世界活動的復制,而是從兒童的認知發展、興趣偏好及情感需求出發,進行深度定制。兒童在活動中不僅是參與者,更是創造者與體驗者,他們的想法、感受及創造力被充分重視并融入其中,這種尊重既體現在活動內容的選擇上,如選取與兒童生活經驗相貼近的節日故事、習俗,更體現在活動過程中的互動模式上,鼓勵兒童主動探索、發現與表達,使他們在參與中感受到自我價值與成就感。通過賦予兒童更多自主權與決策權,傳統節日活動成為促進兒童全面發展、培養其主體性與自主性的重要平臺。
(二)注重形式與內涵的平衡
基于兒童視角的傳統節日活動注重形式與內涵的平衡。形式作為活動的外在表現,是吸引兒童興趣、激發其參與熱情的關鍵?;顒釉O計往往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角色扮演、游戲互動、創意手工等,這些形式不僅生動有趣,還能有效展現節日的文化內涵。同時,活動的內涵也不容忽視,它通過深入挖掘節日背后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及教育意義,引導兒童在體驗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尊重。形式與內涵的平衡,既保證了活動的趣味性與吸引力,又確保了其在文化傳承與教育價值上的深度與廣度,使兒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實現知識與情感的雙重收獲。
(三)提供多樣化的活動方式
基于兒童視角的傳統節日活動具有多樣化的活動方式,以滿足不同兒童的需求與興趣。兒童在認知風格、興趣偏好及能力發展上存在差異,因此,活動設計需充分考慮這一多樣性,提供多元化的選擇。這包括活動類型的多樣化,如文藝表演、手工制作、體育競技、知識競賽等,以及活動難度的層次化,確保每個兒童都能在活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實現個性化發展。此外,活動時間的靈活性與空間的多變性也是多樣化的重要體現,如利用課余時間、節假日或家庭親子時光,以及校園內外、線上線下等不同空間,為兒童創造更多參與傳統節日活動的機會,開展多樣化的活動方式,不僅能豐富兒童的節日體驗,還能促進兒童社會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的提升,為兒童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基于兒童視角的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實施策略
(一)材料收集與環境創設
1.材料收集
材料收集作為傳統節日活動的前置環節,其核心在于促進兒童的主動學習。教師應引導幼兒成為材料收集的主體,組織討論會或實地考察,讓幼兒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背景與象征意義,進而鼓勵他們從家中或社區中尋找與節日相關的物品,如春節的窗花、元宵節的燈籠、端午節的艾草等,有助于幼兒形成對傳統節日的初步認知,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思考力與動手能力。在材料選擇上,教師應注重材料的多樣性與安全性,教師應引導幼兒關注材料的質地、形狀、顏色等特征,鼓勵他們嘗試使用不同材質的材料進行創作,以豐富活動的表現形式。同時,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嚴格篩選,確保所有材料均符合安全標準,避免幼兒在活動中受到傷害。教師還應建立材料共享機制,鼓勵幼兒將收集到的材料帶到幼兒園,與其他小朋友共同分享與使用,有助于節約資源,促進幼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與分享意識。
2.環境創設
環境創設是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實施的關鍵環節,它直接影響著幼兒對節日氛圍的感知與體驗。基于兒童視角的環境創設,強調以幼兒為中心,注重環境的主題性、互動性與教育性,旨在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教師應根據節日主題進行環境布置,通過懸掛節日裝飾品、張貼節日海報、擺放節日相關物品等方式,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氛圍。例如,在春節來臨之際,教師可在教室中懸掛紅燈籠、中國結等裝飾品,張貼春節習俗的海報,擺放鞭炮、對聯等物品,讓幼兒在環境中感受到春節的喜慶與熱鬧。同時,注重環境的互動性。通過設計互動墻、游戲區等區域,鼓勵幼兒與環境進行互動,加深對節日文化的理解與體驗。例如,在中秋節期間,教師可設置“月餅制作區”,讓幼兒親手制作月餅,體驗中秋節的傳統習俗;在元宵節時,則可設置“燈謎區”,讓幼兒猜燈謎,感受元宵節的樂趣。此外,還應關注環境的教育性。在環境創設過程中,教師應巧妙融入節日文化的相關知識,如節日的起源、傳說、習俗等,讓幼兒在欣賞環境的同時,也能學習到節日文化的精髓,教師還可利用環境創設的機會,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與審美能力,引導他們學會珍惜資源、愛護環境。
(二)多樣化的活動設計
1.手工制作的實踐與創新
手工制作是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與創造力,還能加深他們對節日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在兒童手工制作活動設計中,應注重活動的趣味性、操作性與創新性。首先,教師應選擇貼近幼兒生活、易于操作的手工材料,如紙張、布料、黏土等,確保每個幼兒都能參與到手工制作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興趣偏好,設計不同難度與風格的手工活動,以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需求。其次,教師應注重手工活動的創新性,鼓勵幼兒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嘗試將傳統節日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作出具有個人特色的手工作品。例如,在端午節期間,教師可引導幼兒利用彩紙、繩子等材料制作五彩繩或龍舟模型,讓他們在創作中感受端午節的傳統文化。最后,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展示與交流的平臺,通過舉辦手工制作展覽、分享會等活動,讓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創作過程中的心得與體會,增強幼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促進幼兒之間的相互學習與啟發。
2.繪畫與表演的藝術表達
繪畫與表演是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中常見的兩種表現形式?;趦和暯堑睦L畫與表演活動設計,應注重活動的藝術性、表現性與參與性。在繪畫活動方面,教師應鼓勵幼兒運用多種繪畫工具與材料,如水彩、油畫棒、顏料等,自由表達自己對節日文化的理解與想象,引導幼兒關注節日文化的色彩、圖案等元素,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與創造力。例如,在中秋節期間,教師可引導幼兒繪制月餅、兔子等圖案,讓他們在繪畫中感受中秋節的團圓與美好。在表演活動方面,教師應注重活動的表現性與參與性。通過組織幼兒參與節日主題的舞蹈、戲劇、歌曲等表演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加深對節日文化的理解與體驗。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幼兒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嘗試將傳統節日元素與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創作出具有個人特色的表演作品。例如,在春節期間,教師可引導幼兒編排舞龍舞獅、放鞭炮等表演節目,讓他們在表演中感受春節的喜慶與熱鬧。
3.游戲與互動的寓教于樂
游戲與互動是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中最受幼兒喜愛的環節之一,能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促進幼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基于兒童視角的游戲與互動活動設計,應注重活動的趣味性、教育性與安全性。在游戲活動方面,教師應根據節日主題設計富有創意與趣味性的游戲,如猜燈謎、賽龍舟、搶紅包等,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節日文化的魅力。同時,教師還應注重游戲的教育性,通過游戲引導幼兒了解節日文化的相關知識,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與競爭意識。在互動活動方面,教師應鼓勵幼兒與同伴、教師、家長等進行互動與交流,共同參與到節日活動中。通過組織親子活動、家園共育等活動,讓幼兒在互動中加深對節日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同時增進親子關系與家園聯系。此外,教師還應注重互動活動的安全性,確保幼兒在活動中的安全。
(三)家長與社會的參與
1.家長角色的多元化拓展
在傳統節日活動的構建與實施中,幼兒園應構建家校共育的橋梁,邀請家長從旁觀者轉變為活動的共創者與執行者。具體而言,家長可深度介入節日活動的策劃階段,利用其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家庭習俗的熟悉,為活動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情感價值。例如,組織“家庭-幼兒園聯合節日籌備小組”,共同設計節日食品制作流程、節日服飾搭配及環境布置方案,以此促進親子間的深度互動與文化傳承。此外,家長在活動中可以直接參與,如擔任故事講述者、傳統游戲指導者等,這不僅能強化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聯系,還能有效提升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2.社會資源的整合與活化利用
社會資源作為傳統節日教育的寶貴財富,其整合與利用對于拓寬兒童視野、深化文化體驗具有重要意義。幼兒園應主動與社區、博物館、文化中心等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通過組織實地考察、文化體驗營、專家講座等形式,為孩子們搭建起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例如,利用博物館的展覽資源,開展“小小講解員”項目,讓孩子們在準備講解稿、模擬導覽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文化寓意;或邀請非遺傳承人入園,通過現場演示與互動教學,讓孩子們親手體驗傳統手工藝的魅力,從而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四)教師的角色與支持
1.教師角色的動態調整與深化
在基于兒童視角的傳統節日活動中,教師需從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活動的觀察者、引導者與情感支持者。首先,教師應具備高度的兒童本位意識,通過日常觀察與對話,精準捕捉兒童的興趣點與學習需求,以此為依據設計個性化、差異化的活動方案。其次,在活動中,教師應扮演“智慧引路人”的角色,通過提問、討論、角色扮演等策略,促使兒童主動探索與深度思考,幫助他們從多角度理解節日文化的深層含義。最后,教師還需作為情感的聯結者,通過積極傾聽、鼓勵表達、共同慶祝等方式,營造溫馨、包容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活動中感受到尊重與價值。
2.支持體系的全面構建與優化
為確保傳統節日活動的有效實施,教師支持體系的完善至關重要。這包括物質支持與非物質支持兩大層面。物質支持方面,幼兒園應提供充足的經費與資源,確?;顒铀璨牧?、設備的充足與適宜性,如節日裝飾物、傳統游戲道具等,以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非物質支持則聚焦于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與心理支持的強化。幼兒園應定期組織教師培訓,內容涵蓋傳統文化知識更新、活動設計技巧、兒童心理學等,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文化敏感度。同時,建立教師情感支持系統,如設立“教師交流角”、開展團隊建設活動,能夠幫助教師釋放工作壓力,增強團隊凝聚力,從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與耐心投入到節日活動的策劃與執行中。此外,為確?;顒拥陌踩耘c有效性,幼兒園還需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與應急預案,對活動場地、設施進行定期檢查與維護,對參與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同時,建立活動效果評估機制,通過問卷調查、觀察記錄、兒童作品展示等方式,收集家長、兒童及教師的反饋意見,作為后續活動改進的依據,形成持續改進的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幼兒來說,親身體驗和互動參與傳統節日活動,是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趦和暯堑挠變簣@傳統節日活動,注重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注重形式與內涵的平衡、提供多樣化的活動方式,并通過材料收集與環境創設、多樣化的活動設計、家長與社會的參與以及教師的角色與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有效提高幼兒對傳統節日的興趣,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充滿傳統文化韻味、富有教育意義的節日活動平臺,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從而成為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創新發展者。
參考文獻:
[1] 林峰《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活動中家園共育的實施策略》,《福建教育研究》2023年第1期。
[2] 徐秋《讓傳統節日“動”起來——傳統節日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的運用》,《幼兒100(教師版)》2023年第Z1期。
[3] 劉雪、熊麗娟、李雯慧《傳統節日文化在幼兒園區域游戲活動中的實施策略》,《林區教學》2023年第7期。
[4] 李芳《幼兒園傳統節日主題課程的實施路徑》,《幼兒100(教師版)》2023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