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下,在初中數學課程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這不僅可以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還能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魅力。傳統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資源。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數學元素,依托于傳統文化來創新初中數學教學,在傳授數學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傳統文化,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本文總結了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初中數學教學的價值,在此基礎上探究了立足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初中數學教學魅力的原則和方法,希望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傳統文化 初中數學 教學方法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3.014
近年來,國家對文化自信十分重視,同時也將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提上了教育日程。根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小學各課程要根據實際特點融入傳統文化內容,堅持以系統性、科學性以及操作性的原則來挖掘傳統文化元素,實現傳統文化教育與課程教育的融合。傳統文化是我國十分珍貴的精神財富,體現了民族文明的發展歷程,蘊含著勞動者的智慧。《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也強調要將傳統文化融入數學課程,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熏陶,以此來體現數學課程的文化性和思想性特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念、哲學思想以及自然科學知識來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獲得思維的啟發,增強文化自信心,形成民族自豪感,培養家國情懷。
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初中數學教學的價值
1.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初中課程體系中,數學是一門比較基礎的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學科中包含了很多抽象和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生學習難度較大,這導致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喪失了熱情,學習效率比較低。在傳統文化教育滲透與融合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傳統文化內容對數學課程中的抽象符號進行具象化展示,使學生改變對數學學科的刻板印象。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數學理論的誕生過程以及與數學理論有關的數學家趣事等,使學生以數學家的視角體驗數學理論的發現和驗證過程。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還可以使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在傳統文化知識的吸引下,學生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數學知識,實現學習效率的提高。此外,還可借助傳統文化中的數學智慧,例如古代的算籌、算盤等計算工具,向學生展示古人如何運用簡單工具解決復雜數學問題。或者為學生展示《九章算術》中的經典例題,引導學生去求解,讓他們感受到傳統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傳統文化教育與初中數學教育的融合體現了交叉融合的教育理念,實現了思想道德學科、歷史學科以及數學學科的相互融合,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幫助學生開闊眼界,使他們以更加全面的視角看待數學問題。同時,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入有利于打破學科壁壘,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提高道德品質,這可以促進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可以從歷史資料中挖掘數學學科的人文精神,使學生感受先人在創造數學成果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比如,教師可以在數學課程中向學生講述劉徽推動數學發展的故事以及祖沖之在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的故事,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還可以培養他們大膽創新、堅忍不拔的數學態度,有利于培養學生在運算、分析、建模等方面的核心素養。
3.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魅力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還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學生將對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形成正確的認識,形成民族自豪感,在運用傳統文化來解決數學問題的同時實現文化的傳承。在學習傳統文化中陰陽五行、中和思想等哲學思想之后,學生可以基于這些思想對數學知識產生新的理解。比如,在基于和諧美學觀念對軸對稱圖形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深刻理解對稱性原理,能夠基于這一原理對物體的對稱性進行判斷。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培養國際視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在人際交往中運用傳統文化,促進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除此之外,數學史也是傳統文化融入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素材。講述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精確計算,能夠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古代數學家在數學領域的卓越貢獻。這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圓周率概念的理解,還能夠激發他們的民族自信心。
二、立足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初中數學教學魅力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時候,教師要堅持科學性的原則,做到尊重歷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科學、準確的傳統文化知識。比如,在選擇數學史材料的時候,教師要保證材料的真實性,不能為了弘揚傳統文化或者為了實現數學教學目標而隨意編造和虛構歷史資料,也不能夸大其詞,而是要將資料客觀地展示出來,使學生對數學的起源和發展形成正確的認知。與此同時,科學性原則還要求教師在融合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時候充分結合初中數學教學的需要,在不違背真理和事實的基礎上選擇符合初中學生特點和學習需要的內容,使學生依托于傳統文化學習數學知識,構建起完善的知識體系和邏輯體系。
2.趣味性原則
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中雖然表現出了較強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但他們的思維發展并不成熟,正處于具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面對抽象的數學概念和數學定理難以準確理解。這要求教師在立足于傳統文化開展初中數學教學的時候堅持趣味性原則,根據學生的興趣點來選擇傳統文化內容、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比如,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設置真實的教學情境,在情境中講解數學知識并展示知識背后的文化背景,引導學生在探索知識的基礎上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價值和應用價值。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傳統文化設置“九宮格”“華容道”“九連環”等數學游戲,利用游戲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積極體驗知識。
3.有用性原則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包含了很多與數學有關的內容。在立足傳統文化開展初中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根據課程容量和課時數對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合理選擇,尋找傳統文化融入的契機,使傳統文化教育與初中數學教育有機融合。這要求教師堅持有用性原則,在分析教材和分析學生的基礎上,結合新《課標》的要求選擇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發展以及可以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傳統文化材料,將傳統文化在初中數學教育中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比如,在學習“完全平方公式”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展示“楊輝三角”,以此來引導學生對(a+b)n展開式的系數規律進行探究,同時使他們對“整式的乘積”相關知識進行鞏固,思考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三、立足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初中數學教學魅力的方法
1.利用傳統文化導入數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初中數學課程教學中,課堂導入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這可以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也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重要的影響。在立足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初中數學教學魅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融入傳統文化,從文化的角度入手來展示數學知識,引導學生關注數學之美、感受數學魅力。我國擁有悠久的數學發展歷史,數學文化底蘊深厚,教師要結合課程內容選擇適合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作為課堂導入,使學生在產生興趣的基礎上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究。
比如,在學習“軸對稱”相關內容的時候,學生需要對大量的軸對稱圖形進行觀察,探究圖形的對稱性。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軸對稱圖形都充滿了文化色彩,擁有深厚的文化特色,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故宮、頤和園、天壇等傳統建筑,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建筑的特點。在被這些宏偉建筑吸引之后,學生將認真觀察,從軸對稱的角度探究建筑之美,感嘆古人的智慧。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古代匠人在設計這些建筑物的時候所秉承的文化理念,比如對稱理念、方正理念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我國傳統藝術中所表現出的對稱之美,比如展示京劇臉譜、窗花等傳統藝術的圖片,使學生對對稱之美形成更為深刻的感受,思考對稱思想在我國文化體系中的影響力。還可為學生介紹中國古代數學著作的相關知識,例如九章算術中關于圖形對稱的記載,然后引入教材中對稱軸的精確表述: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后兩部分完全重合,這樣的圖形就可以被稱為軸對稱圖形。讓學生在傳統文化氛圍中進行數學知識學習,從而獲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2.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我國擁有悠久的數學發展歷史,很多經典的哲學作品中都記錄了當時先進的數學思想和數學觀點,這推動了數學的進步。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文化教育已經成為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數學教材中也融合了很多傳統文化元素,這不僅豐富了課程內容,還可以幫助學生拓寬眼界,使他們獲得更加豐富的數學知識,同時形成民族自豪感。為了提高初中數學的魅力,教師可以將教材作為依托,充分挖掘教材中傳統文化的元素,向學生展示與數學知識有關的歷史文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數學文化與實際生活結合,從多個角度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
比如,在“有理數的運算”這一單元,教材在“情境導航”環節介紹了“母親河”黃河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從黃河治理養護和汛情監視的角度要求學生利用有理數運算知識解決水位問題。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情境向學生介紹古人在生產生活中使用的計數方法和計數工具。其中最為常見的計數工具為“算籌”,教師可以結合媒體資料向學生介紹算籌中使用紅色代表正數、黑色代表負數。在這之后引導學生動手制作算籌,利用算籌完成黃河水位的計算,使他們在使用傳統工具的過程中掌握有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感受算籌中所蘊含的智慧,拓寬文化視野。
3.設計傳統文化游戲,使學生深入掌握數學知識
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發現,初中學生對游戲比較感興趣,他們在游戲中能夠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因此,在立足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初中數學教學魅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游戲教學法,結合傳統文化知識設計數學游戲,引導學生在游戲中感受數學魅力,做到對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在設計游戲的時候,教師要堅持趣味性原則,從傳統游戲中挖掘數學元素,將初中數學知識融入傳統游戲中,打造寓教于樂的高效課堂,幫助學生減輕學習負擔。
比如,在學習“頻率與概率”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有趣的數學游戲。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組織“猜拳”這一傳統游戲,要求學生兩兩一組,二人多次游戲,并在每次游戲之后將輸贏情況記錄下來,最終統計雙方的勝率。在這之后,教師還可以增加難度,比如在游戲中融合漢朝的手勢令,要求學生在猜拳的同時說出一個數字,所說數字符合對方所伸出手指數的一方獲勝。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不僅可以了解更多的傳統游戲,還能深入理解和有效應用統計學的知識。除此之外,在學習幾何圖形時,可設計七巧板游戲,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按照相關的要求拼出特定的幾何圖形,例如正方形和三角形等等,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4.在課堂中運用數學史料,深化學生的文化認知
在立足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初中數學教學魅力的時候,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合理運用數學史料,在數學課堂中滲透人文主義教育,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這要求教師利用線上和線下多樣化的途徑廣泛收集與初中數學課程內容有關的數學史料,在此基礎上堅持科學性的原則來應用這些資料,幫助學生通過對資料進行分析來實現思維創新。
比如,在對“雞兔同籠”這一經典數學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入《孫子算經》這部數學史料。《孫子算經》是最早提出“雞兔同籠”問題的古代數學著作,還給出了解決方法,提出砍去雞或者兔的腿來進行計算,這樣可以使雞和兔的足數減半,進而快速得到結論。通過閱讀這部史料,學生可以獲得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思路。這有利于實現思維創新,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對我國數學歷史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認知和了解。
作為文明古國,我國的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傳統文化體系,其中很多都與數學有關,可以被融入初中數學教育中。為了提高初中數學教學魅力,教師要依托于傳統文化開展數學活動,利用傳統文化導入新課,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設置傳統文化游戲并充分運用數學史料,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同時也使他們認識到傳統文化的趣味性。
參考文獻:
[1] 李其沖《積極探索,創意無限——傳統文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滲透路徑分析》,《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9期。
[2] 嚴艷、潘小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設計與思考——以初中數學“讓制作的桿秤稱重范圍更大”為例》,《中學數學雜志》2024年第6期。
[3] 馬凱迪、姜晶《我國傳統數學文化融入教科書的現狀分析與優化路徑——以人教版初中數學教科書為例》,《中學數學月刊》2023年第12期。
[4] 趙仁軍《談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數學作業的規律探析與融合策略》,《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12期。
[5] 古力米熱·斯迪克《文化傳承,素質發展——初中數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策略探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