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認同感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視角,分析了在初中體育教學中融入傳統體育內容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從課程開發、教學模式改革、文化內涵傳承、實踐活動開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弘揚傳統文化的具體策略,以期為新時代初中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體育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弘揚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3.042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入實施文化建設工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為新時代各學科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初中體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肩負著特殊使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明確提出,要“傳承和弘揚中華體育傳統文化”。由此可見,深入探索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對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初中體育教學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文化認同意識,增強民族自信自強精神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意識、增強民族自信自強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傳統體育項目如武術、龍舟、毽球等,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更體現了中華民族勇往直前、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通過在體育課堂中融入傳統體育內容,學生可以更直觀地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同時,在傳統體育運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也能夠領悟到堅韌不拔、勇于挑戰的可貴品質,這對于培養他們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無疑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提升體育教學實踐效果,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體育教學,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實踐效果,更能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傳統體育項目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講求身心的合一,這與現代體育教育理念不謀而合。通過學習傳統體育,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運動的內在意義,提升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從而達到增強體質、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時,許多傳統體育運動融合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如中國武術中的“外練筋骨皮,內修心性智”,不僅強調體魄的鍛煉,更注重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的培養。在傳統體育的熏陶下,學生能夠在強健體魄的同時,提升文化修養,實現身心全面發展。
二、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措施
(一)傳統體育課程開發與設置對策
1.加強武術基礎訓練,提高傳統套路水平
為了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武術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體育項目,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和推廣。首先,學校可以開設專門的武術課程,聘請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專業素養的武術教師,為學生提供系統、規范的武術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體條件,合理設置訓練內容和強度,注重基本功的練習,如步法、手型、腿法等,夯實基礎。同時,教師還應該針對不同的武術流派,如長拳、南拳、太極拳等,進行專項訓練,提高學生的套路演練水平。
此外,學校還可以定期組織武術比賽、展演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風采的舞臺。通過舉辦校內武術比賽,學生能夠在競技的過程中磨煉意志、增強自信;而通過參加校外的武術交流活動,學生則能開闊眼界,學習他人的長處,提升自己的武術水平。例如,學校可以選拔優秀的武術學生,組建校武術隊,代表學校參加市、省級乃至國家級的武術比賽,展示學校的武術教學成果,提升學校的文化影響力。
2.開展民俗體育教學,豐富特色活動內容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開展民俗體育教學是豐富特色活動內容、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另一重要途徑。民俗體育項目種類繁多,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如龍舟、武術、毽球、踢毽子等。學校可以根據本地區的民俗體育資源,因地制宜地開發特色課程。比如,在端午節前后,體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學習龍舟的基本技能,了解龍舟運動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意義,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在重陽節來臨之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登高、踢毽子等活動,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民俗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挖掘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將文化傳承與素質培養相結合。以毽球運動為例,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基本的踢毽技巧,更要引導學生理解毽球運動所體現的團結協作、勇于挑戰的精神,鼓勵學生在練習中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此外,學校還可以利用節假日、傳統節日等時機,舉辦民俗體育主題活動,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例如,在中秋佳節組織學生開展“花樣跳繩”比賽,既能讓學生領略傳統體育的獨特魅力,又能增進師生、同學間的情感交流。
(二)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對策
1.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優化課堂組織形式
要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有效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優化課堂組織形式是一項重要的策略。傳統體育教學往往采用“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練習”的方式,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內化。因此,體育教師需要與時俱進,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讓傳統體育教學更加生動、高效。
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以借鑒現代教育理念,采用情境教學、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悟傳統體育文化的魅力。以武術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武術名家的故事、播放武術表演的視頻,營造武術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練習武術動作時,教師可以采用分組練習的方式,鼓勵學生相互觀摩、點評,在合作中提高武術技巧,領悟武術“外練筋骨皮,內修心性智”的精髓。
在課堂組織形式上,教師可以打破傳統的班級授課模式,采用小組教學、分層教學等靈活多樣的形式。例如,在教授毽球運動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運動基礎和興趣愛好,將班級分為幾個小組,每組學習不同難度的毽球踢法,再進行小組間的互動交流和挑戰賽,這樣不僅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能營造積極向上、團結協作的課堂氛圍。
2.完善課外活動體系,建立興趣培養機制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僅僅依靠課堂教學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遠遠不夠的,完善課外活動體系、建立興趣培養機制是一項必不可少的策略。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傳統體育的魅力,激發他們探索傳統文化的興趣。
學校可以成立傳統體育社團,如武術社、龍舟社、毽球社等,為感興趣的學生提供專門的訓練平臺。在社團活動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興趣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傳統體育運動能力。同時,社團還可以定期組織觀摩學習、交流切磋等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他人的長處,找到自己的不足,促進傳統體育技能的不斷提升。
為了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傳統體育活動,學校還可以舉辦形式多樣的傳統體育競賽和展示活動,如武術比賽、龍舟賽、毽球大賽等。通過層層選拔、逐級晉級的方式,學生們可以在比賽中展示自己的風采,感受傳統體育運動的競技魅力。對于在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學校應給予表彰和獎勵,以進一步激發他們鉆研傳統體育的熱情。
(三)傳統文化內涵傳承與培養對策
1.加強體育文化教育,深化精神內涵認識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體育文化教育、深化學生對傳統體育精神內涵的認識是一項重要的策略。傳統體育項目不僅是一種運動形式,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念。武術所展現的尚武精神、龍舟運動所彰顯的團結協作意識、毽球運動所體現的高超技藝,都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精神品質。
體育教師在傳授傳統體育運動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進行體育文化教育。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穿插傳統體育項目的歷史淵源、發展演變、文化內涵等方面的介紹,幫助學生理解傳統體育的深層意義。以武術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講述武術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人物和故事,如少林寺十三棍僧的故事,讓學生感受武術家們矢志不渝、為國為民的愛國情懷;分析武術套路中的招式名稱和寓意,如“白鶴亮翅”“玉女穿梭”等,引導學生領會武術動作背后的文化象征。
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通過圖片、視頻等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底蘊。例如,在教學龍舟運動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反映龍舟文化的紀錄片或影視作品片段,如《龍舟之歌》等,讓學生直觀感受龍舟運動所承載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2.培養體育禮儀規范,提升道德修養水平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體育禮儀規范、提升其道德修養水平是一項不可或缺的策略。體育不僅是一種身體活動,更是一個培養道德品質、傳遞文明理念的載體。古代的文人雅士參與騎射、習武等體育活動,不僅是為了強身健體,更是為了修身養性、提升精神境界。
傳統體育項目如武術、舞龍舞獅、毽球等,無不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禮儀規范和道德理念。在武術訓練中,學生們不僅要學習拳法、步法等技藝,更要領會武德、禪道等精神內涵。武術禮儀如行拱手禮、抱拳禮等,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而武術對練時的“言謙、行恭、上禮、下敬”等要求,則彰顯了謙遜有禮、寬以待人的處世態度。教師在武術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將這些禮儀規范內化為日常行為習慣,做到舉手投足間皆是文明風范。
在龍舟、舞獅等集體項目中,禮儀規范的培養同樣不可忽視。教師要明確要求學生尊重裁判、尊重對手、尊重隊友,倡導“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體育道德。賽場上的每一次握手、每一句問候,都是對他人的尊重,對自我的提升。
培養體育禮儀規范,還要注重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教師可以選取一些體育界的道德楷模,如女排精神代表人物郎平,講述他們的體育事跡和感人故事。這些楷模身上所展現出的愛國奉獻精神、頑強拼搏品質、尊師重道美德,無不是新時代學生學習的典范。
(四)實踐活動開展與資源整合對策
1.搭建展示交流平臺,開展特色競賽活動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搭建展示交流平臺、開展特色競賽活動是一項行之有效的實踐策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學生感悟傳統文化魅力、提升運動技能的重要途徑。學校應充分利用各類資源,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傳統體育風采、切磋運動技藝的廣闊舞臺。
學校可以定期舉辦傳統體育運動會,設置武術、舞龍舞獅、毽球等富有民族特色的競賽項目,鼓勵全體學生踴躍參與。在備戰運動會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結合自身特長和興趣,自由組隊、共同訓練,在協作中增進友誼、提升默契;在比賽中,學生們可以盡情展示訓練成果,感受傳統體育的獨特魅力。賽后,學校還可以舉辦頒獎儀式,對獲獎選手進行表彰,弘揚他們刻苦訓練、勇于拼搏的體育精神。
為了提高競賽活動的吸引力和參與度,學校可以創新活動形式和內容設置。比如,在傳統的武術比賽中融入音樂、舞蹈等藝術元素,讓比賽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感染力;在毽球比賽中設置“花式毽球”項目,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展現個人風采;在龍舟比賽中增設“龍舟造型設計”環節,引導學生在競技之余感悟龍舟文化的內涵。這些創新舉措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更能拓寬他們對傳統體育的認知視野,引導他們在實踐中感悟中華文化之美。
2.拓展校外實踐渠道,加強專業指導交流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拓展校外實踐渠道、加強專業指導交流是一項不可或缺的策略。學校體育場地和師資力量畢竟有限,要想讓學生全面感受傳統體育魅力、系統掌握專業技藝,就必須積極探索校外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平臺和更專業的指導力量。
學校可以與當地的傳統體育團體、民間社團等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定期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學校可以與當地的武術館合作,安排學生前往武館學習武術套路、了解武術文化;與龍舟協會聯系,組織學生參與龍舟制作、體驗劃龍舟的樂趣;與民間毽球社團互動,邀請社團成員來校傳授毽球技藝。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感受傳統體育的“原生態”環境,在耳濡目染中感悟其文化內涵,在動手實踐中提升運動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校外實踐活動要堅持目標導向,圍繞傳統體育教學的核心內容展開。教師要提前與合作單位溝通,明確活動主題、學習重點,設計好學習任務和指導方案,確保活動過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提前做好安全預案,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
綜上所述,當前,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體育教育的重要課題。這需要體育教師立足學科特點,創新教學模式,深挖傳統體育項目的文化內涵,廣泛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身心愉悅中感悟傳統體育魅力,在文化熏陶中堅定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李權、王海鷗《學校武術教育中文化教育的再塑》,《武術研究》2024年第6期。
[2] 戚亮、曾衍東、徐正宸《新時代體育強國背景下民族特色體育項目進校園:價值、問題、策略研究》,陜西省體育科學學會《第二屆陜西省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專題六)》2024年。
[3] 金恩實、金英愛《中華傳統體育項目文化傳承與發展探究——以“秋千”教學為例》,《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