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泰山版小學信息科技教材“我愛寫毛筆字”一課為例,探索信息科技教育與傳統文化跨學科融合的實踐路徑。研究表明,通過數字技術與書法藝術的融合,創新了傳統文化的教育方式,拓展了信息技術教育的文化內涵。數字化教學環境突破了傳統書法教學的物質限制,提升了學習的可及性與互動性。實踐證明,這種跨學科融合模式既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又深化了其文化認知,對推進傳統文化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信息科技教育 傳統文化 跨學科融合 小學教育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3.049
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傳統文化教育方式,實現文化傳承與技術創新的有機統一,已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泰山版信息科技教材“我愛寫毛筆字”一課,通過數字技術與書法藝術的深度融合,開創了傳統文化教育的新模式。研究旨在探索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傳統文化教育創新路徑,為推進教育現代化提供實踐參考。
一、跨學科融合的教育價值
1.文化傳承的新型載體
信息技術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提供了新的載體和途徑。以“我愛寫毛筆字”為例,傳統書法藝術借助數位板與繪圖軟件實現了數字化轉型。通過壓感模擬、筆畫調節等技術手段,學生得以在數字環境中體驗書法創作的過程與韻味。數字技術拓展了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使傳統書法藝術呈現出新的生命力。在數字化環境中,書法創作突破了傳統毛筆、宣紙、墨汁等物理媒介的限制,降低了書法學習的物質門檻。數字化的即時呈現、修改優化、存儲分享等功能,增強了學習的可及性與互動性。這種數字化的學習方式契合了當代青少年的認知特點與學習習慣,促進了傳統書法藝術的創新性傳承。
2.信息技術應用的文化內涵
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賦予了信息技術教育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我愛寫毛筆字”課程中,學生通過掌握數位板的壓感控制、繪圖軟件的工具應用等技術要素,深入理解了書法藝術中筆畫、結構、章法等審美特征。技術學習過程中滲透的傳統文化理念,使學生在培養信息素養的同時形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書法藝術的數字化實踐過程展現了傳統文化的時代適應性,激發了學生對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的思考。這種融合促進了技術教育從工具性向人文性的轉變,實現了技術教育的文化價值提升。
3.學科融合的育人功能
跨學科融合推動了知識體系的立體化構建,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在數字書法創作實踐中,學生系統掌握了數位板操作、圖形處理、作品創作等技術技能,同時深化了對書法藝術構成要素、美學原理、文化內涵的理解。技術與文化的交互作用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了其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融合式學習經歷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展了其文化視野,增強了跨學科思維與綜合實踐能力。這種育人模式體現了現代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的培養目標,實現了技術素養與人文素養的協同提升。
二、融合內容與形式
1.技術與文化的雙向融合
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在教育實踐中形成了雙向賦能的融合關系。在技術支持層面,數位板通過壓感識別與力度調節系統精確模擬毛筆書寫效果,使書法創作突破了傳統媒介限制。軟件輔助系統提供規范化的臨摹模板與創作指引,幫助學生把握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與技法規范。數字化平臺實現了作品的即時保存與在線展示,為藝術傳播提供了便捷渠道。在文化賦能層面,傳統紋樣的圖形設計過程滲透了中華文化的審美理念,引導學生在技術學習中領悟傳統藝術的精髓。書法藝術的數字化創作實踐深化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培養了文化自覺與民族認同。文化元素的軟件應用開發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創新活力,實現了技術學習與文化傳承的有機統一。這種雙向融合模式促進了教育內容的立體化構建,提升了學習效果的綜合性。
2.融合形式創新
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的教育融合催生了創新性的教學形態。在工具創新方面,數位板書寫系統通過硬件升級與軟件優化,提升了書寫體驗的真實感與流暢性。文化創作軟件整合了傳統藝術創作工具與現代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了智能化的創作平臺。數字展示系統支持作品的多維度呈現與互動評價,拓展了藝術交流的空間維度。在內容創新層面,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技術的結合形成了新型的學習內容體系,彰顯了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技術應用與藝術創作的融通建立了跨學科知識結構,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的統一強化了知識內化過程,提升了教學效果。這種融合形式的創新探索體現了教育改革的創新理念,為傳統文化教育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實踐路徑。
三、融合課程的資源建構
1.數字化課程資源
在“我愛寫毛筆字”課程建設中,數字化課程資源的開發遵循系統性與實用性原則。基礎教學資源層面,開發了涵蓋書法基本知識、筆畫技法、結構布局等內容的多媒體課件,建立了書法名家書寫示范的高清視頻資源庫,收錄整理了歷代書法名家作品的電子圖像數據庫。這些基礎資源采用模塊化設計,便于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靈活調用。實踐教學資源方面,構建了分級分類的數字臨摹素材庫,包含基本筆畫、單字結構、章法布局等不同層次的臨摹內容。互動練習系統設計了筆畫書寫、結構分析、整體創作等多個訓練模塊,支持學生進行針對性練習。創作評價工具整合了過程記錄、即時反饋、數據分析等功能,為教學評價提供了全方位的數據支持。這些數字化課程資源的建設,為書法教學的信息化實踐奠定了堅實基礎。
2.資源應用創新
資源應用創新著重于整合方式與應用模式兩個維度的探索與實踐。在資源整合方式上,建立了統一的在線資源管理平臺,實現教學資源的集中存儲與調用。資源庫采用分類標引系統,將教學資源按照知識點、難度、用途等維度進行精細化管理。資源共享機制的建立支持教師間的資源協作與經驗交流,促進了優質教學資源的廣泛應用。在應用模式創新方面,開發了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智能導學系統,根據學習進度和表現提供個性化學習建議。互動練習設計整合了即時反饋機制,通過數據分析為教師教學決策提供依據。評價反饋系統實現了學習過程的全程記錄與多維度評價,為教學質量提升提供了可靠支撐。這些創新性的資源應用模式,顯著提升了教學效果與學習體驗。
四、教學模式的融合創新
1.教學模式構建
“我愛寫毛筆字”課程構建了“認知-學習-體驗”的三維教學模式。在技術工具認知環節,系統介紹數位板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參數,引導學生掌握壓感調節、筆畫控制、墨色變化等核心操作要領。教師通過實際操作演示與即時反饋,強化學生對數字書寫工具的適應性,幫助學生建立數字化書寫的基本認知。書法技法學習階段采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方式,運用數字臨摹系統展示基本筆畫要領與結構規律。通過對名家作品的數字化分析,引導學生理解點畫、結構、章法等書法藝術要素,把握傳統書法的審美特征與藝術規律。在技法學習過程中,借助數字化工具的即時反饋功能,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和糾正書寫中的問題,提升技法水平。創作實踐體驗環節設置了由淺入深的實踐任務序列,包括單字創作、對聯創作、整篇創作等不同層次。學生在數字環境中探索書法創作的藝術表現,運用數字技術手段豐富創作形式。教學模式的構建始終注重技術應用與藝術創作的有機融合,通過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實現技能掌握與藝術體驗的統一。這種螺旋上升的教學模式,有效促進了學生書法創作能力的全面發展。
2.教學實施策略
教學實施策略基于學生認知發展規律與個體差異特征展開設計。分層遞進教學將學習內容劃分為基礎認知、技能提升、創新拓展三個層次,每個層次設置相應的學習目標與任務要求。基礎認知層注重數位板基本操作與書法基礎知識的掌握,通過示范引導與反復練習,夯實學習基礎。技能提升層著重書法技法的系統學習,結合數字化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掌握筆法、結構、章法等核心要素。創新拓展層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實踐,探索傳統書法與數字技術融合的新形式。互動體驗學習采用小組協作方式,通過作品互評、技法研討、創作分享等活動,形成良性學習互動。教師運用數字化平臺記錄分析學生學習數據,為個性化指導提供依據。根據學習軌跡與問題表現,實施有針對性的技術指導與藝術引導,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提升創作水平。這種多維度的教學策略設計,實現了教學過程的精準施策與有效推進。
3.教學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體系構建了全過程、多維度的綜合評價機制。過程性評價通過數字化平臺記錄學生在工具操作、技法練習、作品創作等環節的具體表現。評價指標包括操作熟練度、筆畫規范度、創作投入度等量化參數,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進程與能力提升。數據分析系統對學習軌跡進行深度挖掘,為教學改進提供決策依據。作品評價采用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評價標準,從數字技術應用、傳統技法運用、藝術創新表現三個維度進行專業評估。評價過程重視過程記錄與作品分析的結合,關注創作理念與表現技巧的統一。通過在線展示與互評交流,培養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與藝術鑒賞水平。綜合素養評價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建立了包含信息素養、文化素養、創新能力在內的多元評價體系。采用定性描述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形成科學的評價結論。評價結果既服務于教學診斷與改進,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體現了評價的診斷性與發展性功能。
五、融合教育的價值彰顯
1.信息素養提升
“我愛寫毛筆字”課程的實踐應用顯著提升了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在技術應用能力方面,學生全面掌握數位板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夠熟練調節壓感參數、控制筆畫效果、處理墨色變化。通過系統化的軟件應用訓練,學生形成了規范的數字化創作習慣,掌握了圖層處理、效果調整、作品導出等核心功能。數字創作能力的培養體現在學生對數字工具的靈活運用上,能夠根據創作需求選擇合適的技術手段,實現創作意圖的精準表達。在繪圖軟件的應用過程中,學生表現出對工具功能的深入理解,能夠綜合運用筆刷設置、圖層管理、特效處理等技術手段,創造出具有數字特色的書法作品。書法創作過程中,學生運用數字化工具展現出較強的技術應用水平,作品呈現出鮮明的數字藝術特色。在日常學習實踐中,學生逐步形成了數字化學習方法,善于利用在線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形成了信息檢索、篩選、利用的基本素養。通過系統訓練,學生掌握了數字創作的完整流程,從前期構思到作品完成的各個環節均顯示出較高的信息技術運用水平。這種信息素養的全面提升,為學生未來的數字化學習與創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2.文化素養深化
課程實踐在文化素養培育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學生的藝術認知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表現為對書法藝術基本要素的準確把握,對傳統書法美學規律的深入理解,對書法藝術文化內涵的深刻認識。課程創設的數字化學習環境激發了學生探索傳統文化的熱情。在日常學習中,學生展現出對傳統書法點畫、結構、章法等要素的深刻理解,能夠運用專業術語準確描述書法藝術特征。文化認同意識的形成過程中,學生通過數字技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學習,建立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數字書法創作過程成為傳統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學生在實踐中深化了對傳統藝術的理解與認同。在作品創作與欣賞過程中,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得到顯著提升,能夠從藝術構成、文化寓意、美學價值等多個維度對書法作品進行專業解讀。通過系統的文化熏陶與藝術實踐,學生形成了對傳統文化的深層認知,建立了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課程實踐證明,數字化教學手段為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傳承開辟了新途徑,有效促進了學生文化素養的全面提升。
3.創新能力發展
創新能力的培養成效突出體現在學生思維方式與實踐能力的轉變上。創新思維的培養通過數字技術與傳統藝術的融合實踐得以實現,學生在創作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創新意識,善于運用數字手段探索書法藝術的新形式。在傳統書法規范的基礎上,學生作品展現出獨特的藝術創意與個性表達,體現了對傳統與現代的創造性融合。課程實踐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藝術創作的可能性,形成了開放性的藝術思維模式。實踐能力的提升體現在問題解決與藝術創造兩個維度,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技術手段與藝術方法,靈活處理創作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在藝術創作實踐中,學生表現出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與藝術表現力,作品融合了傳統美學與現代技術特色,展現出創新性的藝術風格。綜合素養的形成標志著學生在技術應用、文化傳承、藝術創新等方面實現了良性互動,形成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特質。這種多維度的創新能力發展為學生的持續學習與藝術探索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愛寫毛筆字”的教學實踐表明,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的跨學科融合極大地豐富了教育內容和形式。數字技術不僅為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新的載體,還創新了學習方式,提升了教育效果。這種融合實踐既傳承了傳統文化精髓,又培養了現代技術素養,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創造性轉化。未來應進一步優化融合模式,完善評價體系,深化課程建設,推動信息技術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為素質教育發展探索新路徑。建議在實踐中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強化創新能力培養,促進技術素養與人文素養的協同提升。
參考文獻:
[1] 肖承穎《小學信息科技跨學科融合的方法與發展趨勢——以“獨一無二的我”一課為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4年第4期。
[2] 李學、秦亞蕊《立足跨學科融合模式構建高效小學信息科技課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4年第4期。
[3] 林燕《新課標視域下小學信息科技跨學科融合課程開發探究》,《教育界》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