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節日作為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屬于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在幼兒教育中融入傳統節日文化,不僅能夠提升三至六歲兒童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了解,還能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從而進一步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幼兒教育中融入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性,隨后闡述了融入這些文化應遵循的原則,并從四個維度詳細介紹了具體的實施策略,以期能夠有效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幼兒教育 傳統節日文化 滲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3.056
要想提高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理解,激發幼兒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教師就需要深度探尋幼兒活動與傳統節日文化間的內在關聯,依托幼兒實際學情及發展需求合理設計活動內容,鼓勵幼兒從多個角度學習并理解傳統節日文化,進一步強化幼兒人文素養,幫助幼兒樹立文化自信。
一、幼兒教育中融入傳統節日文化的意義
通過將傳統節日文化滲透至幼兒教育的各環節中,不僅能夠幫助幼兒提升文化自信,更是可以推動傳統節日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一)幫助幼兒提升文化自信
教師應當將“文化自信”作為一大重要教育目標,通過提高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來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幼兒能夠在參與活動中了解各類傳統節日文化的開展形式以及具體內容。傳統節日作為我國悠久歷史的精華,承載了豐富的文化要素。幼教可以通過情境創設的方式,引導幼兒從直觀角度了解傳統節日文化,深刻感知傳統節日中的風俗習慣及情感態度。由于多數小班及中班的幼兒實踐經驗有限,難以通過理論說教的形式理解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核,因此,幼教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展示相關的影音資料,鼓勵幼兒在觀看中學習各類傳統節日的發展、起源以及南北方的風俗差異等,幫助幼兒從更為宏觀和全面的角度學習傳統節日文化,進而明白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奧秘。
此外,幼教還可以引導幼兒深入挖掘自身生活與傳統節日之間的關系。大多數傳統節日最初均源于老百姓的生活,具有較強的民間藝術性。幼兒在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過程中能夠發現生活的細節,繼而形成更為縝密的邏輯思維。在家校共育模式下,傳統節日活動能夠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探究欲與學習欲,從而提升幼兒的文化自信程度。例如,幼兒可以在中秋節與父母、教師、朋友共同賞月、學習相關詩詞、品嘗月餅;在端午節時與大家一起賽龍舟、踏青和吃粽子,聽父母講述屈原的故事。這些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形式能夠對幼兒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到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
(二)推動傳統節日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新時代下,幼教應當將弘揚與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自身的義務及職責,通過在幼兒活動中滲透豐富的傳統節日文化,能夠有效拓寬傳統文化的弘揚渠道,強化幼兒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理解。幼教可以基于幼兒的實際發展情況及學習水平來優化教學形式,基于多媒體技術、情景演繹以及多元活動來組織幼兒從直觀角度學習傳統節日文化,通過營造趣味、生動的學習環境來激發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學習積極性。通常情況下,幼教能夠采取三種方式來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舉辦傳統節日相關的實踐活動;組織理論學習。幼教能夠在舞蹈、美術以及語言課程中滲透豐富的傳統節日文化內容,通過開發科學園本課程來弘揚傳統文化,如在舞蹈課程中為幼兒安排傳統節日相關的情景劇,在語文課程中組織學生學習傳統節日相關的詩詞,在美術課程中涉及剪窗花的實踐活動。
二、幼兒教育中融入傳統節日文化的原則
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學習興趣,幼教應當遵循主體性與科學性兩大原則來設計傳統節日文化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自主學習相關文化知識,形成完善的文化素養。
(一)主體性
幼教應當積極轉變教學思路,在滲透傳統節日文化時時刻關注幼兒的學習動態,始終將幼兒作為課堂活動的主體,鼓勵幼兒在實踐中自主挖掘與反思傳統節日文化,進一步提高幼兒教育的實效性,具體為:第一,幼教應當將幼兒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體,通過為幼兒設計情境類實踐活動,鼓勵幼兒直觀了解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繼而在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把握傳統節日文化的精髓。三至六歲兒童正處于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其主要通過模仿和觀察的方式獲取知識。幼教需要了解班級內幼兒的學習能力及認知水平,針對性調整傳統文化節教育的方案,充分增強傳統節日課程的趣味性,鼓勵幼兒在參與探究及觀看視頻中進一步理解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第二,幼教應當基于傳統節日課程來提高幼兒的人文素養。通過在幼兒教育中融入豐富的傳統節日文化,不僅能夠增加幼兒對傳統節日的認知與了解,更能夠有效提高幼兒的人文素養。因此,幼教在開發傳統節日相關的園本課程時,需要確保教學的豐富性與連續性,帶領幼兒深度剖析我國優秀文化的內涵,讓幼兒始終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繼而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
(二)科學性
調研發現,當前我國很多地區的幼兒園均開發了傳統節日相關的園本課程,但由于課程的教學時間較短,幼兒無法掌握傳統文化的精髓,亦難以在活動中領悟傳統節日的要義。科學性要求幼教將傳統節日文化的知識充分滲透至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跨學科教學來拓展幼兒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渠道。為了避免出現各學科與傳統節日文化融合的適配性問題,幼教需要精準挖掘各學科知識與傳統節日文化間的關聯,進一步提高跨學科教學的順暢性與圓潤性,并通過分組教學的方式,為各小組成員布置活動任務,鼓勵每一位幼兒均能夠參與到傳統節日文化的學習探究中,充分發揮傳統節日的育人價值。
三、幼兒教育中融入傳統節日文化的具體策略
幼教應當根據三至六歲兒童的認知水平及身心發展規律合理設計傳統節日文化的教學方案,具體為:第一,利用信息技術營造學習情境,充分激發幼兒文化意識;第二,結合幼兒愛好設計活動方案,有效強化幼兒文化涵養;第三,依據傳統節日安排情景演繹,幫助幼兒深度感知文化內核;第四,充分整合“家園共育”資源,培養幼兒傳統文化認同感。
(一)利用信息技術營造學習情境,充分培養幼兒的文化意識
多數幼兒在學習傳統節日文化內容時感到十分茫然,無法切身理解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這主要是由于三至六歲兒童的社會實踐經驗不豐富,難以自主聯系生活實際學習相關知識。這就要求幼教充分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營造直觀的傳統節日情境,有效激發幼兒對傳統節日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程度。傳統節日是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屬于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因此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要素。幼教可以通過展示傳統節日圖片、播放傳統節日微視頻等方式,組織幼兒從不同維度學習傳統節日文化,進一步激發幼兒對傳統節日的文化意識。
例如,幼教在帶領幼兒共同閱讀《重陽節》這一繪本書籍時,可以在導入環節中為學生播放重陽節的科普視頻,并向幼兒提出問題:“同學們,大家能說說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答案最豐富的同學有獎勵哦。”幼兒在短暫思考后就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隨后,幼教能夠結合幼兒剛才的回答再次提問:“同學們是否知道重陽節呢?”由于多數幼兒并未在生活中關注過重陽節,因此,該問題僅有個別幼兒進行回答。由此,教師可以引出本節學習內容,并將“重陽節”設定為本次情境教學的主題,并為幼兒有感情地朗讀繪本內容,充分激發幼兒對重陽節的學習興趣。情境教學能夠幫助幼兒初步形成對重陽節風俗的認知,了解到人們在那一天會參與佩戴茱萸和登高的活動,并在閱讀后了解重陽節的發展與起源,明白該節日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盛行,是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節日。為了有效開闊幼兒的文化視野,幼教還可以為其科普南北方舉辦重陽節的差異,為后續提升幼兒文化自信打下堅實基礎。
(二)結合幼兒愛好設計活動方案,有效強化幼兒的文化涵養
為了能夠激發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能力,幼教還需設計多元實踐活動,鼓勵幼兒在自主參與和思考探究中挖掘傳統節日的內涵,有效提升幼兒在傳統節日活動中的體驗感。這就要求幼教提前了解班級幼兒的興趣愛好及身心發展特點,依托幼兒的實際學情及特征選擇活動類型、設計活動方案。
例如,當教師為幼兒講解中秋節內容時,可以為其安排兩項活動——“大家一起做月餅”和“改編嫦娥奔月情節”,從而有效鍛煉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讓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深刻理解中秋節背后的傳統文化內涵。為了保障“改編嫦娥奔月情節”活動的順利推進,幼教需要提前為幼兒講述傳統的嫦娥奔月故事,幫助學生理清本神話故事中的三個主要人物(族人、后裔以及嫦娥),并將故事結構分割為五個部分:后羿射日,后裔獲得仙丹,后裔外出,族人到后裔家中爭奪仙丹,嫦娥服用仙丹后飛向月亮。在明晰嫦娥奔月的情節之后,幼教就可鼓勵幼兒發揮想象能力,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來進行改編,并在活動尾聲逐一展示改編成果。此外,月餅屬于中秋節中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大家一提到中秋節,就會想到吃月餅,因此,幼教可以組織“大家一起做月餅”的活動,首先為幼兒播放月餅的制作視頻,讓幼兒掌握如何制作面餅,如何包裹餡料,以及怎樣將其放入月餅模具等知識;隨后組織幼兒以組為單位進行實踐操作,最終大家互相品嘗制作成果。綜上,“大家一起做月餅”和“改編嫦娥奔月情節”兩個活動能夠幫助幼兒深刻理解中秋節的慶祝方式以及神話傳說,讓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掌握豐富的傳統節日文化。
(三)依據傳統節日安排情景演繹,幫助幼兒深度感知文化內核
三至六歲的兒童尚處于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難以通過純粹的理論學習理解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因此,幼教需要結合傳統節日的發展歷程及歷史起源所涉及的情景演繹活動,為幼兒安排不同的人物角色,鼓勵幼兒在制作道具、講述臺詞的過程中深刻理解傳統節日蘊含的文化元素,并進一步了解相關朝代發生的歷史事件,繼而形成良好的歷史觀和文化觀。幼教應當依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征設計演繹活動,不僅要降低情景故事的理解難度,還應當保證故事情節的邏輯性與連貫性,幫助幼兒在劇情演繹中深刻理解傳統文化。
以端午節教學為例,幼教能夠在為幼兒講解相關知識內容后,設計情景劇——《愛國的屈原》,并要求幼兒分組演繹四個劇目:從政的屈原,仕途不順的屈原,回歸田園的屈原,愛國就義的屈原。在排練過程中,幼教需要組織幼兒自主制作簡易道具,簡易還原當時情境,并為幼兒播放相關的視頻資料,帶領幼兒共同揣摩視頻中各類人物的演繹方式。最終,幼兒能夠在排練與表演中深刻理解屈原的愛國情懷,并掌握端午節的起源。
(四)充分整合“家園共育”資源,培養幼兒的傳統文化認同感
幼教還能夠借助“家園共育”模式開展傳統節日教育,充分整合雙邊資源,不斷創新傳統節日的教學形式,豐富傳統節日的教育內容,讓幼兒始終沉浸在文化的海洋中。家園共育模式還能夠提高家長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通過協同育人的方式強化幼兒的文化認同感。筆者認為,“家園共育”模式下的傳統節日教學應當包含兩個組成部分:一方面為理論教學,其主要陣地為幼兒園。幼教需要為幼兒普及各類傳統節日的發展及起源。另一方面為實踐教學,其主要陣地為家庭,要求家長帶領幼兒切身感受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舉辦形式等。
以春節教學為例,幼教能夠在課堂中為幼兒講解《元日》這一古詩的含義,幫助幼兒在學習詩詞文藝的前提下了解古代人民怎樣慶祝春節;隨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逐字挖掘傳統文化元素,如明白詩詞中的“屠蘇”即代表了屠蘇酒,古人一般在過春節時有飲屠蘇酒的習慣。當學生基本明白詩的含義后,幼教可要求家長利用課后時間陪同幼兒觀看與春節相關的紀錄片,進一步學習春節的起源,并掌握各地區人民慶祝春節的方式,幫助幼兒從多個角度學習春節文化。由此看來,“家園共育”模式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感知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魅力,進一步增強幼兒對春節的認知能力,讓幼兒在學習與思考中形成鄉土情感。
總之,通過上述的分析能夠發現,幼教應將“推動幼兒全面發展”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落腳點和出發點,通過將各學科課程與傳統節日文化內容進行融合,鼓勵幼兒深度分析各地域傳統節日的風俗差異及傳統節日的起源發展,讓幼兒在趣味、和諧的學習環境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幼教還需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從容應對由于幼兒發展特征及教育資源缺乏帶來的傳統文化教育挑戰,為幼兒設計更為高效、科學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
參考文獻:
[1] 孫建梅《基于幼兒學習品質發展的黃河口民間游戲課程》,《山東教育》2024年第30期。
[2] 吳軍《幼兒教育中傳承非遺文化路徑研究》,《天南》2024年第5期。
[3] 張愛麗《中國傳統節日對幼兒道德教育的影響》,《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4年第10期。
[4] 祝賢鳳《幼兒園前書寫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美育的實踐研究》,《漢字文化》2024年第19期。
[5] 儀麗霞《民間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與園本實踐》,《山西教育(幼教)》2024年第9期。
[6] 曹春云《農村幼兒園鄉土資源課程化的意蘊、原則及策略研究》,《人生與伴侶》2024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