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推進,農林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與研究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需要不斷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以適應新時代的教育要求。農林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可以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入學習與理解,適應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滿足農林領域人才培養的特殊需求,從而推動農林院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創新。農林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通過紅色文化鑄魂、綠色文化培根、黃色文化固本有機融合,從而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將立德樹人、綠色發展理念和河南歷史文化相統一。
關鍵詞:教育高質量發展;農林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07-0155-04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advancement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is a continuous development process, which requires continuous absorption of new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adapt to the educa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can promote the in-depth study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xist theory,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meet the special needs of talent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hereby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organically integrates Red culture to cast souls, green culture to bacon, and yellow culture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thereby unifying the concept of moral integrity, green development and Henan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隨著國家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在這一背景下,農林院校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政課實踐教學不僅關乎學生思政素養的培養,更與鄉村振興人才的培養質量緊密相連。然而,傳統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方式已難以完全適應新時代的教育需求,亟需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視域下進行體系的重構與創新。
1" 農林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建構的意義
1.1" 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入學習與理解
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往往較為抽象,不易于學生理解。實踐教學能夠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思政課實踐教學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通過實踐教學,農林院校能夠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等重要因素相統一,有助于學生能夠具體實踐馬克思主義理想。這種教學方式不僅符合科學理論的要求,還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促進教學事業的發展。
1.2" 適應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教育部門對于實踐教學越來越重視。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規定,從思政課現有學分中劃出學分,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從而促進了思政課實效性的提高?!皩嵺`與理論相輔相成,只有達到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認識社會、認識世界”[1]。農林院校建構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正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的具體體現。通過一系列思政課實踐教學,農林院校能夠不斷完善教學體系,提升教學質量。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還能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高素質的人才支持。
1.3" 滿足農林領域人才培養的特殊需求
農林院校的學生將來大多會從事與農業、林業相關的工作。這些工作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還需要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提前接觸社會,了解行業現狀,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實踐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1.4" 推動農林院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創新
建構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能推動農林院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創新,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農林院校能夠進一步完善思政課程體系建設,形成更加科學合理、符合時代要求的課程體系。這將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整體水平和質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農林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建構的意義重大而深遠。它不僅有助于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入學習與理解、適應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還能滿足農林領域人才培養的特殊需求、推動農林院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創新。
2" 農林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路徑
農林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是基于農林院校的特殊屬性、教育目標和河南地域文化特色,將紅色文化、綠色文化、黃色文化有機融合于思政課教學之中,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學模式。紅色文化代表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精神,旨在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綠色文化代表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旨在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黃色文化代表黃河流域的文化,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旨在引導學生樹立保護、傳承、創新黃河文化的理念,從而有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農林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旨在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以適應現代農業和林業發展的需要。
2.1" 紅色文化鑄魂
實踐教學活動是思政課紅色文化鑄魂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它不僅是理論教學的延伸與補充,更是學生將紅色文化內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徑。
2.1.1" 紅色研學旅行的深度體驗
紅色研學旅行是實踐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讓學生走出校園,親身走進革命歷史現場,通過實地考察、現場教學等方式,感受紅色文化的深厚底蘊。例如,河南林業職業學院組織學生參觀洛八辦、中共洛陽組誕生地紀念館、洛陽烈士陵園,聆聽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體驗革命先輩的艱苦生活。這種身臨其境的學習方式,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革命精神,使他們在實踐中深刻領會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
2.1.2" 紅色文化主題社會實踐
思政課教師可以結合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文化主題社會實踐。比如,利用寒暑假或節假日,組織學生前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開展支教、調研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鼓勵學生結合所學專業知識,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2.1.3" 紅色志愿服務的社會擔當
紅色志愿服務是將紅色文化融入社會實踐的有效形式。學??梢越⒓t色志愿服務團隊,組織學生參與紅色文化宣講、紅色遺址保護、紅色旅游服務等志愿服務活動。在宣講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還能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同時,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作為社會一員的責任和擔當,培養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良好品德。
2.1.4" 紅色文化創意活動的創新實踐
鼓勵學生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開展紅色文化創意活動。讓學生通過藝術創作的方式表達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這些創意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還能讓紅色文化以更加新穎、生動的方式展現在大眾面前,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同時,通過創意活動的展示和交流,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形成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
紅色文化鑄魂在農林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紅色研學旅行的深度體驗、紅色文化主題社會實踐、紅色志愿服務的社會擔當、紅色文化創意活動的創新實踐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刻領會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增強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2.2" 綠色文化培根
農林院校思政課綠色文化培根,作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求學生在理論上掌握綠色發展理念,更需要通過實踐教學活動深化理解,將綠色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2.1" 構建綠色低碳環保資源庫,豐富教學內容
首先,高校應重視綠色低碳環保資源的挖掘與整合,建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綠色低碳環保資源庫。這包括收集國內外關于綠色低碳發展的典型案例、先進事跡、政策法規和科研成果等,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整理。在思政課教學中,根據教學主題,靈活選用資源庫中的資源,使綠色低碳環保理念生動呈現于課堂之上,“盡可能使教學內容具象化、生動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
2.2.2" 組織綠色志愿服務活動,弘揚奉獻精神
綠色志愿活動是推動農林院校思政課綠色文化培根的重要途徑。農林院校應組織學生參與農村環保宣傳、農業技術指導、生態保護修復等志愿服務活動。河南林業職業學院組織學生前往欒川縣開展技術助農,為連翹種植戶進行了詳細的技術講解和操作演示。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農村和農民的實際需求,增強振興鄉村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弘揚奉獻精神,傳遞正能量。
2.2.3" 舉辦綠色文化節活動,營造濃厚氛圍
在農林院校中舉辦綠色文化節活動,是營造濃厚綠色文化氛圍的有效手段。通過舉辦綠色知識競賽、環保主題演講、生態攝影展等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感受綠色文化的魅力。河南林業職業學院思政社團組織學生DIY環保袋繪制活動,向學生灌輸了綠色環保的生活習慣,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同時,學校還可以邀請環保專家、學者等為學生進行專題講座或報告會,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提升他們的環保素養和生態文明意識。
2.2.4" 加強校企合作,推動產學研一體化
校企合作是推動農林院校思政課綠色文化培根實踐活動的重要平臺。農林院校應積極尋求與綠色農業企業、環保組織等合作機會,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機制。通過校企合作,學??梢粤私馄髽I的實際需求和技術難題,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企業則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崗位和科研項目合作機會,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行業動態和發展趨勢。這種合作模式不僅能夠促進雙方的互利共贏,還能夠推動綠色文化在農林院校中的深入傳播和實踐應用。
農林院校在思政課綠色文化培根過程中拓展實踐教學活動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建立綠色實踐教育基地、組織綠色志愿服務活動、舉辦綠色文化節慶活動以及加強校企合作等舉措,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環保素養和生態文明意識,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的綠色農業和生態文明建設人才。
2.3" 黃色文化固本
黃河文化是河南歷史文化的靈魂,河南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與璀璨展現地。在農林院校的思政課中,融入黃色文化,這里主要指黃河文化及其所蘊含的深厚歷史底蘊、生態智慧與人文情懷的實踐教學活動,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還能促進他們對自然、社會與人文的深刻理解。
2.3.1" 黃河文化實地考察與體驗活動
農林院??梢越M織學生前往黃河沿岸進行實地考察,包括黃河源頭、壺口瀑布、鄭州黃河文化公園等標志性地點。通過實地考察,學生可以直觀感受黃河的壯麗景色,了解黃河文化的歷史脈絡和生態現狀。同時,鼓勵學生進行小范圍的社會調研,如采訪當地居民、了解黃河文化對當地社區的影響,以及黃河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情況。此外,還可以安排學生參與黃河沿岸的農耕文化體驗活動。這種體驗不僅能讓學生深入了解黃河文化中的農耕智慧,還能增強他們對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的認識。
2.3.2" 黃河文化主題講座與藝術創作活動
農林院??梢匝堻S河文化研究者、水利專家、生態學家等為學生舉辦講座,分享黃河文化的歷史背景、生態價值、人文情懷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專家的講解,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黃河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此外,還能組織學生參加黃河文化主題的藝術創作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藝術潛能,還能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黃河文化的魅力。
2.3.3" 黃河文化志愿服務與公益活動
農林院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黃河沿岸的環保志愿服務,如垃圾清理、植樹造林、水質監測等。通過實際行動,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這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3]。高校還可以與當地中小學、社區合作,開展黃河文化宣傳教育活動。大學生可以作為講師或導游,向公眾介紹黃河文化的歷史、價值和保護意義,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2.3.4" 黃河文化創新創業項目
農林院校可以根據專業引導學生結合黃河文化特色,設計旅游線路、開發文化紀念品、制作旅游宣傳片等。通過市場調研、產品設計、營銷推廣等環節,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圍繞黃河生態保護,開展技術創新項目。通過項目實施,學生不僅能學到現今的科技知識,還能為黃河生態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
黃色文化固本在農林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黃河文化實地考察與體驗活動、黃河文化主題講座與藝術創作活動、黃河文化志愿服務與公益活動和黃河文化創新創業項目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將黃色文化深植于學生心中,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推動黃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認同黃河文化,增強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 農林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保障機制的建立
隨著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深入,農林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日益受到重視。思政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擔著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任務,更需要在實踐中深化學生對“三農”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具有“知農愛農”情懷的新時代人才。因此,建立和完善農林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保障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3.1" 制度保障與資源平臺建設
首先,農林院校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庫的平臺,建立專門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平臺,保障教師能夠更快更準地獲取相關教學資源。這包括但不限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問題的重要論述、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鄉村振興典型案例等內容,以及涉農高校自身的紅色歷史基因、鄉村振興故事、科技興農人物等“校本資源”。
學院層面應建立制度保障,“要求教師在課程設計過程中體現課程思政的內容,定期進行課程思政教學交流活動,定期以教研室為單位舉辦課程思政研討會,讓每位教師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反思”[4],總結好的經驗進行定期分享。此外,還應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庫,整合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有力支撐。
3.2" 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互通是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雙輪驅動的基礎。河南林業職業學院定期舉辦課程思政研討會、集體備課等活動,促進教師之間的知識交流與碰撞。農林院校應組建一支既懂農業專業知識又具備良好思想政治素質的教師隊伍,鼓勵教師之間開展教學研討、共同備課等活動,促進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之間的知識交流與碰撞。通過培訓、進修等方式,不斷提升思政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教學能力,確保他們能夠在實踐中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3.3" 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實踐教學資源的有限性要求農林院校必須整合現有校內外實踐資源,開發利用潛在和隱性資源?!案鲗W校的專業實習基地,經過長期建設,相對穩定,基礎雄厚,是思政課實踐教學難得的教學基地”[5]。學校應充分發揮這些基地的作用,寓思政課實踐教學于學生實習之中,讓學生在實習中調研“三農”問題,形成調查報告,回校后組織交流討論,形成認識。一地多用的教學基地,不但使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社會實際,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適應社會的品質。同時,鼓勵教師結合地方鄉村振興實際,設計富有地域特色的教學內容。
農林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保障機制的建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通過制度保障、資源平臺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未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時代的發展,農林院校應繼續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為培養更多具有“知農愛農”情懷的新時代人才貢獻力量。
4" 結束語
“科學建構實踐教學體系是確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有序和高效開展的基礎與關鍵”[6]。農林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與創新的重要舉措。通過紅色文化鑄魂、綠色文化培根、黃色文化固本的有機融合,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綜合素質水平,還可以為農林院校培養更多具有家國情懷、環保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提供有力保障。未來,隨著該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推廣應用,相信將為更多農林院校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提升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何旗.鑄魂育人:高校思政課的歷史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
[2] 郭開虎.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對社會思潮的引領力論析[J].晉中學院學報,2023,40(6):1-5.
[3] 張璐.高職院校學生黨團班級一體化建設創新工作模式探索[J].中國軍轉民,2024(5):181-182.
[4] 韓明秋.農林類高職院?!罢n程思政”實施方案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0(3):72-73.
[5] 王亞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保障機制的科學構建[J].現代商貿工業,2016,37(24):155-156.
[6] 趙毅,胡椿航.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大學,2023(3):177-180.
基金項目: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25-ZDJH-537)
作者簡介:王玉(1989-),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