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戲曲文化源遠流長,曲劇與豫劇,越調并稱為河南的三大戲曲種類,是河南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丹水頌》是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本文通過對于《丹水頌》藝術風格的探究,以此來挖掘和思考非遺文化河南曲劇在當代的創新與傳承。
關鍵詞:曲劇丹水頌藝術風格
《丹水頌》是由河南省南陽曲劇團在國家藝術基金資助下,所創作的大型曲劇現代戲,并且榮獲了河南省黃河戲劇大賽金獎第一名的好成績。這部作品在河南唐州首演之時取得圓滿成功,在之后奔赴河南省多個城市進行展演。我在家鄉觀看了這部作品后,為演員的真情流露所感動,為劇中豐富多變的唱腔所贊嘆,更為劇中所描寫的南水北調工程的偉大而折服。《丹水頌》的成功為曲劇的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在曲劇的百年歷史長河之中,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河南曲劇的歷史淵源與藝術表現力
曲劇是以河南民間傳統說唱藝術鼓子曲為基礎,吸收了河南本土多種藝術形式的特點發展而來的。鼓子曲原本是一種在廟會等熱鬧的地方席地而坐進行演唱的一種藝術形式。在清朝年間,王鳳桐等人將鼓子曲與民間的高蹺這種民俗表演所結合,“高蹺曲”應運而生,并很快在南陽洛陽等地流行開來。“高蹺曲”最初的演奏形式是,一邊踩著高蹺,一邊進行演唱,并且有一些打擊樂器進行伴奏,演出的場合多為街頭。到了20世紀初期,“高蹺曲”才正式登上舞臺,成為一種新的戲曲形式在河南的一些地區被稱為“高臺戲”,也有一些地區稱其為“曲子戲”。
作為在河南生根發芽的地方劇種,曲劇具有河南的種種地方特點,河南地廣物博,每個城市有著每個城市獨有的方言,在各個地區,河南曲劇的特點也有著種種不同,曲子是將南陽的大調曲子和洛陽的洛陽曲子融合發展形成的。河南曲劇的初級階段的唱腔受這兩地的方言影響較大,多個曲牌都是這兩地的地方方言如:【剪剪花】【斗鵪鶉】等等,【剪剪花】原是指河南洛陽的民俗習慣,在一些節日中會進行剪紙活動,去剪一些花來裝飾家庭,在剪花的時候,都會去唱當地的小調,來消磨時間。【剪剪花】就是在洛陽小調的基礎上融合了曲劇的【太平年】發展而來的。
河南曲劇不只再唱腔上有其獨特之處,在其經典劇目上也與河南的種種地方特色有著密切的聯系,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花亭會》,這部作品就是以河南開封龍庭為故事背景,以河南人民的過年時走花燈為題材創作的作品,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情,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喜愛。除此之外,河南曲劇的大部分經典作品都根植于河南的群眾之中,以人民喜聞樂見的一些風俗,民間故事為題材進行創作,種種因素使扎根于河南土壤中的孕育出的河南曲劇具有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
曲劇在成立之初遇到過很多的阻礙,但是這個根植于河南,尤其是根植于河南廣大的農村的藝術之花,受到了河南廣大農民群眾的追捧。以廣大農村為根據地,茁壯發展。在1950年“曲子戲”正式改名為“河南曲子”,并先后在河南的多個城市如鄭州、開封、南陽等地成立了職業劇團。到了20世紀60年代,河南曲劇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多個劇團解散,多位演員失去飯碗,唱曲劇對于廣大戲曲愛好者來說,似乎已經成為過去式。到了20世紀70年代河南曲劇迎來了春天,曲劇的優秀劇目如《陳三兩》《風雪配》等被拍成了電視影片在電視上播出。河南曲劇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最終在2006年5月,“河南曲劇”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二、《丹水頌》的藝術特色
(一)《丹水頌》的創作背景與故事情節
《丹水頌》是以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為題材創作的一部戲曲作品,南水北調工程是毛澤東在1952年去黃河視察時提出的構思,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分析與設計之后。在2002年開始南水北調的第一批工程正式施工。在一年后,南水北調的中線工程啟動。到了2008年,經過一大批工作者奮不顧身地奮斗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經接近于全面完成。在這一偉大工程實施期間,涌現出多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們將自己的生命與血肉投入到這個世紀工程之中。為了歌頌工程中的數位英雄人物以及甘于奉獻的移民精神,河南省南陽市曲劇團抓住時代的脈搏,創作出這部以南水北調工程為題材的河南曲劇《丹水頌》。
《丹水頌》講述了南水北調庫區南陽市丹陽村,被省里確定為工程前期的試點村,村黨委書記何曉丹奉命到丹陽村做宣傳。但是當時的丹陽村已經在前書記的帶領下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在聽到要搬遷的消息時,廣大的村民一時難以接受,很多人產生了反叛的情緒。如何安撫村民的情緒,說服村民們進行搬遷,這是村書記與移民辦主任工作中最難克服,最難攻克的難題。在宣傳期間,何曉丹在面對孤寡老人七奶奶敘述自己的悲慘經歷時,伏地痛哭,情到深處時,將其認成自己的干媽媽:移民辦主任魏國民在工作時被醫院告知身患絕癥,如果不及時治療的話,所剩時日不多,但是仍然選擇在工作崗位上奉獻,最終不幸倒在工作崗位上。最終,村民們知道了這些事情,以及發現了村書記何曉丹的父親正是當年為了修村里的堤壩,并英勇犧牲之后,樸實的村民們被這婦女兩代人的奮斗付出精神所感動,紛紛相應政策的號召,最后一次祭拜祖墳,捧了一捧故土,飲了最后一口丹江水后,告別了故土,為南北水調工程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丹水頌》以平民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歌頌了河南本土民眾舍小家成大家,為了國家的政策勇于奉獻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唱腔的改革
唱腔是戲曲的靈魂,對于曲劇來說同樣如此,曲劇的唱腔為曲牌體結構,亦有板腔因素,曲劇的唱腔主要是在洛陽小調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繼承了很多的洛陽小調的曲牌。曲劇的唱腔曲牌大約有100多個,常用的約有30多個,一般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為上下句式,如【大漢江]【飛板陰陽】等等,第二類,四句頭式包括起承轉合方整結構的曲牌如【哭皇天】【太平年】等等,第三類,三句頭式,主要是一上二下這種類型,如【地羅漢】【剪剪花】等等,最后一種是長短句式,如【坡兒下】【上小樓】等等。
在戲曲現代戲的創作上,唱腔的使用,戲曲的音樂設計成為了較為突出的問題,在一些新劇的音樂創作中,由于創作者對于劇種了解得不夠深刻,經常出現唱腔與音樂風格不地道的情況,南陽曲劇團在創作《丹水頌》時為了避免這種問題的出現,完全繼承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南陽大調,在旋律上較為收斂,典雅,多使用一度、二度級進音程,在傳統唱腔的使用方面《丹水頌》的創作團隊將多個傳統的曲牌進行了融合,如將【地羅漢】與【飛板陰陽】相結合,取【地羅漢】的悠揚與【飛板陰陽]的婉轉相結合,創作出更適合本部作品的唱腔,更適用于整部作品。除了將傳統的唱腔相融合之外,創作者還將傳統的曲牌與丹江極具特色的丹江號子相結合,用曲劇的唱腔和丹江號子鏗鏘的歌詞,使整部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除創新之外,較多的唱腔都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味道,較少使用繁復的裝飾,整部作品在傳承之中發展,在發展之中守正,進行了一場唱腔上的改革,開創了曲劇唱腔改革的新局面。
(三)唱段的融合
唱腔是戲曲的靈魂,代表性的唱段就是戲曲的肉身。一個個代表性的唱段使戲曲中的角色鮮活起來,變得有血有肉。《丹水頌》為每一位主要角色都設計了感人肺腑的代表性選段,這些代表性選段將何曉丹、七奶奶等主要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刻畫得淋漓盡致,將作品中的戲劇性推到一個又一個的高潮,同時也使故事情節更加的豐滿立體。 《丹水頌》第三幕的選段這一碗丹江水(見例1),是全劇的男主石青山的代表性獨唱選段,使用了傳統的曲牌【哭皇天】,整體旋律悠揚頓挫,在原曲牌的基礎之上增加了多處拖腔,使整個選段的感情加深了一個層次。將男主石青山對于丹江水的熱愛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從而將整個村的人民對于故土的不舍,對于故土的留戀之情,通過悠揚的旋律,傳達給每一位聽眾,之后選段的轉入到了快板,加入了打擊樂器的鼓點,每一聲鼓點都像是在敲擊人們的心靈一般,隨著旋律的如泣如訴,將丹陽村人民初聽需要搬離故土的委屈與悲痛,以及內心激烈的爭斗,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移民支邊青海省(見例2)是筆者認為全劇中最令人感動的一個選段,也是全劇的一個小高潮,劇中的七奶奶尋找自己在青海移民時失散多年的女兒,回憶起自己的丈夫病死在馬棚,悲憤的心情達到了一個頂點,該選段選用了曲牌【陽調】,伴奏樂器選用了曲胡獨奏,曲胡獨有的沙啞渾厚的音色,以及【陽調】的如泣如訴,將七奶奶的不幸遭遇以及萬念俱灰的心理活動展現到觀眾眼前,催人肺腑,感人至深。在七奶奶回憶往昔之后,情感堆積到一個頂點之后,整個選段的速度轉入快板,搭配上三弦與打擊樂器的合奏,伴以四個排比句式,將感情的宣泄推到了一個頂點,達到了全劇中第一個高潮。
夕陽紅霞飛(見例3)是女主何曉丹的代表性選段,該選段采用了曲牌【大漢江],將何曉丹在面臨工作與內心情感的矛盾時的糾結展現出來。唱段根據表達的情感節奏上經過了多次的轉變,將何曉丹對于工作的熱情,對于父輩奮斗的故土的眷戀,對于搬遷民眾的愧疚都用唱腔極富生命力的勾勒出來,歌頌了何曉丹無謂的奉獻精神。
(四)舞臺效果的全新呈現
舞臺呈現的效果,對于現代戲來說是能否獲得成功的重要一環,首先是服飾方面,曲劇的服飾和道具俗稱“行頭”,是一種由生活化服裝提煉而成的藝術性服飾。《丹水頌》在演員服飾上的選擇注入大量的心血。為每個人都量身定制了還原那個時代的服裝,并且在色彩的搭配上下足了功夫,使整個舞臺的色彩變得更加的多樣化,讓人眼前一新。
在傳統戲曲的舞臺之上,大多追求以虛寫實的舞臺效果,整個舞臺布景相對來說簡單很多,一般是一桌二椅。曲劇的現代戲的舞臺布景相對于傳統曲劇做出了很多的革新,整個舞臺的布景復雜豪華很多,但是由于經費等種種問題的限制,舞臺布景的美感以及真實感上總有些許欠缺。《丹水頌》在整個舞臺的燈光道具背景方面,南陽曲劇團也進行了很多創新性的改革,加入了很多新科技的加持,如LED屏幕以及投影等多種技術,將村莊以及水庫的影像放在了整個舞臺之上,使整個場面栩栩如生。以及在燈光運用的方面,燈光隨著演員的表演進行不斷地更換與調整,將場上氛圍營造的更加貼合演員的情感表達,使得觀眾在整個現場觀看的效果達到了一個質的提高。
三、非遺文化河南曲劇的創新與傳承
《丹水頌》的成功,對于非遺文化河南曲劇的創新與傳承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劇本的創新,唱腔的改革對于之后曲劇的創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之后的曲劇的發展應該以該作品為鑒。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戲曲家們在創作新作時,要恪守河南曲劇的傳統,在守正之中創新,要跟隨時代的腳步,用更多符合時代特征的思路去創作,用更多新穎的技法,多元化的音樂元素,多方面的技術手段去豐富河南曲劇的戲劇性,讓河南曲劇的未來更加的明媚。同時,作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項目,《丹水頌》不負眾望,在第八屆黃河戲劇節中力壓多個劇種拔得頭籌,在之前的黃河藝術節中的金獎一直都被河南第一大劇種豫劇所壟斷。《丹水頌》的獲獎使更多的文藝工作者將目光聚焦在曲劇之上,也使更多的資金向曲劇這個劇種傾斜。河南曲劇的創新與傳承需要更多如《丹水頌》一般的作品。
文藝如何做到傳承的同時又具有創新性,是長久以來困擾各類地方戲劇工作者的一個難題。河南曲劇作為地方戲曲的代表種類之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原文化開出的一支燦爛之花。河南曲劇傳承至今,雖然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也與其他的地方非遺一樣,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其中最難解決的就是劇本相對單一的問題。河南曲劇的經典劇目如《陳三兩》等都是相對俗套的正義戰勝黑暗的作品,很難吸引到較多觀眾。大部分的非遺戲曲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如何進行創新,如何進行改革,如何傳承下去。《丹水頌》這部作品,以每位中國人都知道的南水北調工程為題材,緊扣國家重大歷史事件,創作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給了各類非遺戲曲一個可以借鑒參考的答案,非遺文化尤其是非遺戲曲的傳承要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的同時要跟上時代的腳步,要把目光聚焦在當下,放眼與未來,不能故步自封。
四、結語
非遺文化河南曲劇的發展在當代面臨著種種難題,《丹水頌》這部以國家偉大工程為題材的作品的成功,為曲劇的發展指出一條新的道路,整部作品緊跟時代腳步,緊扣國家大事的同時,用河南曲劇的獨特唱腔并融合了當地民間歌曲勾勒出來一幅廣受好評并符合時代特征的正能量作品。河南曲劇的發展也應乘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浪潮,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緊跟著時代的步伐,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丹水頌》這部具有較高藝術成就以及精神高度的作品,不只為河南曲劇,也為種種地方非遺文化,特別是地方戲曲提供了可以借鑒的藍本。相信各劇種以此為鑒,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發揮地方特色,立足百姓,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郭艷霞.當代河南戲曲電影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3.
[2]吉燕麗.河南巾小學地方音樂課程引入本土音樂文化的nr行性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2.
[3]曲良敏.南陽曲劇傳承的音樂人類學考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
[4]朱雪峰,劉海平.《榆樹下的欲望》及其巾困戲曲改編[J].戲劇藝術,2007(6):41-49.
[5]王巾山.中山“談”箏——古箏教學筆記(六)[J'樂器,2007(2):35-37.
[6]黃莉麗.河南曲劇唱腔音樂試探[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1):30-35.
[7]馬奇,河南曲劇唱腔風格初探[D].河南大學,2002.
[8]鄭公盾.漫談《紅樓夢》的戲曲改編[J].紅樓夢學刊,1980(4):32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