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教育是新時代培養綜合應用型實踐人才的重要舉措,旨在提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切實提升高等教育成果的社會轉化率,使高學歷人才真正投身于對國家與人民有益的行業中。同時,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大學生返鄉創業人群逐漸增加。為有效提升大學生返鄉就業能力,高校應積極優化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為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良好的理論支持、資源支持、情感支持。文章從創新創業教育與大學生返鄉創業能力培養的關系入手,深入探討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化方式,以期提升大學生返鄉創業能力,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全面振興。
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現實意義
幫助大學生實現個人價值
大學生作為新生代青年的中堅力量,有著旺盛的生命活力與強大的身體素質,能夠適應返鄉創業的艱難環境,磨煉身心意志。同時,大學生接受過系統高等教育及多年基礎教育的專業人才,具備面對復雜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辯證分析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能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及上進心,且對新鮮事物、新技術、新思想有著較快的適應能力與學習能力,可為鄉村建設發展注入全新活力,為實現鄉村振興繁榮貢獻力量。同時,作為土生土長的家鄉人,大學生對家鄉的資源優勢、地理環境、發展情況、短板缺陷等有著系統了解,具有先天的信息優勢,這使得大學生返鄉創業優勢顯著,能準確把握家鄉發展的核心訴求及阻礙因素,因地制宜地探索適合家鄉產業發展、環境治理的有效策略,取得良好的創業成果。此外,大學生返鄉創業會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享受稅收優惠、創業補貼、創業扶持等多項優惠政策,同時也可與周邊鄉村合作,向政府申請相關的人才、資源、項目扶持,實現資源的優化利用,最終促進創業項目成功。該創新實踐不僅可提升大學生自身的能力,還能將個人理想作用在家鄉建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改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擴招規模與速度逐漸增加,高校新生入學人數與畢業生人數呈倍數增加,在高校人才培養壓力加大的同時,也使更多大學生人才進入市場。面對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發展的趨勢,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優勢逐漸弱化。同時,剛畢業的大學生向往薪資待遇豐厚、辦公環境高大明亮的城市企業,而對于位置偏遠、環境一般的小企業較為小心謹慎。投身于鄉村基層建設中,用自身智慧與才華建設美麗鄉村,從而有效緩解就業壓力,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為家鄉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使村民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有效改善農村勞動力過剩問題。例如,安徽省銅陵市樅陽鎮一名女大學生畢業后,在大城市工作一段時間后辭職回鄉創業,在家人幫助下創辦了蔬菜種植公司與家庭農場,通過引入新技術、新品種,有效提升了蔬菜種植效率,逐步建立起規模化的蔬菜種植發展模式,在為當地村民提供良好就業崗位的同時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持
鄉村振興要真正落地生根轉化為真實的生活圖景,需要千千萬萬的優秀人才共同支持,用實際行動改寫鄉村面貌,提振鄉村精神面貌。大學生作為具有較強實踐能力與扎實專業基礎的優秀人才,可彌補鄉村建設發展中科學技術、創意思維、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為鄉村農業發展、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持、思維支持。大學生在校期間能接觸到最新的產業理念,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產生背景、時代意義以及作用原理充分了解,能夠從鄉村長遠發展角度考慮返鄉創業的項目選擇、經營模式等,為返鄉創業打下良好基礎,并在創業實踐中為鄉村帶來新的創業理念、管理模式。同時,大學生返鄉創業人數的增加,能形成良好的輻射作用,吸引更多有理想、有抱負、有投資意愿的人才聚焦鄉村發展,為鄉村繁榮建設提供更多的人才資源。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對 大學生返鄉創業能力培養的推動作用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價值觀
相較于單一的就業活動,返鄉創業是一個更為復雜的過程,需要創業者自主選擇創業項目、獨立整合創業資源、積極應對創業風險等,同時也要求創業者具備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品質,不因一時失敗而氣餒,兢兢業業地投入創業項目的運營優化中。大學生作為初出茅廬的學子,容易停留在校園象牙塔營造的理想世界中,片面化地認為創業是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的事情,導致在返鄉創業實踐中易受挫折打擊,影響后續成長發展。因此,這就需要高校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結合具體創業案例及鄉村建設發展實際,從多角度系統講解返鄉創業的難度與阻礙,同時對當前政府為返鄉創業提供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展開詳細說明,讓大學生理性看待返鄉創業的利與弊,客觀分析、提前了解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挑戰,從而以積極思想面對問題,在返鄉創業過程中能夠逐步克服困難、取得成功。
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鄉土文化認同感
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鄉土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鄉土文化指農村地區在長期發展中逐步形成的文化風俗、社會風尚、自然風貌,是鄉村物質環境、精神文化環境的集合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學生接受的教育日趨同化、理論化,對鄉村傳統文化了解較少。大學生開展返鄉創業前,必須接受完善的鄉土文化教育,充分了解我國近代發展與悠久鄉土文明間的深厚聯系,深刻認識到鄉土文化對于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從而培養良好的愛農、敬農意識,學會積極運用鄉土文化資源開展創業活動、化解創業過程中的矛盾風險。例如,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可通過學習鄉土文化中的扁擔精神、背簍精神,樹立艱苦奮斗、堅持不懈精神,以農民為榜樣,在創業過程中深入基層、融入群眾,充分利用好群眾力量提升創業成功率;農業種植類專業學生可系統學習有關農業農村的經典詩詞文章,從優美的文字中感受鄉村生活的樸實無華、寧靜自然,增強鄉土文化認同感,學會將鄉土文化特色融入產品包裝設計及品牌營銷策劃中,賦予農產品更高附加值,為返鄉創業打下良好基礎。
提升學生的“三農”創業服務能力
雖然大學生對于家鄉建設發展具有一定了解,但在實際創業過程中,如果缺乏實踐鍛煉及項目經驗,將很難適應各種意外情況與復雜因素,從而加劇創業難度、心理負擔,阻礙返鄉創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此,高校創業創業教育需要發揮前期輔導與培訓支持作用,讓大學生提前了解返鄉創業的具體環節、優勢條件,不斷訓練提升自身經營管理能力,從而推動創業項目的穩定持續發展。在創業政策上,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可向學生系統講解國家對于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的優惠政策,涵蓋從創業初期的融資到后續的技術引入、稅收繳納等內容,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可利用的優惠政策,避免前期創業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走彎路。在創業能力上,大學生返鄉創業需要具備較強的資源整合、項目調查、經營管理等能力。如果沒有足夠的實踐訓練與科學指導,其很難適應復雜的創業過程,容易因各種復雜的創業問題產生放棄的想法,導致返鄉創業積極性不足。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有必要針對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組織集中訓練,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建設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創業孵化基地等,讓大學生真正參與到創業項目中,全面了解創業過程中的風險挑戰以及需要具備的各項技能,從而切實提升自身資源整合、溝通協調等能力,為后續開展創業活動提供支撐。
優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以提升 大學生返鄉創業能力的有效策略
優化創新創業課程內容,提升理論認知水平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指導大學生返鄉創業、幫助其全面認識鄉村創業規律的有效路徑。尤其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應充分認識到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時代意義與社會價值,立足鄉村發展實際,重新優化課程體系,針對返鄉創業的具體特點與創業過程設置教學過程,讓學生從單一的書本知識中解放出來,以開闊多元的視角科學審視返鄉創業的內在機理。為此,在通識課程中,高校可滲透返鄉創新創業相關內容,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就業創業指導等課程中挖掘鄉村就業相關的案例故事,引導大學生充分了解返鄉創業的項目選擇、運營方式,以及管理特點,并對比分析鄉村創業與城市創業就業的異同,使學生提前認識到返鄉創業中可能遇到的風險挑戰及阻礙因素。同時,課程中還圍繞當前鄉村創業中可利用的自然社會資源,從地理環境、歷史背景、民風民俗等角度出發,詳細分析不同地區鄉村的農業、工業、服務業發展情況,使學生充分了解鄉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經濟資源等的分布情況,引導其靈活運用各類資源開展農業、種植業、畜牧業等產業模式的創新轉型,有效提升返鄉創業成功率。在專業課程中,高校也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農業創業認知水平,使其從專業能力提升視角深入思考如何將自身專業能力運用于鄉村就業創業中,為促進鄉村產業經濟發展、提升鄉村發展水平做出貢獻,逐步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此外,返鄉創業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還會接觸到相關法律事務,以及財務會計、公司運營等業務。因此,創新創業教育中也應圍繞鄉村創業過程中的各類法律問題,為學生講解基礎法律知識以及相關經濟案例,引導大學生可以在未來返鄉創業過程運用相關專業知識有效化解創業過程中的市場風險、法律風險。
搭建鄉村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提升創業實踐能力
大學生返鄉就業是順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鄉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科學抉擇。新時代,高校作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應充分發揮人才培養效能,積極響應國家對于創新創業人才的迫切需求,為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良好的實踐支持。為此,高校可借助自身資源優勢,與當地政府、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優秀的農業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同致力農村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始終聚焦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實際需求,優化平臺服務、創新運營模式,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思維、創業能力的專業人才。其中,在創業實踐活動上,高校可積極組織相關創業沙龍、創新創業競賽、創業成果展示會等,并邀請返鄉創業的優秀學子、農業科技領域先進工作者、農業產業領域專家學者等進校開設講座論壇,向大學生講解當前返鄉創業的重大機遇及有效的創業方式,幫助大學生開拓視野、獲取最新的行業發展資訊。同時,也可舉辦創新創業比賽,引導大學生將創意思維和想法轉化為切實可行的創新創業項目,真正促進農業產業經濟的發展,提升創業項目成果的轉化率。在實踐平臺服務上,高校應引入鄉鎮企業中的先進技術人員、優秀管理者擔任專門的創新創業指導教師,為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提供科學的技術指導、方向指引,同時系統整合內外部資源,為大學生開展創業實踐提供豐富的資源支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多渠道搜集鮮活的創新創業實際案例,在實踐教學中向學生展示創業成果,帶領學生深入分析優秀創業者取得成功的內在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業思維,激發創業積極性,有效提升返鄉創業技能。
完善返鄉創業的教育支持體系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應積極拓展到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全過程,除在課程教學中提供專業化理論與實踐支持,還應充分發揮自身信息資源人才優勢,為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豐富的情感支持、政策支持等。在情感支持上,高校應弘揚典型的鄉村創業成功案例,宣傳創業者的勵志故事、精神品質,激勵大學生積極返鄉創業,保持良好的創業意愿。同時,返鄉創業過程中大學生會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需要高校為一些創業意愿較強的大學生提供科學的心理輔導,引導其合理評估自身能力上限與下限,并根據自身興趣愛好、性格特征來選擇合適的創業目標,避免目標設置不合理而增加心理壓力,加重大學生的挫敗感;也可定期組織一些休閑放松活動,讓返鄉大學生間互相交流行業信息、紓解心理壓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養。政策方面,高校應代表返鄉大學生向地方政府爭取優惠政策補貼、住房補貼,以及其他生活補貼等,幫助大學生順利渡過返鄉創業的初始困難期。此外,高校還可與政府部門、產學研基地建立合作關系,為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優質的項目信息,破解其在創業階段面臨的信息獲取渠道單一問題。同時,也可組建專門的教師團隊、技術團隊,協助返鄉大學生開發創業項目,幫助解決項目運營中的各類問題,提升創業成功率。
大學生返鄉創業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有效緩解就業難問題的重要舉措。要激發大學生返鄉創業積極性,使其具備獨立成熟的創業能力,必須依托創新創業教育,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引導大學生理性學習返鄉創業的相關知識,充分了解創業項目的選擇、創業資源的利用以及有利的創業政策等,使其具備良好的創業實踐能力,并且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養與抗壓能力,能夠適應鄉村的民俗民風以及艱苦生活環境。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也是引導大學生返鄉創業、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業素養良好人才的重要路徑。高校應始終立足國家戰略發展格局,切實推動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優化完善,為促進大學生返鄉就業提供良好的知識、人才、技術等多方面支持,切實提升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