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校社協同育人為心理危機學生成長賦能。筆者以學生小風為例,從個人、家庭、學校三個方面探究學生的問題根源,運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利用德育、心育、家育與社會等力量對學生進行關愛幫扶,幫助學生在充滿愛意與真誠的環境氛圍中汲取成長的力量。
關鍵詞:家校社協同育人;德育;心育;家育;社會力量
接手新的班級,面對新的挑戰,筆者帶著期待走進教室,班級的同學熱情地涌上來自我介紹。這時,筆者注意到了在課室的角落里有一個學生,他似乎對外界發生的事情不為所動,只是默默地做著自己的事情,在熱鬧的課室里顯得格格不入。
一、情況描述
這個異常沉默的學生叫小風。在同學們的描述中,小風從來不說話,也不寫作業、練習,總是默默坐在一旁。在班級里,他因從來不出聲而只身一人,到了四年級也沒有朋友。所有的科任教師對他也束手無策。
二、分析診斷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周圍學生訪談了解,筆者發現小風是不想、不敢講話。在一年級入學時,他也會和同學談天說笑。只不過后來,他便慢慢變得少說話,而后甚至拒絕說話。為了更好地幫助小風,筆者與從前教過、現任的科任教師了解他的更多信息,并約見了小風的家長,爭取從家校兩個不同的視角進行整合,進而更全面地了解小風,找到問題所在。
(一)家庭因素分析
小風是家中的獨生子。父母忙于工作,爺爺奶奶照顧孩子時鮮少進行日常溝通與交流。后來上小學,經老師反映孩子不說話,學習有困難后,父母才把小風接回了家里照顧。媽媽主要在家照顧孩子,小風格外懂事,經常在家幫忙做家務。雖然小風在家也不常講話,說話很小聲,但是他愿意與爸爸媽媽偶爾交流。
(二)個人因素分析
小風由于早期主要由爺爺奶奶撫養,與父母并未建立好高質量的依戀關系。依戀在早期便是對母親、父親形成的,而在往后的生活中也不斷地影響著他們的發展,甚至在對于其與同伴的依戀、往后踏入學校建立起人際關系也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轉變到學習為主的小學環境中后,小風更不適應,在人際關系上也未能與教師、同伴建立好依戀關系。小風早期因家庭撫養關系問題,缺少溝通,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滯后,特別在小學階段,學習上的挫敗感和對自己的錯誤認知,導致小風產生了嚴重自卑的心理。久而久之,小風的自我效能感低下,不愿意與除了家人以外的人員溝通,學習上也陷入了停滯。
(三)學校因素分析
1. 家校溝通不到位。當小風出現拒絕溝通的情況時,教師并沒有對問題進行客觀判斷,了解小風家庭的特殊性與引發小風問題的根本原因,只是把主要的問題歸咎于小風自身發育的問題。而小風家長也未能與教師建立信任關系,不愿意嘗試讓孩子的問題進行就醫排除。
2. 班級氛圍不佳。在小學低年級時因教師對小風的了解不足,在進行批評教育時缺乏對其私下的引導與鼓勵。與此同時,班級的同學也對小風缺乏認同感與鼓勵,這讓小風不愿與班級同學和老師有交流。
三、策略實施
筆者明白了問題根源所在,也明白了關愛轉化工作的艱巨性與迫切性。筆者查找了與小風相類似的案例與文獻,學習了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利用德育、心育、家育與社會等力量對學生進行關愛幫扶行動,具體實施的策略如下。
(一)“心”關系,“心”希望
1. 良好的關系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在心理輔導中,建立關系是有效輔導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筆者決定慢慢地堅持靠近小風。筆者每天早上除了建立和全班學生互相問好的禮儀外,會額外去關心、問候小風,用簡單的話語讓小風意識到老師在用心關注他,讓他慢慢對老師有所了解,卸下防備。小風從一開始的害怕、驚奇,到后來會慢慢地用點頭等肢體語言回應。
2. 找到教育契機,用突破口建立“心”關系。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為了建立小風的自信,筆者也在努力尋找小風的閃光點。小風非常擅長奔跑,于是借助校運會的契機讓他在體育賽場上大放異彩,贏得同學的掌聲,為班級奪得榮譽,也樹立信心。
(二)關愛家庭,攜手育心
小風的父母是普通的務工人員,在與小風父母溝通孩子情況的時候,筆者發現了他們也急于改變小風的現狀,但是自身能力有限。而對于以往教師建議的就醫,作為家長來說,也不太愿意接受最壞的結果。了解了小風父母的真實想法后,筆者進行了深度共情,對小風父母表示肯定與諒解。最擔憂孩子的人便是父母,小風父母的不放棄與陪伴也給予了孩子無限的力量,所以小風才愿意每天在家中與父母聊天。另外,也告知家長,小風近段時間在學校的表現也有所進步,能理解同學和老師的話語。在日常觀察中,小風的人際交往能力與理解能力都沒有問題,而學習方面,由于低年級沒有及時干預,寫字雖費勁,但也可以正確書寫。聽到老師對孩子的肯定,小風父母緊繃著的神經也放松了下來,他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愿意去學習新的觀念與方法去幫助孩子。隨后,筆者提出因孩子長期不出聲,發聲系統的確需要就醫進行干預,家長需要做好配合。而后邀請小風父母參與家長志愿者活動,如親子觀影、家長課堂、親子游園會等。筆者也定期對小風與父母在校進行家庭輔導,通過談話、親子心理小游戲、填寫“心語卡”等方式,增加了小風與父母關系的親密度。同時,也引導了小風用短句表達自己內心的看法,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
(三)全員關愛,賦能成長
初有起色的小風還并未能完全適應班級的一切,因此筆者給小風配備了一名“好伙伴”,除了在日常學習中給他提供幫助,也在課后帶動小風與其他同學一起玩。小風臉上開始出現了笑容,同學們也發現,原來小風和普通同學一樣會說會笑。作為班主任,筆者也借助了心理班會課,通過“自卑消除機”“自信小達人”等課程,給小風制造成功的契機,讓他嘗試在班級同學面前表達自己,并不吝表揚和鼓勵。贊美成了閃光點、放大鏡,小風在其中糾正了偏差的自我認知,同學們的認可也讓小風更加自信。針對小風的情況,筆者也主動與各科任教師緊密溝通,科任教師對小風多一層的了解,也多一分耐心與信心,建立了小風的學習信心。在和諧、友愛、向上的班級氛圍中,小風有了歸屬感,也慢慢地獲取更多的能量,成長起來了。
(四)社醫注力,自信成長
家庭、學校和社會不是互相獨立的教育“孤島”,而是彼此聯系、互相補充的“環島”。因此借助社會的力量,多方聯動,對小風也具有較大的幫助。為此,筆者聯系了學校的駐站社工團體,鼓勵小風家長與小風一同參加社區的服務工作與活動。小風反饋,參加了社會實踐活動后,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小風父母接納了教師的建議,帶小風進行就醫。就醫后,小風父母除了與筆者反映孩子的情況,在家也遵醫囑,對小風進行重點關注與訓練。小風在醫生與父母的幫助下,不再封閉自己的內心,嘗試與同學、老師進行溝通交流,慢慢恢復了正常的人際交往。
四、成效總結
經過一個學期校家社的協同共育,小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學習上,他也不再退縮,而是敢于接受自己的不足,努力主動學習。在家庭里,小風的父母也反映,孩子變得開朗許多,愿意與父母分享身邊發生的有趣的事情。小風的變化讓筆者意識到,在孩子成長道路上,家庭、學校、社會各方的力量不可或缺,教育合力不容小覷。在教育之中,學生問題的出現對于班主任工作來說是挑戰,也是教育智慧的體現。學生應該在充滿愛意與真誠的環境氛圍中汲取生命的力量,得到安全感、尊嚴與愛,不斷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劉曉婷.敘事療法在“問題”學生心理輔導中的運用[J].中小學班主任,2024(11).
[2]趙莉莉.家校社協同育人為心理危機學生生命成長賦能[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