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凸顯,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小學教育的重要課題。文章以“五育融合”為框架,探討小學學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通過分析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在聯系,提出基于學科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路徑,強調教師角色轉變、教學方法創新及家校協同機制構建,指出學科融合實施需遵循的原則,以期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關鍵詞:五育融合;學科教學;心理健康教育;小學教育;實踐策略
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當下,學生的心理健康愈發受到重視。小學階段作為個體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科教學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當前,小學生面臨學業壓力、社交焦慮等心理問題,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難以滿足需求。2023年教育部提出“五育并舉促進心理健康”,強調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融合,即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體強心、以美潤心、以勞健心,全方位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增強心理積極品質。學科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載體,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場域。本文結合理論與實踐,探索小學學科教學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路徑,指出學科融合實施需遵循的原則。
一、五育融合視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滲透策略
(一)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價值觀引領與情感培養
德育通過塑造學生的道德觀念與社會責任感,為心理健康奠定基礎。例如,在《小英雄雨來》等語文課文教學中,通過角色扮演引導學生理解勇敢、責任等品質,并結合“心理劇”形式探討角色心理變化。在班會活動中,可以設計“德育反思班會”,通過案例分析(如校園欺凌事件)幫助學生建立同理心與沖突解決能力,進而塑造學生價值觀。
(二)智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認知發展與思維訓練
智育不僅傳授知識,更需培養積極的學習心態與問題解決能力。在數學課中,可以采用合作學習模式,如通過小組競賽解決復雜問題,培養學生抗壓能力與團隊協作意識。在科學課中,通過設計實驗失敗情境,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并調整策略,強化成長型思維。
(三)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動:身心協調與情緒管理
體育通過身體活動促進心理韌性,是釋放壓力、培養積極心態的重要途徑。在體育課中,可以開展“趣味運動會”,融入情緒ABC理論教學,幫助學生在競賽中學會壓力釋放。在日常的大課間活動中,加入正念練習,如“呼吸操”與“身體掃描”,提升學生專注力與情緒穩定性。
(四)美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交融:審美體驗與自我表達
美育通過藝術活動激發情感共鳴。如在美術課中,以“樹葉畫”創作引導學生表達內心情感,并結合作品分享環節增強自我接納。在音樂課中,通過歌曲創編幫助學生識別與調節情緒。
(五)勞動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共生:實踐能力與責任感培養
勞動教育通過動手實踐磨煉意志。在綜合實踐課中,開展“小農田”項目,學生在種植中體驗挫折與成就感,培養耐心與責任感。除了校內的實踐勞動,在家務聯動中,可以設計“家庭勞動打卡”任務,通過家校協作促進學生勞動習慣養成與家庭情感聯結。
二、實施保障:多維度支持體系的構建
(一)教師專業能力提升
構建培訓機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項培訓,幫助教師掌握學科滲透技巧(如情緒疏導、情境設計)。教師需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如學習“非暴力溝通”技巧。在課堂中,利用鼓勵性語言增強學生自信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鋪排跨學科教研:建立五育融合教研組,開發校本課程,根據學校學情和校園特色開發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二)家校社協同機制
1. 家校互動:通過家長開放日、親子心理活動(如“家庭吐槽大會”),促進家庭心理支持。
2. 社會資源整合:與社區合作開展心理健康講座,構建“醫教結合”轉診通道。
(三)動態評估與反饋
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每學期進行心理篩查,結合學科表現動態追蹤學生心理狀態,及時了解并啟動干預程序。在評價方式上,鼓勵學生參與式評價,如引入“心理健康成長日記”,鼓勵學生自主記錄情緒變化與應對策略。此外,可以在每學年心理健康教育學業評價中引入心理滿意度調查,了解學生對心理課堂和心理學科的評價,更好地掌握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生成度。
三、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滲透要以科學的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為依據,契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在語文教學中可利用兒歌、故事等幫助他們提升注意力和記憶力。
(二)有機融合原則
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內容自然結合,避免生硬添加。如數學學習遇到難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正視困難,培養其堅韌意志,將心理教育巧妙融入解題過程。
(三)差異性原則
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性格內向和外向的學生在課堂互動中的引導方式應有所不同,內向學生需更多鼓勵,外向學生可適當提出更高要求。
四、結論
五育融合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系統性框架。通過學科教學的滲透,能夠將心理健康教育從孤立的活動轉化為常態化、生活化的教育實踐。未來,需進一步深化教師培訓、完善家校協同機制,以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目標。
1. 政策保障。推動地方出臺《中小學心理健康促進法》,明確課程設置與師資配備標準。
2. 資源整合。建立區域心理健康大數據平臺,實現動態監測與資源共享。
3. 研究深化。加強實證研究,探索不同學段的差異化策略。
參考文獻:
[1]申潮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策略研究[J].智力,2024(29).
[2]趙捷,周能桃.“學科融合”中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研究——以三年級“團結”主題教學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2(04).
[3]康成.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21(09).
[4]萬強興.學科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甘肅教育,2020(15).
[5]王麗.關于在小學學科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讀寫算,2019(34).